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遗址被发现后是怎么申遗成功的,背后有什么辛酸经历?,良渚遗址成功申遗意味着哪些事?

发布时间:2022-08-24 20:10:01

1.良渚遗址被发现后是怎么申遗成功的,背后有什么辛酸经历?

良渚遗址被发现后是怎么申遗成功的,背后有什么辛酸经历?

2019年7月6日,中国考古界又传来好消息。 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决定将中国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处,居世界第一位。

良渚古城遗址从发现遗址,到申遗成功,这83年间讲述了什么动人的故事呢?

1936年,年仅25岁的青年“不小心”发现良渚遗址。 这个青年叫施昕更。 施昕还在浙江西湖博物馆从事地质矿产工作。

当时,杭州古荡老和山在修建杭州第一墓地时,出土了一些石器,结果引起了浙江省西湖博物馆的关注,他们与吴越史地研究会合作进行了遗址的试掘。 结果,参加现场挖掘工作的施昕发现器物“相似”。 特别是有长方形洞的石斧,在他家乡良渚很常见。 他的腰突然变得僵硬了。 这有什么关系?

于是,施昕又回到良渚进行考证调查。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就在良渚镇附近盘坟干涸的池底发现了一两块“黑漆漆的陶片”。

随后,在西湖博物馆的支持下,施昕又主持了良渚遗址的正式野外考古发掘。 连续三次挖掘,挖掘出大量文物。 其中有石器和陶器500多件,有两个大篮子。 同时调查“发现了以良渚镇为中心的10多个遗迹”。

第二年即1937年,施昕又完成了数万字的《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这本书。 他在书中详细介绍了挖掘的经过和收获,说:“我们古代的祖先,耐心地开垦了这片广袤的土地,创造了一种德彪炳文化。 我们今天回溯过去,要如何兢兢业业地延续我们民族的生命和光荣文化呢?” 这篇考古报告很珍贵,后来经过战乱时代,意外地保留下来,流传至今。 考古界把这称为奇迹两个字。

施昕还在《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年将“良渚”作为遗迹的命名进行了说明。 “最新的考古报告书是以地名命名的……我也试着模仿。 遗址就在杭县良渚镇附近,所以良渚这个名字也很合适……”

当时,考古学家由于各种各样的理由,没有使用“良渚文化”的说法。 此后,随着江浙一带大量文物考古发掘出土,有学者逐渐认识到良渚应该属于独立的文化体系。 1957年,考古学家夏鼐在《浙江新石器时代文物图象》序言中指出,良渚等遗址出土的遗物有自己的特色。 两年后,1959年,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文物考古队队长会议上,夏鼐又提出了“太湖沿岸与杭州湾良渚文化”的学说。

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良渚古城遗址发现了更多的实物证据。 1987年,浙江余杭瑶山发现良渚祭坛和贵族墓地; 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和确认,标志着良渚遗址进入了都邑考古的新阶段。 随后于2009年—2012年发现并确认良渚古城外郭城; 2009年—2015年良渚古城周边水利系统被发现并确认。

据考古学家推算,良渚古城总土方量超过700万立方米,古城周边水库工程总土方量超过288万立方米。 这样大的工程需要高度集权、精心策划、组织协调、长期营建,这是良渚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

施昕更是良渚遗址考古和研究的奠基人。 但令人遗憾的是,1939年施昕感染猩红热死亡,享年28岁。

他的后代继承了他的遗志,专心维护他的最后一项事业,至今施昕更的孙施时英仍在从事良渚遗址的保护工作。

据说施时英在良

渚工作也已有25年,目前担任良渚遗址管理所副所长。他的工作内容不少是琐碎的事,包含保护区的日常巡查,重点遗址的监测,文物保护宣传等,常常需要在外头跑,不比考古一线轻松。

申遗成功,良渚古城遗址向全世界提供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印证了五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史前社会稻作农业发展的高度成就。




听闻良渚申遗成功的喜讯,施时英感动的热泪盈眶,他激动地说:“爷爷的家国情怀深深影响着我,他泉下有知也可以瞑目了。我会尽力守护好良渚遗址,不给他丢脸。”

据悉,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不久将正式对外有限开放,其神秘外纱也将展露在世人面前。


2.良渚遗址成功申遗意味着哪些事?

良渚遗址成功申遗意味着哪些事?

谢邀回答7月6日在阿赛拜疆举行的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名录。经过一波三折,长达二十五年的申遗,终于水落石出,如愿以偿。这是文物界一大喜讯,也是国人的骄傲。良渚古城遗址申报成功,它是中国入选第55项世界遗产,不仅为中国成为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首页
商城
知识
鉴定
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