砗磲是什么玉石还是动物,佛教十八宝是哪十八种果实不要在百度上搜索的答案哈
发布时间:2024-04-27 02:40:02
发布时间:2024-04-27 02:40:02
应该是动物
砗磲(chēqú)
贝类动物、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砗磲科动物的统称。
共有2属6种,砗磲属(Tridacna)5种,砗蚝属(Hipopus)1种。
1、库氏砗磲(Tridacnagigas)又名大砗磲
2、鳞砗磲(Tridacnasquamosa)
3、番红砗磲(Tridacnacrocea)
4、无鳞砗磲(Tridacnaderasa)
5、长砗磲(Tridacnamaxima)
6、砗蚝(H.hipopus)直径一般也有0.5米
分布区域:
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特别在印尼、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的低潮区附近的珊瑚礁间或较浅的礁内较多。我国的海南省和南海诸岛也有分布。贝壳略呈三角形,壳顶弯曲,壳缘呈波形屈曲。表面灰色,上有数条像被车轮辗压过的深沟道。外套膜大,颜色鲜艳。砗磲常与大量虫黄藻(Zoxanthelae)共生。这种单胞藻可在砗磲体内循环,并可进行光合作用,供砗磲丰富的营养。砗磲的外套膜边缘有一种叫玻璃体的结构,能聚合光线,可使虫黄藻大量繁殖。这种蛤藻的特殊关系,称为互惠共生。此外,也食浮游生物。砗磲肉可食,大贝壳可用作贮水器或贝雕原料。有的砗磲还能产生珍珠。小型贝壳可烧制石灰或供观赏。目前,有的国家已对鳞砗磲和无鳞砗磲进行人工养殖并获成功。
砗磲也叫车渠,是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一类大型海产双壳类。世界上报道的只有6种,都生活在热带海域的珊瑚礁环境中。中国的台湾海南、西沙群岛及其它南海岛屿也有这类动物分布。它们的贝壳大而厚,壳面很粗糙,具有隆起的放射肋纹和肋间沟,有的种类肋上长有粗大的鳞片。
在海里生活的砗磲,当潮水涨满把它淹没时,便张开贝壳,伸出肥厚的外套膜边缘进行活动。它们的外套膜极为绚丽多彩,不仅有孔雀蓝、粉红、翠绿、棕红等鲜艳的颜色,而且还常有各色的花纹。
砗磲也和其他双壳类一样,也是靠通过流经体内的海水把食物带进来的。但砗磲不光靠这种方式摄食,它们还有在自己的组织里种植食物的本领。它们同一种单细胞藻类—虫黄藻共生,并以这种藻类作补充食物,特殊情况下,虫黄藻也可以成为砗磲的主要食物。
砗磲和虫黄藻有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对彼此都有利。虫黄藻可以借砗磲外套膜提供的方便条件,如空间、光线和代谢产物中的磷、氮和二氧化碳,充分进行繁殖;砗磲则可以利用虫黄藻作食物。砗磲之所以长得如此巨大,就是因为它可以从两方面获得食物的缘故。砗磲是双壳类中最大的种类,最大的壳长可达1.8米,重量可达500公斤。一扇贝壳便可以供给婴儿做洗澡盆使用。砗磲的贝壳可以做各种用具,肉可以吃。
砗磲是深海贝类之最大者,长径达1m左右,壳很厚,内壳为白色而光润,外壳呈黄褐色,将其尾端最精华者进行切磨,可作佛珠及装饰宝石。
在当今佛教界流行的宝石种类中,可作为驱邪避凶的宝石应首推“佛教七宝”。何谓“佛教七宝”?据般若波罗多蜜心经记载,此七种宝物为“砗磲、金、银、玛瑙、珊瑚、琉璃、琥珀”。据《妙法莲花经·普门品》:“为求金银、琉璃、车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在这七种宝石中大家最陌生也最稀罕的宝石为砗磲,因为它来自印度洋或西平洋深海域,或少部分因地壳造山运动浮出海面而鲜为人知,因此,它的产量极少而显得非常珍贵。
另据《广雅·释地》,石之次玉者为“砗磲”。或以为仅是据砗磲壳得名而已,与砗磲动物本身并无联系。
砗磲的历史?
