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是什么?,曾侯乙编钟是不是国宝?
发布时间:2022-08-24 09:11:02
发布时间:2022-08-24 09:11:02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编钟,被誉为“编钟之王”。 曾侯乙编钟共65个,包括牡丹钟19个、甬钟45个、楚惠王赠送的钟1个,总重量达2500多公斤,是迄今国内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编钟。 因为下排甬钟上刻着“曾侯乙”,所以得名。
有见所闻的人,无不惊叹这永恒的呐喊,赞叹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世界音乐史的奇迹。
曾侯乙编结的钟身为铜木结构,由两列三层漆画木梁连成曲尺形,梁的两端雕有浮雕和镂空的龙纹或花瓣形纹青铜套。 中下层梁上分别有3个佩剑铜人用头和手支撑,通过梁的方孔和母子俩连接牢固,中部分别有一根铜托支撑固定在梁上。 佩剑铜人身穿长袍、腰带,面目肃穆,站在铜钱雕刻的圆形跗底座上,是青铜人中罕见的佳作,巩固了全套编织表的盛大地位。
整个钟架由245个构件组成,可拆卸,设计精巧,结构稳定,历经2000多年,出土时依然矗立,令人惊叹。 可以保证楚音韶乐造型精准、音律精准。 这在今天也不容易。 经过合理的金属成分配合、规范的外形尺寸,以及工艺上的特殊处理,编钟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音响效果,创造了“楚声韶乐”的曾侯乙编钟真是稀世之宝。
曾侯乙编钟按大小和音高顺序编成8组,挂在铜木制的三层钟架上。 钟上刻有文章、标音、律名关系错金铭文2828字,钟架笋梁(桁)、编架配件铭文、磐铭文、磐箱铭文总字数3775字,是先秦乐律的重要资料,被专家誉为“珍贵音乐”。 各可发出两个乐音,全套编钟音质纯正、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可旋转宫殿进行转调,演奏各种采用和声、解调、转调手法的乐曲。
实践证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音乐就已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在七音阶、八度五音、十二半音以及旋宫转调的表现手法上,理论与实践是成立的。 因此,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评价传统的音乐律学,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某些方面。
编曲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打击乐器,因将乐钟按大小和音高顺序组织,悬挂在钟架上,用木槌敲击演奏而得名。
当然是国宝。 这是湖北博物馆四大镇馆宝藏之一。 他的出土具有以下意义。 1 .反映了先秦时期青铜工艺的水平。 这样大尺寸的编钟在古代铸造时非常困难,不仅需要很多铸模,而且需要浇注1000度的铜水才能得到,所以他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 2 .反映古人声学特性的掌握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