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传国玉玺只是一块印章为何在古代有那么重要的地位很多人都很熟悉玉玺的由来和它的经历。据说是和氏璧做的租罩塌。据史书记载,玉玺方圆四寸,上面雕刻着互相缠绕的五条龙。正面刻有李所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下面是传国玉玺只是一块印章为何在古代有那么重要的地位(古代大辽将军大印是玉石的吗)的详细诠释。
![传国玉玺只是一块印章为何在古代有那么重要的地位(古代大辽将军大印是玉石的吗) 传国玉玺只是一块印章为何在古代有那么重要的地位(古代大辽将军大印是玉石的吗)](/d/file/pic/20230327/afb40d8f418ae3d6b9322e02749b0317.jpg)
一、传国玉玺只是一块印章为何在古代有那么重要的地位
很多人都很熟悉玉玺的由来和它的经历。据说是和氏璧做的租罩塌。据史书记载,玉玺方圆四寸,上面雕刻着互相缠绕的五条龙。正面刻有李所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以示“天授皇权,正统合法”。传国玉玺问世以来,就成了大家争夺的热点,不是因为传国玉玺的价值。虽然和氏璧有价值,但闷肢不足以成为大家争夺玉玺的理由,最重要的还是玉玺的象征意义。众所周知,在秦统一中国之前,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也被称为天子。比如周文王、周武王都是周朝天子,天下的象征是九鼎,所以有一个成语叫“问鼎中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认为自己的成就超过了三皇五帝,于是各取一个字,自称皇帝。嬴政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所以被称为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后,做了很多巩固统治的事情,如同文之书、同轨之车、统一计量、统一货币等。此外,他使玉玺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后世皇帝以传国玉玺为其政治权力的法律依据。疆域可以小,国力可以不强,但绝对不能没有传国玉玺。弊圆比如唐太宗继位的时候,没有传国玉玺。他很遗憾,自己刻了几块,后来得到了突厥萧皇后的玉玺,这让他很开心。朱元璋也因为没有传国玺而屡次攻打北元,最后也没有找到国玺。严格来说,宋、元、明、清三代都没有传国玉玺。现代人从来没有见过传国玉玺,只能通过历史记载来猜测传国玉玺的样子,但是关于传国玉玺的流传却有详细的记载。是刘邦拿了秦朝的玉玺,是他从子英那里得到的。玉玺也成了汉朝的传国玉玺。王莽篡汉时,王莽得玉玺。王莽摔了一跤,在这个过程中,传国玉玺少了一个角落。王莽把它装满黄金,然后又到汉朝宗室,最后被刘秀拿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国玺一度由袁术取得,所以袁术也称帝,后来又交到汉献帝手里。曹丕篡汉后,得国玺,使人在国玺肩上刻上“受汉国玺”字样。司马学曹魏建立晋朝,国玺到了西晋手里。五胡乱花之时,玉玺先后被前赵和冉魏得到,最后被东晋将领所骗,回到东晋皇帝手中。南朝时,御玺经过宋、齐、梁、陈等朝代的更替,最终被隋朝收藏。隋末,天下大乱。萧后携隋炀帝杨政道及传国玉玺藏于漠北突厥,后来到了唐太宗那里,又派李靖讨伐突厥。萧皇后带着杨政道回到唐朝,玉玺自然就落入了唐太宗手里。五代十国,后梁后唐先后取得玉玺。后唐末,李从珂皇帝和曹太后在宣武楼自焚,传国玉玺消失。后来,虽然有很多记载发现了传国玉玺,但并没有得到证实,传国玉玺自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玉玺自老侍缓古谈旦以来都是帝王权力与地位的象侍模征,有了玉玺就代表有了皇权,它是皇帝发布重大国家事务时所用的公章。玉玺是历史的见证者了,它见过每一个君王,经历过每一个朝代,所以也将玉玺作为国家的象征物,也是皇帝治理天下的一种凭证。
秦始皇统一以后,做了很多事情来巩固统治,比如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另外就是把和氏璧和罩做成了玉玺,成为最山空高权力的象征,而后世的各朝皇帝都以得逗棚瞎到传国玉玺作为政权合法的依据。
因为这是一个权力的象征,如果拿到全国一起的话,天下的人都要听这个人的命令。
传国玉玺是古代皇帝敏键拥有合法性皇权的象征。没有传国玉玺或唤的皇帝不会被民众认可。为了皇权的合法性和公信力,古代皇桥团巧帝非常重视全国玉玺。
二、古代大辽将军大印是玉石的吗
