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进士科?,京剧《四进士》中的宋士杰属于老生中的哪一类

发布时间:2022-08-16 07:55:07

什么是进士科?

宋代的考试科目很多。 《宋史•选举志》年,“宋初继承唐制,功勋虽广,但不重进士、制科,其次为三学选补”。 进士科是宋代科举中最主要、固定、经常的考试科目,也就是宋代的

常科。

宋代科举考试分为州试、省试、殿试w3级。

州考试时,州通判(朝廷派往各州监督州的官员)主持进士科

考试根据州的记录进入军队,(协助州长官检举诸曹掾的官员)主持剩下的各部门

课外考试。 如果考官不公道,就必须另选一位考官,但必须由州监察

接受考试。

考试结束后,考官必须用朱笔给试卷评分,如果所有答案都正确地写着“合格”,

不正确的回答写“否”。 考官和监考官最后必须在试卷末尾签名。

所有合格考生名单及其试卷必须在秋季报礼部。 第一项规定:所有房屋

中高祖以内犯死罪的“隐匿诸不孝、悌悌、工商异类,使僧道归俗”

“其徒”不准参加科举考试。

正在州考的考生冬天聚集在京城参加尚书省、礼部主办的省考,这些考生被称为“举子”或“功生”。 他们要如实记载自己的家世、年龄、出生地、参加科举考试的次数等,并提交礼部。

这些考生必须10 hlt相保。 如果发现有人弄虚作假,违反科举规定,该10 hlt必须连坐取消考试资格。 为了让异地考生有条件来北京参加考试,公元969年,宋太祖命令西川、山南、荆湖等地的官方为考生提供来往费。

只是,这一做法没有持续执行,而是偶尔执行。

礼部主办的省考在春天举行。 主持省试的官员由皇帝任命,大多由六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功。 宋王朝,礼部考场限制很广,考生进入考场时可以携带很多东西。

1005年宋真宗说:“举人除书案外,不得放茶棚、蜡烛等; 官韵外,不可怀本策,贼人救出,老爷一举。 ”只在接受诗赋时携带《切韵》 《玉篇》等物品进入考场,如果发现有人带其他书或听,立即被赶出考场,取消一次考试。

考试结束后,考生的试卷要盖章,交知贡举官提高评定,将评定结果封装后进行第二次评分评定成绩,最后通过几次评分确定试卷的正式成绩。

宋代礼部的省考都是白天举行,改变了唐代以来夜以继日、打蜡交卷的做法。

进士科考试在考场待遇方面应优于其他各科。 入士科的考场“坐下设置的位置非常隆重,有司具茶汤饮浆”。 在其他各科的考试中,“拆除了帐幕、毡席等,知道没有茶汤”。 考生实在渴得不行,只能喝砚里的墨汁,往往人人嘴里都是黑糊糊的。

欧阳修写诗说:“焚香礼入士,谢幕待经生。”

省试后,要经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公元972年,宋太祖赵匡胤在讲武殿亲自召见礼部录用进士和诸科及合格者28小时。 这是宋代皇帝首次与科举考生直接接触。

宋真宗制定了《亲试进士条 例》,详细规定了殿试的步骤和细节。 殿试的时候,殿的两个廊子拉上了帷幕,几个座位并排,考生的名字都写在上面。 考试前一天,在宫阙外墙公布了入场顺序。 第二天,考生依次入座。

答完后,交给宫里的宦官,宦官统一交给编制官,揭下卷首的名字、籍贯,用别的号码编制。 然后交给弥封官誊写校正试卷,然后盖御书院印章,提交考官们审查评定。 审查结束的考试将封印评定结果,交给复试官重新评定。

最后由编制官审查两次评定的异同,发现两次评定时

成绩相差很大,所以进行第三次批准。 如果仍然不能得到一致的结论,就通过最近的两次评定意见来决定最后的成绩。 根据试卷的号码检测试卷hlt的出生地、姓名,按成绩划分等级。

各级名单及其卷宗最后得到皇帝批准。 殿试成绩分为五等。 一是学识渊博,文理优秀; 二是思维敏捷、文理严谨三是文理假通; 四是文理中平; 五、为文理疏浅以一、二等为进士,三等为进士出身,四、五等为进士出身,再给合格进士以hlt绿袍和笏。

