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关于苏童介绍,有关苏童的资料,作品。
发布时间:2023-02-17 17:50:07
发布时间:2023-02-17 17:50:07
自在人生浅淡书——苏童一二三
苏童对苏作家的笔名很有讲究。 就像茅盾不是茅,胡风不是胡一样,苏童也不是苏。 我问过苏童关于笔名的典故。 他淡淡地说:“我叫童。 我出生在苏州。
如此简洁单纯,一眼就能看出底细。 苏童,原名童忠贵,属虎,1962年虎。 苏童很喜欢自己这个笔名。 他非常迷信,“生命和名字在一起”。 也许,他的早期作品屡遭厄运,但有一天改名换姓,用了苏童这个名字后,却偏偏一炮而破。
他的《妻妾成群》在张艺谋策划下被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后搬上银幕,苏童拥有众多崇拜者,尤其是与大岛茂、高仓健、郑少秋相媲美的年轻女子、大小姐崇拜。 苏童登上文坛是上苍的礼物,家庭没有给他任何熏陶。
他初中的时候读《红与黑》 《复活》,说书是借的,人很着急,下午看一本。 看多了,手痒。 初中时写诗的同时练习写小说,模仿了当时流行的农村生活小说。 首先,制定党支部书、民兵队长、妇联主任、地主和富农的人物关系表。
煞星给所有的人都取了与身份相称的名字。 写了之后,像放飞鸽子一样扔进某家报纸,每天翻那家报纸。 苦了半个月不见影子。 然后,那只被放生的“鸽子”又会飞回来。 广种不收。 1980年,苏童报考北师大中文系,在那里接受了正统的语言训练和文学熏陶。
他除了作业以外的所有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不断地练习钢笔。 是的,他想成为诗人,给自己做了三章,每天写诗,吟诵后走进教室,心里很充实。 班里有很多想成为诗人和作家的同学,有一天,他读了同学三行一句的诗。 产房在太平间下面,我很惊讶,也很羞愧,觉得自己不是写诗的料子,就开始写小说了。
倒霉的是,所有的稿子都一定会后退。 不好意思,害怕同学开玩笑,他租了女同学家的地址,稿子由那个同学转。 尽管如此,他仍矢志不渝,难以置信,不感动。 到了1983年,蔬果终于成熟了。 《星星》年开始发表他的诗作,发表了《青春》部小说《第八个是铜像》,获得了奖项,极大地激励了他继续写作的勇气。
他自嘲地说,自己在北京上学的时候就像一棵弯曲的树。 22岁时,他被分配到南京的一所高中。 他比该校一半以上的学生年龄小,在某系当辅导员,任务是拿学生补助金,或者召集学生大扫除。
他深夜开车写小说,第二天上班迟到了,一脸懒散。 他对当老师不感兴趣,学校似乎也不被像他这样的老师所承认。 这时,苏童在南京文学界的朋友越来越多,受到道友的喜爱。 随之,顺利跳槽到了《钟山》编辑部。
到了《钟山》年,他卧虎归山,虎势汹汹,嫁人不忘全副武装。 很快,《桑园留念》、《妻妾成群》等小说陆续发表。 入夜必退童忠贵成了洛阳纸贵的苏童。
自然人生在江苏中青年作家中,被大家公认为人缘最好的是苏童和叶兆言两人。 苏童在创作上是虎,在生活中是羊。 他淡泊安静,不与世争名,也不利于朝夕。 用他的话来说,“蜗居在自己的小楼里,读书、写作、会客、和朋友打麻将,没有野心、没有贪婪、没有艳遇,生活安稳,心态平和,作品也平静。
“在很多朋友眼里,苏童虽然没有糊涂,但还是个听话的大孩子。 小时候听父母的,生病的时候听医生的,学校里听老师的,单位里听领导的,和朋友搞好关系听朋友的。 有一次,朋友向他推荐微波炉的好处后,他马上花了一千多块钱抱着一台,用了两天时间,说“烤的菜不好吃”,赔了200元让给别人。
他不善当教师,是个谦逊的人。 他就像欧伊。 葛朗台像数着箱子里的金币一样,数着自己的话。 他的信条是“不想说话,决不随便说话; 即使保持沉默,也不想说错话”。 他非常珍惜友谊。
在人品方面,他还说:“你必须理解对你摇头或鄙视的人。” 读书上推崇福克纳、海明威、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塞林格,拒绝金庸和琼瑶,但他更喜欢福尔摩斯这样的侦探小说。 他的阅读带有某种功利色彩,不否认向大师们学习语言,激发自己丰富的想象,促进自己的创作。
他反对目前图书市场的炒作行为,指出那也是泡沫经济。 他固执地认为作家会读
者群的多少,是作家自己“写”出来的。一个作家只能为自己的读者群而写,而不为所有的读者,因此他的创作思路绝不为读者的兴趣而牵着鼻子走。我蛮喜欢他的,写的东西很好看,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幻觉,苏童本名童忠贵,今年57岁,苏州人。现在是郭敬明搞得那个文学之新的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