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清后期绘画艺术作品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2-17 21:40:01

1.明宣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宣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玄宗名叫朱拜基,是仁宗朱高炽的长子,是明王朝的第五位皇帝。 他继承守成,继续明朝开国60年以来的基础事业。 以德治国迎来了明朝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仁宣之治”。 朱拜基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二月出生)。 当时,他的曾祖父朱元璋在位,祖父朱棣文为燕王。

传说朱拜基出生的那天晚上,燕王朱棣做了一个梦,梦见太祖朱元璋给了自己一个刻有“传世之昌”的大圭。 大圭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被授予大圭意味着朱元璋将皇位传给自己。 这是朱棣梦寐以求的。

他醒来后,知道长孙朱拜基出生了,正好证明了梦想。 为此朱棣很高兴,认为这孩子能给自己带来好运。 后来朱棣满月了,朱棣见到这个孙子,兴奋地说:“儿女英气盎然,符吾梦运。” 但朱拜基出生三个月,太祖朱元璋驾崩,皇位传到朱棣的外甥朱允坟,即明惠帝。

虽然朱棣没有得到皇位,但他的梦想和孙子朱拜基的诞生,让他相信自己才是真命天子。 这些也是后来他发动靖难夺取皇位的重要原因。 朱闵基从小就聪明好学,没有辜负爷爷朱棣的厚爱。 朱棣对这个长孙的成长也付出了很多心血。

他无论是征兵还是国政,都尽量带在身边,以便随时被教导。 永乐二年(1404年),朱鹮把自己不太喜欢的长子册立为太子,也是希望明代的江山能传到长孙手里。 永乐八年(1410年),朱鹮从南京去北京巡视,带着13岁的孙子同行。

一路上,朱棣耐心地教朱泋观察民情民风,了解农民窠臼的苦难,也教他祖上创业的苦难,并向他讲述历代兴衰得失的故事,简直就是以帝王的标准来养育他。 第二年,14岁的朱拜基被册立为皇太孙。

朱拜基在这样的教诲下,不仅成为文武双全的好少年,而且为治理未来国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父亲朱高炽成为太子的20年间,皇叔朱高煲和朱髙燧一直觊觎太子的地位。 两人多次陷害朱高炽,朱望基多次机智地解决父亲的危机。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朱棣病逝,朱高炽即位,即仁宗,朱拜基被册立为太子。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称帝仁宗病逝,朱拜基继位皇帝,即明宣宗,次年改元宣德。

宣宗28岁即位,但皇位还没有稳定,汉王就发生了叛乱。 这也是前两朝遗留危险的集中爆发。 汉王朱高煲和赵王朱高燧,是仁宗同胞的弟弟,他们曾多次为争蓄陷害大哥朱髙炽,成祖朱棣勃然大怒,打算废了他们。

仁厚的朱髙炽怀着亲情,七嘴八舌地谈心,保住了王位,但他们的野心没有泯灭,他们等待着东山再起的时刻。 宣宗上台后,想用丰厚的报酬和亲情感化两位皇叔,但两人完全不领情。

洪熙元年(1425年)八月,汉王趁这位皇帝侄子政权不稳,从封地乐安(今山东饶县)发动叛乱。 他致函宣宗,谴责仁宗执政违反洪武、永乐旧制,并斥责宣宗也犯了许多错误。

同时,他分别致函王公大臣,诬蔑宣宗,挑拨君臣关系。 宣宗受不了,决定用武力镇压。 他采纳了大臣夏原吉和杨荣的建议,迅速出兵,并免于亲征,鼓舞了士气,震慑了叛军。 但宣宗尽仁尽义,他再次致函汉王,劝他悬崖勒马,汉王根本不听。

所以,宣宗大军很快就来到了乐安城下。 汉王是个色情狂的小人,见形势不利,便开城投降。 宣宗还是对他慷慨,没有按大臣们的意见处决他,而是把他押送到北京,废为庶民,软禁在西内,生活上也很优待。

可惜,汉王还是不知道感恩。 宣德四年(1429年),宣宗亲切地看望这位昔日的皇叔,朱高却意外地用脚绊倒了宣宗。 玄宗真的生气了,马上搬来三百多斤大铜缸,把朱髙扣在里面,用火烧死活活。

