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如何挑选佘太玉手镯如何挑选佘太玉手镯如何挑选佘太玉手镯,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对自己的穿着要求也提高了不少的档次,有的人喜欢戴首饰来搭配自己凸显自己的气质,那么如何挑选佘太玉手镯...下面是如何挑选佘太玉手镯(佘太翠玉好吗打算买个镯子求行家)的详细诠释。
![如何挑选佘太玉手镯(佘太翠玉好吗打算买个镯子求行家) 如何挑选佘太玉手镯(佘太翠玉好吗打算买个镯子求行家)](/d/file/pic/20230324/010fc699eeb0b27e00caaf0b716c674d.jpg)
1、如何挑选佘太玉手镯
如何挑选佘太玉手镯 如何挑选佘太玉手镯,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对自己的穿着要求也提高了不少的档次,有的人喜欢戴首饰来搭配自己凸显自己的气质,那么如何挑选佘太玉手镯呢? 如何挑选佘太玉手镯1 挑选佘太玉手镯可以看三个方面: 1、光泽,佘太玉呈玻璃光泽,光泽柔润、细腻,油脂或蜡质光泽的佘太玉是假的;2、透明度,佘太玉在光线下给人一种似透非透的感觉,透明度高或不透明的佘太玉是假的;3、硬度,佘太玉的硬度在6.9~7.2。 1、看光泽 挑选佘太玉手镯时,可以看光泽。佘太玉手镯可以呈现出玻璃光泽,它的光泽柔润、细腻。如果佘太玉手镯呈现出油脂、蜡质等光泽,就说明是假的。 2、透明度 也需要看佘太玉手镯的透明度,佘太玉属于微透明体,在阳光下可以呈现出一种似透非透的感觉,因此透明度较高或不透明的佘太玉手镯说明是假的。 3、测硬度 此外还可以测硬度,佘太玉的相对硬度在6.9~7.2之间,而佘太玉手镯的仿制品材质硬度都相对较小,可以轻易用佘太玉手镯在仿制品表面划出痕迹。 如何挑选佘太玉手镯2 一、从透度来鉴别 这主要启敏氏与玉石对光的吸收强弱有关。佘太翠属于微透明体,在一般情况下,能透过光,但看不清透过物像。 二、从光泽来鉴别 玉的光泽就像是动感水面上的流光,是玉石对光的吸收和反射能力。佘太翠光泽属玻璃光泽,这种既没有强光的晶灵感,也没有弱光的蜡质感,柔润细腻,油光可鉴。 三、从重量来鉴别 佘太翠的密度较一般玉石大,拿在手上能感觉到一种重量。同等大小和体积的玉石,佘太翠沉甸甸的感觉更明显。 四、从硬度来鉴别 摩氏硬度,又称相对硬度,是鉴定佘太翠的最重要标志之一。佘太翠的摩氏硬度为6.9~悄散7.2之间,不同品种略有区别。一般来说白玉硬度稍大于翠玉。 五、从大小来看 翡翠手镯的尺寸、大小合不合适是最大的一个问题,购买手镯不能只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挑选手镯,而不去关注尺寸大小,尺寸合适带的就美观就舒服,尺寸不合适品质再好也只能收藏了。 扩展资料: 佘太翠,佘太玉一种产自内蒙的玉石,2007年才被开采出来,于2008年被中国地质界、石材珠宝界知名专家正式定名为“佘太翠”。据了解,“佘太翠”形成于18——24亿年前,是中国玉种之中硬玉品种,与翡翠有相似之处。 狭义佘太翠主要指产自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的玉石矿,有翠绿色、白色、青色三种基本颜色。这种玉产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大佘太地区。随着大佘太镇以外的新矿不断发掘和开采,广义佘太翠则已经包括了周边山脉同类石英岩玉,发现了水草佘太翠、紫罗兰佘太翠、冰花佘太翠以及阴山雪玉等。 从药物学角度来讲,长期配戴自然矿物可以补充人体不足的元素和微量元素,吸收或排泄过剩的元素和微元素,使人体保持一个特有的正间值。经研究发现佘太翠具有镇静、安神之功。 如何挑选佘太玉手镯3 1、成分:佘太翠矿属浅海相沉积深变质石英岩玉,其化学成分主要为二氧化硅(SiO2)。 2、颜色:玉石行家对颜色非常重视。颜色不仅是评价玉石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而且也是划分玉石种类的主要依据。佘太翠的颜色虽不是各种玉石中的佼佼者,但它特有的丰富的颜色同样倍受珍视。 佘太翠的.颜色与国内外其它地区的硬玉相比,色调较多,自成系列。