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化集团的甲醇制丙烯试验装置是哪家施工单位承建的?,安徽淮商集团董事长是谁?
发布时间:2022-08-21 00:10:02
发布时间:2022-08-21 00:10:02
安徽欲整合三大煤炭集团
拥有丰富煤炭资源的皖北是安徽经济发展的后腿。 为此,安徽省决定通过重组重新配置资源,撬动皖北经济快速发展。
诞生于煤炭大省安徽的超级煤炭航母。
近日,本报记者从安徽省政府获悉,该省三大省属矿业集团———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淮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分别为淮北矿业、淮南矿业、皖北煤电,是一家产能亿吨以上的大型企业
“这与我省的发展战略是一致的。 ”一位了解安徽省政府内情的官员对本报记者表示,“对安徽来说,这是一个好机会”。
安徽省发改委一位官员表示,坐拥丰富煤炭资源的皖北之所以拖安徽经济发展的后腿,是因为一直以来这些地方的煤炭资源基本处于无序开发的状态,卖出去的基本都是原材料,只获得了微薄的原材料利润。
为此,安徽省提出改变资源大省作为加工型大省的发展口号,决定通过重组来重新配置资源,撬动皖北经济快速发展。
三大矿业集团重组
安徽省国资系统一位知情人士表示,由于三大矿业集团重组一事非常敏感,在安徽已经“讨论了两三年”,“企业和省里的意见都不一样,争议很大”。 其主要原因是,这三大矿业集团的盘子很大,“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大问题”。
淮北矿业集团位于安徽省淮北市,前身为淮北矿务局,始建于1958年5月,截至2005年底拥有资产189亿元,职工9万多人。
淮南矿业集团前身为淮南矿务局,1998年5月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1998年7月由中央直属安徽省管理,现有资产总额199亿元。
安徽宿州市皖北煤电也不可小觑。 公开资料显示,该集团成立于1984年5月,现有17家子公司和6家分公司,资产总额109亿元,拥有安徽首家煤炭股份———恒源煤电股份有限公司。
其中,淮北矿业和淮南矿业已列入国家520户重点企业皖北煤电是安徽省重点企业集团。
由于安徽煤炭行业有一席之地,盘子大,对于安徽历史上最大的企业重组方案,安徽上下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我们正在研究。 还在准备阶段。 ”安徽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一位负责人表示,“从发展角度看,这是做大做强安徽煤炭企业的一种手段。”
一种观点认为,三大煤炭集团联合更有利于全局掌握全省资源。
“目前,三大集团都在争先恐后地上马煤化工项目,但资金明显紧张。 ”对重组抱有很大期待的一位专家说:“重组后,可以筹集资金做大事。 例如进行煤炭的深加工。 ”。 三大矿业集团目前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各有优势,一旦重组,优势资源可以相互调整,推动全省煤炭行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煤炭企业之间的重组,也是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大方向。 根据日前公布的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国家将主要推进大型煤炭企业整合重组。 即“十一五”末形成6-8亿吨级和8-10个五千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产量占全国50%以上。 本文由中国化工网www.chemnet.com.cn汇总,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几天前发布的《2006年规划发展工作回顾及2007年重点工作思路》也指出,今年将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煤炭生产利用和资源调控能力”。
赞成重组的安徽省政府官员也表示,目前三大矿业集团管理效率低下,治理结构不完善,重组后可以引入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为企业注入活力。
但另一种观点认为,三大矿业集团重组后,容易在地区形成垄断,不仅对煤炭价格影响较大,而且妨碍各类社会主体的公平竞争。
安徽省国资系统相关人士同时透露,这三大集团本身对重组也有不同看法。 “因为有实力,所以以谁为主体? 谁吃谁? 三家企业对谁都不服。 ”。
不仅如此,目前这三大集团既是淮北、淮南、宿州三市的支柱企业,也是当地的利税大户。 其中,淮南矿业集团每年上交的税收达10多亿。 淮北矿业和皖北煤电也在5亿以上。
“重组后,税怎么分? ”淮南市政府的一位官员这样反问。
撬动皖北:从资源大省到资源强省
争论很多,但取决于安徽省政府
府一位高层的说法,“重组已是大势所趋。”该装置投资1.8亿元,由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清华大学和淮化集团共同承担,是“中国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首个项目。
项目依托淮化现有公用工程设施和操作、管理经验等有利条件,凭借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经济基础和工程技术优势,利用清华大学循环流化床甲醇转化丙烯国家专利技术成果,共同对以甲醇为原料生产丙烯产品的技术进行开发,最终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
是利用已有的设施没有哪家施工单位建的,早就建好的
淮化集团的工资并不高。 上世纪九十年代,淮化集团曾经是淮南人的骄傲,工资高(那时大概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就有一千来块了,非常高了)、福利好(冬天有暖气,水、电、煤气都只是象征性地每月收几块钱,无限量地用,而且经常发一些米面油),很多人都是想尽办法托关系进去,那时大家都亲切地叫它“大化”。 但这么多年来,淮化一直没有太大的进步,虽说淮化现在是亚洲最大的浓硝酸制造商,而且尿素等氨肥产量也是全国领先,但总体上效益一直不是很好,化工类本科毕业生进去只有千把来块钱,而且很多年以后都没有增加,加之老国企固有的一些顽疾没有除去,所以很多大学生刚来几年就走了。留不住人才啊! 最近,随着淮南建设煤化工基地步伐的加快以及淮化新厂区的规划逐步成型,淮化与皖北煤电的强强合作,应该说,淮化还是有了一些起色。据说,他们准备把集团效益最好的精细化工分离出去,单独上市,以带动整个集团的崛起,构想是不错的,希望能够付诸实施。 至于容易进去与否的问题,俺觉得,如果LZ是化工等专业比较对口的技术人才,那想进去不是很难的事情,通过正常的人才市场就可以了;如果LZ是非化工类专业的话,那可能有些难度,需要想想办法,虽说淮化工人的收入不是很高,但现在的就业形势摆在面前,想进去还是挺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