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烟和香烟谁的害处大(什么地方的旱烟烟叶好)

发布时间:2023-04-02 03:27:10

导读:一、旱烟和香烟谁的害处大香烟危害更大些。旱烟一般有两种抽法:用薄点的纸卷着吃,或者用烟锅吃。吃烟的纸不专门去买,用旧报纸或者学生用过的作业本。用烟锅吃烟,不用纸。烟锅由烟锅头、烟锅杆、烟锅嘴三部分构成...下面是旱烟和香烟谁的害处大(什么地方的旱烟烟叶好)的详细诠释。

旱烟和香烟谁的害处大(什么地方的旱烟烟叶好)

一、旱烟和香烟谁的害处大

香烟危害更大些。旱烟一般有两种抽法:用薄点的纸卷着吃,或者用烟锅吃。吃烟的纸不专门去买,用旧报纸或者学生用过的作业本。用烟锅吃烟,不用纸。烟锅由烟锅头、烟锅杆、烟锅嘴三部分构成,头一般是圆形,铜质或铁质,耐火。这是装烟叶的地方,锅壁不薄不厚,装的烟叶不多不少。锅头上戴一个脖子,与锅头连与一体,脖子内部有细通道,通着锅内壁底。烟锅杆为木质,有长有短,内部有烟道,一头接烟锅头,一头接烟锅嘴。烟锅嘴有玉石的、有玛瑙的,做工精致。随身带烟锅和烟袋,出门方便,想啥时吃烟啥时就吃,长烟锅还能防身。是说用纸卷着吃,卷烟是一个手艺活,虽说吃旱烟的人都会卷,但太麻烦,有时还没有卷烟的纸。说来一锅子就是用烟锅装烟叶吃,非常方便。家家户户都备有烟叶,揉碎用红柳条编织的笸篮或其他用具装着,摆放在土炕、或者桌子上,用来自己吃和招呼人。香烟的危害一 烟草的烟雾中至少含有三种危险的化学物质:焦油,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焦油是由好几种物质混合成的物质,在肺中会浓缩成一种黏性物质。尼古丁是一种会使人成瘾的药物,由肺部吸收,主要是对神经系统发生作用。一氧化碳能减低红血球将氧输送到全身去能力。 一个每天吸15到20支香烟的人,其易患肺癌,口腔癌或喉癌致死的几率,要比不吸烟的人大14倍;其易患食道癌致死的机纺比不吸烟的人大4倍;死于膀胱癌的几率要大两倍;死于心脏病的几率也要大两倍。吸香烟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主要原因,而慢性肺部疾病本身,也增加了得肺炎及心脏病的危险,并且吸烟也增加了高血压的危险吸烟损害你的健康。 一般情况下旱烟的危害要比卷烟大的多。旱烟是将烟叶晒干,然后做为烟卷,放入烟盖锅袋抽,这样的方法较为简单。而卷烟烟丝是通过烘烤发酵等一系列的操作,制成的烟丝的焦油量要比旱烟低的多。此外,卷烟有过滤嘴,而旱烟是没有过滤嘴的,过滤嘴能过滤很大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旱烟抽起来要比卷烟更容易伤害身体。旱烟历史据说烤烟叶原产于美洲,明朝万历年间由菲律宾传入台湾和福建种植,逐步扩大遍及全国各省及内地,后来吸食旱烟成了国人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方式。手持一杆旱烟枪吧嗒、吧嗒吸上一气儿,老话儿讲:“饭后一袋烟快活似神仙”。烟杆有长短之分,长杆有紫竹、点点斑痕的湘妃竹,有红木酸枝木等竹木材料做成,考究的烟杆上有绞丝雕花。烟嘴有白铜、玉石、翡翠、玛瑙做成,像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纪大烟袋和电视剧“大宅门”白家七老爷两人都手持一根长长的旱烟枪,尤其纪晓岚御赐的金烟杆更是成为一种显示身份。

二、什么地方的旱烟烟叶好

云南 云南 青岛的最有名 新疆漠河烟叶好 亚布力 西南 像湖南 云南

三、15元一斤的旱烟好抽吗

好的烟丝大概有100块钱一斤的,或者是更贵的。因为淹死,大多数人抽的时候呢,都想要凑原来的,原本这样的叶子不过淹死,一般人用完以后呢,都要自己回到家重新加工一下。这样的岩石抽起来呢才够味儿才够气儿,这就是经常老烟民这样做的。