佘太翠玉有白色、青色、翠色等三种基本色调,还有一些过渡色,如青白色、灰白色、豆绿色、墨绿色、等等业内人传说佘太翠中的白玉有赛和田白玉之说.翠玉有逊翡翠之谈,是极为珍贵的中高档玉石 3、硬度:硬度是鉴定佘太翠的重要标志之一。矿物的硬度是矿物抵抗其它物体侵入的一种力学性质。通常硬度有两种: (1)相对硬度,或称摩氏硬度,是一种刻划硬度。 (2)绝对硬度,亦叫压入硬度。是根据矿物表面上能够承受的重量来测定。佘太翠的摩氏硬度为6.9~7.2之间,不同品种略有区别。一般来说白玉硬度稍大于翠玉。拿宽 珠宝业中一般把硬度作为划分宝石和玉石的一个重要标志。 宝石硬度一般在摩氏7.3度以上,玉石硬度一般在摩氏4~7.2度, 佘太翠硬度大,抛光性好,便于保存,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4、密度:密度是玉石单位体积的重量。佘太翠的体重经用小体重样测定,为2.65~2.85。不同品种略有差别,白玉为2.85,青白玉为2.65,翠玉为2.75。 5、透明度:透明度是玉石允许可见光透过的程度,这主要与玉石对光的吸收强弱有关,矿物学上一般分为透明、半透明、微透明体、非透明4种.佘太翠属于微透明体,在一般进取度下,能透过光,但看不清透过物像. 6、光泽:光泽是玉石对光反射的能力。佘太翠光泽属玻璃光泽。这种光泽不强也是不弱,即没有强光的晶灵感,也没有弱光的蜡质感,柔润细腻,油光可鉴。
2、佘太翠玉好吗打算买个镯子求行家
佘太翠,佘太玉一种产自内蒙的玉石,2007年才被开采出来,于2008年被中国地质界、石材珠宝界知名专家正式定名为“佘太翠”。据了解,“佘太翠”形成于18——24亿年前,是中国玉种之中硬玉品种,与翡翠有相似之处。主要有翠绿色、白色、青色三种基本颜色。这种玉产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大佘太地区,玉矿已探明储量4.19万立方米。
3、佘太翠蓝天白云手镯选冰透的好还是蓝多的好
都好,具体看个人喜好俄罗斯碧玉是碧玉的一种,原料是原生矿形态。山料体量大,玉质好,少绺裂,少黑点,颜色娇艳,为翠绿色,质地细腻,油性较好,有光泽,颜色柔和滋润,质银队并亲场感细腻,色相庄重。这些碧玉被大量的制作成手镯、珠串、手把件,弥补了中国优质碧玉不足的现状。截止到2018年,俄罗斯碧玉是中国境内碧玉使用的主要原料。
4、这个鄂尔多斯玉手镯值多少钱啊谢谢
战国﹣汉 玉螭龙、凤鸟饰件 (一组六件)。玉螭龙有三,一为青玉质,镂空雕四螭龙,两者相向,两者相对,龙身皆弯曲呈S形,由一长方形框上下隔开,边框上缘为圆角,下缘为直角,两角各穿一孔。其余二件螭龙白玉质,玉质白润,体扁平,经浸蚀局部泛黄褐色晕斑,螭龙巨目圆嘴,身形蜷曲,龙爪、龙腹分别突出一孔以供穿系。玉凤鸟有三,皆呈回首长尾夔凤形,头后有角,棱形眼,尖喙,十分精巧,凤身以细刻线饰羽毛,有的在颈部或腹部钻有细孔,两面纹饰相同。整组雕琢精致,线条流畅,纹饰清晰,形象生动。
战国 组玉珮 (二十四件)。白玉,历久钙化,玉质温润,气如白虹。共二十四件,形制规整,左右对称排列:上有双珩,为两块对称螭龙形佩,龙首相对,龙身各向后扭转作S形,尾部内卷,身上琢刻双头卧蚕纹;其下分三组,左右两侧以一对小型圆形系璧相接,中间排则以一稍大形制的圆形系璧接续,下承玉璜一弯,玉璜其下三组,居中为六件大小不同的圆形佩,中间杂一圆璧,皆为浅浮雕谷纹、卧蚕纹、蟠虺纹、铜钱纹等,不相雷同;最底部则为冲玉,镂刻双立人,窄衣袖;下身方格筒裙,眉目宽阔,鼻梁高挺,张口歌咏状;头顶有对称卷云纹样,脚下亦踩琴形祥云;玉璜下左右两侧则分别以谷纹长方牌形管勒,下各坠一单立人,亦拢袖呈立姿,短衣长裳,露双脚。单玉人下坠龙首勾形玉,为带钩形制,应为牙玉。孔颖达《礼记正义》卷三十:“凡佩玉必上系于衡(即珩),下垂三道,穿以蠙珠,下端前后以悬于璜,中央下端悬以冲牙,动则冲牙前后触璜而为声”。此组佩基本按照这种规格而排列。整体雕刻工艺上承西周之顶峰,下启汉代之兴盛,纹饰更加细腻富于变化,由平面向浮雕等发展。组合繁复华丽,珩璧相连,冲牙和鸣,玉白祖玄,琚赤瑀白。佩之于身,可观其色相宜,琳琅满目,听其移步铿锵,清越优雅,非帝后贵胄不能佩也。其具体的佩系方式亦可以参考台北故宫关于周代至唐代各型组玉佩的研究(《敬天格物:中国历代玉器》,第82页)。