砗磲之名最早见于东汉时代。《本草纲目》中记载,砗磲有锁心、安神之效,它是海洋贝壳中最大者,直径可达1m。壳内白而光润,外壳呈黄褐色,尾端切磨成的珠具车轮沟渠的图案,因此而得名为砗磲。古人也曾取白色珊瑚和一般较厚的贝壳做成圆珠,把它当作砗磲记者。可见砗磲在古代深受人们的喜爱。据“金刚顶瑜珈念珠经”记载,使用砗磲念珠念佛可得一倍功德。在佛门当中,高僧用它当念珠,清朝的官帽珠饰中,它是六品官员的顶珠,可见它的价值不凡。目前世界名珠中最大的一颗天然海洋贝珠(真主之珠)重6350贝克,就是砗磲所产。?
砗磲的基本特性?
从宝石学的观点来看,具有美丽珍珠光泽而颜色洁白、有晕彩且质地细腻的贝壳才可作为宝石,而砗磲贝却是所有贝类制品中最漂亮的。?
它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或珍珠类似,特性如下:?
1.化学成分砗磲含碳酸钙为86.65%~92.57%,壳角蛋白为5.22%~11.21%,水为0.69%~0.97%。另外含微量元素和10多种氨基酸;
2.构造其矿物以文石为主,与珍珠一样具有特征的层状构造,外壳光洁明亮,在阳光下能出现七彩虹光;
3.颜色有白色、牙白色与棕黄色相间两个品种,但以牙白与棕黄相间呈太极形的品种为上品。以耀眼的金丝亮丝和绿色肠管为其特色;?
4.光泽珍珠光泽;?
5.硬度一般为2.5~3,牙白与棕黄相间的品种可达4;?
6.密度2.70g/cm3。
砗磲的用途?
在佛教界中,砗磲深受许多师父及信徒们的喜爱。颜色漂亮的砗磲手珠,除了可做装饰外,配戴在身上也可避邪保平安。师父们常以27颗以上至108颗的念珠作为配戴及念之用。?
在中医药中,砗磲贝的尾端曾被认为与珍珠具有同样的疗效,因其所含的微量元素、壳角蛋白及氨基酸有保健、促进身体代谢的功能,有抗衰老及防止骨质疏松的功效,磨或粉末常为喜爱之物。?
药用价值
【性味】①《海药本草》:"大寒,无毒。"②《纲目》:"甘咸,大寒,无毒。"
【功用主治】《海药本草》:"主安神,解诸毒药及虫螫。以玳瑁一片,车渠等同,以人乳磨服。"
十八宝指的是佛珠上的十八粒珠子。
此中所谓“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六根:(1)眼界、(2)耳界、(3)鼻界、(4)舌界、(5)身界、(6)意界。
六尘:(l)色尘、(2)声尘(3)香尘、(4)味尘、(5)触尘(6)法尘。
六识:(l)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
佛珠的质料
佛典当中记载,可用来制造佛珠的质料,是非常有限的,最多也不过十余种,无法与现今众多繁杂的品类相比了。下面将佛经中所举的佛珠质料加以说明:
《陀罗尼集经》卷二载佛珠质料有金、银、赤铜、水精、木患子、菩提子、莲花子等七种。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九载佛珠质料有菩提子、金刚子、真珠、莲花子、金银诸宝、及以上诸材和合等六种。
《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下“持念品”载佛珠质料有香木、金俞石、铜、铁、水晶、真珠、莲花子、金刚子、间错种诸宝、菩提子等十种。
在佛教中,以“七宝”所制成的佛珠最为殊胜尊贵。七宝的名目,诸经中说法各有不同,今多以《般若经》中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七种为准。
佛珠的质料,除了上述的“佛教七宝”以外,可用五大类别加以划分:
