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墓出土玉器图,出土的古玉是什么样子的带有土锈吗

发布时间:2024-05-16 22:40:02

导读:我国目前已经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缕玉衣墓只有八座...下面是贵族墓出土玉器图,出土的古玉是什么样子的带有土锈吗的详细诠释。

贵族墓出土玉器图,出土的古玉是什么样子的带有土锈吗

出土的古玉是什么样子的?带有土锈吗

玉不是金属,所以不会生锈。而且玉埋藏在土中情况复杂,很难用一两张图来展现出土古玉的样子,你可以多去博物馆看看,,那里出土古玉比较多。 至于所谓土锈,可能是指腐作在玉器表面比较坚固的土,还有一种概念叫土沁,是被认为土中的物质沁入到玉器中,多数是土黄色或红色。 玉上面的土,可以用清水洗;也可以用绸布擦。但是千万不要用刀或者用硬物刮。这样容易损伤玉的本身。

金缕玉衣的资料

应该是河北省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二件 天津博物馆金缕玉衣 有资料说,这套西汉金缕玉衣,通长165厘米,共用3124片软玉,由较细的1350克金丝连缀而成,其中有400余片为新补配,原玉片数达87%。玉衣手套造型小巧,耳部造型写实独特,玉片三角形结构多,较其他玉衣制作和拼接难度更高,反映了这件玉衣设计制作的精湛,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玉衣也叫“玉匣”、“玉押”,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汉代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将金玉置于人的九窍,人的精气不会外泄,就能使尸骨不腐,可求来世再生,所以用于丧葬的玉器在汉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周时的“缀玉面幕”、“缀玉衣服”,到三国时曹丕下诏禁用玉衣,共流行了四百年。玉衣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三种,分别用金、银、铜线缕结,皇帝及部分近臣用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或铜线缀编的玉衣。   截止目前,除了天津博物馆展出的这件以外,已经完全复原的还有5件,其中河北省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两件、定县西汉中山孝王刘兴的一件、江苏省徐州东汉彭城靖王刘恭的一件、安徽省亳州东汉末年曹操的宗族曹某的一件。出土最早的是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中的两件金缕玉衣,做工也最为精美,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刘胜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重1100克,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重700克,相传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1968年出土时,曾轰动了国内外的考古界 金缕玉衣的资料   金缕玉衣只有中国有吗?曾经有媒体报道过“埃及惊现1000具穿金缕玉衣黄金木乃伊”,但那些黄金木乃伊也就是在身上镀了一层金而已,并没有玉的成分,称不上真正的“金缕玉衣”。玉雕技艺是我国独有,汉朝也是玉雕装饰盛行的时期,原湖南省博物馆馆长熊传薪介绍说,从长沙出土的金缕玉衣残片来看,它不仅只是简单磨成玉片而已,上面还雕有花纹。是谁设计了金缕玉衣?金缕玉衣具体由何人所设计并无史料记载。1968年,西汉刘胜和窦绾夫妇墓中发掘出两套完整的古代帝王贵族的葬服“金缕玉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考察,这两套“金缕玉衣”是我国考古出土中,时代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两套。最有价值的金缕玉衣是哪件?我国目前已经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缕玉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块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整件玉衣设计精巧,作工细致,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1968年,这件金缕玉衣出土时,轰动了世界。解放以来,汉墓中所发现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两件、定县西汉中山孝王刘兴的一件、江苏省徐州东汉彭城靖王刘恭的一件、安徽省亳州东汉末年曹操的宗族曹某的一件,共5件,已经完全复原。以满城汉墓的两件为例,刘胜的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重1100克,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重700克,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十分惊人。江苏徐州楚王陵金缕玉衣是现今出土最早,做工最好,最有价值的国宝,西汉,长17 4、宽68厘米,1994~1995年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现藏徐州市博物馆。楚王陵金缕玉衣玉片总数为4248片,是目前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工艺最精的玉衣。玉衣非常像古代的盔 甲,拼合得天衣无缝,共使用了4248片玉片,金缕1576克。这件金缕玉衣目前有很多全国之最:年代最早,距今超过2000多年;玉片最多,达4248片;玉质最好,玉衣全部用新疆和阗白玉、青玉组成,温润晶莹;工艺最精,保存最好,墓主人是第三代楚王刘 戊。

求解答,为何我国古代贵族尸体口中总含玉珠或翡翠等?起源是什么,.