战国 玉螭龙纹剑饰、配饰 (一组)。八件长方形配饰玉呈黄色,有茶褐色沁,均以透雕镂空及浅浮雕相结合技法,在正反两面对称雕琢相同螭龙纹饰。上下两端各有四个等距的小孔,两侧各有一个楔形口,用于镶插固定。扇形片状配饰为青玉质,饰双勾阴斜线,遍体雕刻螭龙纹,器两端边角各有一孔,整器边缘分布12个楔形口。圆形饰顶部中间雕刻一圈绞丝纹,内外各饰螭龙纹及勾云纹,底部略收,光素无纹,有一圆孔,侧面以阴线雕刻螭龙纹。整组造型自然,玉质上乘,纹饰流畅,雕工精湛,为战国时期玉器精品。另有满阴刻螭龙纹玉璜和剑珌各一件,亦属精品。
玉凤首、双凤首饰件 (各一件)。玉凤首饰身躯扁平,形体修长,亭亭玉立,好像振翅欲飞,凤体微曲,凤冠高耸,勾喙,长尾舒展,显得体态婀娜,灵动有致。整件器物玉质莹润,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神态迷人,洋溢着一股活泼、清新的抒情气氛。双凤首饰件为左右两部分合并而成,中间呈铲形,两边分饰不对称镂雕凤纹,短翅长尾,双翅微张,舒展的长尾自然弯曲,作亭立欲飞状,飘逸洒脱,尾翎有合有分,器表有简易阴刻勾云纹饰。整组作品表现的虽然是神异的动物,但其体态自然优美,令人觉得亲切可爱,玉凤的形像美丽、精巧,玉质晶莹润洁,让人持之难释。
战国 玉双龙首谷纹璜、蟠龙谷纹璜 (各一件)。双龙首谷纹璜体扁平,扇面形,弧度约璧周的三分之一,两面纹饰相同,两端雕琢对称的独角龙首各一,并以阴线雕琢龙的头部纹饰,着意于眼、口等细部特征,左右呼应,此器表面雕有细密的阴线勾连谷纹,上下缘有弦纹轮廓线,背部顶端钻有一孔,玉璜下透雕蟠龙纹。蟠龙谷纹璜两端齐平,顶端钻有一孔,璜的上下、两端琢有对称的齿脊,璜身饰谷纹,周边琢有弦纹轮廓线,玉璜下亦透雕蟠龙纹。两件璜磨制细腻,雕工精湛,饱含神韵,有强烈震撼感,是不可多得的战国时期玉器精品。
战国 玉绞丝环、勒子、觹 (一组六件)。玉绞丝环有三,一为圆形,二为扁圆形,圆形绞丝环器表以阴刻技法雕琢有旋转放射状线纹,形同扭曲的束丝,之间平行互不相交,循环反复没有尽头,绞丝间距较小,绞丝数为35条。扁圆形绞丝环一大一小,小者绞丝间距较宽,绞丝数为22条;大者在内外轮廓边缘饰方向相反的绞丝纹,环身饰网格纹。勒子玉质,呈中间粗两头细的纺锤形,两端截平,通体浮雕出并行线型纹。玉觹两件,皆饰龙首,觹身饰绞丝纹饰。整组器形规整,细纹刻划精细入微,造型拙朴有趣,古意盎然。
春秋晚期 青玉蟠虺纹环形器 (一组两件)。玉色青白,质地莹润,光华内敛,半覆瓦形,上下两件,满绘蟠虺纹,凸面正中开框内雕刻虺纹组成兽面一组,上下贯通。环形器左右设计不对称,都各在一侧凸出一较厚方形台。玉饰琢刻精细,纹饰繁缛而不紊乱,打磨精到。此种形制玉器从造型来看应为臂环的一种,装饰于手臂之上,起到美观和防护之功能。臂环,又称臂钏,是戴在胳膊上的饰物,历来是古人喜用的装饰物之一,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发现。最早臂饰应为猎手避免被猎物或植物擦伤而产生的,多为筒状、半筒状;或有由两个半圆形拼合,两端各有一个或两个钻透的小孔可以系结,以便根据手腕粗细调整;也有把镯子锯出一小型裂口,使之在佩戴时具有一些伸缩性,则是出于实用方便的考虑。
战国 组玉珮 (六件),玉佩六件一组。分别为璧、管勒、连环佩、管勒、梳形佩、龙形璜。为首系璧,是一件虺纹出廓卧蚕璧,廓外做一处卧蚕纹,两处虺纹,皆为首尾相衔姿态,平行细阴线装饰虺之颈部,身上羽毛翻卷,鳞纹排列;中间是兽面铺首纹佩,近扁方体,正面中央饰一兽面,猪鼻突出,漩涡纹双目,额头及口镂空,上下皆作环扣,衔环雕作虺形,作回身噬咬之态,铺首佩上下皆配饰一谷纹管勒;再次为梳形佩,梳背半圆形,镂雕兽纹,兽鹰首蛇身,盘踞其中,颇为神异;最下部所垂为璜,龙形,满饰谷纹,龙身腾屈,身姿蜿蜒,鳍爪纷拏,有飞舞腾踔之势;头尾两段曲线有对称趋势,以保持组佩最下端之平衡。整体设计独到,佩身玲珑,铺首扣环运用使组佩可以自由卷迭,技艺集切割、分雕、接榫于一身,制作考究,可谓极近精妙奢华之能事。打磨细致,纹样以虺纹、谷纹为主,多呈回环卷曲状,可知此件为特定主题之组佩,定为专人所配用。汉代以前佩玉多以组合形式,组成的形制多样,但皆以玉珩、玉璜为主体展开排列。《大戴礼记·保傅》:“下车以佩玉为度,上有双衡,下有双璜冲牙,玭珠以帛纳其间其筒,琚瑀以杂文。”早在周代贵族佩玉以节步就成了基本礼仪风尚,“听己佩鸣,使玉声与步行相中适”,以表“君臣尊卑,迟速有节,言服其服则行其礼”,可见组玉佩的长短与贵族身份等级是一致的。“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不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系束在腰间至膝下的玉佩成为了一种伦理人格修养的佩戴标志。
