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的详细资料,方孝孺是怎样的一个人
发布时间:2022-08-30 08:51:02
发布时间:2022-08-30 08:51:02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之名为书斋,故故名缨城先生。 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将读书所定名为“正学”,亦称“正学老师”,故为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
早年的经历
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宁海人。 父亲方克勤是洪武年间的奉公
方孝孺半身像
遵守法律的官吏在《明史循吏》有传记。 方孝孺小时候非常敏捷,两眼放光,每天看一寸多厚的书。 村民们叫他“韩愈”。 成年后跟着宋瀛学习,宋瀛弟子中有名的文人不及他。 就连前辈胡翰也自认不如自己。 方孝孺宁贬文辞之学,以宣扬仁义治天下之道、达时世太平为己任。 他病得卧床不起,家里的粮食断绝了。 仆人向他报告了情况,他笑着说。 “古人30天只吃9顿饭。 穷得要命的不仅仅是我家! ”父亲方克勤在“空印”事件中被定罪处决,扶着灵柩回乡安葬,悲痛地感动了走在路上的人们。
进入职业生涯
洪十五年(1382年),在吴沈、离枢的推荐下,被朱元璋召见。 朱元璋欣赏他
方孝孺的侧影
态度庄严,对皇太子朱标说:“这是品行端正的人才,应该永远用他来变老。” 之后,按照礼仪送他回家。 后来被敌人带去北京逮捕,朱元璋在文件上看到他的名字后获释。
洪二十五年(1392年),又在别人的推荐下被叫到宫廷。 朱元璋说:“现在还不是聘用方孝孺的时候。” 给那个汉中教授一个职位,每天给全体儒教学生讲课,没有倦意。 蜀王朱椿听说方孝孺的贤名,就聘他为世子教师。 他每次见面都向世子讲道德。 蜀国献王以特殊的礼遇对他表示尊敬,并给他读书的庐舍取名为“正学”。
朱允炆即位,征召他去翰林侍讲。 第二年,升他为诗讲学士,国家重要政事皇帝要问他。 朱允炆喜欢读书,每次遇到困难就叫他来解释。 朱允炆临朝,百官奏事,决定群臣是否面议时,朱允炆有时命方孝孺在投靠屏风前批文书。 当时,《太祖实录》和《类要》的很多典籍被修订,方孝孺担任总裁。 更在定职官制度时,方孝孺的官职变成了文学博士。 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朝廷商议讨伐,诏书、檄文均出自方孝孺之手。
辅佐建文
建文三年(1401年),燕军抢劫了大名府。 朱棣听说齐泰、黄子澄已经四处逃窜,请求朱允炆停止盛庸、吴杰、平安诸将的军事行动[14]。 方孝孺建议:“燕军长期驻扎在大名府,炎热下雨,他们应该不会疲惫不堪。” 火速命令辽东诸将进入山海关,攻击永平府。 真定府诸将渡卢沟桥直冲北平,燕王一定回军救援。 我们可以在大量军队跟随燕王后,得到抓住他的结局。 现在,他的纪念文件正好送到,应该暂时给予答复,如果文件往返时间超过一月,他的官兵就会懈怠。 如果我们协商合作态势,消灭燕军,就省事了。 ”朱允炆表示赞同,命令方孝孺起草诏书,让大理寺少卿薛岩策马疾驰,回答燕王,完全赦免了燕王的罪行,放弃了他的军队,回归了自己的领地。 又写下发布的劝告,交给雪岩几千字,拿到燕军手中,秘密分发给将士们。 薛岩去燕军了,他隐瞒诏书,不敢向士兵们出示,燕王也不尊重诏书。