四、旱烟袋嘴玉嘴好还是玛瑙的好

提起旱烟袋,城里的孩子多半会想起电视、电影里,上个世纪抽烟的老人。而村里娃的认知就比较亲切:不就是小时候,村口大槐树下爷爷们唠嗑的标配么?手搓的烤烟末,自家炕屋里出来的烟丝,互相分享、品评、吞云吐雾……那时候谁家的男人要不会抽烟,会被嘲笑“连气儿都不会出”。那时候抽旱烟,可没人说你是烟鬼。 翟红果 | 文 宁可三月不吃肉 不能一日不抽烟 在我的记忆里,上年纪的农村老人几乎人手一杆旱烟袋,手里握着、腰上别着或脖子上挂着。旱烟袋,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对于农民,抽烟是须臾不可分的,甚至“饭可以不吃,但烟不可以不抽”。 烟,往往是吃饭前要抽、睡醒觉要抽;高兴时要抽、痛苦时要抽;独自静坐时抽、谋事时抽;歇息时抽、说笑时也要抽…… 抽烟时,或蹲在墙角,或坐在炕头,或立于路旁,将烟锅伸向烟布袋,在里面搓压一阵取出,再用布满老茧的手指匀称地摁一摁、压一压,仔细端详一阵,慢悠悠点燃,接着便吧嗒吧嗒抽起来,迅速地过把烟瘾。那样子很是可爱! 那时候的男人一般都抽烟。 年轻人不用旱烟袋,自己动手卷烟卷。他们把烟叶筋捋去,搓成细末,装在烟盒里,烟盒里放一沓裁好的纸条。 吸烟时,将烟丝放在纸条上,左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并用,慢慢卷起来,捏实在了在舌头上舔一下,粘好,掐去多余的纸捻,就成了喇叭样一头大一头小的烟卷。点燃起来,吞云吐雾,不亚于市面上的香烟。 老年人用惯旱烟袋,遇有年轻人敬烟,就揉破烟纸,把烟丝装入烟锅,好像那股烟气不经过细细的烟管,就不能抽地酣畅淋漓。抽烟时,嘴角张合,总有一缕缕青白的烟雾冒出来,婀娜地飘逸着。 对于老人来讲,旱烟袋是形影不离的伙伴。有些老人的旱烟袋甚至由几代人留传下来,传家宝似的。 他们钟爱自己的烟袋,像是喜欢孙子一样,天天带着不离身,即使烟布袋黝黑发亮也舍不得扔。抽完烟还常常拿在手中端详,或掏烟锅子,或用细草杆抽出烟管中残留的烟油。有时候也用衣角擦拭烟嘴,把一只烟袋摆弄地铮亮铮亮。 旱烟袋是农人的标配 也是那时身份的象征 我不是画家,但如果要我给农民画像,我认为旱烟袋是万万不可缺的。旱烟袋是农村老人的象征,也是一段历史的道具与见证。 旱烟袋由烟袋锅、烟袋杆和烟布袋组成。烟袋杆的材质是竹木,可长可短,短的不到一尺,长的有二三尺。烟袋杆一头安烟袋锅,一头安烟嘴。烟袋锅有白铝、铁、黄铜;烟袋嘴有铜的、石头的,还有陶瓷玻璃和玛瑙翡翠的。 烟布袋挂在烟袋杆上,多为黑布缝制。有的烟布袋上还绣有花儿——花很简约,虽叫不上名字,但红绿蓝相间,丽而不艳,质朴大方。烟布袋开口处系有细绳,装完烟勒紧,防止烟丝出来。 最体面的旱烟袋是黄铜烟锅头,半尺多长的绿玛瑙嘴子,绣花烟包,再加上一根罗汉青竹做的烟锅秆子。 倘是在路上看见一个人,绣花烟包搭在胸前,斜插在肩上的烟锅秆子上绿的耀眼的玉石嘴子,不用打问,肯定是家道殷实,子孙满堂、享清福的人。 “老哥,对个火!” “中,给!” 那时候,乡下人赶集上会,出门在外,见生人想搭个话得找个借口,旱烟袋就成为媒介,凑上前去,烟锅一伸,“老哥,对个火!”只要对方爽快回应,这就搭上话了。倘是你来我往,互敬互让,抽完一锅再装上一锅的话,那是投了脾气,一说就是大半天。 借火也是有讲究的。锅头对准锅头后,必须是长者的烟锅在上,幼者的烟锅在下,以示尊重。另外,千万不可出手握住对方烟锅,因为那样有卡住人的脖子的意思,是一种没有礼貌的表现。 “人闲抽烟,牛闲添砖。”