汉 玉兽面 (六件),中国传统民俗认为,人在青春年少的时候,血气方刚、阳气厚重,邪祟之物也因之不敢靠近;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精气渐渐衰退,抵御邪祟的能力也就自然下降。这个时候,就需要佩戴一些辟邪祛恶的护身符来守护自身。兽面,就是具有“守护”功效的纹饰之一。此组兽面大眼、有鼻、双角,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采用阴刻、浅浮雕、镂雕相结合的技法雕琢出毫不雷同的六种兽面,造型抽象,有的兽面四方双角硕大,双目近于菱形,鼻似蒜头;有的面部较尖,着意凸显长而卷曲的粗眉和凸起的圆瞪双眼。背部为素面,个别有瑕疵、绺裂。整组玉质细腻缜密,雕工生动精细,造型古朴威仪,层次变化丰富,显现出一种“狞厉的美”,分寸拿捏恰到好处,佩戴把玩两皆相宜。
汉 玉龙首 (一对),龙首玉质,鼻梁及颈部起坡,坡上转角以双阴线刻出菱形双目,眉头刚劲,怒目前视,威猛异常;口鼻平齐,獠牙侧面露出,一牙上竖而一牙朝下,设计独特,双耳后竖,耳心绘涡形纹样,并各在对称之一侧凿有单孔,作为固定作用。刀工凌厉竣锐,如切似削,细节处却转圜流畅,琢磨精到。龙颈部凿有隧孔,应为车马或杖首等镶嵌类饰件。
此对龙首可参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汉代的白玉兽首(《敬天格物:中国历代玉器》,第77页,图5-4-11),其汉代风格相似,即可论较。
汉 玉镂雕螭龙纹剑珌,剑珌白玉质,沁色如岩,古朴典雅。剑珌中空,上宽下收,呈倒梯形,上方右角有出廓浮雕如意祥云一朵,整体镂空雕刻,有一正两斜插销孔。纹饰考究,系由浮雕、透雕螭龙构成。螭上半身向下俯冲,口中衔卷羽毛一缕,恣意嬉戏,尾上扬,尾尖向右下内卷。螭方首直鼻,鼓眼,眉梢上蹙,折耳下垂,头顶有上冲羽冠,为莨苕叶形。整件玉器的构图动静相宜,打磨平整,细腻光洁。剑珌,玉具剑嵌缀的玉器之一,安在剑鞘尾端,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玉剑饰多以兽面、螭、龙、虎等作为主体纹饰,将透雕、浮雕、线刻等表现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战国剑珌直身、体扁圆、较厚,断面做橄榄形,早期光素无纹,而战国晚期,出现了琢有兽面纹和卷云纹的剑珌。汉代剑剑珌侧视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或梯形,纹饰以螭纹为主,采用浮雕或透雕的技法雕琢,磨制细腻,抛光极好,且较战国略大。
汉 玉螭龙纹出廓剑璏,剑璏呈长方形,前后两端内卷,背后有长方形孔,用以镶嵌于剑鞘上,供穿带佩系之用,便于革带穿过,穿孔工艺规范古朴。玉剑璏在古代是地位和权利的象征,是贵族特有的配饰,其上一般雕琢云纹、兽面纹、螭虎纹等纹饰。此件汉代剑璏饰螭龙纹,面上剔地浅刻与阴刻相结合,螭身线条流畅,呈S型蜿蜒,鬣须飞扬身畔,蜷曲如意,瑞意之间,霸气十足,尤为少见之处是本品为螭龙纹出廓剑璏,十分珍罕。整件古雅非凡,工艺极精,为汉代玉剑饰的代表之作。
战国﹣汉 玉兽首带钩 (六件),带钩六件,造型各异,大小不一,皆青白玉质。一方形钩,截面长方形,上下两层上琢凤首,尖喙内勾,钩上末端雕龙首,卷鼻长嘴,双目望天,表情威武;一琵琶形兽首钩,金质,钩首兽面似马,叶耳长面,鼻孔大开,颈部起线,钩身以阴线满饰规则排列的谷纹;一雁首圆钮形,雁喙扁翘,做回首远眺姿态;另有一鹤首圆钮形,比之雁首更小巧,鹤喙部细长,头顶打磨凹槽。更有鹿首圆纽,半圆双耳后披,做回首状,方吻,鹿身亦半圆,打磨坡线两道,上以单圈线卷云纹装饰,拇指大小,极玲珑精致。这些带钩皆制作精良,打磨技术高超,玉质上乘,琳琅满目,雍容华贵,应为当时贵族阶层所使用。带钩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金、银、铁、玉等制成者。带钩起源于西周,战国至秦汉广为流行,魏晋南北朝时逐渐消失。带钩基本有两个用途。一是用以束紧衣服,一是悬挂剑、弩、刀、削、线囊、镜、印章、佩饰等物,是日常也是军事装备。它的尺寸颇为悬殊,没有勾体的小至2公分以下,长的有达46公分的。一般长在10公分上下。勾体一向作成有弧度,以适合腹部的弯度,故以束衣功用最为明显。此组带钩中,有禽首短带钩多件较引人注目,特征是长喙短腹,钩首禽喙长过钩体,传世品中稀见。
