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中国人为什么喜欢佩戴玉器玉在中国文化中再也回不到自然淳朴的本原。从美石在石头中被选择出来,到地方玉在美石中异彩纷呈,最后是和田玉从所有玉中脱颖而出。然后,以和田玉为代表的玉,反过来代替所有的石头,...下面是中国人为什么喜欢佩戴玉器(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喜欢玉)的详细诠释。
一、中国人为什么喜欢佩戴玉器
玉在中国文化中再也回不到自然淳朴的本原。从美石在石头中被选择出来,到地方玉在美石中异彩纷呈,最后是和田玉从所有玉中脱颖而出。然后,以和田玉为代表的玉,反过来代替所有的石头,以及它们背后的自然、历史、文化、政治。这一脉络几乎涵盖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玉的影响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中国人的血液中,成为中国文化基因的一部分。礼的发展,让玉和类玉的石头,得到中国人特别的青睐。《管子》《荀子》《礼记》《说文》等,都提到玉有各种美好的德行。除了讲到玉的一些自然属性,这些文字实际是在强调,一个高尚的人与玉之间拥有共同的文化内涵。在孔子“君子比德于玉”思想的感召下,这些被祖先喜爱的兆掘石头,不仅被察胡赋予神秘色彩,也在历史的不断演进中,生成丰厚的审美属性。首先是中国人喜欢像玉一样败猜拦的人。我们很容易找到一些以玉来比喻和形容人的词,比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玉树临风”“亭亭玉立”“宁可玉碎,不能瓦全”等,它们都在深层次上证明石之美者与中国人的紧密联系。然后是中国人喜欢像那些最高尚的人一样的石头。从喜欢玉,到喜欢像玉一样的人,再到喜欢像那些最高尚的人一样的石头,这三个递进关系,仿佛在昭示中国石文化的历史真相——即,在保留石头那些优秀的自然属性的前提下,中国人喜欢像自己一样的石头。那些像玉一样的人,必定被礼所包裹。中庸、混沌、温良、内敛是玉的气质,也被后来推崇玉的儒家所看重。许多权力都依附在儒家理论上,成为中国以后社会发展的基础。由像玉一样的人组成的社会,必定如玉一般,超常稳定、坚固与平和。还有那些可以刻在石头上,也刻在我们大脑里的“金科玉律”~
二、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喜欢玉
中国人对玉,一向有着特殊的尊爱之情,从而延伸发展出一种优秀而古老的玉石文化。中国最早为“玉”定义的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之方也。”事实上,《说文解字》除了点出“美”,更强调光泽、透明度、声响等物理特性,以区别玉石。中国历代玉器温润圆熟,晶莹剔透,长久以来接受古老文化的渲染附会,逐渐被赋予各种神秘色彩。财富象征玉器是财富的象征。早在原始社会的良渚文化、红山文化时代,玉器就成为财富的标志。在这个时期出土的大型墓葬中,作为陪葬的玉器就有几十件甚至上百件,可见墓主的身份之高,财富之多。当进入奴隶社会后,这种现象更加明显。著名的安阳殷墟妇好墓、江西新干大墓等商代贵族和方国墓葬中,葬玉更是丰富,表明大的奴隶主拥有贵重的玉器。到汉代,葬玉之风更加兴盛,著名的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皆出自于此。另外,最能说明玉器经济价值的是商代的玉币,用玉制作成贝形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凭证。审美文化作为配饰和赏玩,是玉器的原始功能之一,也是玉器最广泛的一种用途。“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在古代,玉不是简单的装饰,还表明了一个人的身份、一种社会风气,甚至可以起到感情与语言交流的作用。春秋时,佩玉之风盛行。隋唐之后,作为佩饰的玉器,品种更为丰富,主要有耳、腕、手和头饰等。唐宋以后,作为陈列的玩赏玉器,如仿古玉礼器、瓶、炉、壶、山子、人物、动物等,占据了玉器的主要地位。历史见证作为文物的玉器,还是历史的见证,有着不可复制的唯一性,更为当今世人所器重。玉器从作为美化生活的装饰品,到简单的生产工具,然后融入各种礼制内容,被人格化、道德化,继而被看成是财富的象征、宗教图腾的崇拜……这些无不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爱玉的心理。
文化传统
因为玉是吉祥如意的向征。为了讨一个好彩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玉可以避邪,佩戴玉的人可以抵挡邪气入体。所以中国人那么喜欢玉。
三、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喜欢玉
在中国人心中,玉是吉祥的象徵,故中国人喜以玉护身、保平安及辟邪,甚至以玉陪葬.
