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乐山大佛简介,四川乐山大佛石刻有何特点?
发布时间:2022-08-30 21:15:02
发布时间:2022-08-30 21:15:02
乐山大佛在四川省乐山市岷江东岸的凌云寺前方。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一侧,系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交汇处。 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雕像。
乐山大佛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开凿,贞元十九年(803年)建成,历时约九十年。
由乐山大佛和凌云山、乌尤山、巨形卧佛等景区组成的乐山大佛景区属于国家5A级景区,是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的组成部分。
设计特点:
乐山大佛设计巧妙,具有隐身隐形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佛头部18层的螺髻中,4层、9层、18层分别有横向排水沟,正胸左侧也有槽,与右臂后侧的槽相连。
靠在双耳后的悬崖上,洞穴左右相通。 胸背的两端分别有孔,但并不相互贯通。 这些沟渠和洞穴,构成科学的排水、防潮、通风系统,防止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大佛右耳耳垂根内侧,有一个深约2.5厘米的洞,长7米的佛耳,不是凿原岩,而是用木柱做成结构,用铁锤灰装饰而成。 在大佛鼻孔的下端也发现了洞,露出了三棵树,完成了。 隆起的鼻梁也表示是用木头做衬里,外装了铁锤灰。
1、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一侧,临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合处。 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雕像。 2、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始建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 由乐山大佛和凌云山、乌尤山、巨形卧佛等景区组成的乐山大佛景区属于国家5A级景区。 2018年10月8日,乐山大佛景区九曲栈道已提前封围。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雕刻于岷江、青衣江与大渡河交汇处岩壁上,是唐代摩崖造像的艺术精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 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
7米,头宽10米,耳朵长6。 7米,鼻子和眉毛长5。 6米,嘴和眼睛长3。 3米,脖子高3米,肩膀宽24米,手指长8。 3米,小腿长28米,脚背宽9米,脚面可坐100多人。 大佛头上共有1051个发髻,用石头一个个嵌着。
大佛左右两侧的沿江崖壁上,塑有两尊身高16米以上的护法天王石刻,数百个架子上塑有千尊石刻。
大佛右耳的耳垂根内侧有一个深约25厘米的洞。 7米长的佛耳,不是用原来的岩石凿出来的,而是用木柱做成结构,用铁锤灰装饰而成。
大佛的下端也有一个洞,露出来的三棵树呈“品”形。 大佛的鼻梁也是用木头做衬里,外装锤灰的。 大佛胸部有一个封闭的藏污洞,里面有废铁、旧铅皮、砖头等,洞口被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念碑封住。
乐山大佛还经过巧妙的设计,拥有隐身的排水、通风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佛头部共有18层,其中4层、9层、18层分别有横向排水沟。 靠在双耳后的悬崖上,洞穴左右相通。 胸部背面的两端各有一个洞,两者没有相通。 这些沟和洞穴有助于排水,
通风。据唐代韦皋《嘉州凌云大佛像记》和明代彭汝实《重修凌云寺记》等书记载,乐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贵州人,结茅于凌云山中。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海通和尚见此立志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欲仰仗无边法力,“易暴浪为安流”,减杀水势,永镇风涛。于是,海通禅师遍行大江南北、江淮两湖一带募化钱财,开凿大佛。佛像动工后,地方官前来索贿营造经费,海通严词拒绝道“自目可剜,佛财难得”,地方官仗势欺人,反而说:“尝试将来”。海通从容“自抉其目,捧盘致之”,“吏因大惊,奔走祈悔”。海通这种专诚忘身之行,激励众心,克诚其志。
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后,工程一度中断。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 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赴任,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韦皋始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载录了开凿大佛的始末,原碑尚存大佛右侧临江峭壁上。
乐山大佛耸立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汇流之处,一千多年来,乐山大佛阅尽多少人间春色,经历多少朝代更迭,依旧肃穆慈祥,心旌不摇。
观赏这尊唐代佛像,往往只看到依山凿就的外表,看到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而对大佛部位结构则看不真切。
上一篇 : 香槟酒是什么酒,如何开启香槟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