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八景指什么?,古代地名中的州、府、郡、邑、县等都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
发布时间:2022-08-17 13:10:06
发布时间:2022-08-17 13:10:06
春秋,汾阳属晋,战国属赵。
秦属太原郡,两汉属太原和西河郡,魏因之。
晋为西河国,后魏玉西河郡,后侨置汾州。 北齐改为南朔州,后周改为介州,西河郡自古如此。
隋初郡废绝,炀帝将介州改宗西河郡。
唐朝初改为浩州。 武德三年,改为汾州。 天宝初,曰西河郡。 干元初,复曰汾州。
五代末,属北汉周显德之初,侵北汉得之,置宁化军,领石、沁二州。 进京。
宋依然说汾州也是西河郡。 因为钱,兼任汾阳军。
原复汾州属太原道。
明初,以州入西河县省,治直隶山西布政司。
万历二十三年(1595 ),汾州为汾州府,辖州一县七。 清仍然说汾州府。
民国元年(1912 )废府。
中华大地钟灵毘秀,圣迹贤迹古今共仰。 从前,全国各地的州郡县邑有八景、十景等依山傍水的人文景观。 这既是华夏神州古文明的缩影和物化的象征,也是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咏唱者所寄托的精神寄托。
王朝的更迭引发了战乱,大部分人文景观如今已经荡然无存,但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这些景观已经深深地铭刻在历史的装饰书中,活在人们的怀旧思想中,至今仍牵动着村民的心。 汾阳境内古老的“汾州八景”依次为:卜山书院、汾水行宫、马走神泉、鹤鸣古洞、烟笼贤阁、雨渍仙碑、文湖渔唱、彪岭樵歌。
答案补充“卜山书院”:位于汾阳城东北20华里的大相村。 卜商、字子夏、孔子的得意门生,三晋文化的奠基人。 卜子夏在此设教,在当地建书院,教授孔子学说,相传时魏文侯聘其名为师,参加时政。
子夏年老退山西河卜山(即今子夏山),现山上有石室洞和汲水石盆一座,盆内水汪汪,终年不竭,是卜子夏的休养胜地。 大相村的“子夏祠”是传说中的“卜山书院”,不仅景色优美,而且黄昏时分还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被世人誉为一景。
自古以来游客很多,主题诗非常多。 卜子夏教西河,也有河津之说。 但汾阳有“卜山书院”,此奇景犹在。 即使是近代,大相村的“卜山书院”中也留有一个大厅,与东胁房三间和元时建祠的碑文相通。
古人有诗云:卜山,翠之势高,世界远空堂草旁流,涧溪底寒流啜泣,读书声疑。 答补充《汾水行宫》:县志记载,城东15里(约今康宁堡一带)为隋炀帝而建的行宫,因建于汾水之上而得名“汾水行宫”。
据传说,行宫里住着24位美女,宫殿建筑独特,但由于破坏迅速,县志上没有进一步的记载。 这座宫殿是奢华的隋炀帝行宫,当然可以与扬州行宫相媲美。 有人把行宫和隋帝的“汾阳宫”混淆是不对的。 《唐史》载:《刘武周逆定阳,破隋宫去劫宫人。
“神尧在太原守,果行宫在太原北,武周怎么能越过太原来此,汾水行宫一定在汾阳。 古人诗云:“月香榭风轩近水开,年年歌舞果如雷; 王频繁饮酒,莫蒸云送黑。 复道离宫接回京,清波碧柳画船轻,谁教杨州梦,二十四桥看月明。
答案是“马削神泉”:位于县西北30华里的白普岭山麓。 据北魏传说,他被围困在这里,不能饮水,所幸他的马刨地得到泉水,得到现在峪道的河水,后人感受到神马挖泉水的说法,便把泉水的发源地改名为“神头”,在这里建庙供奉贺鲁将军
《汾州西河县永泽庙碑》年:邑人传言,将军贺鲁平寇去白普山,士卒渴饮,马刨地得泉,田千顷可灌。 邑人感德建寺礼拜。 其泉清洌,有若晋之水,名为第二泉,是邑胜地。 神头上还有一座龙王庙,因马挖泉而享千年香火,正殿前有一块拓黑的宋碑。
古人诗云:清泉初露绵长,只是普通的石底泉; 距离短墙只有一尺,雪浪震撼了山前。 神泉传马蹄痕,上马向空山觅老源; 江南美景尽收眼底,红雨点般落在十三村。 答案在“烟笼贤阁”:县东关
,旧有“三贤祠”一座,“三贤”即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同为一代名流。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
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
谢邀古代地名中的州丶府丶郡丶邑丶县丶路是古代地域划分或行政区划的各种称谓。州,源于远古时的地域划分,黄帝划九州,即:冀州丶兖州丶青州丶徐州丶扬州丶荊州丶豫州丶梁州`雍州。府,始于宋朝,是介于县和省之间的行政区划。郡,秦统一后实行的行政区划,全国分36郡,郡下是县。邑,上古时的国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