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魁夷的东山魁夷简介,东山魁夷绘画作品风格?
发布时间:2022-08-20 21:06:02
发布时间:2022-08-20 21:06:02
日本风景画家、散文家。 我去德国留学,旅行北欧,多次访问中国时。 那幅风景画用西方写实的视角捕捉了日本情调的美。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听泉》010《和风景的对话》01001001001《探求日本的美》等。 著有《东山魁夷》 11卷。 《一片树叶》 (节选)入选苏教版中学教材。
代表作有《春晓》 (日本政府赠送给毛泽东)、《京洛四季组画》、《唐招提寺壁画》等。 文集11卷也已出版。
他的散文《一片树叶》成为2002年高考北京卷的现代文阅读试题,分数为18分的散文《我们的风景》被收录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卷、鄂教版九年级上卷的教科书中。 随笔《听泉》被收录在长春版9年级的国语教科书中。
东山魁夷的祖先是濑户内海的一个小岛。 祖父在明治维新前的风云涌时代来到江户谋生,父亲之后在横滨做了淦具商。 1908年,东山出生于横滨,在神户度过了少年。 当时,随着明治初期门户开放政策,横滨和神户已经从一个小渔村突然出现在日本最大的两个港口。 云集的外环、全城的外地人、开竹桃花的欧式白栏花园……异国之美充满少年东山旁。 古街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每到佳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张灯结彩,竖起屏风,亲民的民族情怀历历在目。 血统和民族的遗传、环境和风土的感化,对东山的成长起着潜在的作用。
初中——最富幻想的时代到来了。 东山虽然爱好本民族的文学,但在美术上对西方更感兴趣,在音乐上完全倾向于西方。 中国的美术青年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对东方艺术的理解,修养重于直觉。 东山对奈良的古佛、障壁画很好奇,但让这个中学生兴奋的是西洋美术。 东方画人传不能诱惑年轻人。 只有米开朗基罗、罗丹、梵高、高更、毕加索等传奇经历才能震撼人心。
东山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关系与艺术无缘,当他成为画家时,自然对油画翘首以盼,而对西方的迷恋则终生伴随着他。 1926年,他考入东京美术学校时,命运安排他担任日本画系。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当时的日本画系主要受到结城素明和松冈映秋两位教授的影响。 结城刚从海外留学回来,热切希望从国际视野引导日本画的新发展,松冈从新古典主义的立场出发,精神百倍地鼓励他推广传统的大和画技法。 东山从这两位观念相反的领导人那里接受了同样的热心教育,心中另有磁针。
1931年东山毕业后,打算实现宿愿——去欧洲,不是普通的美术旅行,而是生活几年。 从新古典主义到后印象主义,世界美术的中心在法国,而东山则崇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英雄主义。 但是东山首先选择了德国。 出于对音乐和歌剧的热爱,他倾心于歌德、席勒、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瓦格纳和施特劳斯的魅力。 而且,因为那里是哲学的理性王国,康德和黑格尔在他心中也已经很久了。 有人说服说,作为日本画的学生,接触西方文化,体验西方生活,不利于自己的发展。 在矢代幸雄、结城素明等著名教授的坚决支持下,东山成行,从“日出之国”来到日落之地。
在欧罗巴大陆,虽然流行着各种各样的现代主义流派,但东山还是扎进了柏林大学哲学系,为了寻找西洋的古董巡游了各国的博物馆。 西方哲学和古典美术的熏陶,产生了他后来创作中深刻的哲理和稳健的方法。