汉 玉螭龙纹剑饰 (三件),剑饰三件,皆为玉质,有剑珌一件,剑格两件。剑珌呈梯形,玉色莹白,一侧边缘带铜沁,中部宽厚,两侧略薄,用高浮雕手法琢出螭虎形象,姿态矫健,腾跃而起,螭首冲天,气宇非凡,中部有一长方形孔,工艺精巧。剑格两件,青白色,细密坚实,其中一件为规则长方体,亦浮雕螭虎一条,呈S型蟠曲壁上,回身腹下,姿态顽皮,四角雕绘卷云一朵,拱绕螭虎于中央,构图和谐而富有意趣;另一件剑格带有褐色皮,包浆老气,下中部呈尖首形,两腰外斜,菱形剖面,边角微弧,剑口为长方形槽,前后壁相近,中部琢有一圆形孔洞,可于剑茎斗合,下部两端突出,不与槽齐平;两侧外壁高浮雕剔地琢出螭虎一只,曲颈上扬,头部下视,突眼,鼻梁、脊线深槽线勾出,腿部、臀部浅浮雕饰卷羽,尾部长而内卷,脚爪粗壮有力,神情睥睨,威猛骁勇,打磨光滑。
战国﹣汉 玉兽首带钩 (五件),带钩五件,黄玉、白玉碾琢。一件为曲棒式带钩,玉色古朴,方钮,钩首打磨方正,为抽象兽首,钩身浅浮雕满饰凸起谷纹,钩尾部绘有如意云纹,久经使用、摩挲,有沧桑之历史感;其余四件皆为琴式,瑞兽形象为首,较短,方尾或椭圆尾,曲线圆润;其中一件玉色莹洁,钩手描绘虎首形象,小尖耳立起,杏眼倒竖,阔嘴,鼻口刻绘逼真,有沁色一抹,宛如虎须,钩身正面勾勒卷云纹。五件各具神韵,纹样构思精巧,充分彰显了战汉时期发达的琢玉工艺。带钩在战国至汉代的兴盛主要因其军事用途。随着冶金技术的发达,春秋时期后骑兵的应用日盛,短剑的使用越来越迫切,其长度越铸越长,重量自然也跟着增加。同时春秋以来诸国交锋频繁,卿士多参与军事行动。本为格斗武器的剑,渐变为装饰的用具,成为一种身分象征。它可能悬挂于有带带钩的革带上,平时闲置家中,一旦有需耍配挂时,才临时加到丝带上,因此才成带上有带钩的现象。《晋书·舆服志》称汉代之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下佩剑,其后唯上朝列班才带剑,因此汉代带钩使用较普遍。
明 玉螭龙纹镯,玉青白色,圆环形,剔地浮雕两龙两螭,扭曲盘绕,龙身瘦长呈弯曲状,昂首反望,螭方首阔嘴,圆眼凸出,鼻有双翼,鼻脊向上延伸分歧,竖耳独角,螭首压于龙身之上,作俯首噬咬状,螭龙相搏,有难解难分之势,画面紧张且富有张力,浑然一体,龙螭细部描绘生动,线条流畅,雕工精巧。明代玉镯传世者极少,此件工艺精湛,纹样华贵神异,更显珍罕。玉镯,形制脱胎于玉环,也有学者认为是从玉琮发展而来。良渚文化中出现了最早的玉镯,横截面为方形或圆形,多饰绞丝纹、人兽纹、龙首。元代朱德润《古玉图》中收录有一件琢刻有五个龙首纹的玉镯,定名为“蚩尤环”,并认为该纹饰与黄帝和蚩尤的战争有关,良渚龙纹镯可能是后世“蚩尤环”的滥觞。早期镯的佩戴方法比较多样,左右臂(腕)均可戴,双臂(腕)可同时佩戴,并有一臂(腕)戴多镯的现象,而且男女都可戴。
明 玉带沁钮丝镯,青白玉质,细密光洁,有灰白沁,环形,浮雕弧斜绳纹,间距相等,弧度密集,双面相对称,刀工有力,线条流畅。明代玉匠琢玉环极重玉质,必得细腻圆润者,雕刻工艺更臻于纯熟,而以仿古造型玉器备受士大夫阶层之推崇。此件仿古纽丝玉环不管从选材还是雕工都可称同类传世品中之佳作。佩戴于腕间,婉约素雅,芳华如缕。纽丝形玉器早在西周就有,如玉螺、玉锥形器。不过玉纽丝环却直至春秋时期才出现,并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此类玉环至汉代仍偶有出现,至明清玉器仿古之风大起,而数量再度增多。
