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玉文化中心,对比中西方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9-16 04:50:01

1.中华玉文化中心

中华玉文化中心

中华玉文化博物馆,又称中华玉文化中心,位于河南省镇平县“中国玉雕之乡”石佛寺镇中心商贸区玉雕湾。 是全国最大的玉文化研究中心。

是“玉雕之乡”标志性建筑,总投资1000万元,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由被国际誉为八大青年杰出建筑师之一的赵冰博士设计,以行书“玉”字为整体造型,建成展厅、多功能会议室、玉雕精品博物馆和玉文化研究中心四座科研、学术交流于一体、汇聚的玉文化中心不仅是商业、购物的理想场所,而且被省内外30多家旅行社定为定点旅游和购物单位。 它还将成为豫西南玉雕产业人流、物流、经济流向集约的中心。

这是中国第一座弘扬历史悠久的中华玉文化光芒、展示“中国玉雕之乡”风韵的玉文化博物馆。 2002年2月开工建设,2003年9月6日正式开馆。 是全国玉雕行业唯一的专业博物馆。

博物馆主体建设形似行书“玉”字,寓意深刻,玉润彰显,名誉馆长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中国玉器专业委员会会长杨伯达先生题词《中国玉雕第一馆》内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博物馆现有馆员46人(国家级大师5人,省大师、高工、技术权威人士41人)负责馆内正常业务交流,热忱欢迎各界同仁合作。

博物馆展厅设有玉渊厅、玉观、玉工作室、大师榜、精品苑和百玉图六个展区,展示了玉文化悠久灿烂的历史及其内涵。 同时200余张珍贵玉图、120余种来自世界的玉石标本、30余件古玉文物、200余件现代玉器精品,古往今来玉雕加工流程与现场表演,魅力无限的“百玉图”带你走进玉器世界,遨游玉文化海洋

参观者不仅可以了解玉石的文化知识,还可以看到和自己操作,掌握制作玉石的过程。 馆内收集的《百玉图》和《玉词集》汇集了王羲之、柳公权、赵孟頫、颜真卿、岳飞、苏轼、毛泽东等古今百位书法家的“玉”字和带有“玉”的诗,具有很高的知识性、趣味性

2.对比中西方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对比中西方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建筑是人“衣食住行”的四大物质条件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直接而密切地联系着。 建筑不能离开那个环境。 因此,建筑最直观地反映了民族的特征。 美国建筑教育家罗泊桑教授说:“所有伟大的建筑,不仅在功能上能回答,在人的心灵和精神上也能回答……。

建筑的物质形式是社会的直观表现,最能反映现代历史,在毁灭的废墟中也象征着文化传统和思想性。 我们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对建筑的影响,必须从总体文化语境出发,从文化的形成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最主要的本质出发。

一.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歌德把建筑称为“凝练的音乐”和“石头史书”。 几千年来,建筑的文化价值多次得到哲人和诗人的肯定。 建筑是科技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是最重要的社会文化之一

建筑是人为的,有人才有文化,与其他人类的物质产品相比,建筑与人有着更密切更深的关系。 其巨大的艺术容量和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直接通向人心的抽象性所赋予的巨大内涵,使其具有不同寻常的文化意义。

从文化形成的过程来看,建筑是一个诸多矛盾的综合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建筑是历代文化的积累和延续,它是一种凝固的文化,是现代人可以亲眼看到并长期保存的文化状态。 一方面,建筑是先进文化,要求建筑师有预见性和超前性,在各种具体的规划设计上要留有余地。 并不是改了就变了,而是缺乏预见性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所以,研究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文化的广阔角度探索建筑,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水平,而且可以促进不同文化类别之间的交流。