(一)菩提类
菩提子,恐怕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类佛珠了。其实,菩提子并非菩提树所结的果实,而是指一种产于雪山附近,名字叫川谷的草本植物。其具体相状是:春天长苗,茎高三四尺,叶如黍,开红白色花,呈穗状,夏秋之际间结实,圆而色白,有坚壳,如珐琅质。木本者为其别种,我国唯天台山有之,称为天台菩提。
而以菩提来命名的佛珠质料,总计有三十多个品种。这其中有依产地来命名的,如天台菩提、天竺菩提等;有依纹理来命名的,如星月菩提、凤眼菩提等。携带一串菩提佛珠,是会给人增福无量的。《佛说较量数珠功德经》说:若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数诵一遍,其福无量。
正因为菩提子有着如此深远的含义,因此,通常将许多的佛珠皆命名为菩提,而信仰佛教者,必有一串菩提佛珠。
(二)宝玉石类
宝石,因其颜色鲜艳,质地晶莹,光泽灿烂,坚硬耐久,而又存世稀少,故属于贵重一类。比较常见的宝石种类有:水晶、橄榄石、木变石、绿松石、孔雀石、芙蓉石、东陵石、青金石、碧玺、石榴石、金沙石等诸多品类。但这些只能算是次等宝石,远比不上金刚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这四大宝石名贵,因这些宝石异常珍贵,故用这些宝石来制造佛珠,多为皇室或富绅所持用,一般之人是无法得到的。
玉石,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包括有许多种用于工艺美术雕琢方面的矿物和岩石。诸如大理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端砚石等均属此范畴。而狭义上讲,玉石仅指硬玉(以缅甸翡翠为优质代表)和软玉(以和田玉为优质代表)二种。由于千百年来,玉石那种象征吉祥,可以避邪、禳灾和带来幸运的功效,以及受到“君子比德如玉,有仁、知、礼、忠、信之道”的影响,那些采用玉石制造的佛珠,也就越发受到人们的喜爱了。
果实(核)类佛珠,在佛珠的大家庭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人们随便就可以例举出不少的种类,桃核雕刻、核桃雕刻、橄榄核雕刻、皤桃核、金刚子、太阳子、天薏子、莲子、椰蒂、缅茄、五眼六通等,简直不胜枚举。这其中以桃核、橄榄核为果核类的代表,以木患子、椰壳(蒂)为果实类的代表。
桃树是一种落叶乔木,易植而子繁,故多为人们所广泛种植。据传桃木可以驱鬼,桃梗可能禳恶,桃符可以辟邪,而桃核坚硬,可以用来雕刻成具有深刻含义的各类佛珠。
橄榄是一种常绿乔木,果实长圆而两头尖,因其味苦涩而甘,故有“谏果回甘”之称。橄榄核坚硬如石,是用来制造佛珠的极佳材料,并且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而变得深红发亮,是不可多得的随身法宝。
木患子,亦称作无患子,木患子。木完子,是一种生长在高山上的乔木,枝叶如椿树,其叶对生,初夏之季,开黄色小花,其蒴膨大,裂而为三。结实大如弹丸,坚黑如漆珠。
椰,古书中或作为“木牙”,“木邪”是一种生长在热带地区的常绿乔木。果实叫椰子,可用来制造佛珠。用椰壳(蒂)来制造佛珠在清初已很普遍,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戒指:
戒指一共分为5个等级,我们每个等级所需要的制造材料都是不同的。