汉 玉玄武钮镇,镇圆柱形,柱体扁矮,通身打磨光滑,玉质剔透,装饰以细阴线勾勒卷云纹数条,柱上浮雕玄武纹样,龟趴伏,颈部长伸,鼻孔外凸,双目圆睁,蛇缠绕龟身两周,首尾外撇,蛇首与龟相对,做撕咬之情态,皆尖齿獠牙,千钧一发,匠师以写实手法,将两兽相争之状,刻画鲜明夺目,惟妙惟肖,极为传神,而整体气势又不失威严庄重。两汉玉镇传世品多为圆雕兽形,以卧伏或屈腿者多见,器物重心低,不易倒伏,以此类印形镇为罕见。玉镇,常见汉代玉用器,用于镇压坐席之边角,保持平整。宋代以前古人席地而坐,或坐于榻上,多以铜镇、千镇镇压席角。楚辞《九歌·湘夫人》有“白玉兮为镇”之句,其注曰“以白玉镇坐席也。”汉人受楚文化影响,亦以白玉为镇。玄武,又称龟蛇纹样,汉代四神图像之一。汉代中后期儒家谶纬阴阳学说盛行,“天人感应”、祥瑞灾异深入宫廷上下,四神纹样更多运用于实际生活,以营造为例,《史记·高祖本纪》载:“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关中记》批注:“东有苍龙阙,北有玄武阙,玄武所谓北阙。”可知玄武象征北方神灵。同时汉代公印钮式也吸纳了龟蛇纹样,并有固定样式与级别,帝后玺印用虎钮,诸侯用橐驼钮,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前后左右将军、中二千石等的印章用龟钮。可推测此玉镇使用者身份地位之高。
汉 玉镂雕螭龙纹环、玉镂雕龙首觹 (各一件)。环佩一组,玉环、玉觹各一件,以同一玉料琢就,纹样风格相同。玉环螭龙一对,蜿蜒弦线之内,局部镂空,龙身有绞丝、竹节纹点缀,两龙首尾相接,左右对称;沁色入肌理,开窗见底。玉觹为浅弧形,龙首作透雕工艺,张口露牙,下颌有须,仅雕出写实眼、耳,其余皆以抽象几何纹样,繁复华丽,如同螭龙穿梭云中,幻化风雨,构图丰满,体态夸张,充满流动与生机,是汉代同类环佩中的佳作。
战国 勾连谷纹绞丝纹双联玉环,白玉质,玉材为和田白玉,带沁色,浮翳隐现,浸斑自然,微呈淡黄、灰白。重环形制,体扁,外环琢以谷纹,内环琢绞丝纹,排列整齐有序,内外环以三桥相接。佩环构图主次分明,内外聚合,几何纹样的构图,将绞丝的漩涡状动态与谷纹的端庄静穆映衬,动静相宜,婉转流畅,极具视觉张力;造型简洁大气,具有战国玉器的典型装饰之美。
汉 玉龙纹环,白玉,沁色深入肌理。体扁,镂雕而成,两面饰纹相同。夔龙呈环形,张口露牙,利齿衔于尾部,龙身回环盘曲,鳞羽高度抽象化,出廓外缘还有透雕出卷云纹样,刻工精致,设计独特而富有想象力。这种反身噬尾式龙纹玉环是西汉时期独有样式。两汉的玉制装饰品,不仅品类繁多,而且造型和纹饰也多种多样,是汉玉中数量最多的一类。
战国-西汉早期 玉兽面螭龙纹带扣,带扣玉质,正负异制,本分为两处,各缀于革带两头,内有暗扣固连。外施圆雕、透雕工艺。鐍端外缘镂空,雕龙凤纹样,身体交迭,回首相对,龙身居前,朝天怒吼,利齿外露,卷尾高扬,凶猛无比。凤鸟身被卷羽,喙内钩,亦挺胸昂首,对空长鸣,冠羽上翘。扣端圆雕兽面,横向,椭圆叶形双耳,橄榄形双目,眉尖高挑,剔地雕出瞳孔,炯炯有神,鼻梁宽而粗,口鼻处琢出胡须两绺。玉带扣制作工艺精湛,款式受鄂尔多斯式斗兽纹带扣影响较大,精致典雅却不失遒劲之风,是战汉时期北方玉带饰之佳作。
东汉 玉镂雕螭龙纹璜,白玉,晶莹润泽,双龙佩,璜形,采用镂空雕和浅浮雕,祥云包绕之中,一螭虎与一龙相搏,螭长角卷曲,方脸,三角耳下耷,张口噬咬龙尾部,龙水滴眼,鼻孔突出,龙身盘蜷迤逦,回身怒吼,双目圆睁,似欲反扑,精工细琢,刀法明快生动,边角修磨圆活,轮廓飘逸洒脱,形制脱离礼器而更显活泼,气氛惊心动魄,线条繁缛优美,环绕全器,透雕技法运用娴熟,给人静中有动、圆中有变的美感,具备东汉时期玉佩工艺的典型特征。玉璜是礼器,由天子或君主所持,祈求天地和北方的神,希望国运昌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西汉 谷纹双龙玉璜,夔龙纹玉璜,双龙首式,璜身开框内琢谷纹,谷粒小而细密,颗粒饱满而尾部不显,口鼻平齐,口内作卷云纹镂刻,下颌有须,其下更联结螭龙一对,为中轴对称式,两螭对视,上吻相接,作走地姿态,龙身修长,昂首挺胸,长角如绶,拖至脚下。此璜形制规正,对称考究,琢纹精细,一丝不苟,螭龙流畅自如,镂空通透,不仅增加了立体纵深感,也使画面变化多端,富有情趣,是一件颇具工艺、艺术水平的精美之作。
辽金 玉雕虎,玉料呈青色,润如凝脂,立体圆雕,虎做伏卧状,双目前视,鼻梁高耸,下颌垂前爪上,似在舔舐,两耳竖向后起,双肩微耸,长尾盘曲贴于后臀,表现虎于休憩时仍保有十分警觉,将虎之习性刻划尽出。玉匠以富于变化的粗细线条来刻划眼、耳,并以成对短刻线来表现随虎身肌骨起伏的斑斓毛色,逼真自然,惟妙惟肖。虎身背后玉皮犹如天成,色如霜染落叶,展示出一幅美妙的塞下秋林图景,为辽金时期典型的“秋山”题材玉作。
