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于玉的传说故事吗?
![有关于玉的传说故事吗?](/d/file/pic/202209/01/c74707790513caea.jpg)
1、完美地回来了
战国时,赵王偶然得到宝玉和氏璧。 秦昭襄王听后想据为己有,于是派人去赵国,说秦国想和赵国在十五城交换这块玉。
赵王心中十分惋惜,但赵国势力薄弱,不敢得罪秦王,秦王一不高兴,就出兵攻打赵国。 为了这件事,赵王伤透了脑筋。 大臣林相如知道这件事后。
自告奋勇和氏璧一起去出使秦国,他知道秦王喜欢这块玉,但实际上并不想换十五座城堡。 到达秦国后,蔺相如心怀和氏璧。
“如果大王不顾信誉,想要拿起这个宝玉,我相信我会一头撞到皇宫的柱子上,宝玉一定会碎的! ”他大声对秦王说。 秦王听了很生气,但担心真的会撞到柱子上把宝玉弄坏。
所以一点也不敢轻举妄动。 之后,林相如趁秦王不注意,连夜把和氏璧送来。 秦王生气了,但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够光明正大,所以害怕成为笑柄,只好放芜相走。
此后,秦国统一七国,这道“和氏墙”刻在秦始皇世代相传的“传国玉玺”上,刻有“受命子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成为帝王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
2、敲竹杠
弄玉是古代神化传说中众神的佳人,据说是秦穆公的女儿。 出生的时候,正好有人送来了碧色的美玉。 一岁生日的时候,宫殿里摆着很多珍珠宝石,那个女人一个人抓着这个珠子玩。
因名为溆玉,溆玉长大后姿色绚烂,聪明能干,善于吹箫,不用乐师就能自成音。 穆公令巧匠凿此玉制箫,吹玉,声如凤鸣。 穆公疼爱这个女人,特别为她修建了“凤楼”。
大楼前面有高台,叫“凤台”。 后来,穆公为那妇人求佳婿,引了吹箫引凤、弄玉成婚、骑龙快夫的故事。
3、女娲补天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黄泥造人,日月星辰各司其职,百姓安居乐业,四海歌舞升平。 之后,双职工与鄂争夺帝位,无法控制的山,导致了天柱折、地维绝、四极废、九州裂、天倾西北。
东南沦陷,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民流离失所。 女娲看到她的子民们陷入了巨大的灾难,非常关心,决心炼石补苍天。 所以她周游全世界,横跨群山。
最后选择了东海以外的海上仙山天台山。 天台山是东海的五座仙山之一,五座仙山分别用神雕弓着背,以免沉到海底。 于是,女娲在天台山顶上堆了一块巨石作为炉子,以五色土为材料。
借助太阳神之火,历经九天九夜,炼制五色巨石36501元。 然后,在九天的晚上,用36500块五彩石补了天。 剩下的一块留在天台山汤谷的山顶上。
天空修好了,但是找不到支撑四极的柱子。 如果没有柱子,天空就会崩塌。 情急之下,女娲只好砍下天台山神雕的四条腿支撑四极。
但是,如果天台山没有神螯的负荷,就会沉入海底。 于是女娲把天台山搬到东海之滨的琅琊,就是今天日照市涛雒镇一带。 至今天台山仍留有女娲补天台。
补天台下有被砍了脚的神鳌和补天剩下的五彩石,后来被称为太阳神石。 女娲补天,天地定位,洪水归途,火灭了,全世界都静了下来。 人们在天台山载歌载舞,欢庆上天成功。
同时在山下建造女娲庙,世代祭祀,拜祭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 女娲炼化五色石补苍天,救了伉生。 又将补天石之余的石头散落一地。 “千大人玛瑙万种玉”就是从这里来的。
4、水仙的眼泪
中国古代有一个传说,说的是南海外有鲛人,她们的形状和人一样,却生活在海水里。 鲛人善于织极薄的丝绸,称为鲣鱼,在古代是极其珍贵的丝绸。
海上偶然出现的“海市蜃楼”,就是鲛肌人在卖这种铮铮的市场,谁都可以去那里,买到这个宝贝。 更奇怪的是,鲛人伤心哭泣时,滚落的眼泪是一颗美丽的珍珠。
珍珠圆润与否,与月亮的盈亏有关,月圆之夜鲛肌哭泣时,滚落的珍珠非常圆; 月亮一角缺失时,珍珠变成了奇怪的形状。
5、雨花玛瑙
传说1400年前南朝梁武帝时,有一个叫云光的高僧,如今在南京中华门外石岗设台抄经。 感动得苍花像雨一样凋谢,落下来变成了五颜六色的石头。 写经所是雨花台,五彩石是雨花石。
1955年,南京北阴阳营出土了新石器时代死者口中所含、随葬陶罐装的76块雨花石。 可以说,我们的祖先早在5000多年前就开始观赏和珍惜雨花石。
雨花石以其晶莹的质地之美、钟灵毓秀的形态之美、璀璨的色彩之美、变幻莫测的纹理之美、奇妙的呈像之美、神韵天成的意境之美,在观赏石中构筑了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2.石头真的有灵异吗?