30级戒指:贝壳、赤铜、30级打造图。
60级戒指:珍珠、火铜、60级打造图。
90级戒指:珊瑚、精铁、90级打造图。
120级戒指:砗磲、寒铁、120级打造图。
150级戒指:玳瑁、秘银、150级打造图。
琥珀
在佛教中有“戒、定、慧”三学,人在戒除在尘世间的烦恼才会增加定力,有了一定的定力后就会有心如止水般的明静,当人安定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对世间的万事万物有判断是非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琥珀是一种名贵的药材,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琥珀可以宁心神,安五脏、明心绪,定神魄。它与佛教中的“戒、定、慧”三学相对应,用琥珀修持可以帮助人产生定力,而且它是佛教中的七宝之一,是佛教中为修行的人加持赐福的宝物。佛和菩萨都是为人除灾去难的,琥珀也是佛赐给人的一种礼物,让它了却人心里和身体的病苦。琥珀是经过了千百万年蕴育而成的宝石,用琥珀作为佛教七宝之一,也是为了说明要想得到佛的真传,是要经过很长时间的修行,要经得起考验才能渐开悟。琥珀的来源:四千万年前,欧洲北部有大片森林。那时的气候温暖,尚无人类,树脂由今日松杉的祖先植物里淌下。那些原始森林没入水下,被泥士沉积物掩埋,树脂因此得以保存至今。许多北欧大片的地方变得了海底,这就是琥珀大多出产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原因。琥珀的价值:因体积大小和品质优劣而异。对首饰来说,波罗的海和多米尼加的琥珀最为珍贵。全球最大的琥珀产地是杨塔尼伊。那是在加里宁格勒附近的一个露天矿区,位于波罗的海介乎波兰和立陶宛之间的一块俄罗斯土内。全世界每年的琥珀产量有百份之八十到九十,源出于此。琥珀的魅力:它的色泽含蓄,质地温润,具有无比的亲和力。给人一种安详恬静的心灵感受,每一颗琥珀都是独一无二的,仿佛这千万年前大自然的杰作,就是为了与人结缘时那美妙的一刻。如何欣赏琥珀的美:琥珀,除了有宝石的风采之外,琥珀的美更在于它的内涵是含蓄的,智慧的。千百年来,古今中外在文学上对琥珀的歌颂不胜枚举。琥珀是唯一有生命的“活化石”。在时间的雕琢下,它的颜色会更加红润,质地更加晶莹,拥有一块琥珀,遨游其中,你会看到的将是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佩戴琥珀所得的福缘:健康: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琥珀安五脏,宁心神,止血化淤,去毒。不同颜色的琥珀药效也不同,红褐色治疗心脏,肾脏。金色治疗肝病,蓝珀可以延防衰老,每个琥珀都有佛祖了却众生平安大愿的佛心。静心:佛教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戒为基,因定生慧”,琥珀帮助修行人定心,增长智慧,生出禅定心境。誓愿:琥珀里的包裹体万年不变,佛祖誓度众生的宏大愿望。喻意誓言永不改变,是永恒的象征,善男信女用琥珀祈福,获得一世的吉祥,福运。琥珀:琥珀是4000万年的松脂化石,与珍珠、珊瑚并称三大有机宝石。只有4000万年以上的松脂化石才够硬度镶嵌成珠宝。我们常碰到的有关琥珀的名称:老蜜:指出土年代久远的不透明琥珀,红橙色。血珀:指出土年代久远的透明琥珀。颜色如同高级红葡萄酒的颜色。骨珀:指白色的琥珀。明珀:颜色极其淡雅,清澈透明,如果你是性格开朗、天真率性的女性,佩戴上它可以使你神清气爽思维活跃,更加具有灵动和娇柔之美。