建文三年(1401年)五月,吴杰、平安、盛庸出兵扰乱燕军的粮食运输线。 朱棣还指挥武胜写信给朱允炼,诉说以前的请求。 朱允炼正要答应的时候,方孝孺说:“如果这个时候停止军队的作战,那之后就很难再次凋零集中了。 免得皇帝被燕王迷惑。” 朱允炆杀了武胜,拒绝了朱棣的请求。 不久,燕兵抢劫沛县,烧毁了粮食船。 这时讨伐河北军队筋疲力尽,运送德州粮食的道路被切断,方孝孺对此深表忧虑。 朱棣的世子朱高炽性格温厚,弟弟朱棣狡诈诈骗,得到朱棣的宠爱,曾想篡夺世子之位,方孝孺用计离间他们,造成了他们内部的混乱。 于是把这个建议报告给朱允炼,派锦衣卫千户张安带着一封有皇帝封印的信去北平给燕世子。 世子接到信并未开封,与张安一同被送到燕王军面前,方孝孺的离间之策未能落实。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军抵达江北,朱允炆下令招募各地军队。 方孝孺说:“事情很紧迫。 派人把地卖掉,答应燕王,拖延几天,东南一带征募的军队就会逐渐聚集起来。 北方的军队不擅长同舟共济,即使在河里决战,也很难知道胜负。 ”朱允炆派燕王的堂弟庆成公主去燕王军队,说了割地讲和的条件,燕王不听。 朱允炆下令大军聚集江面,陈瑄率战舰投降朱棣,燕军于六月乙卯日渡江。 朱允炆担心害怕,有人建议他去别的地方谋求复兴。 方孝孺坚决要求守备南京城,等待援军。 即使工作不成功,也应该做以下事情
为社稷而死。乙丑日,金川门大开,燕军入城,朱允炆自焚。这一天,方孝孺也被抓进了监狱 。被诛灭族
当初,朱棣率军从北平出发时,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朱棣,说;“南京城攻
方孝孺像
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朱棣点头应承。
至此,朱棣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被召到朝廷,悲切哀恸的声息响遍大殿的台上台下 。朱棣走下卧榻慰问他说:“先生不要自取忧苦,我的打算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辅佐成王的方式。”方孝孺问:“周成王在哪里?”朱棣答:“他自焚而死。”方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朱棣说:“国家有赖于成年的君王。”方孝孺说:“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朱棣答道:“这是我们朱家的事。”回头示意左右侍者授予方孝孺纸笔,说道:“诏示天下,非得由先生您来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掷到地上,边哭边骂道:“死就死了罢,诏书我绝不能起草。”朱棣发怒,命令将方孝孺车裂于街市 。建文四年六月二十五日 (1402年7月25日),方孝孺慷慨赴死,作绝命之词说道:“上天降下战乱忧患啊,谁知道其中的缘由,奸邪的臣子如了愿啊,求取国柄耍弄计谋。忠正的臣子愤怒悲怨啊,血泪淌流;以此血泪为君殉葬啊,或者另有什么企求。呜呼哀哉的悲鸣啊,大概不是我的怨尤。”时年四十六岁。他的门生、德庆侯廖永忠的孙子廖镛与其弟廖铭收拾他的遗骨,掩埋在聚宝门外的山上 。
方孝孺有位兄长方孝闻,他致力学问,举止淳厚,先于方孝孺去世。弟弟方孝友与方孝孺一同赴刑场,也赋诗一首而死。妻子郑氏及两个儿子中宪、中愈事先自缢身亡,两个女儿跳进秦淮河溺死 。
方孝孺的著作从此也被列为禁书,永乐年间凡藏书者皆为死罪。但是,仍有人冒死藏之,如《侯城集》等,使方孝孺的文章得以传世。
身后之事
朱高炽即位后,吩咐礼部:“建文朝众臣,已遭处决示众。他们
方孝孺题跋像
的家属沦为官籍奴仆者,都释放为民,发还他们田地。其外亲戍边者,只留下一人于戍守之处,其余释放还乡。”
万历十三年(1558年)三月,释放因方孝孺获罪而被贬谪守边者的后裔,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广东共有一千三百多人[30] 。然而方孝孺一家死绝,无后代,惟有方克勤之弟方克家有儿子名孝复。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方孝复曾上书皇帝,请求减损信国公汤和增收的宁海县的赋税,被贬谪戍守庆远卫,因编入军籍,在诛灭方孝孺“十族”时得以免死。方孝复的儿子方琬,后来也获释为民。[31] 明世宗时,松江人俞斌自称是方孝孺的后裔,一时士大夫们都相信了他的话,还为此纂成《归宗录》。不久方氏觉察到其中的虚假,告到官府,才了结此事。明神宗初年,有诏旨褒扬、编录建文朝的忠臣,在南京建起表忠祠,被旌表者,徐辉祖为首,其次就是方孝孺 。
