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钱币各有什么名字,请问中国钱币与印度钱币的比例是多少
发布时间:2022-08-21 02:31:02
发布时间:2022-08-21 02:31:02
一、先秦:贝货、滇国蚂蚁鼻钱、黄河流域布币、齐燕地区刀货和三晋两周地区环钱等。
中国的第一种货币是贝类。 海贝在史前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夏代纪年范围内的二奥文化遗址和商周墓葬中屡有发现。 商代晚期和西周,还出现了没有文字的铜拟贝。 到东周发展成为有铭文的铜贝蚁鼻息,形成正式的金属铸币,主要流通于南方楚国地区。
到春秋战国时期,贝币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各个地区因社会条件和文化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货币。 主要有滇国蚂蚁的鼻钱、黄河流域的布币、齐燕地区的刀币、三晋两周地区的环钱。
二、秦代:秦半两。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除战国后期六国的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通行全国,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式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三、汉代:五花钱。
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前113年)下令禁止郡国铸币,各地将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将铸币大权收归中央。
中央政府将设立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铜判、技巧三官)负责铸钱的专用铸钱机构。 钟官负责铸造,辨铜负责审核铜的质量成色,技巧刻范。 “五锟”字钱最早铸造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重如其文,称为五锟钱。
四.唐代:开元通宝。
唐朝高祖武德四年(621 )废除五花钱,开始铸造开元通宝。 货币方面的上下左右有“开元通宝”四字。 “开元”意味着开启新时代,“通宝”意味着走宝贝。 有人顺时针念“开通元宝”,这就是后世铜钱被命名为“通宝”或“元宝”的由来。
五.北宋:纸币交子。
北宋时期,四川用铁钱,体重值小,1000个大款重25斤,买一条绸子需要90到100斤铁钱。 流通不方便。 于是,商人发行了一种叫交子的纸币,让它代替铁钱流通。 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发行。 北宋时期,成都出现了为有钱商人办理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店”。
五.明代:白银与大明宝钞。
白银在明代成为法定的流通货币,大宗交易多使用银,小交易多使用纸币和金钱。
明末清初朱元璋推行纸币政策,于是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并用。 但是,大明宝钞发行限额不定,也没有储备金,很快导致通货膨胀,因此明年叶嘉靖年后宝钞不能通行,民间主要用白银和铜钱。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货币的特征
中国古代货币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 钱币贯穿了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体现了文化在发展中的连续性、阶段性、传承性,全面承载和涵盖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信息。
在造型上,秉承礼器玉琯的观念,表现为圆形方孔。 其中蕴含着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是古代阴阳八卦学说的具体体现。 这种“外圆之内”、“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对中国古人的处事原则、行为规范,乃至中国古代的建筑结构、风水习俗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单位为初期铸造面额,称量货币,以杯、寳、铢、两等为单位,如秦半两、汉五铢。 唐代的开元通宝钱,每10张开元钱规定一两银子的重量,每张开元钱称为1分钱,10分钱就是1两银子,这就是重量单位“钱”的由来。
画中只使用了文字,而不是人物或动物的图案。 钱币上的文字,秦以前是所谓的大篆,秦以后是小篆,莽泉用垂针篆,刘宋孝建钱用薮叶书,北周布泉用玉肌篆。 这些都是小篆的变体。 六朝以后,奴隶书使用较多,蜀汉的直一百零五叉直一百零二字是奴隶书,这是最早出现在中国货币中的奴隶书。
从技术上讲,先秦使用范铸,初期为泥范,基本上是一分钱一准。 此后陶范、石范、金属范被广泛使用,六朝时期开始采用叠片铸造技术。 到了唐朝,演变成了翻砂铸造。 始于汉代五棵钱,铸轮廓,该技术的采用,保护钱文,易减少磨损,明显先进于同期欧洲的钱铸技术。
从造型、单位、装饰、铸造和印刷术方面,到对外文化交流方面,货币集中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进程的实物见证。
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货币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专家:中国古代货币“外圆内方”形源于礼器玉琯
共有三大种类:纪念钞,邮票和人民币。纪念币其实也是可以等价流通的,而且可以在银行等价兑换。只是一般纪念币都具有纪念意义,且有收藏意义和升值空间,一般都不拿出来直接花就是了。
上一篇 : 老树根是哪首歌里面的?,什么药材钉到树根上树根会?
下一篇 : 怎样可以聪明点,什么是点钞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