金珀:古代被称为“财石”,因其色彩鲜亮,华贵逼人,最适合性格直率、磊落正直的人士使用。火珀:是最为常见的琥珀,色泽温婉可人,典雅浪漫中隐藏着热情,适合所有女性佩戴,也是最能体现出女性柔媚娇贵的一种琥珀。血珀:也被称为医珀,色彩浓艳凝重,它的静电效应会让你有种轻松的感觉。另外经常在洁面后用血珀珠子摩擦面部,有利于促进肌肤的血液循环,对改善你的气色有着非常大的作用。绿珀:神秘幽深的色彩和内部迷离深邃的胞体,让人产生梦幻般的向往和渴求。适合性格内向,做事认真的人士。蜡珀:也称密蜡,古代皇家御用琥珀。蜡质的色泽以及油润光洁的触感,让人体会到的只有内心的平静与祥和。花珀:迷乱的色块交织在一起,美丽中传达着狂乱的情绪,让人产生过目不忘的效果,它带给你的是一种情绪。双色珀:交织但不重叠地融合在一起,界限分明而且深浅清晰。组合珀:把各种美好的向往和祝愿串联在一起,让人感受到的会是琥珀更加强烈的光辉,这光辉来自于你颈间那串美丽的稀有的“有机宝石”。
佛教七宝
指七种珍宝,又称七珍。七宝指的是砗磲、玛瑙、水晶、珊瑚、琥珀、珍珠、麝香这七种。不同的经书所译的七宝各不尽同,鸠摩罗什译的《阿弥陀经》所说七宝为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码瑙;玄奘译《称赞净土经》所说七宝为金、银、吠琉璃、颇胝迦、牟娑落揭拉婆、赤真珠、阿湿摩揭拉婆;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同一本经书,不同历史时期所译的不同版本中,所说七宝也不同,以《无量寿经》为例,将汉代版本的七宝为金、银、琉璃、水精、车渠、珊瑚、琥珀;曹魏时期版本所载七宝为紫金、白银、琉璃、水精、砗磲、珊瑚、琥珀;唐代版本的七宝为黄金、白银、琉璃、颇梨、美玉、赤珠、琥珀;宋代版本的七宝为黄金、白银、璃、颇梨、砗磲、真珠、琥珀。而藏传佛教中的七宝则为红玉髓、蜜蜡、砗渠、珍珠、珊瑚、金、银,称为“西方七宝”。所以可以作为七宝之圣物的东西有十多种。佛教七宝蓄纳了佛家净土的光明与智慧,其蕴育着深刻的内涵,使之成为珠宝中的灵物。佛界有三宝:佛、法、僧。佛教有七宝:金、银、琥珀、珊瑚、砗磲、琉璃、玛瑙。得三宝而国泰,得七宝而民安。
1.粉砂淤泥质海岸带,在波浪的作用下,将淘洗后的生物介壳冲向岸边形成的堆积体。波浪的冲刷,使海滩坡度增大,底质粗化,底部的贝壳类介壳被海水冲到岸边,堆积在高潮线附近,经长期作用便形成贝壳堤。当海岸带泥沙来源充分,海滩泥沙堆积作用旺盛时,贝壳堤停止发育。多次的冲淤变化便留下多条贝壳堤。可以作为古海岸线迁移的标志。用14C同位素年代测定贝壳生成的年代,便可恢复海岸发育的历史。如渤海湾西岸由于黄河多次南北改道,形成了数条标志古岸线的贝壳堤。
2.天津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位于渤海湾西海岸,总面积为154平方公里。保护区内生长着芦苇、水葱、碱蓬、三棱麓草和藻类等,鸟类有100多种。主要保护贝壳堤与牡蛎礁古海岸遗址和湿地生态系统及各种动植物。
