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生平简介,虞世南一生生平介绍
发布时间:2022-08-30 10:26:03
发布时间:2022-08-30 10:26:03
虞世南生平简介
虞世南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 唐太宗称虞世南德行、忠直、博学、文言、书翰为五绝。 能得到这样的评价,虞世南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一起看看吧。
虞世南生性文静寡欲,意志坚定,学习努力。 年轻的时候,和哥哥虞世基一起在有名的文学家顾野王的门下学习。 通过十多年的学习,他勤奋努力不懈地思考,有时十几天不洗脸、不梳头。 他擅长写作,曾师从著名文学家徐陵,徐陵也认为虞世南获得了自己的精髓。 他和同郡的和尚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子,擅长书法,虞世南拜智永为师,深得王羲之书法真传,因而名声大振。
武德五年(622年),虞世南和裴矩撰《凶吉书仪》。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正式成为太子后,虞世南晋升为太子中舍人。
同年8月,李世民即位,虞世南调任萧作郎,兼任弘文馆学士。 当时虞世南年事已高,上表要求他辞职,但太宗下诏不准,晋升为太子右庶子。 虞世南坚决谢绝,被授权为秘书少鉴。
贞观五年(631年(虞世南参加编纂的《群书政要》 )。
虞世南贞观六年(632年(七月,虞世南赠送010(3010文),太宗向虞世南颁发书信诏书,“你的评价太高了。 朕为什么只比上古帝王,比近代强一点呢? 但你只是看了开头,不知道它的结尾。 朕若真能善终,你的高论可传后世; 否则,恐怕会成为后世的笑柄! ”
贞观7年(633年),虞世基调任秘书监,授爵永兴县子。 唐太宗很重视他的博学,经常在处理军政大事之余,邀请世南来畅谈经论史。 虞世南相貌胆小,懦弱不骄傲,但性格刚健,政治得失,直言抗议。 太宗对侍臣这样说。 “朕利用空闲的时间和世南商量古今政事,可能有一个字的错误,不经意间就心怀怨恨。 他如此恳切真挚,我经常使用他啊。 群臣都像世南一样,担心天下还能治不好什么。 ”
贞观八年(634年),虞世南封永兴县公。 同年陇右山崩,大蛇频现,山东江淮屡遭大水冲击。 太宗问“天变”。 虞世南以晋朝以来的山崩为例,借机劝谏太宗遵循道德义气,希望太宗功勋卓著,不骄不躁,始终如一。 太宗听了反省,觉得这句话是对自己的警醒。 同年4月,康国献上狮子,太宗命令虞世南为其赋。
贞观9年(635年) (太上皇李渊驾崩后,虞世南多次阻止太宗建造陵墓并厚葬,使太宗收敛。 他还严防太宗不能因为游猎而懈怠政事。 这些对当时的“贞观之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又上表请求辞职迁居。 太宗优诏批准,依然授予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
同年5月25日(7月11日),虞世南在长安去世,享年81岁。 太宗听了,临别时为他哀哭切齿,下诏对魏王李泰说: “虞世南对朕忠心耿耿,拾遗补阙,永志不忘。 正是现代名臣,以人伦为准。 朕有小亏必直谏面,今亡,朝廷上下,不可挽回人! ”赠东园秘器,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号赠文懿。
虞世南虽然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当政得失,直言敢谏。他多次讽劝唐太宗要勤于政事,并以古帝王为政得失,论证利弊。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陇右山崩,唐太宗问“天变”。世南以晋朝以来历次山崩为例,说:“臣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若德义不修,虽获麟凤终是无补;但政事无阙,虽有灾星何损于时。然愿隆下勿以功高古人以自矜伐,勿以太平渐久而自骄怠,慎终如始。”唐太宗听后敛容反省。他一再劝阻唐太宗筑陵墓厚葬,使唐太宗有所收敛。他还严正劝阻唐太宗不要恣于游猎而疏于政事。这些都对当时的“贞观之治”起着积极的作用。唐太宗曾对大臣们说:“你们如果都像虞世南那样刚正忠烈,天下何忧不理。”
虞世南年逾古稀后,屡次上表求退,不许,被封为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五月壬申(二十五)日(7月11日)卒于长安,享年八十岁。唐太宗十分悲伤,痛哭流涕,说:“虞世南对我忠心一体,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我有小失必犯颜直谏,而今亡故,朝廷上下,无复人矣!”赐东园秘器,陪葬昭陵,赠礼都尚书,谥文懿。太宗还命画图象挂在宫中凌烟阁。
唐太宗曾称虞世南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虞世南的书法代表作是正书碑刻《孔子庙堂碑》,还编了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类书《北堂书钞》共一百六十卷,摘录了唐初能见到的各种古书。这些古书如今大多失传了,但《北堂书钞》为保存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死后,将慈溪鸣鹤镇故宅改建定水寺,寺内有虞世南画像。他的子孙便迁居长安去了。
唐朝书家——虞世南
虞世南:南朝陈武帝二年。公元(558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终年81岁。越州余姚(今浙江)人。
字伯施。他在陈、隋二代都做过官,入唐时已上年纪,唐太宗让他当了“参军”。贞观七年封为永兴县子,又一年进封为县公,故后人也称虞永兴。虞世南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他的书法,得到智永的传授,继承了二王的传统,收到很好的效果,称得起接魏晋之绪,启盛唐之作,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号称初唐四大书家。他的楷书笔圆体方,外柔内刚,无雕饰气。
虞世南作书不择纸笔,却很注意坐立姿势和运腕方法。他认为,只要姿势正确,手腕轻虚,即使是粗纸,秃笔,信手拈来也能挥洒自如,别出新意。
相传有一次,唐太宗把虞世南召来说:「朕近日来,已命人将大明宫的巨幅屏风装饰一新。你才思敏捷,书法精妙,快把一百零五名烈女的小传用工楷写在屏风之上。」唐太宗边说着便拿出稿本,把这些烈女的主要事迹一一介绍给虞世南听。虞世南听完圣意,来到大明宫,凭着自己惊人的记忆力,一边挥毫,一边构思,在屏具上写了起来。为了保持脸部与屏面平行,虞世南忽而垫凳而上,忽而又弃凳蹲下,笔法纯熟,姿态稳健。只花了一昼夜的功夫便完成了任务。虞世南写毕屏风,犹无倦意,细心校阅一过,竟一字不误,一笔未改!
他的传世书迹刻石楷书有《孔子庙堂碑》;行书有《汝南公主墓志铭》可与《兰亭序》比美。
1、《孔子庙堂碑》:楷书,为历代书法家公认之虞书妙品。
唐高祖李渊武德和九年(公元626年)十二月立碑。记唐高祖立孔德伦为褒圣侯并新修孔庙事。
2、《汝南公主墓志铭槁》:行书,温润圆秀,笔意近似宋代米芾,所以也有说是米芾的临本。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