皇帝确定三甲名单后,hlt在殿前唱名发表,被称为“临轩唱第”。 在宋初殿的考试中,考生如果对考题不了解,可以提出疑问,出题官可以解释,这往往会扰乱考场秩序。

1034年,宋

仁宗诏令考题由 御药院刊印,不准考生们离开位子去提问问题了。最初考中第一名的 进士,与其他人一样,必须自己雇鞍马归第。  1015年,宋真宗规定, 考中进士第一名的人,由朝廷卫尉寺的金吾司出仪做前导,更加提高 了第一名进士的地位。
  按照习惯,考中的进士必须依照名次出钱若 干,用来组织庆祝活动。有些名列前茅的考生由于贫穷无钱而被迫借 高利贷。1073年,宋神宗下令赐给进士及第钱3000缗、诸科700缗, 作为举行庆祝活动的费用。
    从此以后,每次科举考试后,皇帝都要赐 给考生一定数量的钱作为举行庆祝活动的费用。赵匡胤举行殿试的目 的是为了防止官僚贵族弄权舞弊。他说:“向者登科各级,多为势家 所取,塞孤贫之路。
  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实 际上,宋太祖举行殿试还有更深刻的原因,皇帝亲自掌握殿试,这是 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样所有的被录取的考生都成为天子 的“门生”,可以避免唐代以来主考官和考生建立“恩师”、“门生” 的特殊关系。
   宋初,由于每次所取人数的多少由皇帝临时决定,所以参加考试 的考生总有1/3或2/3的考生落第。有的人多次省试都通过了,却在 殿试中被黜落,不免产生怨恨情绪,对稳定统治秩序十分不利。  有个 考生叫张元,因为多次殿试都落第了,一气之下竟然投奔西夏去了。
   由于科举考试对考生的前途影响非常大,许多考生把参加科举考试获 取功名作为惟一的出路,因此如果考试结果不遂意的话,就往往起来 闹事。1057年,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知贡举,主持礼部省试。欧阳 修是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很不满意当时的知识分子竞相以生僻 的词语怪句来标榜,致使文风渐渐失去淳朴。
    于是,他通过科举考试 对当时社会上盛行的“一切险怪奇涩之文”大加贬抑。放榜时,当时 社会推崇的“文章之士”没有一个被录取。于是,这些考生鼓噪起 来,一些考生还趁着欧阳修上朝时聚众斥骂他,连街上巡逻的土兵都 制止不住,还有一些人给他写匿名信,恐吓他。
  当时逗留在京师中的 科举考生经常有六七千A,遇到国家有事不能正常举行科举考试时, 就可能耽搁十几年找不到出路。  有些穷苦书生由于殿试落第无力还乡 而流落街头,甚至投河自杀。
  这些情况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是非常不 利的。因此,1057年,宋仁宗在殿试的时候,决定“凡与殿试者始 免黜落”,这一安抚措施保证了所有参加殿试的考生都能取得功名, 随后这个做法就成为常制了。 为了笼络人心,巩固统治秩序,吸纳社会精英,宋代科举考试的 录取名额比以前扩大了许多。
    唐代每次进士及第的人数最多的时候也 只有二三十人,宋朝时扩大了 10多倍,一般总有二三百人,最多的 时候有五六百人。公元970年,宋太祖曾诏令录取参加过15次科举 考试但都落第的贡士 106人,特赐本科出身。
  公元977年,宋太宗在 录取进士及诸科及第者300人以外,又录取参加科举考试10次至15 次落第者180多人,并赐出身。  公元985年,除了正式录取的名额以 外,宋太宗又在落第的考生中再一次进行考试,录取了数百人。
  后来 对于在省试中多次落榜的人另立名册上报皇上,准许他们陪同考生参 加殿试,叫作“附试”,称这些人为“特奏名”,这实际上是为他们 参加殿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特奏名的人数很多。  公元1000年,参 加殿试的考生达840多人,另外又有“特奏名” 900多人。
  宋代科举 取士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有时候,对于考生的要求很松。宋太宗 时,有个考生赵昌国上书要求应考百篇科(就是在1天之内可以作出 百篇诗文),宋太宗答应了,为他出题,拟了 20个字,令他以每个字 为题赋5首律诗。
    结果他从早到天黑,仅仅完成了数十首,而且质量 也不高。即便如此,宋太宗还是特赐及第,以劝来者。皇帝之所以这 样优待考生,大规模地录取考生,目的是为了拉拢中小地主中的知识 分子。
  唐代科举考试的取士数量很少,所以有不少知识分子在不满朝 廷的腐败政治时,就投入&农民起义军中去。  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就 是一个落第的进士。宋代统治者吸取唐朝的教训,广开科举人仕之 门,使人人都有通过科举考试走向仕途的希望,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 是不会走向政府的对立面的。
  特别是在正式录取名额之外,又录取大 量的特奏名,更对考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使得他们为了取得一官 半职,一次一次地参加科举考试,一直考到老。  扩大科举取士的数 量,对于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
  然而,过 着寄生生活的封建官吏数量越大,广大农民受到的剥削和压迫就 越重。 司马光任宰相时,曾建议设置经明行修科,由朝廷文臣推荐,直 接到礼部参加省试,目的是“以勉励天下,使敦士行,以示不专取文 学之意”,而且规定这些人如果在礼部的省试中没有被录取,仍然可 以按特奏名参加殿试,实际上是为朝廷官员的亲朋们又多开辟了一条 入仕的途径。
     。

2.京剧《四进士》中的宋士杰属于老生中的哪一类

京剧《四进士》中的宋士杰属于老生中的哪一类

四进士是京剧传统剧目。也在秦腔,豫剧,越剧,湘剧中普遍传唱。另 一个名《节义廉明》。见鼓词《紫金镯》。周信芳、马连良均以此剧享名,而风格不同。


3.《四进士》这部戏曲讲的是历史真事么,毛鹏是否确有其人?

《四进士》这部戏曲讲的是历史真事么,毛鹏是否确有其人?

我感觉所有的影视作品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就算是真人真事也要经过编剧的艺术处理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首页
商城
知识
鉴定
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