是由海生贝壳及其碎片和细砂、粉砂、泥炭、淤泥质粘土薄层组成的,与海岸大致平行或交角很小的堤状地貌堆积体。形成于高潮线附近,为古海岸在地貌上的可靠标志。天津陆地堆积平原中自陆向海排列有Ⅰ、Ⅱ、Ⅲ、Ⅳ四道贝壳堤,与现代海岸线大体平行呈垄岗状不连续分布,代表了四个时期海岸的位置。距今1万至5000年发生的海侵,天津平原大部份被淹。以后海面回降,河流冲积,逐渐成陆。贝壳堤就是这一历史过程留下的遗迹,为天津海岸带颇具特色的海岸地貌类型,也是渤海湾古海岸的遗迹,反映自陆向海方向的岸线变迁。堤上贝壳种类丰富,多为潮间带或浅海泥沙海底软体动物的现生种属。堤上贝壳种类丰富,这些年代久远的牡蛎壳长达30厘米左右,十分珍贵罕见,当今已无处可寻。堤高0.5~5米,宽几十至几百米,长数十米、上百米或延伸百余公里。其横剖面顶部上凸,两翼减薄到尖灭。天津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内的贝壳堤、牡蛎礁具有规模大、出露好、连续性强、序列清晰等特点,在我国东部沿海最为典型,甚至在西太平洋沿岸也属罕见。建立保护区可以保护这些不能再生的地质景观,同时也为研究天津及我国东部沿海陆变迁、古地理、古气候等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天然资料。
第Ⅰ道贝壳堤分布于冲积平原西南部,大港区沈青庄至黄骅县苗庄一线,距现代海岸22~27公里,贝壳种属反映的环境为滨海河口内湾软泥滩沉积,是距今5200~4000年的古海岸线。第Ⅱ道贝壳堤分布于冲积海积平原西部,张贵庄至巨葛庄一线,呈南北走向或北西至南东走向断续垄岗状展布,贝壳种属反映泻湖一滨海生态环境,为距今3800~3000年前的古海岸线。堤上发现有西周和战国文物。第Ⅲ道贝壳堤分布于冲积海积平原东部,军粮城至马棚口一线。距现代海岸0~20公里,规模宏大,连续性好,以贝壳及其碎片为主,反映泻湖海河口生态环境,距今2500~1100年形成。堤上发现战国、汉唐文物,即东汉初年至唐代之间的古海岸线。第Ⅳ道贝壳堤靠近现海岸,分布于海积平原东部特大高潮线附近,走向大体与现代海岸一致,在岐口与第Ⅲ道贝壳堤汇合。以贝壳及其碎片为主,贝壳种属反映潮间带环境,距今700~500年形成,明末清初堤上已有人居住。
天津贝壳堤古海岸遗迹是沧海桑田的真实记录,是渤海变迁的结果。1984年12月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贝壳堤自然保护区。虎斑贝、白玉贝、夜光贝、五爪螺、猪母螺、珍珠贝、贞洁螺、唐冠螺、七角贝、猪耳壳马蹄螺大角螺宝螺、凤凰螺、海蜗牛、帽螺、海蛳螺、唐冠螺、玉螺、船蛸、鹑螺、蛙螺、弹头螺、榧螺、谷米螺、假榧螺、法螺、货贝、冠螺、栉棘骨螺、红螺、双壳纲软体动物、辐射樱蛤、红鲍螺、鸡心蛤、鳞砗磲、菊花偏口蛤、日光樱蛤、太平洋狐蛤、天使之翼海鸥蛤、秀峰文蛤、油画海扇蛤、纯色海菊蛤、红花宝螺、黄宝螺、拉马克宝螺、西非樱蛤、雪山宝螺、眼斑宝螺、白星宝螺、地图宝螺、百眼宝螺、黑星宝螺、黄金宝螺、狐蛤、鼠宝螺、长鼻螺、大笋螺、红狐笔螺、红钻螺、花点鹑螺、栗色鹑螺、驴耳鲍螺、毛法螺、翼法螺、女王凤凰螺、泡形榧螺、金棕弹头螺、金拳凤凰螺、润唇凤凰螺、水晶凤凰螺、小枇杷螺、膨肚枇杷螺、雄鸡凤凰螺、黑嘴凤凰螺、金斧凤凰螺、云斑谷米螺、网纹长鼻螺、大赤旋螺、鹬头骨螺、长拳螺、长香螺、刺球骨螺、长旋螺、大千手螺、大皱螺、杜氏长旋螺、洋葱螺、花斑长旋螺、花边骨螺、华丽骨螺、金口蛙螺、女巫骨螺、锦鲤笔螺、马丁长鼻螺、黑齿法螺、扭法螺、橙口榧螺、棕线旋螺、左旋香螺、旋梯螺、赞氏银杏螺、粗瘤凤凰螺、花瓶凤凰螺、火焰唐冠螺、台湾枣螺、锥螺、薄唐冠螺、海兔螺、紫袖凤凰螺、宝石钟螺、大轮螺、紫螺、交织钟螺、马蹄螺、猫眼蝾螺、夜光蝾螺、赤蛙螺、大白蛙螺、大竖琴螺、南非蝾螺、竖琴螺、西非杨桃螺、紫口蜘蛛螺、水字螺、红翁戎螺、菱角螺、龙宫翁戎螺、翁戎螺、蜘蛛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