qiezhang.com/pic.php?url=https://i03piccdn.sogoucdn.com/dba677649826c8af&text=%E7%9F%B3%E5%A4%B4%E7%9C%9F%E7%9A%84%E6%9C%89%E7%81%B5%E5%BC%82%E5%90%97%EF%BC%9F" alt="石头真的有灵异吗?"> 说到玉的灵性,在中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山海经》中,记述了 这样的神话,说:“密山之上,丹水出焉,其中多玉膏,其源沸汤,黄帝是食。玉膏之所出,玉色乃清,五味乃馨,坚栗精密,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这是说,玉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的食品玉膏生成的。 它有五色,质地紧密坚硬,润泽有光,天地鬼神都以它为食品,如果君子食了,可以防止不祥。这一古老的神话证明玉是何等的珍贵,它同中华民族的始祖、天地鬼神连在一起。
看来我们的祖先都认为玉是有灵性的。
还 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古时候,有一位将士,英勇善战,秉性纯朴,一次,他见一个乞讨的老者,面容很悍,衣衫槛楼,便起了恻隐之,送了些银两让老者回家安度晚年,老者在拜谢后送了他一块玉佩说:"好心人,它会给你带来好运的。
"不久,该将士便遇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恶战,他与众将勇猛地冲在前边,身边的众将纷纷被箭射落下马;唯独他单枪匹马冲入敌阵;一阵狂杀,大获全胜。待他回头看众将士时,但见他们死的死,伤的伤,再低头看自己的身上时,只见正心窝处有几个箭孔,赶忙脱下战袍一看;胸前玉佩已经受伤;出现了裂纹,而自己的身体却完好无损,原来敌人射来的几支致命的箭均被王佩挡住。
玉佩保住了他的性命.从此以后,他倍加珍惜此佩,戴着它南征北战,屡战屡胜。最后官职升至大将军。若干年后,他发现玉佩上受伤的裂纹已经全部愈合恢复了原状,他认为此乃是神物也,故终生佩戴一直到死,殉葬在其胸前。
这便是玉养人,人养玉,玉有灵性的理解之一。
另外有一则民间故事,说的是一个蒙古族小伙子,心地善良,在一次放牧中救了一头鹿。 小鹿为了答谢救命之恩,从中吐出一块玉石送与他,他回家后不慎将其丢到了羊圈,第二大地发现羊的数量倍增。
然后他又将玉石放入粮罐,粮的数量也倍增……。此事被贪心的王爷知道后,他便千方百计的将玉石抢到了手,可是玉石到他手中后却变成了真正的石头……几经周折,物归原主,玉石又恢复了灵性,蒙古族小伙子就带上它周游于各牧场间,使众多贫困的牧民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看来少数民族也是坚信玉石的灵性的。
另外在我国众多的文学创作中也反映出了玉的灵性观,最典型的当数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书中的男主人公贾宝玉,据说他出生时便口含通灵宝玉,此玉是他的命根子,玉在人灵、玉失人痴,从而衍生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看来曹雪芹也理会了玉有灵性的观念。
以上这些传说民间故事也好;文学作品小说也罢,统统都显示出玉是有灵性之观念。其实这种观念在我国起源是很早的,在距今约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和良诸文化中就出土有许多用于祭记的礼玉如:琼、壁、钺……。
此外在其它的考古发掘中也得到证实在原始社会人们对玉已经是很崇拜的了。 另外在中国古文字中也能体现出玉有灵性之观念,如。以灵字为例,"灵"字的大意.原指神灵或是沟通人与神的女巫。
其最初写法是上边是“雨”字头,下边是“巫”同时下边又可写为“龟”“龙”“鬼”还可以写成“王”王即玉。在这里巫、龟,龙、鬼、王是通用的,也就是说在沟通人神时,玉和女巫,灵龟,鬼怪等是同之具有神通的,都是灵物。
说了这么多的玉的灵性,那么玉到底是什么东西呢?玉是远古的人们利用选择石料制造工具的长达数万年的过程中,经仔细筛选确认发现的一种矿石,起初它并无什么特殊意义,只是比其它的石头更坚硬,做成的工具更耐用而已。
但它也有让人喜爱的地方,如其色泽莹润,声响清脆悦耳,质地坚硬,光彩照人,不易腐蚀……这些属性,易引起人们的遐想,在原始社会泛神论的影响下.玉被赋予灵性也是自然的,进入奴隶社会后,王又被赋予了更加神秘的色彩,人们对玉的认识更加复杂,先秦文献中记载孔子在论“贵玉贱珉”时已指出玉有十一德,即:"孔子曰:非为珉之多.故贱也:玉之寡,故贵也。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粟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永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绌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礼己,聘义》)其意思就是说,不是因为珉多了便贱,也不是因为玉少了而贵。 五所以贵是因为同君子的德非常接近;玉温润而有助于君子仁的发挥;细密的纹理,好似君子的坚强;玉的棱角尖锐锋利,但却不伤人身,意喻君子是非分明但又不会滥伤无辜;身上佩带的玉器自然下垂.表示君子谦恭处世;清脆悠扬的玉声与礼乐和谐鸣秦,始终恪守礼法;玉的瑕疵像君子的缺点;但却不会影响他的忠诚与敦厚;玉的质地晶莹透亮,激励着君子诚心磊落;玉的气度犹如横贯蓝天的长虹,象征着君子宏的伟气魄;充满精灵之气的玉闪现于山川之间,意味着君子顶天立地、气吞山河之豪情。