南北朝 满沁玉坐熊,白色玉质,局部受沁呈黄褐色,玉质温润,造型朴拙,熊呈坐状,四肢修长有力,耳呈扇形上竖,耳尖下耷,琢臣字目,额间有双阴线装饰,其腿屈踞,爪分四趾,两前爪抚膝蹲坐,低眉顺目之态,惹人爱怜。南北朝玉雕以熊为罕见,此坐熊姿态与前代不尽相同,别具一格,值得宝藏。熊自古即是吉神瑞兽,能逐鬼辟邪,又是力量的象征。商周时期,玉熊已经出现,多为抱膝蹲坐式造型,嘴前伸作倾听姿态,或仰首望天,多于颈上穿牛鼻孔,以供佩戴。
宋 满沁玉鹿,白玉圆雕而成,沁色覆盖,色苍黄浓厚。雕一鹿呈跪式,姿态驯良,四蹄内收,头部至嘴收细,低首前视,灵芝式幼角。刻工施于一侧,通体除头、腿部线条勾勒外余皆光素无纹,背隆起,肌肉丰满,腰身滚圆,肥美健硕,近底部的有一对穿隧孔,以供嵌系用。鹿在古代吉祥寓意中,取其谐音,有汲取功名利禄之美好祝愿,特别是宋代之后,祥瑞之风盛行,鹿禄之吉意寄托多见于此类玉器中。
宋 玉卧猪,白玉为材,规格小巧,椭圆形,立体圆雕,前鼻拱起,上勾勒二折皱折,杏眼,尖耳贴面微凹,体态肥厚,四肢和猪爪蜷缩收拢,猪尾右摆上翘,生动可爱。运刀简练有力,猪首猪尾,刻划生动,口穿圆孔,中贯腹部,可为随身佩玉。日久盘玩,沁色如鬃毛,深入肌理,更添妙趣。
明 玉包铜鎏金凤鸟,白玉质,通体包铜鎏金,凤鸟作侧身回首状,双翅正欲敛起而翼尖上翘,尾羽亦敛翘起,反映出工匠敏锐的观察力和娴熟的艺术表现力。鸟喙下钩,滴水眼,凤眼钩眉,爪收于身下,下颌有羽卷曲,羽翼描绘细腻华美,片片如麟,尾部由细而长的近似于平行的长羽组成。头顶、颈部、尾羽下多出剥落,露出白玉,玉色光洁润泽,隙间残留绿锈痕迹,更添古韵。整件玉凤碾琢浑厚苍劲又极富力度,细阴线雕刻又细致流畅,鸟通体鎏金,橙黄中微泛宝光。
南北朝 玉瑞兽,青白玉质,包浆深厚,质地温润。以圆雕技法,雕一回首卧伏瑞兽,形体浑圆饱满,眼珠外凸,眼角下垂,口微张,神情机警灵动,彷佛正聆听天外之音。双爪收于腹下,尾巴贴附背上,回卷至前。雄健有力的四肢,微鼓挺拔的脊梁,以及细腻紧密的鬃髯,皆刻划栩栩如生。兽身以多道卷草纹装饰,更添吉意。玲珑趁手,娇憨可爱,可为案头镇石,亦可掌中把玩。
宋﹣明 玉鸟 (八件),其中一鸟为白玉质,呈回首俯卧状,圆眼尖喙,尾纹卷曲,与身体相接,形成一孔;一鸟为白玉质,局部有黄褐色沁,片状,体修长,背部拱起,圆眼长颈,尖喙下勾,爪子至于腹前,翅羽饰卷云纹及平行弦纹,尾羽分岔下弯;其余六鸟玉质或白或黄或褐,虽大小不一,形态也各不相同,但皆呈低首俯卧状,圆眼尖喙,翅羽饰细线卷云纹或细线纹,尾羽或饰成组平行阴刻细线纹,或上翻至背部饰卷云纹。整组做工精细,线条流畅,立体感强,令人爱不释手。
各式玉石、松石、水晶等饰件三十八件和玛瑙环两件,此组饰件材质分别为玉石、松石、水晶等,或为鸟、羊、兔、蝉、贝、龟、蚕等动物造型,或为圆柱、椭圆等几何造型,不一而足,琳琅满目。动物造型者刻划风格写实,圆雕、镂雕相结合,注重刻划细节特征,形象惟妙惟肖;几何造型者有的玉质莹润、光洁无纹饰,有的雕琢蟠虺纹等纹饰。多数在器身钻孔,以供佩系。玛瑙环一白一黄,纯净,通明,光素无纹,打磨有斜坡与平台,环截面呈瓜棱状,外壁中部出脊,形制规整,加工精细。整组材质丰富,造型多变,值得细细赏玩。
汉 玉熊,玉熊为圆雕,中空,顶部有口,熊圆眼有神,口微张,双耳后抿,表情丰富,体态肥硕懒散,前腿直立,后腿微屈,腰部弧形下凹,松垂的胸腹近与地面,四腿为交错的走动姿式,构成了一个有节奏的笨拙慢动神态,表现出了熊的肥胖笨拙、漫步悠闲之态。
汉 玉牛,玉牛白玉质,圆雕,牛四腿曲伏呈俯卧姿,左侧两腿弯曲相对,右侧前腿支撑在地,后腿蜷压身下,头微抬前伸,双目圆睁,鼻孔歙张,嘴唇微启,神情安详,牛双角后伏,牛尾向下垂蜷,牛身上加饰少许简练的阴线表示褶皱。玉质细腻,微透明,做工精细,雕琢古朴浑厚,纹饰流畅,造型生动,是十分难得的精品。
汉 玉镂雕侍卫嵌饰,嵌饰,扁平片状,镂雕“胡人启门”图案,开框作庭陛侧影,一男子探出庭外,只露上身右臂,殊方异质,深目高鼻,仰视上方,头挽球形小髻,须发络腮,下颌须作山羊胡式,为典型汉代胡人样貌,袒胸,以一组双弧勾勒上身肌肉线条,颈部带如意纹饰物,右臂持丫形令牌;门庭之上作曲折深远式,生有芝草数丛,并立一株仙树,多层扇形树冠。整个画面布局精心,雕梁画栋,景致绮丽,此启门者应为仙境使者身份,可引人前往仙境,亦有门内家业辉煌、仓廪富足之暗示,纹样设计富有立体感,十分难得。汉代玉器以装饰品、礼仪器和日用器成就卓著,玉器与神话、道教及社会生活相融合。启门者少数为仙人僧侣,大多为世俗者,又以女子为多,故有“妇人启门”之谓。以胡人启门者殊为少见,更独特和富有趣味,是汉代中后期通关西域后,汉地与西域之间的人员与文化交流的一个见证。汉代的画师工匠刻划“胡人”容貌,以和汉人接触最密切的乌桓、鲜卑、羌或匈奴人为蓝本,但亦有蒙古人种以外的西域人,常以深目或大目、高鼻、多须为典型。
