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有什么特点?,《洛神赋图》的创作是为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2-08-25 01:11:02
发布时间:2022-08-25 01:11:02
顾悟之(约344—405 ),字长康,小字虎头。 中国东晋时期画家江苏无锡人,约364年在南京画石棺寺的维摩诘像,引起关注。 他的绘画风格独特,被誉为“顾家老爷”,人物清结核俊秀,所谓“秀骨清像”,线条流畅,被誉为“春蚕吐丝”。
顾恺之的画师来自卫协,最会画画,其笔下如春蚕吐丝,轻盈流畅,气势爽朗,有“铁线描”之称。 造型六法偈全,思想精练,领不清。 与拜他为师的南宋陆探微、梁张僧朻齐名“六朝三杰”。
与陆探微合称“顾陆”,称“密体”画派,与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画派相区别。
《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名号《洛神赋》制作而成,为顾恺之传世精品。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细致而层层地描写了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得当,在不同时空自然交替,重叠交替,在山川风景描写中,都表现出一种空间美。 这幅画是根据魏国优秀诗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赋》创作的。 《洛神赋》用浪漫的手法描写曹植和洛水女神之间的爱情故事。
意外的是《洛神赋图》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诗意地表现了原作的境界。 这部长卷采用连环画剧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曹植和罗神反复出现。 原赋中洛神的描写,如《耒若惊鸿、婉若游龙》、《如云遮月》、《皎若太阳升朝霞》等,人物关系的描写,在画中栩栩如生。
这幅画色泽凝重古朴,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 衬托的山水树石都是用线条勾勒出来的,没有裂缝,符合画史上“人比山大,水不能泛滥”的时代风格。
所有的画都是笔法纤细古朴,恰如“春蚕吐丝”。
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人称“人大于山,水不得泛滥”,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洛神赋图》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型、环境描写、笔墨表现形式来看,都值得作为中国古典绘画的瑰宝之一。
传说罗神是宓羲的女儿宓妃,淹死在罗水中成为罗水之神,被称为罗神。 曹植的《洛神赋》,借助罗神的神话传说和美好的想象力,讲述了一个动人的人神恋的故事。 曹植在《洛神赋》序中说,“感宋玉对楚王神女所为,作此赋”。 宋玉《高唐赋》写楚襄王和宋玉游云梦泽,宋玉说昔日先王游高唐,梦见巫山神女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