战后,欧美文化再次流入日本。 马蒂斯、毕加索、布拉克、康定斯基的摩登大师的展览相继在东京举行。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第二次冲击。 日本艺术家再次面临着选择。 是否再次从亚洲进入欧洲? 现代文明的发展,让地球变小、人变大,人们可以从世界的高度俯瞰本国艺术的特点。 虽然大量引进了西方艺术,但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艺术家的视线再次转向了日本的美的传统。 如何跟上世界潮流,使日本画现代化? 这个课题被推到了时代。
西方文化对东山的深厚熏陶,使他战后的西方潮流并不感到突然。 他多次去欧洲、写生、考察,经历了古典、现代各种流派的洗礼。 对于激进的、新的艺术观,他并没有马上做出反应,而是通过自己的内心世界、环境和历史来验证。 时间的流逝、新陈代谢、新鲜者是什么? 对东山来说,更感兴趣,更确定的是艺术家自身应该是什么样的。 追根究底,归结到日本的美是什么。 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本民族的艺术,或者说要加以遏制。 否则,就别想仓促达成。 暂且抛开它,专心研究西方艺术,蓦然回首,你会发现民族艺术之美,灵魂之美。 “人的眼睛比自见短,所以借镜子看形状。 ”年轻的时候在神户度过,是一座靠山的美丽城市。 东山魁夷自己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自然会产生亲近感。 他和自然之间,有一种比亲切更好的亲近感。 他天生体弱,而且从小就看到了本应是行业报纸的生活状态。
他喜欢去神户、须磨的山地。 林木蓊郁,一个人在树林倒映的地方写生。 但是初三的时候,第一学期刚过一半,他就不得不休学疗养,在淡路岛志筑町尽头的一间冷清的屋子里寂寞地度过了两个多月直到暑假。 中学时代的这种体验,对他的一生来说很重要
。东山魁夷绘画风格是将绘画与音乐这两种艺术形式合二为一创作的一首钢琴组曲。音乐、绘画在艺术形式中,都是人类宣泄情感的一种渠道,在社会进程中,这两种传递情感的媒介一直存在着差别却又相互联系发展。
作曲家将细腻的内心用音符和旋律传递到欣赏者耳中,画家用敏感的视角和想象通过画笔映入欣赏者眼帘。音乐的创造过程,是将可视性的事物加入丰富的想象,转化为听觉音响。欣赏者作为受众,将听觉意象通过主观意识再创造,转化为视觉形态。绘画的构图布局是一种对空间形象的设计,以直观的感受、静止的构象,引导欣赏者从色彩中看到声音。透过空气、光波作为媒介让人接收到的表象,结合各自的审美心理感受自己的精神世界。
绘画与音乐各自发挥着自己的魅力,吸引着古往今来大量画家、音乐家大胆尝试,试图突破自身的局限性,更加直观的将两者紧密联系,并且出现许多成功的范例。
形象美是一个重要思想,具有装饰性、富含故事情节、朴素内敛的东山魁夷的作品也表现出这样的特征。由于日本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四季气候分明,空气常年温润,自然风光丰富,环境本身就带有独特的风情,在东山魁夷的绘画里,画面细腻真实,温和的色感带来一种淡淡的、意味深长的视觉感受,柔和的色彩给人想要主动亲近自然的情感。
通过使用旋律线的交错出现、跳跃的舞曲节奏、水波一样荡漾开的级进音型、具有震撼音响的音块和弦等创新性的手段,将画中意境与音乐律动协调一致。音乐所营造出的意境实际上是将绘画中的景色意识化,虚实相交产生的诗意空间,在创作中在表现中国钢琴作品的创新性同时,巧妙地加入东洋韵味浓厚的音乐元素,这种创作美学理念是作曲家生活阅历与艺术经验的体验和凝结。作曲家通过严谨的思维,对风景进行描摹,强调旋律线与色彩性音响,传递出绘画的美感,最终达到人与景、声与画的和谐统一。
东山魁夷(1908-1999),日本画家。曾留学德国,旅行北欧,多次访问中国。其风景画以西方写实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调之美,善于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的大自然。他的作品在保持平面性的同时增强空间感,在装饰性中抒情寓意,格调高雅蕴藉,充满诗情哲理,透着淡淡的伤感。他对艺术理论、音乐有一定造诣,擅长散文。著有《东山魁夷》11卷。
以上是抄别人的,我自己很喜欢他的画,看到电视里有一次介绍他,画一个房间的内饰,画的是大海,很壮阔,很有美感。
他还写散文,看过一本东山魁夷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