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官瓷具有怎样的文化内涵?,宋徽宗为何要亲手毁掉自己珍藏的官瓷?
发布时间:2022-08-21 01:55:01
发布时间:2022-08-21 01:55:01
北宋官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1、王者之瓷,社稷神器
北宋官窑始建于北宋宣政年间,是宋徽宗引进汝瓷,开封陈留东窑等窑系制作精华后创立的。 北宋官窑口是中国陶瓷史上首个由朝廷单独投资的“国有”窑口,官瓷也是首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种。
北宋官窑的地位、投入、技术、成就及其所有者,绝不是一般民窑所能比拟的。 北宋官瓷在我国琳琅满目的瓷器世界中,成就斐然,洋溢着皇室高贵典雅的艺术神韵和光彩,堪称大师精湛技艺与宋徽宗杰出艺术才能的折中典范。 官瓷问世以来,有“王者之瓷”、“社稷之神器”的美誉。
2、器型,追三代遗风
北宋尚文偃武至徽宗经济文化空间繁荣,提出以文立国、以礼治国,大力复兴礼制。 礼制的核心是祭祀,礼器在祭祀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五代以来,服丧之乱层出不穷,典章制度诸多散佚,加上文物残缺,礼器的使用历代盈亏自理,十分不规范,与古制背道而驰,给朝廷推行礼制带来很大困难。 正因为现存的礼器与古制“不相符合”,宋徽宗才下决心“改造”礼器,决定亲自参与更制。 这是宋徽宗设立官窑的主要原因,也是官瓷肩负的历史使命。
徽宗创制的北宋官瓷礼器,与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相比,有更多,但都考三代器物遗法,有典据,制度精密,有气象淳古、上合先儒疏义、下捕诸家之画像,重“形”与“义” 形义一体才是北宋官瓷的精妙之处。 因此,北宋官瓷是经过重新设计、制作的新礼器,而不是三代青铜器的复制品。
3、釉色,美丽的镜子
徽宗信奉道教,崇尚青瓷,但对纯色白瓷并不重视。 他认为白瓷太耀眼了,有露出锋面的危险,而且其单一色调丰富,难以到达多样的高度。 而青瓷温柔温厚、婉约含蓄,能在窑中制成许多深浅不一的青绿釉颜色,不仅体现出闲散淡远的自然美,而且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中庸思想,因而徽宗意蕴深厚。
北宋官瓷常见的有天青、粉青、大绿、月下白、炒米黄、油灰等釉色,以粉青为上。 北宋官瓷“粉青”的釉色,表现为“朝露未干时,隔丝盼晴”,比汝瓷“雨过天青云散处”含蓄、内敛,更接近审美的最高境界。
4、工艺。 造化至极
北宋官瓷所用的优质原材料,经历了夏日阳光旺、秋雨润、冬雪冰融、春日柔化的过程。 然后粉碎、过筛、磨成粉,再加水澄清池塘,采摘中部精炼粘土,再揉数千锤百打,反复揉搓,达到制作高端瓷器的要求。
北宋的官瓷,为了追求玉一般的不温不火的乳光质感,在釉中添加了质量特别好的翡翠、玛瑙等玉粉。 这也是南宋诗人马祖常颂官窑“贡篚银证金入籍,泥官窑瓷玉”的诗句由来。 像这样精工珍材不惜工本制作的瓷器,当然是其他重视烧制成本的民间窑口所无法比拟的。
与其他陶瓷不同,北宋官陶瓷在制作过程中多次上釉,工艺极为复杂。 因此,北宋官釉面的开锁得益于独特的工艺,开锁的图案极具节奏感,不仅像水波一样,晶体晶莹,开锁光滑,而且小器大,像鳗鱼血一样,产生惊人的纹裂美。 开片原是由于釉料结合不良,造成釉料开裂的弊端。 但北宋窑瓷慧眼识珠,利用该陶瓷的缺陷创造出著名的刻纹釉,同时利用其独特的釉配方、上釉工艺和烧制工艺,创造出金丝铁线、紫口铁脚等非装饰性装饰。 严格说来,这些人无法完全控制和设计的效果不能算是装饰手法。 那是材质的美,是本质的美。 也有学者认为北宋官瓷的鳗鱼血统是上品。 例如,高瀛在其《燕闲清赏笺》中写道:“(官磁)纹以冰裂、鳖血为上,墨纹次之,细纹、纹下也有。 ”。
内蒙没有官窑,你说的官瓷应该是内地流传过去的,不过能出现官瓷实属不易,,应该有特殊价值
谢邀,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对于宋徽宗赵佶,在历史对他的评判是个除了不会当皇帝,365行行行都能胜任的全能“匠人”。但他为什么药亲手毁了自己真脏的官瓷呢?下面就让我们来解密。虽说宋徽宗是一个皇帝,但他是一个被皇帝这个无上权力的职业耽搁的艺术家,宋徽宗最擅长的就是绘画,在他的执政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