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书法代表作,郑板桥的书法特点和代表作

发布时间:2022-08-30 02:51:02

1.郑板桥的书法代表作

郑板桥的书法代表作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 板桥是他的别称。 他生于一六九三年,死于一七六五年,祖籍江苏省扬州兴化县。 他出生于本香门第一家。 他写诗、写文章,精通书法、绘画,尤其擅长画竹子,他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是清代乾隆时期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 在他的《三绝》诗、书、画中,有许多奇怪的作品,就连他的创作论也有相当奇怪的讨论。 他总是把自己的作品说成“揭天辟地之文,震天惊电字,神骂鬼的故事,没有过去和现在的画,本来在普通的眼窝里也没有”。 所以,他又被人们称为“扬州八怪”之一。

《扬州八怪》(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鳖、郑板桥、李方膺、罗聘) )当时,这八位艺术家在政治态度、生活方式、书画创作等方面与社会流俗不同,他们的人品有明显的个性,他们

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三位帝王。 在科举的道路上,经历了康熙秀才三个阶段; 雍正举人; 干隆进士。 他四十三岁那年,也就是干隆元年,公元一七三六年,考中进士,干隆十六年,公元一七五一年,他五十岁时任范县县令,后调任潍县县令。 之后,为了救灾反抗上司辞职,住在扬州后,以卖画为生。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出人头地的名言。 板桥的《难得糊涂》中,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传说清干隆十六(1751年(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今潍坊市)任县令以来,潍县一直隶属莱州。 他早就听说莱州郊外的文峰山上有《郑文公碑》。 该碑在我国书法由隶书转为楷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公务繁忙,他一直无暇观看。 年9月19日,郑板桥在莱州结束公务。 天色还早,奉指示上山,找到了这个通碑。 他一得到至宝,就开始潜心研究,直到夜幕降临,碑上的字迹看不清楚,只好作罢。 他回过神来,抬眼看一片漆黑,这才为难。 下山的路不太清楚,下山不了。 但是,在这荒山野岭怎么过夜? 想了很久,突然发现山上有灯。 于是,他摸黑向灯光的方向走去。 到了前面,看到房子的院子,他叫开门,房子的主人是老人。 他通报了自己的名字和来意。 看来,施主的人早就听说过他,并热烈欢迎。 吃过晚饭后,两个人开始说话了。 从国事到民事,谈得很投机。 最后,房东的人提出,他有一块砚台,没有砚台的名字,请把墨宝留在郑板桥。 他欣然答应了。 房主拿出一块长方形的大砚台,准备了一张笔墨纸。 郑板桥想到砚台的内容时,对施主说:“你看,我只是和你说话,至今不知道你的名字。” 施主说:“我不能说什么名字。 只是个老人。 ”。 于是郑板写下了“难得糊涂”四个大字。 因为丈夫看过,很感动,所以说了自己的身世。 原来,他在干隆朝当官几年,后来因不满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等腐败行为,自己无力回天,便辞官回山林,寿终正寝。 郑板桥听完,觉得意思还不够,见四字下还有空白,“聪明难,糊涂难,聪明转糊涂更难。 放下一步,后退一步,现在放心了。 否则,后面还有福报。 ”

“难得糊涂”四个字是愤慨的语言。 也就是说,冷静的决定是不习惯当时的世俗黑暗,只有让自己混乱,才能避免闲情逸致。 但是,诚实的人总是糊涂,所以糊涂更难得。

郑板桥想乱而不能乱。 因为,他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什么事都看得很清楚,他不能乱来。

本来,明明不混乱却很难假装混乱。 特别是什么时候应该混乱,什么时候应该觉醒,用这个方法很难把握。 所以板桥感叹“很少混乱”! “难得糊涂”这句话,有多少感慨,有多少哀叹,有多沉重,有多少悲哀,有多少不满,有多少牢骚在里面。

故尔“难得糊涂”的智慧,实乃韬光养晦之世故,或称应世之技。 当一个人身处险恶的形势,对这种形势束手无策时,“糊涂”的智慧就能起到应付时局、摆脱困境的作用。 也可以寄宿在很多的悲伤和重量中。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为人们提供了哲理性、深思熟虑的启迪。 其实,“难得糊涂”是哲人面对人类执念时发出的机器语言智慧。 就像禅宗的寓言,需要用心去领悟。 希望大家明白,板桥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太深入,善于钻营,只会争,永远不会舍弃名利。 “发呆”会得到平静、轻松、平坦、悠闲、自然。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一出现,就成了珍品。 因此,当时许多文人雅士、达官贵人、鸿儒巨商,都恭恭敬敬地把《难得糊涂》一书悬挂在会场之上,作为格言警句,鞠躬拜祭。

清官不为民染尘,是郑板桥当官的标准,他50岁时,任山东范县县令,后调任潍县县令(今山东潍坊市)长达7年。 他在任期间,为政廉洁,关心民间疾苦,断案公正,为当地人民做了好事。 例如,遭灾那一年,他日夜调查民情,为了保护百姓生命,来不及向上级申报,就果断地开辟粮库救济灾民。 此外,他还说:“捐清代输”,用自己的工资代替了贫困