这正确的叫法是——“口含”,“饭含”,“含玉”     “玉塞九窍”的亡人口中之物——玉琀。玉琀又称“含玉”,是含于死者口内的葬玉。玉琀各代形制不 一,商周玉琀有玉蝉、玉蚕、玉鱼、玉管等,春秋战国时玉琀有玉猪、玉狗、玉牛、玉鱼等,大约任何较小的玉件多可充当口含。汉代以后大量使用玉蝉做琀,明初墓葬中还见有以小璧充作玉琀的。     汉时期人多以玉蝉作琀,寓意非常明了。蝉由地下洞出得生。除《后汉书?礼仪志下》写“饭含珠玉如礼”的“礼仪”意思,玉琀在亡人口中,无非是要亡人“蝉蜕”复生,灵魂延续。这就是琀,它的形象是一只收敛翅膀的蝉。这里,我要说明,作为琀的物件上是没有孔眼的,个别玩玉的人非要在琀的双目间吻部打眼穿绳佩戴,也不会遭到反对。琀是玉蝉,但并非所有的玉蝉都是琀,因为有着太多的第一回工艺上就已经打了孔眼的玉蝉,它的作用原本就是为了佩戴。     玉琀又称“饭含”,是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器,《说文解字》云:“琀,送死口中玉也。”除玉琀外,史籍中还见有以米、贝、珠等作口含的,它们在使用上有等级的差别。考古发掘中曾见有口含贝、珠的人骨,但未见到以米为含的墓葬,这大概是由于米粒不易保存下来的缘故。使用口琀的目的有二:一是古人事死如生,不使死者空口;二是希冀以玉石质坚色美的特性来保护尸体不化。     殷商时期,以玉为口含的现象多集中于殷墟,玉琀的种类也比较多。1953年在安阳大司空村发掘的商墓中,出土的8件玉琀,分别为玉蝉(2件)、玉鱼(1件)、短玉管(2件)、玉珠(2件)和长方片玉饰(1件),均有穿孔。1958—1961年的殷墟发掘中,墓葬的玉石器“或放在头侧,或握于手中”,但报告未指明作琀和握的玉、石器的具体形制。1969—1977年在殷墟西区的墓葬发掘中,出土玉琀12件,很多是含在人口中的,其他玉、石装饰品则“佩在身上,握于手中。”报告仍未指出玉握的具体形制。 丧葬之礼在中国起源很早,早在旧石器时代山顶洞文化中,就发现有许多散布在尸骸附近的石珠、兽牙等,这说明当时已有随葬的器物及风俗。到了汉代,厚葬之风日盛,葬玉更是极为普遍。人们相信玉有保存尸体的功用,认为尸体入葬时,会遇到水银浸泡,而水银遇玉就会凝固,所以以玉敛尸就会使尸体不腐烂,从而产生再生的可能。真正的纯随葬玉不是泛指所有的埋葬在墓中的玉器,是指那些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作的玉器,主要包括:玉握、玉塞、玉衣、玉玲等  礼器是古代礼制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玉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活动,但并非泛指礼仪中所用的一切玉器,而是专指璧、琮、圭、璋、璜、琥这六种玉器,称之为“六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牲币,各放其器之色。” 貌似是防尸体腐烂

古代如何称谓玉

通常情况下现代玉石只有"玉"一种叫法,而古玉的称法则较多,有璊、琚、珺、琼等。 但是玉一旦制成礼器或饰品,则名称众多:璧、圭、瑗、琥、珩、佩、玦、璜等等,这些常见的玉器名称多见于玉用作礼器时的称谓。 介绍如下: 璜:古玉器名。是一种弧形的玉器。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征召的玉制礼器。也作佩饰。殷代玉璜,一般是玉璧的三分之 一,只有少数接近二分之 一。为此,"璧曰璜"的说法,与"殷制"、"周制"不吻合。璜穿孔为佩饰物,故有"佩璜"之称。新石器时代的佩璜,一般两端各有一小孔,系以佩戴。商代的玉璜,多由璧环类改制而成。佩璜成型后,一般都进行再次雕琢,形成龙形、鱼形,有的又在表面再雕刻鳞纹和三角形纹等。 环:古玉器名。一种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尔雅·释器》:“肉好若一谓之环。”郭璞注:“肉,边;好,孔。”邢疏:“边、孔适等若一者名环。”玉制的环。古时用作佩饰。 瑗:古玉器名。大孔的璧。《尔雅·释器》:"好倍肉谓之瑗。"郭璞注:"瑗,孔大而边小。"《荀子·大略》:"问士以璧,召人以瑗。"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5期)一文提出:"好"是指当中的孔,'肉'是指周围的边。而出土玉璧,与《尔雅》所说不符。认为"'瑗'字在古玉名称中今后似可放弃不用。大孔的璧环类玉石器在新石器时代墓中便已出现,有的套在死者的臂上,当是作为手镯之用"。因此不妨把"瑗"作为古"玉镯"来解释。周南泉《试论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考古与文物》1985年5期)一文认为"瑗"在古籍中有明文规定,且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玉环、瑗上,墨书文字写名,也与《尔雅·释器》一致。今就不更改定名为宜。"同意《尔雅·释器》一书的解释。 璧:古玉器名。扁圆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大璧径长一尺二寸,天子礼天之器。诸侯享天子者亦用之。礼天须用苍色,盖璧形圆,象天苍,象天之色。谷璧子所执,饰谷纹,取养人之义。薄璧男所执,瑑饰为蒲形,蒲为席,取安人之义。三者统称为"拱璧",因皆须两手拱执。另有一种系璧,形较小,为佩于绅带之物。玉璧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多光素无纹饰,器形比较简单。商周时代的璧,厚薄不匀,形制也不规整,内外大多不够圆。春秋战国时,璧则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纹等雕饰。汉继承前代风格,雕工比较精细。汉以后至宋、元时,玉雕不多见。明、清时又兴盛,出现大量仿古制品,璧上常见精细的浮雕和螺旋状纹饰。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况下,也有起信物和装饰物作用的。 圭: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发现。

谁的墓一打开就有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出土于中山靖王墓中。  中国汉代皇帝和贵族的殓服。按死者等级分为金缕、银镂、铜缕。1968年满城汉墓出土的两套金缕玉衣,保存完整,形状如人体,各由两千多玉片用金丝编缀而成,每块玉片的大小和形状都经过严密设计和精细加工,可见当时高超的手工艺水平。玉衣的一种。用金缕编成,汉代皇帝和贵族死后用为殓服。由于等级不同,玉衣有金缕、银缕、铜缕之分,这三种玉衣在考古工作中都有发现。河北满城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出土的两套金缕玉衣,各由两千多玉片用金丝编缀而成。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 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汉代皇帝和贵族,死时穿“玉衣”(又称“玉匣”)入葬。它们是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丝、银丝或铜丝编缀起来的,分别称为“金缕玉衣”(帝王级)、“银缕玉衣”(诸侯王级)、“铜缕玉衣”(公侯级)。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首页
商城
知识
鉴定
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