因为孔子说过:“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意思是说君子的德操可以和玉相比,温润而泽温暖而有光泽,这便是仁.所以后世便以玉作为君子的象征,很多人都戴玉,以玉为配饰等,印章也是如此。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遂改称为“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印章 亦称“图章”。古称“玺”。秦统一六国后,皇帝所用的专称“玺”,以玉为之,故后世有“玉玺”之称;官、私所用的均改称“印”。至汉代,官印中始有“章”及“印章”之称。唐以后,皇帝所用或称“宝”,官、私所用又有“记”、“未记”、“关防”、“图章”、“花押”等名称。 文字形制随时代变迁,风格各异。印章的出现和使用,一般认为始于春秋战国之间;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对象、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而官印又像征权力。后筒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印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 发动机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侯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 战国古玺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下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秦印 指的是战国未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风格苍秀。与汉印并为后世篆刻家所学习。 汉官印 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够构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庄重。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 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 汉私印 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汉玉印 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的一种高雅风尚。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婉转,粗看笔划平方正直,却全无板滞之意。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也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于玉质的不易腐蚀受损,使传世下印得以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
三、玉玺皇帝的印章详细资料大全
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至高权力的象征,始于秦始皇。古代印、玺通称,以金或玉为之。 玺始出于周渣明,到了周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而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 出处 : 《史记·秦始皇本纪》:“令子婴斋,当庙见,受玉玺。” 李商隐《隋宫》诗:“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基本介绍 中文名 :玉玺 外文名 :Imperial Seal(英语)、御玺(日语) 含义 :皇帝的印章 开始时间 :公元前221年元月1日 结束时间 :1912年1月1日 拼音 :yù xǐ 古文记录,专业解释,历史沿革,玺底印文,野史记载,宝玺流向,宝玺制度,国之重器, 古文记录 据[汉]蔡邕《独断》载:“天子玺以玉螭虎纽。古者尊卑共之……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手段 习文昭手绘传国玉玺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辨误二》:“徐令《玉玺记》:‘玉玺者,传国宝也。 据说秦始皇帝取蓝田玉,命李斯用小篆刻之。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专业解释 专业称谓:宝玺。宝玺者何?天子所佩曰玺,臣下所佩曰印。无玺书则王言无以达四海,无印章则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于所属,此秦汉以来之事也。(《明清帝后宝玺》弁言朱家溍) 皇帝、皇后、皇太后所佩谓玺,印是大臣所用。是有规矩的,不然,是会砍头的。 玉玺是御玺的俗称,正确、专业的称谓:宝玺。明代正式宝玺亦为玉制,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即记载:“至嘉靖四十五年之冬,则世宗已不豫久矣,乃下诏曰:先朝甲戌遇灾,御宝凡六,其五已遭毁。命所司觅美玉补造。”可见御宝仍为玉制,惜未能流传至今。然成化、嘉靖时,确实用白石等制作一批印玺,多属闲章,部分印文的文字与御宝一样,现藏故宫。明朝有二十四宝玺,其中皇帝奉天之宝为唐宋之传玺(《明史》卷七十四;《明会要》卷二十四;《明官史·木集》); 清朝的宝玺用料更繁多,除玉外,还有栴檀香木、檀香木质、金质、水晶、玛瑙、骨质等等。 不同时代,对玺、印、章的使用范围不一。根据《通典》所载:“又三代之制,人臣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所好也。……秦以印称玺,以玉,不通臣下……齐,……并依秦汉之制。