汉 青玉耕农饰板 (一对),玉青白色,片状,中心略厚而边缘较薄,打磨平滑光洁。刻绘一对家奴在辛苦劳作的场景。奴仆头上裹巾带,鼻尖高耸,低头微微前倾,手部隐于袖中,双目注视手持容器,以镂空技法描绘出水流下冲,注入其脚下盛器内;盛器为三足鼎型器,口沿平阔,无柱。人物着短襦,上衣宽肥,领部、背后皆有衣纹堆栈,随人体劳动而作不均匀阴线勾勒,生动细腻,惟妙惟肖。
汉 玉立人,白玉玉质,泛青。玉人立姿,长脸,眉目秀挺,神态安静凝重,似正当值听命;头束頍有弁,长眉杏目,着右衽交领长袍,笼袖,一手搭于腰下,一手提物。整器雕琢精到,线条凝练传神,仿若行云流水,比例和谐,人俑神情、衣带竖条纹样皆清晰可见。商代已经出现单独成器的玉质人物像,汉时盛行长裙长袖的舞人像和翁仲像,但似本器这种家仆、侍从类玉人像传世稀少,可谓汉玉中的珍稀之品。
汉 玉跪人,白玉质地,玉质温润有光泽。人俑头束頍,其上戴小弁,发髻露出,无耳,双目前视,聚精会神,上身立起,双膝并拢跪坐,双手伸出,一手连同持物已遗失,余有打磨规则之圆形镶嵌孔。着交领长袍,长袍拖身后,袖微敞,腰部修长,应为宫中役使、执事形象,抑或为成组乐人俑中之一员,手所执可能为乐器。刀法明快,阴刻线勾勒,五官清晰利落,动作形态逼真自然。把玩之别有意趣,颇为难得。
汉 玉立马、玉马首 (各一件),圆雕玉马首,色青白,质地无瑕,马首前视,呈闭口,橄榄式目,三角形耳,鬃毛突出,四方委角形颈,光素无纹饰,刀工洗练而神韵尽出;圆雕玉立马,沁色苍茫,犹如马之毛色点缀其间,昂首前视,四足踏地,下托一方座板。马面部捆扎以面罩,脖颈曲线优美,马腿粗短,踏地有力,球形短尾,为人工修剪之痕迹。此马面部佩戴护颊板,膘肥体壮,姿态桀骜,应为一匹随时等待出征优良战马。
汉 玉带沁马首,汉代玉器中艺术价值较高的当属圆雕作品,表现手法注重写实,以玉雕牛、羊、马等最常见,而此件玉马杖首便是代表作之一。手杖是老年人辅助步引的得力工具,杖首嵌以玉饰,称玉杖首。此件玉质局部带沁,圆雕马首矫健,耳尖鼻圆,体态丰腴,神情逼真动人,马低首嘶鸣,嘴微颌,似蓄千钧之力,只待一发,可随时扬蹄飞奔,雄健的半躯、发达的肌肉,更增添了战马出征前的威武雄壮之豪气,气魄动人。
南北朝 玉辟邪,青白玉,圆雕,呈挺胸爬行状,眼圆外凸,头上双角披靡于背,肋生双翼,背部拱曲如龙蛇,右足前伸,左脚后踞,威风凛凛,气势十足。
汉 玉辟邪,青白玉,施圆雕、浮雕工艺,描绘异兽辟邪一只,曲颈昂首怒吼、前胸低沉,后臀隆起、体态雄健。兽身以繁复相连、纵横交错的卷云纹装饰,飞翼浮雕出廓,羽纹镂空,亦作卷云纹样,凌空翻飞,衬托神兽如穿行云中,灵动飘逸,弥漫着神秘气息;尾巴自然向下垂,绕回左后足形成一圈,弓箭步神态威猛生动,矫健有力。辟邪是传说中的神兽,形体似狮子,肋带双翼。古人深信辟邪有超自然力量,可驱邪除秽,佑福兆祥。
玉羊采立体圆雕技法,体态稳健,昂首前视,四蹄蜷缩收于腹下,昂首直视前方,神情安然自得;额首正中雕出菱形纹样,阴线刻圆眼,眼角处有回勾形装饰;盘角后弯曲,弧度优美,角上斫深而宽之斜纹,耳洞内挖,双耳尖如柳叶,俯贴两侧,嵌于盘角之中,颇具立体感。背部宽阔丰满,胸前、前后髋部皆有细刀琢刻的短阴线一道,以示羊毛。羊身其余部分光素无纹饰。后臀圆润,羊尾垂贴,形如“人”字形,为汉代玉羊的典型特征。刀工刚劲有力,自然质朴,其骨骼、肌肉加以突出的表现,打磨润泽,使羊之肥美体态展露无遗,简洁明快。且羊之肃穆沉着,与后期玉羊温顺乖巧的风格迥异,有气度逼人之感,寓意佳美,祥意其中。
清 玉柄刀(带竹制刀鞘)裁刀一副,柳叶形刀身线条优美,轻盈细巧;刀柄为白玉碾琢,呈长方柱体,打磨光洁趁手,其上光素无雕工,雅洁非常。仿匕首形制而有鞘,刀鞘竹制,磨制精密,包浆老道,上贴饰竹黄,浮雕如意云头纹、变形卷草番莲纹,回环繁复,凭添贵气。配有盒。裁刀,又称信差刀,宋人陶谷《清异录》称为“治书奴”:“裁刀,治书之参差不齐者,在笔墨砚纸间,盖似奴隶职也,却似有大功于书。”此语表明裁刀虽小,却为文房内不可或缺的实用之物,小巧轻薄,适于裁纸、开封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