五六十岁的男人,只要空闲就蹲着喷闲话,嘴里叼个烟袋。 有时候遇到熟人,寒暄几句,就从嘴里拔出烟嘴,用手一抹,递过去:“来,老哥,尝尝我的烟,自己种的。”有的人嫌自己的烟不过瘾,就把烟锅子塞进对方的烟布袋里,狠狠的装满:“让兄弟尝尝你的烟咋样。” 有人会装一袋上好的烟叶,敞开烟袋,让大家品尝;也有抠门吝啬的,烟锅子总往别人烟袋里伸,不过一般人都不会介意。 抽烟解乏,小抽怡情 旱烟锅也有诸多妙用 在地里干活干累时,老汉们就聚在一起,“来,抽袋烟解解乏吧。”他们就随便在田间地头,找一块干净点的石头坐下,或者干脆把锄头、镢头、犁耙等农具放倒,坐在木柄上,然后点一袋烟,让烟雾洗过五脏六腑,然后缓缓吐出,连同辛苦劳累都吐地一干二净。 老汉们嗜旱烟袋如命,干活时总是把旱烟袋别在裤腰上,或插在脖颈的后领里。有时候旱烟锅又成了挠痒痒的“老头乐”,晚上走路时,还能拿着它壮胆。开会议事时就用烟袋锅在地上指指画画。 每次抽完烟,老汉们总要把烟锅头在炕沿上、门槛上磕叩,把里面的烟灰叩掉;每当小孙子犯错,他们就高举起烟袋锅吓唬:“看我不磕死你这个兔崽子!” ——然而只是吓唬,烟袋锅从来没有真落到孩子们的头上或身上。 夏收后的农闲时节,一伙老头聚拢地头,悠闲地砸吧旱烟、讨论收成,计划着下一季播种什么。天冷时,他们又蹲在墙根,晒着太阳互相招呼:“来,抽袋烟,暖和暖和吧。” 生产队开会时,妇女坐在灯光下纳鞋底;男人就蹲在牲口槽边抽烟,一闪一闪的,烟雾缭绕,呛得人直咳嗽。烟,这种味觉、嗅觉的刺激,在这里成了一种精神能源。 小时候,夏天的夜晚,孩子们早早溜出家门。男孩子滚铁环、翻跟头、斗鸡,或捉黑甲、萤火虫玩;女娃娃则踢毽子、打沙包、跳皮筋,一片祥和。大人们就聚在一起,在夜幕下闲聊抽烟,心满意足地看着孩子们。 这时抽烟品砸的,是一种悠闲从容的生活状态,不必牵心着上地里干活。 随着此起彼伏的砸吧声,烟锅子里忽明忽暗,映照出周围红彤彤的脸庞。远远望去,那烟锅子里闪烁的火星,像夏夜里浮动飞舞的萤火虫,或天边眨巴眼睛的星星…… 没有打火机的年代 老汉们拿什么点烟? 抽烟得有火,那时候打火机可是稀罕物,就连洋火也不能多用,抽烟得随时随地用其他火源:做饭时候,从灶膛里取根树枝点火;晚上吃饭,凑在煤油灯火焰上点燃;两个抽烟人,对火抽烟。 最常用的取火方式是火镰加火石。火镰是一块黑铁片,半拃长,二指宽,厚薄如镰刀背;火石是一种灰白略带红色的石块。 使用时,老汉一手持火镰,刮擦另一只手上的火石,火星就蹦出来了。它们一溅落到麻杆上,麻杆就被引燃,然后用麻杆来点烟。 麻杆是一种经济作物,高一丈余,指头粗。在水中沤些时日,剥去外面的皮,里层软如海绵。麻杆易燃,也没明火,只是一个红头;用时放嘴边吹一下,立刻看见红亮的火头。 如今,旱烟袋作为一种标志、一种文化,随着那一代人的辞世而渐行渐远。但关于旱烟袋的记忆是抹不去的,它们,将作为乡愁乡思永远存留在我的脑海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翟红果,男,1968年出生,平顶山地方史志办公室副主任。爱好写作,常有散文发表。2008年,出版有散文集《时光雨》。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yujimedia@163.com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首页
商城
知识
鉴定
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