二、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

无论古今中外,人的基本人性都是一样的。

人有七情六欲,

喜怒哀乐,贪生而惧死,都有所喜恶,都有爱憎之心,都有执着于现实和追求理想的本能,这就是人的共性和普遍性。  但是,由于地域环境、生存方式、社会经济背景、发展的历史过程等各种因素的不同,使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性,而中西文化也各有特点。
   中西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模式,历史悠远,包罗万象,而文化更是变动的,中西文化的差异不会停留在某个阶段,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所以这种差异是相对的、大致的差异,笔者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思想模式。
  儒家、道家、墨家等把自然看作是大化流行的有机整体,认为天地、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自然宇宙及万物都是有情义的,它们有着至善至美的价值。
    人类对自然要寄予深切的关怀,不要试图去探究自然的本性、改造自然,所以人应该尊重自然,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要排除功利思想,通过道德修养去体会自然之美,自然之伟大与深邃。
   与中国文化重视天人合一,主客体合一的立场截然相反,西方文化把自然作为人类认知的对象,把自然宇宙看作是与人类不可调和的对立物,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是和人根本不同的,它们无所谓善恶美丑,更不带有感情色彩。
    而《圣经》中关于上帝创世的故事中也包含了这样的思想:人站在自然界之上,统治自然界,要利用自然来满足人类自身需求。 (二)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 中国文化以家庭为本位,注意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家族的地位和人际关系的协调。  在中国的传统中,一切社会组织都是以家庭为中心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由家庭扩大、引申而成的。现在我们所说的裙带关系就是这种家庭本位文化的现代形式。
  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国家和政治生活是家庭生活的扩大,家齐,国才能治,天下才能平。 西方文化十分强调个人的地位。  它认为个人就是一个原子,他不靠任何别的人而存在。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权利、自由、独立性,这些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西方文化中的每个人首先是被作为个体来看待的,其次才被看作是一个家庭或者社会群体中的成员。 (三)协和万邦与征服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谐和万邦的大一统思想。
    《周易》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将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而导出的做人的基本准则和协和万邦、包容万物的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态度。
  西方在民族关系方面讲究竞争、斗争,主张向外扩张,征服别的民族甚至统治世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中西文化的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一)对建筑材料的影响 从建筑材料上来看,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体系;而西方建筑中一般是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如:金字塔、古罗马斗兽场、神庙等都是以石材筑成巨大的体积示人。
     中西建筑材料的不同,除受自然因素和生存环境影响外,更重要是不同文化所带来的结果。首先,中国传统社会宣扬“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通。正如《管子·水地》篇所言:“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也。
  ”土地为人们提供了生存的必需品,人们依赖大地生存,死后又回归土地,自然会对土地产生崇拜感。  而木材取于自然,与泥土有生命之亲。而西方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界的超越感,往往利用石材的特性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寸来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
  其次,受《易经》中反应大自然新旧更替,生生不息的思想影响,包括中国神话中所描述的神都是自然的神,他们有着自然界的普遍特点,会像自然事物一样衰老、死亡,只是神的精神和品德会在世间流传和继承。  而木构建筑正与这种思想相符合,木构建筑会随着时间的变长,渐渐腐坏,最终毁灭消失,但是建筑的技术和形式会继续流传并被运用和发展。
  因为石质坚硬而不易腐蚀,正好象征了西方世界祖先精神永不泯灭,同时石材经常以人体雕塑的作品呈现,石材的硬朗和结实对西方人所追求身材的矫健和强壮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木材有自己的特性,朴实无华,易于雕刻和改造,形成通透的外形,与自然界相融合,符合中国人追求温情、和睦的心理。
  石材冰冷坚硬,符合西方人理性、客观与人际关系冷漠的心理。 (二)对建筑色彩的影响 从中西建筑的装饰色彩上来看,中国以一种色彩为主,其它几种颜色并用;西方则是极其丰富,不同时代以不同的色彩为装饰的主色调,但没有一个单一的色调贯穿始终,对比也不是非常强烈。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色彩的生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在五行学说的影响下,色彩成为天意的象征,人们用色彩表示对自然的尊重;另一方面,中国建筑的色彩被赋予了浓厚的伦理观念,以颜色作为区分社会等级、确定社会地位的手段,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建筑的色彩缺乏变化,虽然丰富,但是又显得单一,并形成了一定模式。
    西方建筑的色彩,因为处于多元变化的社会文化中,所以变化多端,异彩纷呈,时而华丽浮艳,时而灿烂夺目,时而又光怪陆离。同时受西方“个人本位”观念的影响,色彩非常张扬、热烈、激情,甚至富于非理性的迷狂。
   (三)对建筑空间布局的影响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将各种不同使用功能的单体建筑组成建筑群。  它们一般不向高空发展,而是向四周做有序的铺排,几乎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都是一种类似于“院子”的格局。
  这种空间与平面布局的有序性,象征严肃而宁和的伦理秩序,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以及严格的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往往以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高空发展,采用“体量”不断向上叠加,以巨大且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峨壮观的整体,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
    体现了西方人对神灵狂热的崇拜。 (四)对建筑造型的影响 中国传统造型特别强调“线型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中国的梁、柱、屋檐等都能表现“线”的艺术感染力,如,在歇顶山的建筑中,屋檐有意做成微微的向两侧升的形高,而屋角部分做成明显的起翘,形成“飞”的意境;而屋顶上部坡度较陡,下部较平缓,这样既便于雨水排泄,又有利于日照与通风。
    追求意境和重伦理的思想在中国古建筑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在建筑造型时,往往把其社会内容和象征意义放在显要突出的位置,同时,还注重实用性,如荀子主张:“为之宫室台榭,使足以避燥湿、养德、别轻重而已,不求其外。
  ” 西方传统造型强调“形式美”,发源于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思想认为“美在物体的形式”,我们从古希腊的建筑中感受到一种对形式美的强烈的追求。  如,仿男体的多立克柱式强壮雄伟,仿女体的艾奥立柱式柔和端庄。
   在21 世纪全球化的环境中,通过比较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对建筑造成的影响,即对中西文化的差异的脉络有了基本了解,也更加明确了中西建筑在各个方面的差别和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我们应继续加强各种文化范畴间的交流,各种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要保护好自己的民族和地域文化,坚持优势互补的原则,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有效避免文化的趋同性,才能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乃济。吃喝玩乐:中西比较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张忠利,宗文举。中西文化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3]白晨曦。
  天人合一:从哲学到建筑[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4]高洪芹。  浅析东西方建筑的差别[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2):144。
   [5]王娟。神话与中西建筑文化差异[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谢谢请给我一个好评。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首页
商城
知识
鉴定
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