皇太子诸王金玺,皆龟钮。公侯五等金章……光禄大夫、卿……四品五品将军,皆银章。尚书令、仆射……诸州刺史,皆铜印。”可见,“玺”是帝后以及诸侯王所用,臣下则根据实际地位称“章”、称“印”。传说武则天忌“玺”谐音“死”而改为“宝”,自此至清代帝后及诸王印章皆称“宝”,如明代“潞王之宝”,清代“和硕怡亲王宝”。(按:清代郡王印章仅称“印”,如“多罗定郡王印”)。佩玺是有规矩的,不然,是会掉头的。清朝二十五方御用宝玺分别为“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满文“皇帝之宝”、栴檀香木“皇帝之宝”、“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 “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钤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广运之宝”。 25方伪造的玉玺 历史沿革 玉玺从秦代以后,皇帝的印章专用名称为“玺”,又专以玉质,称为“玉玺”,共有六方,为“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在皇帝的印玺中,有一方玉玺不在这六方之内,这就是“传国玉玺”。“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如薯告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二千余年。然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辄令人扼腕叹息。 玉玺 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姑且不论传国玉玺是否是用和氏璧琢制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实曾令玉工雕琢过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据史书记载,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一说龙鱼凤鸟钮玉玺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传国玺自问世后,就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秦末战乱,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建汉登基,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此后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王莽代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王莽败后,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东汉末,十常侍作乱,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失踪。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玉玺”,孙坚视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术,袁术闻之,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术败死,“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有人认为在东汉末年孙坚得到的传国玉玺就已经是伪造的了(原因一:宫女不可能佩带、保管传国玉玺;原因二:王莽篡汉时,在玉玺上雕刻“汉传新王莽”的字样,刘秀重新登基后,磨去的话会破坏玉玺,也就不磨灭此字样了,但孙坚得到的玉玺上却无此记录) 三国鼎立时,玉玺属魏,三国一统,玉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传国玉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归前赵刘聪。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后冉魏乞求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这样,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大隋一统华夏,传国玺遂入隋宫。公元618年,隋亡。萧后携皇孙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此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姚秦玉玺等。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叛乱被平定。但侯景任命的侍中兼平原太守赵思贤却趁乱拿着玉玺潜逃到了广陵,被一个叫郭元建的人抢走了玉玺。郭将玉玺献给了北齐的行台辛术,辛术再转献给北齐朝廷。传国玉玺遂为割据黄河中下游的北齐高氏所有。