文学成就
方孝孺的政论文、史论、散文、诗歌俱佳,绝大部分收集在《逊志斋集》中。其文学作品,如《蚊对》、《指喻》、《越巫》、《鼻对》、《吴士》、《越车》等等,都有其特色。
“主题鲜明,议论大胆”。这是方孝孺文学作品的重要特色之一。如他写的《越巫》一文,通过一个以“治鬼”术骗人的越巫,最后被人装鬼反其道吓死的故事,辛辣地嘲讽了社会上巫祝欺人为生的邪恶与自欺,落得个身赴黄泉的可悲结局。
他还善于以“寓热于冷、以形传神”的手法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如《吴
方孝孺塑像
士》一文即属此类。文中借张士诚的形象讽刺那些偏听偏信、轻于用人的当权者,又借与吴士交游的“钱塘无赖”的群体形象,揭露了浮夸之风的社会基础。 “选材严、开掘深”,这也是他文学作品的特色。《指喻》可视为范例,其是一篇议论性散文,由叙事和论理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叙事,后一部分阐发所叙之事中蕴含的道理。借“喻”立说,两者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第四个特点是善于借喻,运用对比寓言等写作技巧。最具代表性的属《鼻对》和《蚊对》。《蚊对》是一篇探讨生活哲理的伦理散文,即事论理,从被蚊虫叮咬这件具体的日常生活琐事,升华到人生重大的哲理原则。
《明史》说,“方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四库全书总目》在评其文章更是“纵横豪放,颇出入东坡、龙川之间 。
此外,方孝孺撰有《周礼考次》、《大易枝辞》、《武王戒书注》、《宋史要言》、《帝王基命录》、《文统》等。
方孝孺所撰写的《重刻成化本逊志斋集》收入宁海县文物办库房。该书在宁海一藏家处发现,全套18本,每本书长26.5厘米、宽16.6厘米、厚1厘米,内收集有方孝孺绝大部分的政论文、史论、散文、诗歌等,其文学作品《蚊对》《指喻》《越巫》《鼻对》《吴士》《越车》等皆在其中。因方孝孺殉节后其书被禁,故流传甚少。1928年,宁海乡绅胡撝谦深感“宁海为其生长之乡,宁海诚不可无刻本”,以成化本为底本重刊,名为《重刻成化本逊志斋集》,共40卷,包括拾遗卷和附录卷;书中篇目一如成化本,但内容已远超成化本范围。
历史评价
朱元璋:此庄士,当老其才。
姚广孝: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朱高炽:若方孝孺辈,皆忠臣,诏从宽典。
李贽:孝孺自幼精敏绝伦,双眸炯炯,日读书积寸。为文雄迈深醇,乡人呼为小韩子。
钱士升:孝孺十族之诛,有以激之也。愈激愈杀,愈杀愈激,至于断舌碎骨,湛宗燔墓而不顾。
乾隆帝:当时永乐位本藩臣,乃犯顺称兵、阴谋夺国,诸人自当义不戴天。虽齐泰、黄子澄等轻率寡谋,方孝儒识见迂阔,未足辅助少主;然迹其尊主锄强之心,实堪共谅。及大势已去,犹且募旅图存、抗词抵斥;虽殒身湛族,百折不回,洵为无惭名教者。
张廷玉:帝王成事,盖由天授。成祖之得天下,非人力所能御也。齐、黄、方、练之俦,抱谋国之忠,而乏制胜之策。然其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是岂泄然不恤国事而以一死自谢者所可同日道哉!由是观之,固未可以成败之常见论也。
蔡东藩:方孝孺一迂儒耳,观其为建文立谋,无一可用,亦无一成功。至拒绝草诏,犹不失为忠臣,然一死已足谢故主,何必激动燕王之怒,以致夷及十族,试问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同归于尽乎?