汉王被杀,赵王朱高燧也心怀恐惧,主动交出兵权保命。 解除两位皇叔的威胁后,宣宗的皇位也逐渐巩固。 宣宗统治时期,他继续重用父亲仁宗时期的名臣杨士奇、杨荣、蹙义、夏原吉等人,同时也密切关注新人才的选拔。

即位第三个月,他通知了人事部,让五品以上的在京官员推荐公正廉洁的贤才。 为了选择

拔出真正有才学的人,防止官员们徇私,宣宗还规定,凡被举荐的人犯了法,举荐者连坐。宣宗对昏庸无能、贪污受贿的官吏,则绝不姑息,坚决予以严惩。
  宣德三年(1428年)六月的一天,宣宗偶然发现工部尚书吴中动用官中财物,修建私宅。  他大怒之下,立即将吴中抓捕入狱。事后,他开始重视加强对官吏的监察,这项工作从整顿监察御史开始。
  在杨士奇等人的推荐下,刚正不阿的顾佐被任命为右都御史。顾佐到任后,对所有御史进行了严格的考核,将其中不合格的20多人都清理出御史队伍,同时又补充了40多位清正廉洁的官员担任御史。  顾佐大刀阔斧改革之后,朝纲振兴,百官肃然。
  宣宗对此非常满意,接着又提拔了福建按察使邵为南京都御史。此后,顾佐和邵,南北呼应,清査御史,检肃贪官,纲纪肃然。因为仁宗、宣宗两朝,都非常注重吏治,善用人才,因此明王朝逐渐繁荣兴盛,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宣宗执政,像他的父亲一样,非常体恤百姓。  他早年就熟知历史兴衰之事,即位之后对那些明君盛世和昏君误国的事迹都非常重视,时时谨记于心。他还自己总结出了一条历史经验:与民休养生息,则国家兴盛;大兴土木兵戈,则国家衰弱。
  宣德五年(1430年),宣宗去拜渴皇陵,在返回北京途中,行至昌平东郊,见路边有农民耕地,就停下车马,亲自走到田间与农民交谈,询问年景家境,并从农民手中接过耕犁,亲身体验劳作的艰辛。  回京后,宣宗还亲自作了一篇《耕夫记》来勉力自己和朝臣。
  后来,他又作《织妇词》一首,并命人画成图挂在宫中,令后妃们体谅百姓的辛劳,戒奢华之风。宣宗带头提倡节俭,他为父亲仁宗修建献陵时,就谨遵仁宗厉行节俭的遗嘱,亲自规划,整个工程也只用了三个月。与成祖的长陵相比,献陵的规模和花费要少得多,这为后面的好几代皇帝的陵墓做了好榜样。
    有了皇帝带头,后妃大臣们也纷纷效仿,以俭朴为荣。因此宣宗在位10余年,百姓安乐,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历史上将仁宗与宣宗时期的盛世称为“仁宣之治”。宣宗一生勤勉为民,以德治国,可是他却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就是斗蟋蟀。
  蟋蟀,又名促织,因此时人称宣宗为“促织天子”。宣宗对此十分痴迷,他在执政之余,多以斗蟋蟀为乐。  后来他认为北京城的蟋蟀不好,就派宦官们到各地去采购。宦官们乘机作威作福,而各地官员们又将此事作为赋役摊派给百姓。
  由此导致各地斗蟋蟀成风,蟋蟀身价暴涨,百姓的生活被这么一只小虫子搅得鸡犬不宁,明王朝的腐畋现象也迅速滋长蔓延开来。贪污腐败和宦官为害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也严重危及到明朝后期的统治。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在北京乾德殿病逝,终年38岁。
  他死后,葬于景陵,谥号“孝章皇帝”,庙号“宣宗”。其后,长子朱祁镇继位,即明英宗。宣宗在位10年,他守道有成,稳固了明朝江山;勤政爱民,为百姓创造了安定平和的生活环境。但是因他喜好斗蟋蟀,就产生了一系列的严重恶果。
    这些恶果只是宣宗时期并没有明确显露出来,不过宣宗却因此为后代留下了带有隐患的大明王朝。

2.明清后期绘画艺术作品有哪些

明清后期绘画艺术作品有哪些

商喜《明宣宗行乐图》、谢环《杏园雅集图》、倪端《聘庞图》、刘俊《雪夜访普图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首页
商城
知识
鉴定
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