在诸多的玉器之中,圭和璋因其形状、用途特殊,最能表达君子之德。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释玉曰:"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不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许慎以玉比德;是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玉有十一德之说,是当时根据玉的自然属性并结合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产生的,这样玉不仅具有灵性,同时又被赋予了一种道德观念,这就是当时为什么:"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礼记·玉藻》)。
这时的玉已渗透到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上自天子下至士庶都以佩玉为尚,人们把王当作修身的标准和各人道德,使它成为一种具有社会道德含义的特殊品,这一点从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的几千件(套)玉器上也可得到反映。
上世纪九十年代,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的发现与发掘,在中外学术界、考古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尤其是上村岭出上的几千件(套)玉器以其精美绝伦的工艺和巧夺天工的制作,震惊了世界,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上村岭出土的几千件(套)玉器中有礼玉,葬玉、装饰用玉三大类。礼玉类有玉璧,玉琮,玉璜,玉圭,玉璋,玉琥,玉戚,玉戈;葬玉类有缀玉面罩,玉晗,玉握,玉踏;装饰用玉有玉决,玉环,玉串饰以及玉鹿,玉鸟,玉鱼,玉牛……众多的仿生玉雕。
这时的人们生前佩玉,玩玉,死后还需陪葬玉,;可见当时的人爱玉之程度。 另外,在我国古老文化中,凡是有“玉”的成语都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的,如形容操行清白,品格高洁的"冰清玉洁";比喻文章的形式与内容都完美的"金相玉质";将月亮的明净形容为"玉兔银蟾";将美酒甘露比作“琼浆玉液”;将宁愿为正义牺牲而不苟性命的勇士比作“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那么玉真的有灵性吗?笔者认为,玉本身并没有什么通神之灵性,玉有灵性的观念只是人们臆想出来的;将一种美好的愿望牵强附会地强加在了玉的身上罢了。
其实,玉只是一种矿物集合体,包括链状硅酸盐矿、叶蛇纹石(岫岩玉);黝帘石化的钙长石(独山玉);石英(密县玉);蛇纹大理岩(蓝田玉)……有可能古时候的某些人身体缺少某种矿物质,而有的玉正好有这种矿物质可供其身体少量吸收,这样他戴上此玉便觉得舒心畅快,去掉此玉便觉身体乏力。
故便认为玉可养人,玉有灵性。其实这只是很偶然的一种现象,这正好应了贾宝玉"玉在人灵,王失人痴"之说法,但并不表示玉真的就有通神之灵性。可是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大量的精美玉器却是有灵性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玉的硬度很高,一般的钢、铁都无法刻动它,尤其是古代我们的先民,在工具那么原始的情况下;要想制作一件玉器;付出的艰辛与血汗是可想而知的。
《诗、卫风、淇奥》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都是玉器加工所用的工艺程序。切即解科,解玉要用无齿锯加解玉砂将玉科分解开;然后用圆锯蘸砂浆修治,即磋;再用钻;锥等工具琢纹饰、钻孔即琢;最后用精细的木片,竹片,兽皮等蘸珍珠砂浆。
加以抛光,使玉器发出凝脂状的光泽;这就是磨。 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在制作一件玉器时,要付出多少血汗与劳动。一件精美的玉器需要经过无数边的切、磋、琢、磨,少则数日,多则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完成。
那么这件玉器就凝结着玉工的心血和创作的灵感,同时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执着,进取的一种精神,这便是我所理解的玉之灵性。 。
3.名著中和玉石有关的传说
![名著中和玉石有关的传说](/d/file/pic/202209/01/b670666957cbc8da.jpg)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玉是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吸收天地精气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