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和玉的区别是什么,翡翠的八种底水是哪八种
发布时间:2024-04-24 11:13:49
发布时间:2024-04-24 11:13:49
玉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所有漂亮的玉石都可以被称为玉,但在古人心中玉不是指某一种石头,而是指的一个标准,达到这个标准的石头才能被称为玉。
一是温润而泽,表示仁德。
二是廉而不刿,表示玉要有一定的硬度但却不会割伤人,人养玉,玉不伤人。
三是垂之如坠,表示玉要有一定的重量,提醒人们要温良,恭谦。
四是缜密以栗,表示玉的内在品质要好,能够被塑造成各种造型而不易损坏。
五是孚尹旁达,表示玉在任何时候看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为时间的改变而变化,表里如一。
清代以前符合这些要求的玉主要是以和田玉等软玉为主,清初发现云南有种玉,硬度、密度、颜色等各方面品质都完胜和田玉,由于品质好,也很快赢得了大家的喜爱。翡翠只产自于缅甸,是所有玉器中最稀有,颜色最多,质量最好的玉石。所以很短时间就被大家认可,也被称为玉中之王。
翡翠的“种”也叫“种份”,指的是结晶颗料的粗细大小,结晶颗粒越小,种越好,结晶颗粒越大,种越差。粗分为老种、新种、新老种,欧阳秋眉将其分为:老坑种、深青种、铁龙生种、雍曲种、丝瓜绿种、梅花鹿种、芙蓉种、豆种、玻璃种、冰种、清青种、雷劈种、跳青种、金丝种、花青种、白底青种、“八三”种、“八二”种、卡达种、紫罗兰种、紫青玉、乌鸡种、红玉、黄玉、福禄寿种、干青种、墨翠共26种(玻璃种和冰种合算一大种)。“水”也叫“水头”,指翡翠的透光性,也就是翡翠的透明程度,行家将水分为一到三分,由低到高透明度逐渐增加,三分水最透明,玻璃种就是三分水。另一个常用的名词叫“底儿”,也有行家叫“底水”、“底张”,实际上都是在说翡翠的透明程度,它是由翡翠结晶颗粒的大小、翡翠毡状结构的细密程度决定的,结晶颗粒越小、毡状结构越致密,翡翠的适明度越高,种水越佳。
种份的概念是学习翡翠鉴赏知识时一个较复杂难理解的概念。“千种玛瑙万种玉”,也是指翡翠颜色、种份非常多样,不能像钻石一样简单分级。看种份是看翠的关键,俗话说“外行看色,内行看种”,如果能分清翡翠的种份,则看翠已经入门了。
翡翠的种份非常多,对于外行来说,比较困难的是翡翠的种份没有一个系统的体系,行家也多是用一些形象词语比喻,像玻璃种、冰种、金丝种、油种、豆种、瓷地、干白地、藕粉地、鼻涕地等,又是种、又是地,其中的区别只能是意会和体味。其实这并没什么玄妙,因为老行家多没什么文化,只是信手用生活中的样板比喻,但对于买家来说这种分法实无必要也不科学,我比较提倡根据结晶颗粒由细到粗,简单地将翡翠分为玻璃种、冰种、油种、豆种、花青种、白地青种、干白种等几类。
下班种:最好的种份,完全见不到结晶颗粒,就像非晶质体的玻璃,全透明,翡翠内部有活光。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玻璃种多为无色,较浅的绿色都不多见,而有浓艳绿色的玻璃种则少之又少,因此大家就可以理解一颗颜色艳绿均匀玻璃种的翡翠戒面,尺寸虽只有1厘米×0.8厘米,地能在拍卖会上卖到近千万元,而无色玻璃种的价格则与之相差千倍不止了。
冰种:见不到结晶颗料,半透明,没有活光。块形较大、颜色鲜艳的满绿冰种翡翠花件在拍卖会上能卖到三百万到八百万,而没有颜色的冰种翡翠价格要相差数千倍。
