导读:一、白冰翡翠叶子怎么配顶珠白冰佛公可以搭配黑色的顶珠,颜色鲜明,立体好盯效果很好。当然也可以搭配岁渗水粉色,米色友雀和,灰色。二、墨翠守护神牌子上要顶珠吗想用守护珠,想用守护珠,必须要有公会徽章,把守护...下面是白冰翡翠叶子怎么配顶珠(墨翠守护神牌子上要顶珠吗)的详细诠释。
![白冰翡翠叶子怎么配顶珠(墨翠守护神牌子上要顶珠吗) 白冰翡翠叶子怎么配顶珠(墨翠守护神牌子上要顶珠吗)](/d/file/pic/20230404/7d8bb2497eb8761c7cfc715815c2332f.jpg)
一、白冰翡翠叶子怎么配顶珠
白冰佛公可以搭配黑色的顶珠,颜色鲜明,立体好盯效果很好。当然也可以搭配岁渗水粉色,米色友雀和,灰色。
二、墨翠守护神牌子上要顶珠吗
想用守护珠,必须要有公会徽章,把守护珠打入公会徽章里,再点击右键穿上徽章就行了。
想用守护珠,必须要有公会徽章,把守护珠打入公会徽章里,再点击右键穿上徽章就行了。
三、翡翠观音吊坠用什么顶珠
一般选用尺寸合适的玉珠作为顶珠,也有其他材质的,关键要大小颜色合适才行
四、翡翠平安扣上面可以穿一个桃木顶珠吗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陈慧君
“木椀来西藏,草根成树皮。或云能辟恶,藉用祝春禧。枝叶痕犹隐,琳琅货匪奇。陡思荆歙地,二物用充饥。”这是乾隆帝为贡品桃木碗题的诗,这种桃木碗也被称为扎古扎雅,是藏语桃树的音译。清人吴振棫《养吉斋丛录》有载:“扎古扎雅木碗,西藏所贡。云草根结成者,能解诸*……彼中贡品,此最为珍物也。”
1月4日至2月4日,由云南民族博物馆主办,在云南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支持下的“讲究·迪庆藏木碗中的门道”专题展在云南民族博物馆举办,“藏木碗大家庭”首次全面亮相。
参加开展仪式的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副主任李正洪表示,展览很有文化内涵,对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有积极意义。
一人一碗的“终身契约”
有一首藏民歌谣这样唱的:“带着情人吧害羞,丢下情人吧心焦。情人如若是木碗,藏在怀里该多好。”因为一辈子只用一个木碗,所以藏族人挑选木碗时很有些讲究。有人说,每个木碗在被主人选中时,就签下了一份“终身契约”,必须陪伴着主人走完这一生。
历史上藏族曾是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主,人们的生产生活随春夏秋冬草场的变化而迁徙,流动性大,易碎的陶瓷器皿和沉重金属制品都不便携带,因此轻巧实用、携带方便的木碗就成了他们的重要生活用品之一。
据西藏历史记载,迪庆藏木碗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木碗成为藏民的主要饮食器皿后,结合藏民“分餐制”的用餐习俗,逐渐形成了一套不成文的用碗规则,不仅人与人之间不共碗,从造型上,还分化出了男碗、女碗、僧碗的区别。虽碗的造型不同,但各藏区对碗的价值有着基本的共识:一只碗价值的高低,首先取决于材质的好坏,最上等的木碗是优质的树木“疙瘩”(即“瘿木”)制成;其次为其他木材根瘤;树干与树枝连接处为三等;纯树干最次。
从清朝康熙年间起,每逢初春,西藏均向朝廷进献以瘿木制成的碗以贺春喜,成为惯例。
据相关策展人介绍,藏民还会为碗身镶金包银,这不仅提高了木碗的价值,也彰显了碗主人的身份。随着木碗文化的发展,其价值的高低不再局限于碗自身材质的好坏,包贴装饰、碗盖、碗托的出现将木碗文化推上顶峰,通常为碗配碗盖、碗托的多为高僧大德或达官显贵。更进一步细分,碗盖顶珠的用料、碗盖圆台的数量、碗托圆盘“莲花”的瓣数、“莲瓣”上雕刻的图案、围绕圆盘的齿轮数、碗托的形状及图案,再次显示着碗主人不同的身份地位、官阶乃至职位。但是,即使最为富有的达官显贵,也不会使用具有明显僧碗特征的木碗及碗盖、碗托。相反,若得到较为珍贵的木碗,人们会竞相送予高僧大德。除向佛陀、高僧进献木碗以示信仰外,藏民还会将从高僧处获得的木碗供于自家神龛之上,世代流传;有的藏民去世后,家人也会将其生前用过的木碗放入尼玛堆里,作为献给神灵的礼物。
文化的碰撞与现代化发展
藏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藏木碗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有趣的因素,突出体现在藏木碗包贴装饰纹样领域。
据介绍,藏木碗装饰纹样总体分为宗教纹样、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及文字纹样。宗教纹样以藏区已有的“藏八宝”为主,包含白伞、金鱼、宝瓶、妙莲、右旋白螺、吉祥结、胜利幢、金轮八种图案;动物纹样以龙、凤、狮子、鹿及羊等为主,不似汉地那般具有严格的阶级意味——为九五之尊的专属,藏地龙、凤纹样则多为吉祥和财富的象征;植物纹样主要是忍冬草、卷草纹、宝相花、牡丹纹等,寓意吉庆、益寿,其中,忍冬草纹几经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族花卷叶纹和花头纹;文字纹样则多见“福”、“寿”字纹,均为汉字表现形式,取意长寿、延年。
1961年,迪庆州香格里拉市上桥村成立了第一家集体化木碗生产厂——尼西木碗合作社,木碗生产由个体作坊式转变为规模化集体生产,木碗种类、数量大幅增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企业改制,如今木碗进入了个体经济时代,产品朝着系列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种类更是不断丰富,木制品品种已达几十种,市场不断扩大。用料、造型各异的木碗、糌粑盒、木盒……
至今,木碗因易携带、保温效果好、不烫口等特点,依然是藏区人民的首选。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木碗已成为迪庆颇具特色的代表性旅游产品,深受藏区藏民以及游客的喜爱。
云南首次木碗专题展
“此次主题展共有300多件展品,大多数是馆藏展品,还有从迪庆州收藏家征集的藏品,是民族博物馆2019开年第一展,也是云南首次木碗专题展。”策展人格桑白玛措姆说。
此次展览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最初的木碗、价值与身份、多元的今天、尊卑与信仰、发展与交融。策展思路是在格桑白玛措姆的著作《云南藏木碗考记》一书基础上形成。
策展团队成员韩丽萍表示,藏木碗是伴随着藏族人一生日常生活的器皿,被藏族人认可的一个重要物质符号,被无数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世代传承。“通过我们这个展览团队成员间精诚合作,期待把展览呈现出来,让大家细细品味藏木碗从饮食习俗到社会礼仪的演变及其与宗教信仰等藏文化的关系。”
一只小小的木碗,承载的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在藏民族经年的岁月中,对本真生活的朴素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