苦百姓交纳赋税。为此他作过很多诗词,如:《逃荒行》、《还家行》、《孤儿行》等,都是忧国忧民之佳作。
郑板桥居官谨慎,唯恐不了解民情而办错事,他做官一心有功于国,有德于民,关怀人民,同情百姓,这些思想在他的题画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有所表露。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他居住在县衙里,夜间无眠,听到风吹修竹发出了萧萧的声音,由此产生联想,想到民间的疾苦;并且感慨深沉地表示,自己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县官,无力解民这倒悬,可是百姓的种种苦难却是沉重地萦系在自己的心头的。
郑板桥在任潍县知县时,为帮助灾民度过荒年,他大兴工役,修城凿池,以工代赈,招来饥民就食赴工;以尽封当地豪坤粮仓,并令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流供应,就这样救活灾民无数。这些政绩在郑板桥的行书代表作《修城记》中详细记述。
《修城记》的碑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天地有春必有秋,国家有治必有乱。”板桥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了自然界和社会发展规律。第二部分:“潍县地界海滨,号称殷富,一旦有事,凡张牙利吻之徒欲狼吞而虎噬者,潍其首也。”对潍县的公正评价和讲了修城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本县先为之倡。首修城工六拾尺,计钱三百六十千。”板桥以身示范,带头捐资修城。第四部分:“其余各任各段,各修各工,本县一钱一物概不经手。”板桥用了“承包责任制”的办法,分段包干修城,而自己则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修城记》通篇仅用了200多字,就全面阐述了修城的宗旨和修城的重要意义。时至今日,这篇《修城记》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辞官隐居画清竹,是郑板桥的最终归宿。郑板桥在知县任上,因替百姓诉讼,办赈济,如实上报灾情,减免农民一切赋税,开国库放粮救灾。但由于其他地方官员为了邀功而隐瞒灾情,郑板桥是正直的官员,不肯为虎作伥,终因他为赈灾之事遭到了“大吏”的指责和大户的反对。他也深感自己“无回天之力”了,只好“放一著,退一步”了。于是,便在乾隆十八年(1753)愤然辞去县令,回到老家扬州,当年他已六十一岁了。当他去官之日,潍县百姓倾城而出,含泪相送,使他倍受感动,板桥对潍县父老惜别依依,曾画竹题诗留别道:“乌纱掷去不为官,囊藁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作为地方官,板桥离开范县时一尘不染,告别潍县时又两袖清风,这坚贞高洁的情操确实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在他走后的许多年里,潍县的百姓家里都供设他的画像,以表达敬慕之情。
郑板桥回到家乡江苏省兴化县(今兴化市)后,小住一段时间,便到扬州寓居,以卖画为生。
郑板桥精于绘画,尤其擅长画竹。画出了得意的画幅,他又喜欢题上一首诗,或是写上几句话,把自己的感受,体会说出来,也往往记述有关的事情,或者引发一些议论来。他的题画诗极富特色。与画相配,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语言清新、质朴,用句生动、传神;诗中常见哲理警句,如珠似玉,莹莹生辉。或写兰、竹,或写菊、石,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渗透着画家浓厚的情感意识,读之令人回味悠长。
郑板桥为什么愿意画竹?这是因为竹子有很多可爱之处。它具有青翠挺秀的形貌,可供观赏;它的笋芽可供食用,枝干可制器物,叶子可作药材,有着多种实用价值。此外它还具有好多可以用来比喻人品的特质:枝干中空,这叫做“虚心”;节段挺直,这叫做“劲节”;经霜不凋、迎风傲雪,有耐寒的操守;没有秽气,不招虫蚁,有洁净的品行;如此等等。于是,竹子便成为人们理想的品德的象征和寄托,被称作“君子”,被视为“良友”,故而文人画竹,蔚为风气。
郑板桥画竹,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既不同于宋人文同的茂密,又不同于元人吴稹的丰腴,而是简净疏朗,挺拔刚劲。他多用简笔能在一枝一叶、三竿两竿之中传神写意,显示性灵,气韵,也显示他自己的思想和性格。笔墨越简,越要求准确、精炼,越要求高度的概括集中和适当的夸张突出,必须匠心独运,惨淡经营,才能收到“一以当十”的艺术效果。郑板桥努力去追求这种境界,他有一首《题竹》诗,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洒夜间思。冗繁删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他一面创作,一面思考,删除只表现形貌的繁枝冗梢,保护能传达神韵的劲节秀叶,笔下不断地出现新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待到往往因为新颖而感到生疏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成熟,道出了画家自己“四十年画竹枝”的艺术经验,概括了艺术发展的规律。


2.郑板桥的书法特点和代表作

郑板桥的书法特点和代表作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为人疏放不羁。因为饥民请赈得罪官吏,罢归后返扬州,有“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之誊。1746年,山东潍县县令郑板桥在县署中画了一幅墨竹送给巡抚,题诗就是那首著名的“街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更加声誉卓著。著有《板桥全集》,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的书法, 自称为“六分半书”,他以兰草画法入笔,极其潇洒自然,参以篆、隶、草、楷的字形, 穷极变化。这幅“两歇杨林东渡头”行书,体现了郑板桥书法艺术独特的形式美,“桃花岸”三字提顿之间尤为明媚动人。郑板桥别县一格的新书体,开创了书法历史的先河。
http://www.jl2sy.cn/xssq/qckjj/ghjp/sszz/zbq/135.jpg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首页
商城
知识
鉴定
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