后来南陈取代了南梁,但是没有传国玉玺,怎么办?好办,自己刻一个玉玺。于是玉玺越刻越多,每个割据政权都宣称玉玺在自己手中,自己才是真命天子。建德六年年正月,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亡北齐。传国玉玺进入北周。四年后,杨坚代周建隋,开皇九年,大隋灭陈后,重新统一全国。那些私刻的“传国玉玺”也就统统被大隋 *** 没收了。 汉朝刘贺伪造的玉玺 唐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突然与皇孙政道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 唐末,天下大乱,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公元923年,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也随着到了后唐。 最后一个掌握“传国玉玺”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传国玉玺”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玺底印文 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汉书”文曰“昊天之命皇帝寿昌”。两者不同,一般指第一种说法。另:北宋哲宗时所得的传国玺当时便有人怀疑是章惇、蔡京造假的。 又:明清两代也时有假玺出现。明孝宗曾获过所谓的传国玺,孝宗皇帝当时就认为是假的;清初时,宫内藏有三十九方各色御玺,其中一方被认为是秦制传国玺,公元1746年,经乾隆皇帝钦定,证实是仿刻赝品。1924年11月,末代皇帝博仪被逐出宫时,张壁、鹿钟麟等人仍在追索 著传国玉玺。另:“辽史”记为“大魏受汉传国之宝”,我以为应该是“大魏受汉传国之玺”,唐武则天时改“玺”为“宝”,应该是那时代改的。“辽史”记:“传国宝,秦始皇作,用蓝玉,螭纽,六面,其正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鱼鸟篆,子婴以上汉离祖。王莽篡汉,平皇后投玺殿阶,螭角微玷。献帝失之,孙坚得于井中,传至孙权,以归于魏。魏文帝隶刻肩际曰“大魏受汉传国之宝”。唐更名“受命宝”。晋亡归辽。自三国以来,僭伪诸国往往模拟私制,历代府库所藏不一,莫辨真伪。圣宗开泰十年,驰驿取石晋所上玉玺于中京。兴宗重熙七年,以《有传国宝者为正统赋》试进士。天祚保大二年,遗传国玺于桑干河。“宋史”记:“宝。秦制,天子有六玺,又有传国玺,历代因之。唐改为宝,其制有八。五代乱离,或多亡失。”。 又:“魏本纪”中曾记录在一座毁坏的泥像中得玉玺二,其文皆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其一刻其旁曰“魏所受汉传国玺”。 野史记载 传国玉玺传到十六国时期,在冉魏灭亡的时候,东晋、燕、后秦各得到了一块,都自称是真的,其中东晋的这一块,一直传到后唐李从珂自焚。后来宋朝建立后,一农民在李从珂的废墟中找到这个玉玺,献给宋。 最后,到了金,然后到了元,被元顺帝带到北元。 朱元璋灭北元,得到了玉玺,传到民国。 民国 *** 迁台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宝玺流向 由于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自宋代起,真假传国玺屡经发现。如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咸阳人段义称修房舍时从地下掘得的“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螭钮五盘”的玉印,经翰林学士蔡京等13名官员“考证”,认定是“真秦制传国玺”的玉印。然而,据后世人考证,这是蔡京等人为欺骗皇帝而玩的把戏。 习文昭手绘传国玉玺2 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户县毛志学在泥河里得玉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孝宗皇帝。相传元末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曾被后金太宗皇太极访得,皇太极因而改国号“金”为“清”。但清初故宫藏玉玺39方,其中被称为传国玺者,却被乾隆皇帝看作赝品,可见传国玺的真真假假实难确定。 据说真正的传国玺是明灭元时,被元将带到漠北了。明清两朝人士对“传国玉玺”的态度,已经与以往时代有所不同。据《明史·舆服志·皇帝宝玺》载,礼部尚书傅瀚谈及地方送来的传国玺时评论道:“自秦始皇得蓝田玉以为玺,汉以后传用之。自是巧争力取,谓得此乃足已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玺也。故求之不得,则伪造以欺人;得之则君臣色喜,以夸示于天下。是皆贻笑千载。” 清高宗御制《国朝传宝记》也说:“会典所不载者,复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玺,不知何时附藏殿内,反置之正中。按其词虽类古所传秦玺,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虫鸟之旧明甚……若论宝,无非秦玺,既真秦玺,亦何足贵!