胡适:①方孝孺是明初一个了不起的人。外人常说中国很少殉道的人,或说为了信仰杀身殉道的人很少,但仔细想想,这是不确的。我们的圣人孔夫子在2500年前,就提倡‘有杀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这是我们的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而殉道的不少。方孝孺就是为主张、为信仰,为他的思想而杀身成仁的一个人。方孝孺在燕王进入南京后,因拒绝起草即位诏被杀了十族。当时姚广孝曾劝明成祖给读书人留个种子,明成祖不听,终于把他灭九族,灭十族。甚至留有方孝孺片纸只字也是有罪的,这是明成祖要毁灭方孝孺的政治思想。②所以以后明朝200年,再没有政治思想家。我国政治思想在14世纪以前,决不逊于欧洲,但近500年来何以不振,这是由于方孝孺被杀的惨剧所造成的。
轶事典故
编辑
读书种子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被誉为“读书种子”的大儒。这一美誉是明成祖朱棣的高参姚广孝的创意。
姚广孝了解方孝孺,破城之前,曾请求朱棣,称看重气节的方孝孺不会轻易归顺,希望手下留情不要加害,否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朱棣当初是应允的,但在金銮殿上,由于方孝孺的极不配合,朱棣灭了他的十族。
说到方孝孺,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心情都会非常沉重。惟有“读书种子”这一美誉,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知识改变命运,不管改朝换代,沧海桑田,读书求知永远是人间真理。
方孝孺作品
被灭十族
历史上只有“灭九族”的酷刑,有史
电视剧《郑和下西洋》片段
以来,“灭十族”惟方孝孺与景清两人。
朱棣即位后,请“读书种子”、第一大儒方孝孺为他起草登基公告,当然为思想正统、极端忠于前皇的方孝孺所拒绝。
因为有求方孝孺,当方孝孺批驳朱棣将篡位辨解为“法周公辅成王”时,朱棣还是保持耐性说是皇室家事,意为让方孝孺回避。偏偏方孝孺顶真到底,拒不同意。
初见“诛十族”于祝枝山《野记》,一般认为非正史。
《明史·方孝孺列传》是“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也就是说明成祖只杀了方孝孺父系一族。根据另一则史料《立斋闲录》里面的记载是:“今校南京锦衣卫镇抚司监簿除前编缺坏外所存簿籍载正学宗族抄扎人口有八百四十七人族叔文度文恭海敏族侄谅经良族弟希定希崇希用希善族侄孙起宗起成起庄小荀居安渊胜族孙崇俭等”。根据《立斋闲录》的记载被杀的这些人都是方家父系这一系的,没有有母系和妻系的人名被列出。与《明史》中记载的“(杀)方孝孺,并夷其族“可以相互印证。
《明史·方孝孺列传》并未记载被灭十族,株连坐死847人(一作873人)等字眼,但明崇祯《《宁海县志·方孝孺传》、《明史纪事本末》、明末乡贤大家黄宗羲的《方正学孝孺》、《文正方正学先生孝孺》等大量文献都记载他被灭了十族。另外,崇祯年间编纂的《熹宗实录》也记载了方孝孺被夷十族的故事,而且还记载了当年方孝孺的幼子被人救出,逃出生天,假借余姓延续方姓一脉,至天启二年,方孝孺十世孙伏阙上书以闻,得以赠恤的故事。
所谓诛十族只不过是后人为了造成戏剧性的效果,夸大事实所产生的。
方孝孺 学者,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虽为一介书生,手无束鸡之力,却面对专制君主的屠刀视死如归,抗节不屈受到后人的无限敬仰和赞颂。就其个人气节来看,历史上实在不多见,这正应了中国人的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