四、为什么国人喜欢佩戴玉石
我对于玉的认知,还得从2007年有一次偶然的机会说起。那个时候,接触最多的大概就是黄金饰品,然后就是珠宝、钻石镶嵌饰品了。07年那个时候,玉在市场上还没有被普遍认可,相对来说,翡翠的认可度大概更高一些,尤其是在南方地区。这和翡翠丰富的色彩和装饰效果有一定的关系吧。因为有同事要去河南考察玉器市场,我们便从郑州出发,一路向南往南阳而去。从两个方面开始。一是研究产状,性质,产地等等,二是多看多上手入手,把玩和佩戴,
我们为什么佩玉、赏玉?往大了説,因为那是中国文化的根脉所在。
俗话说“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还有“穿金显富贵,戴玉保平安”,说的都是人和玉之间共生和谐的关系。
青白玉手把壶(把把胡),清新淡雅。
碧玉粉青,观音。
据説玉具有人体感知不到的特殊内蕴,在夜晚可以发出一种我们肉眼不可见的光,使一些灵异脏污在数尺之内不能近身。因此历代帝王持玉常以示威严外,多为祈求保康宁。后来传到民间,玉也就成为辟邪保平安的代表符号之一了。
玉石是多种矿物的集合体,玉含有人体所需的硒、锌、锰、镁、铁、钙等30多种有益的微量元素。据说这些元素可以和人体细胞产生微妙的作用,使其更具活力。事实上,佩戴玉,是人体肌肤和玉石相互摩挲按摩的过程,有助于促进血液循坏、加快并促进新陈代谢。
“玉不琢不成器”,玉常被琢磨成手镯、玉珠、牌子挂件等,佩戴把玩時不经意间按摩到穴位,从而产生了疏通经络、血脉的作用。玉对人体的医疗健身作用很早就被我们的祖先所认知,《本草纲目》中记载:玉石具有“除胃中热、喘急烦懑、滋毛发、滋养五脏、柔筋强骨、止渴、润心肺、助声喉、安魂魄、利血脉、明耳目”等疗效。
不知经常戴玉镯的人有没有注意,玉手镯的油润亮泽程度,甚至可以预示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玉和肌肤互相按摩滋养,长期下来皮肤自然光滑细腻。用玉茶具泡茶品饮,也不失为修身养性的好器物,虽然有些奢侈,但举手投足,须多加些小心仔细,无形当中也是在磨练着我们的心性,让我们平心静气,以达到祛病保健益寿的目的。
这样看来,玉的确能平衡人的心理状态,使人保持良好的情绪。心情愉悦则自信满满,做事就能有条不紊,与人相处也会和颜悦色,人脉关系便可以顺畅和谐,不用说工作游刃有余自是不在话下——這当然也有心理暗示的作用。
古人有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洁净温润,有灵性。玉可以驱邪保平安,可以感知主人的心愿。所以,自古文人雅士的修心养身,玉自然是个离不开的话题。
青花墨玉,貔貅。
从古至今,玉经历了被崇拜,尊为高贵,到争相收藏欣赏的过程。多少溢美之词表达了人们对于玉的膜拜和喜爱,有屈原的“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有“珠圆玉润”、”冰清玉洁“、“金声玉振”等等不胜言表。
究其原因,佩玉可使人身心愉悦,即是自己心爱之物,佩戴把玩,欣赏钻研,少不了引经据典,与爱好者互相交流,哪里还顾得了许多烦恼,于是心情舒畅春风满面。
把玩佩玉有益身心健康,经常把玩玉石,手、眼、意互动配合协调。盘玩的过程穴位随机得到按摩,促进血液循环,经脉通畅,身心舒畅祛病延年。
君子比德于玉,爱玉佩玉,不断学习中国传统玉文化,然后知礼仪存善念。许慎说玉有五德“仁、义、礼、智、信”,人以玉比德就是要约束端正自己的行为。行走坐卧,言谈举止,玉佩在身环佩叮当便是在时刻提醒自己,凡事须谨言慎行,不惹是非,自然也就避免了不必要的灾祸。
俏色蝙蝠,寓意佛迎福来。
佩玉也是中国人精神信念的寄托,因佩玉而免遭意外之祸,或许纯粹偶然,也或是心理作用。但不管怎么样,玉保平安作为一种信念,在一个时期内反映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佩玉以求吉祥,所谓“图个吉利”也反映了人们精神上的寄托。一件梦寐以求的玉,得之而使人心安,心安即平安——也是人们祈求安慰的心理。
古人云:"玉入其国则为国之重器,玉入其家则为传世之宝"。
戴玉藏玉是人们追求财富的需要,玉做为人们精神和物质享受的双重财富,是大自然的馈赠,却也多是稀缺资源。和玉结缘,玉便会很快融入我们的生活,和我们形影不离,让我们感知生活的美好。玉,做为文化传承,是延续中华民族血脉的纽带,更是玉文化精神和经济价值的共同体现。
碧玉观音牌
惜玉赏玉,切忌心浮气躁。气定神闲方可心无杂念,人养玉的最高境界便是意念的交流,玉养人的最佳效果则是一种精气神的传达。意念疏通心络,心络引导行為。人们期望玉有灵性,能够感知我们的慈悲智慧,自然会护佑平安!说到底吧,其实就是信念和感知的力量——信不信由您!
字典里解释,
“养”
有使身心得到滋补和休息之意。比如养心、养性、营养、养精蓄锐等。玉是您前世的一份缘,得之不易,好好珍惜才是。毕竟,挺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