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时奏进属员浚宝应河所得玉玺,古泽可爱,又与《辍耕录》载蔡仲平本颇合。朕谓此好事者仿刻所为,贮之别殿,视为玩好旧器而已。夫秦玺煨烬,古人论之详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与本朝传宝同贮?于义未当。” 宝玺制度 历史上各王朝,维系其封建独裁统治的象征物“宝玺”,自秦始皇开始刻制后,历朝或是传承或是重刻,直至清亡都是如此。秦始皇创立的宝玺制度被汉高祖刘邦全部继承下来,形成了后来所谓的“秦汉八玺制”,这一制度也贯穿了整个“魏”、“晋”、“南北朝”和“隋”,他们不仅继承了秦汉的八玺制,而且连规格、名称、纽式、文字都基本不差。直到唐朝武则天称帝时,则独出心裁地增加了一方“皇天景命有德者昌”神玺,而将八玺制改为九玺制,同时又将“玺”改为“宝”,从此以后各朝都称“宝”了。北宋增至十二宝,南宋则是十七宝。明朝猛增至二十四宝,清朝除交泰殿二十五 宝日常使用外,还供奉著“盛京十宝”。由此可见历朝宝玺的数量是越来越多,而且体积也越来越大,从秦汉的方一寸二到四寸不等,唐朝的方二寸到四寸不等,直到明、清的方二寸九到五寸九不等,最大者有宋朝“宝命宝”“范围天地,幽赞神明,保合太和,万寿天皇”的“定命宝”印面竟有九寸见方,而明朝建文帝的“天命明德、表正万方、精一执中、永宙永昌”,“凝命神宝”印面却是一尺六寸九分见方,可谓是硕大无比。 国之重器 紫禁城,明、清两朝皇帝居住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宫。这里存放著各个历史时期的珍宝近百万件。在众多宝物中,哪一种最能代表皇帝的无上权威和地位呢?这就非宝玺莫属了。诚如乾隆帝所说:“盖天子所重,以治宇宙,申经纶,莫重于国宝”。中国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御宝的征信作用,将其作为国家的象征物,皇帝治理天下的凭证。 故宫藏有明清帝后宝玺近五千件。乾隆帝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四代皇帝。他在长达六十多年的统治期间创造了清代历史最辉煌的时代。乾隆以前,清代皇帝宝玺一般没有规定确切的数目。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钦定御宝为二十五方,后人称这二十五印章为“二十五宝”。乾隆帝为什么把玉玺的数目定为25枚? 根据《周易太衍》“天数二十有五”的记载,乾隆皇帝希望清王朝也能传至二十五世,清二十五宝是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国家政权的二十五方御用国宝的总称。从此,这25方宝玺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一直沿用至宣统末年。二十五方宝玺各有所用,集合在一起,代表和囊括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各个方面。 这二十五宝玺也是现存唯一的一套完整的皇帝御宝。这25宝玺被储存于交泰殿的宝箱内。宝玺由内阁掌管,用印须经皇帝批准才可拿出。 二十五方玉玺作用,材制多样以玉制交龙纽为多,其它有金银还有一方木制玉玺。 大清受命之宝:《交泰殿宝谱》以章皇序之用,白玉质,盘龙纽,昭告天下天子登基用玺。 皇帝奉天之宝:《交泰殿宝谱》以章奉若,碧玉质,盘龙纽。 后世伪造的玉玺 大清嗣天子宝:《交泰殿宝谱》以章继绳,金制,绞龙纽,册立太子用。 皇帝之宝二方:皇帝日常用玺,一玉制,一木制,玉质为绞龙纽,木质蹲龙纽。 天子之宝:《交泰殿宝谱》祭祀百神之用,白玉质,交龙纽,祭祀用玺。 皇帝尊亲之宝:《交泰殿宝谱》用宝太后,太皇太后及上尊谥、庙号之用,白玉质,交龙纽,祭祀用玺。 皇帝亲亲之宝:《交泰殿宝谱》以展宗盟之用,白玉质,交龙纽,祭祀用玺。 皇帝行宝:《交泰殿宝谱》以颁锡赉之用,碧玉质,交龙纽。 皇帝信宝:《交泰殿宝谱》以征戎武之用,白玉质,交龙纽。 天子行宝:《交泰殿宝谱》以册外蛮,碧玉质,蹲龙纽,册封藩国外夷之用。 天子信宝:《交泰殿宝谱》以命殊方之用,青玉质,交龙纽。 敬天勤民之宝:《交泰殿宝谱》以殇勤吏之用,白玉质,交龙纽,嘉赏官吏之用。 制诰之宝:《交泰殿宝谱》以谕臣僚之用,青玉质,交龙纽。 敕命之宝:《交泰殿宝谱》以钤诰敕之用,碧玉质,交龙纽。 垂训之宝:《交泰殿宝谱》以扬国宪之用,碧玉质,交龙纽,颁行法令用玺。 命德之宝:《交泰殿宝谱》以奖忠良之用,青玉质,交龙纽。 钦文之玺:《交泰殿宝谱》以重文教之用,墨玉质,交龙纽。 表章经史之宝:《交泰殿宝谱》以崇古训之用,碧玉质,交龙纽。 巡狩天下之宝:《交泰殿宝谱》以从省方之用,青玉质,交龙纽。 讨罪安民之宝:《交泰殿宝谱》以张戎伐之用,青玉质,交龙纽。 制驭六师之宝:《交泰殿宝谱》以整戎行之用,青玉质,交龙纽。 敕正万邦之宝:《交泰殿宝谱》以诰外国之用,青玉质,交龙纽。 敕正万民之宝:《交泰殿宝谱》以诰四方之用,青玉质,盘龙纽。 广运之宝:《交泰殿宝谱》以谨封识之用,墨玉质,交龙纽。
四、国画上的印章有什么讲究
