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鸟画的定义,花鸟画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发布时间:2022-08-24 13:25:01
发布时间:2022-08-24 13:25:01
花鸟画
中国画的一种。 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云:“诗人六义虽多知鸟兽草本之名,律历四时,其荣枯叶默候犹记,故画之妙,多兴于此,与诗人表里如一。 ”历代花鸟画家辈出,有唐代薛秣鹤、边鹂孔雀、刁光荫花竹等。 五代郭干晖之鹰、黄鹂、徐熙之花鸟; 北宋赵昌之花、崔白之雀、吴元瑜之花鸟; 南宋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鸟; 元代李衍之竹、张守中之鸭、皇冠之梅; 明代林良之鸟,陈淳、徐渭之墨花; 清代朱彧之鱼,恽寿平之荷,华嗟之鸟; 吴昌硕的花卉等,都是世代名手,绵延不绝。 见“四君子”。
以动植物为主要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 可细分为花卉、玉毛、青果、草虫、畜兽、鳞介等科。 中国花鸟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它往往通过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时代精神,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在世界各民族同类题材绘画中表现出十分鲜明的特征。 其技法多样,曾是描写手法的精工或奔放,分为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又分为大写意花鸟画和小写意花鸟画); 根据水墨色彩的不同,可分为水墨花鸟画、泼墨花鸟画、彩色花鸟画、白描花鸟画和无骨花鸟画。
在工艺、雕刻、绘画没有明确分工的原始社会,中国花鸟画萌芽,发展到两汉六朝则规模宏大。 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所藏东汉陶仓楼壁画《双鸦栖树图》是已知的第一幅花鸟画,南齐谢赫《画品》记载的东晋画家刘胤祖是已知的第一位花鸟画家。 经过唐、五代北宋,花鸟画完全发展成熟。 五代时期出现的黄羲、徐熙两大流派,通过不同的选择和不同的手法,各自表现出富而野之志。 北宋《圣朝名画评》记载花木翎毛门和兽门,标志着迄今花鸟画独立为科。 北宋《宣和画谱》在总结以往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第一篇花鸟画论文—— 《花鸟叙论》,深入论述了花鸟画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阐述了花鸟画创作“与诗人表里如一”的思维特点。 此后,画家应运而生,流派多样化,风格更加多样化。 在工笔花鸟画继续发展的同时,写意花鸟画以奔放、水墨为主,写意的“四君子画”(梅、兰、菊、竹)在南宋和元代相继问世。 以线描为主要手段的白描花卉也同时兴起。 随着写意花鸟的发展,以明末徐渭为代表的草书入画、强烈表达个性情感的变革自觉实现。 到清初的朱棣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花鸟画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世界民族自立于林的独特传统,终于在近现代产生了齐白石这样的花鸟画大师。
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适应了中国人的社会审美需要,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寓兴、写意为归
遵循的传统。
写生就是“生动移质”,“变态不穷”,传达花鸟生命力各不相同的特性。 寓兴,是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以作者的独特感,用中国诗的“赋、比、兴”等手段,寄与缘物、寄与物以志。 写意就是强调以意中为宗旨的主导作用,像中国书法艺术一样追求尽情表达作者的情意,而不是
把思想感情的表现束缚在物象的描写上。
因此,中国花鸟画的构思多涉及人事,不是为了画花而画鸟,不是描写自然,而是牢牢抓住
由于动植物和人们的生活境遇、思想感情的某种联系而被强化的表现。 它既讲究真实,使花鸟画具有“知夫鸟兽木之名”的认识作用,又十分注意美与善观念的表达,强调“争取创造化转移精神遐想”的怜惜作用,通过花鸟画的创作和欣赏,使人们的志趣、情操和精神生活得以体现
在造型上,中国花鸟画不拘形式,注重形似,通过追求“似而不像”和“似而不像”
实现对象精神和作者情意。
在构图上,突出主体,善于剪裁,善于折叠,注重布局中的虚实对比以回应关注。 另外,在写意花鸟画中,将特别能发挥画意的诗题句,用与画风相协调的书法写在适当的位置,辅以印章,成为以画为中心的综合艺术形式。
在画法上,花鸟画的对象比山水画具体而微,比人物画丰富,因此工笔画的颜色更具有写实色彩,或有一定的
从装饰意义上讲,写意花鸟画笔墨更简洁、更手续、更不容易。
说到花鸟画,宋代是绕不开的一个时代。 北宋时期宋徽宗赵佶一度将绘画艺术推上顶峰,而发展到了南宋时,花鸟画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布局上,逐步摆脱五代北宋黄家体制“重彩满填”的做法,而更多地注重“空间灵活”的应用;在技法上,则以工笔画翎毛、粗笔写树石,用工细和粗放相结合的笔法,来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