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哪一年间被称为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明代青花瓷各个时期的青花用料都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发布时间:2022-08-20 21:51:05
发布时间:2022-08-20 21:51:05
1、身体整体形状
“器型”方面基本保留了元代青花瓷的传统,碗、盘、罐等日用器皿与元青花基本一致,但民窑的技术水平与官窑不相上下,所以形似。 如“碗、盘”多向外撇嘴,中间圆弧收腹,环足小但脚壁厚; “壶”口缘短、宽、圆,且多为向下突然收获。 与“鬼粟”下山壶基本相同,这些都是明初民窑青花瓷的整体造型。
2、青花材料特点
明初民窑青花瓷基本使用的是国产青料,因此青花的成色一般偏灰。 从洪武到天顺有近百年的时间跨度,但一直持续到景泰、天顺朝。 青花的成色仍然不够鲜艳,不够明丽。 当然,也有少数用的外来青材料,但在民窑器上凤毛麟角,仅与官窑器一致。 那就是在蓝色材料浓的地方会长出“铁锈斑”
3、纹饰图案
首先就画法来说,基本上只有“一画”、“拓染”、“点染”三种方法。 这三种方法也在逐渐发展。
洪武至永乐朝使用了很多点画法。 也就是说,所有的图案都是用毛笔一次画出来的。 因此,画师的手法要求熟练。 与水墨画中的写意相似,寓意重而不重形。 在不懂画的人看来,可能和小学生的作品很像。 懂的人就知道那飘逸洒脱的美,但说实话,也有很厉害的图案。 小编中看不到美。
宣德朝多使用拓染法。 拓染是指用一个大毛笔多次涂抹花瓣、卷枝莲等图案。 和今天的油画一样,重点是上色。 手工上色往往会造成深浅不一,高级画师只有利用这种方法才能绘制出深浅相结合的图案,幻化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发展到正统、景泰、天顺朝,点描染法开始被广泛使用。 所谓点染,简单来说就像工笔画,只是画线工具变成了毛笔。
明初
以上三种画法决定了明初民间窑青花瓷的纹样特征,或者是简笔画中意义重大的抽象画,或者是层次感丰富的卷枝花卉,或者是独具特色的淡青小工笔的特征。
4、轮足特点
轮足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从洪武到天顺比较一致的特征是“火石红”,不一致的特征发展过程如下。
洪武时期轮脚内墙向外倾斜,沙底无釉,底心有乳点。
永乐以后,足内墙基本直立,但依然较厚,没有釉。
宣德以后,环足开始变薄,底心开始上釉,而且变平,没有乳点。 不少专家认为,明代青花摆脱宣德元青花,独树一帜。
5、轮胎、釉
“胎”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以碗为例
洪至永乐向青花瓷口缘薄,但越靠近轮脚外壳越厚,厚度差异大,胎质普遍,不太白,瓷化程度不高; 宣德发展到天顺朝时,胎体厚度趋于一致,轮胎瓷化程度更高,具备现代瓷器的特点。
“釉”面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普遍泛蓝。 有些人称之为蛋色,这可能与明代青花瓷釉的普遍肥润有关,甚至影响到清康熙朝的青花瓷。
除了带蓝色、颜色稍油腻的东西,那是开锁。 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身体开锁。 或者说,几乎没有不开锁的东西。 毕竟是500多年前的旧物。
青花瓷碗、四爪龙纹,真实行情应超过10000; 真的有收藏价值的; 真货有一定的市场潜力。
明永乐、宣德年间
首先用于制作青花瓷的清料随着时间的发展,品种也不再单一。苏泥麻青,进口青料,明早期制作青花瓷的主要青料。这种青料制作的青花瓷发色比较凝重而且鲜艳,色性稳定,光彩亮丽,靓色的部分带有黑斑,摸上去略微凹凸不平的感觉。平等青,又被称为“陂塘青”,此青料主要生产地在江西乐平。明代成化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