国画上的印章有什么讲究 国画上的印章有什么讲究,作为具有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印章,制成的材质有很多,玉石印章通常都会刻上吉祥动物作为身份的象征,现在更多的是用于收藏,下面分享国画上的印章有什么讲究。 国画上的印章有什么讲究1 1、通常一副作品必不可少的是姓名章。也就是有作者的姓氏、名字、或号、雅号之类的章,这种章都是落款的最尾处盖,表示这幅作品的出处。通常只盖一个,“某某之印”“某枣雀手某”,或只是名,没有姓,或笔名,总之往往只盖一个。也有姓是一个章,名字是一个章的,不过很少。 2、有些水准的作品就要用到闲章,也就是不是为了标识作者身份,而以布局装饰为作用的章。比如起首章,通常盖在作品左上角,作为整体布局装饰,破除太严肃作品的死板格局等。刚开始学,只要姓名章就够了,等学到一定程度再学习怎么盖闲章即可。 3、书法作品上的印章,是书法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缺了印章就不成为完整的书法作品。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证作用。宋、元以后,因注重了书画题跋和署款,书家们逐渐认识到印章的艺术作用并注意在书法作品中发挥这一作用,使书、印合璧的艺术得以形成。 扩展资料 含义 (1) 图章;(2) 图章印出的的痕迹 出处 (1)图章。用作取信之物。《史记·孝武本纪》:“官名更印章以五字。”《后汉书·公孙述传》:“多刻天下牧守印章,备置公卿百官。”《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他﹞又惭次学到作画游戏,勾股占验,甚至镌印章。” 鲁迅 《书信集·致王冶秋》:“因为寄书要挂号,收信人须用印章的。” (2)图章印出的痕迹。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印章制度》:“古无押字,以印章为官职信令。”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中悬画佛一轴……不署姓名,印章亦模糊不辨。” 国画上的印章有什么讲究2 印章上雕刻的形状讲究 龙凤 “龙”在古代寓意着皇权,象征尊贵,在现代则成为了中国人心中的最有力量、最为神圣的吉祥物。刻有龙的玉石印章适合开业、乔迁、生子、德高之人,也可以用于庆祝对方高升等等。 凤在古代是吉祥鸟,据说生肖鸡的原型是凤凰,多比喻夫凳嫌妻相亲相爱或祝人婚姻美满,刻有凤凰的印章可以用来祝福新人婚姻和美,或者由男士送给妻子,寓意相爱。 貔貅 一种吉祥物,有两只角,有嘴巴,但是没有排泄的出口,因此寓意着财源只进不出,深受人们喜爱。刻有貔貅的印章一般可以送予做股票、期货等生意的人,能够对财运有帮助。 麒麟 在传统文化中,麒麟是祥瑞的象征,古来就有“盛世出麒麟”的说法,同时民间也笃信麒麟能够消灾解难,驱除邪魔,镇宅避煞,催财升迁,给人们带来好运,故有“麒麟吉祥”。 龙龟 因为龟寿命极长,所以岁薯成了长寿的象征,人们多用“龟龄”喻人之长寿或与“鹤龄”结合称“龟龄鹤寿”和“龟鹤齐龄”。 金蟾 古代神话中是吉祥之物,三只脚,背上背北斗七星,嘴衔两串铜钱,头顶太极两仪。俗语说:“得金蟾者必富”故其形象寓意财源茂盛。 狮子 “狮”的读音同“师”,狮子头的印章寓意前程似锦、官运亨通。 喜鹊 一般代表喜事,如果雕的是飞在梅花枝头,树梢等就表示喜上眉梢,雕在门户边则是喜事临门。 白鹤 鹤在白鸟中是一品鸟,出现仙鹤的图案表示的.是官居一品,仕途有成,富贵通达。 雄鹰 敏锐,高瞻远瞩,雄鹰展翅表示大展宏图,鹏程万里,事业有成。 蜥蜴 同“喜”,寓意事业兴隆,兼俱平安 。蜥蜴在古代也是吉祥的动物,又因蜥蜴谐音“吸亿” 象征财富和幸福连绵不断。 蝙蝠 蝠即是“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谐音的运用是非常多的。 国画上的印章有什么讲究3 印章不同形状代表含义以及适用场景有所区别。 一、正方形与长方形印 正方形印章庄重大方,自古至今,无论官印或私印,多是正方形。长方形印章,官印占少量,大多是私印。如斋馆印、诗句印、吉语印、鉴赏印和盖在字画上角的引首章等。篆刻家多喜欢用长方形。 二、圆形与椭圆形印 圆形与椭圆形印和其他异形印相比,还是比较规范的,这两种形状的印章,圆形的比较少,椭圆形则多见于鉴赏印和引首章。这种形制的印章,印面的边缘弧线与印文字体直线结合,显得很别致。 三、异形印 异形印是一种不规则形状的印章,其形状大小都没有定例,这类印章一般都是私印。 最早的异形印始于战国,秦汉时期的古钵,也有很多异形。随着印章艺术的不断发展,其形状也逐渐趋向多样化,尤其是石印盛行以后,形制更是五花八门。从战国时期的异形钵,经过历代演变至今,其形制主要有钱币形、禽兽形、连环形、竹叶形、葫芦形、牛角形、梅花形、鸡心形、瓦当形、不等边形、三角形、直角形、菱形以及琴、鼎、壶、炉等器物形。 异形印的制作,应该有耐人寻味的布局,遒劲有力的字体刀法,庄重雅致的格调,否则很容易落入俗套。 四、随形印 随形印是在异形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种形制的印章,多是石质的,明清迄今,一直都在沿用。一块石料,随意破成自己所喜欢的形状,或为了不破坏原材料肖形纹理,随其自然形状雕琢成印。这种形状的印章,自然成趣,因此文人、画家、篆刻家总喜欢把自己欣赏的诗词、吉语、替句、闲文等刻成随形印章存玩。 五、两面印 印章的两面都有印文,称为两面印。两面印多是私印,始于秦,盛于汉。印文有一面刻姓,一面刻名,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表字、臣某、妾某、吉语、鸟、兽、鱼、虫等。也有两面吉语印、两面肖形印、两面图案印等。两面印大都是铜质的,个别也有玉的。印身很薄,中间有长方形穿孔,可以穿绳,便于携带,因此两面印又称为穿带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