油种:结晶颗粒细小,似油粉状,半透明。油种的颜色都略微偏暗,没有鲜阳的艳绿色,价格与艳绿冰种翡翠相差很多,但北方人较喜欢这种浓郁的色调,有时甚至比鲜阳的颜色看得还高。
豆种:结晶颗料较大,明显可见,微透明,颜色为偏黄偏灰色调的绿色,可细分为细豆种、粗豆种。豆种是翡翠中为数最多的种类,所谓“十翠九豆”。其实好的细豆种翡翠属高档类别,价格也相当不菲。
花青种:微透明,结晶颗粒较豆种小,颜色为略偏暗的绿色,而且绿色多成一团一块的分布,因此称为花青。花青多用于加工手镯、花件,均属于中低档类别。
白地青种:顾名思义这种翡翠都是白地,虽结晶颗料不如豆种大,但完全不透明。它的优点是底色干净均匀,显得绿色比较鲜明。但由于透明度太低,做手镯、花件的价格均很低,属低档类别。
干白种:结晶颗粒大,明显可见,绺裂多,完全不透明。多加工低档花件、手镯,产量巨大,也常被染上绿色,用于制作C货翡翠。
此外,还有芙蓉种、金丝种等。
如果说种是对翡翠质地的综合评价分级的话,底则侧重指没有颜色部分的质地,行家也叫“底张”。底是在看原料时更多使用的。
“水”也称为“种水”。种是形容性的,水则是数量级的划分。老行家常将水分三级,所谓一到三分水,但常出现有的翡翠只有半分水,简单分级不够,因此对于在拍卖公司购买翡翠的买家,我帮他们将翡翠的水头分为十级:下班种为9~10分水,冰种为7~8分水,油种为6~7分水,细豆种为5~6分水,粗豆种为3~4分水,干白种为1~2分水。
现在市场上较常见的“铁龙生”,也叫“天龙生”,比干白种的水头还差,它的颜色很好,就是完全没有水分,厚度一般加工成0.1厘米以下,有些甚至像纸一样薄。这些翡翠看起来很漂亮,但非常容易破碎
浓”指色要浓烈,通常愈浓愈好。
应该指出,“浓”与“深”不是同一概念。“深”有色偏暗,偏黑的趋向,而“浓”则是指在色调不变的情况下,色的明度要高。正”指色要正,为纯的绿色,没有其他色调的混入。通常情况下,由于翡翠组成物质的一些轻微变异,会导致其颜色也产生某种程度的变化,产生不同的偏色,如有的偏黄所谓黄杨绿,有的偏蓝菠菜绿,有的偏黑瓜皮绿,有的偏灰绿,有的同时偏蓝偏灰油青等。显然偏色的程度愈明显。价值也愈低。
还要指出。观测翡翠的颜色。尤其是高档翡翠的颜色,淘汰条件很重要。有人说“无阳不看绿意即绿色的翡翠的观察应在阳光下进行,否则很容易走色,把本来纯正的绿色看成具有某种程度的偏色。不过,阳光太强对色的观察也不利。人们也曾指出,常在缅甸看颜色较好的翡翠,到北方就感到颜色偏暗一些。原因就在于缅甸纬度低,阳光太强的缘故。另外,观察翡翠的颜色更不要在强灯光下看,否则。在灯光黄色调的影响下,原本偏黑,偏暗的颜色也会看成十分青翠。
“阳”指色要明快,艳丽小也即所谓的阳俏。不要偏暗,偏浅。也即色的饱和度较高。
“匀”指色要均匀。翡翠是一种多晶质的矿物集合体,所以其颜色常达不到十分均匀。根据颜色分布的均匀程度,专家一般将其分为五个等级;即均匀,较均匀,尚均匀,不均匀和花斑状。当然色愈均匀愈好。
不过,应指出的是,对于一个小的戒面来说,要求其色尽量均匀是可能的。而对于一个较大的雕件来说,通常是无法满足色均匀的要求的。这时主要看翠色分布面积的大在雕刻构思时能否巧妙地利用色调分布的差异,使其取得画龙点睛的效果。
另外,通常人们还把一个雕件或玉镯中同时存在翡、翠、地或春,称为“福神妙寿”视其为色好的品种。
也就是说,随人颜色各异,但只要能达到“浓。正,阳,匀”这四个字。你这块预料才是顶级翡翠,虽然有时候因为那些大匠的匠心独运将杂色翡翠做成巧夺天工的雕件。但,终究是无奈为之罢了,即便高价,那也属于取巧得来,总不如人家天生的尊贵来的底气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