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的含义,玉是用什么工具雕刻的
发布时间:2024-03-23 03:55:57
发布时间:2024-03-23 03:55:57
玉器是华夏民族文明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次玉属阴性,月也属阴性,古代相传只有属阴性的女子才能在月光皎洁的夜晚到水中去采玉,那时水波粼中的玉石在月光的照映下特别的光彩夺目。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玉不仅是表现外在的美,而是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程度。玉的坚韧、温和、细腻和人性有着极大的一致性,孔子说:“君子比德于玉焉”。在他看来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种品性和象征,然而好的材料仅是制作玉器的基础,它的价值是要以人工设计雕琢后才能最终体现的。有句话叫做:“玉不琢,不成器。”因为玉的手工水平高下又是决定玉器品位的重要标志,在这里还要特别的说一下,虽然迷玉的人很多,但真正懂得会收藏玉的人却少之又少。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外行人一般看的都是看它的外在美,往乎略了它的真正价值。好比古人喜欢玉器,不仅是因为它晶莹剔透,而是据说,玉器是有灵性的,会体贴人的,年轻时它会吸收你多年的灵气,到年老时候再释放出来还给你。在这方面而言正因为我们所做的还有欠缺,因为爱玉的过程,其实就是修练自己的历程!
玉雕工具;具体讲就是磨轮和解玉沙;现在,因为科技的进步,玉雕工具也有了大幅改善,从以前的人工具改为电动砂轮,并且可以调节转速。解玉沙也已经被各种磨料所取代,比如最常见到的金刚砂。而且,将磨料直接粘附在磨轮上的现成的玉雕砂轮,使用起来也极为方便。总之,玉石不是用刻刀一刀刻出来的,而是用各种大小不同尺寸的磨轮,配合各种不同硬度和颗粒的磨料,以水或专用磨液为降温辅料,磨制出来的
“德”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周代提出德的标准是“施实德于民”。玉德是根据统治者施德政的需要,以比附和抽衍的思维活动将玉固有的质地美转化为思想修养和行为准则上的最高标准的德。见诸于古籍的玉德尚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多种学说。影响最深远的是孔子所提倡玉有十一德之说。这是玉文化中伦理道德方面的领域。属于社会美、精神美的范畴。最终落实于“君子比德于玉”,“君子必佩玉”.“无事玉不去身”,以玉德约束君子的社会行为。玉德提出于奴隶社会后期的春秋时代,到了独尊儒术的汉代。许慎改变了孑L子的十一德,认为玉有五德,这是历史上玉德的最后诠释。成为玉文化在封建社会条件下发展的精神支柱,给玉文化注入新的血液,使其永葆青春。玉是天然美石在本质上具有自然属性,将玉“人格化”,用玉的质地喻人喻事,则“玉是精神”。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使玉文化成为中国f东方)文化重要内容。许慎《说文解字》称:“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尊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折不挠,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絮之方也。此五德,既指玉,又指人。高标准,严要求,语意双关。(1)玉仁润,指细腻光滑、湿润、润滑;润泽:指玉石断口的油脂光泽。比喻施恩泽;温指温和柔和。“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是说,颜色,质地,光泽温润柔和,滋益万物或恩泽万物,本是玉石富有仁德的表现。(2)玉义理是指玉石的纹理。“白外可以知中”即根据玉石的外部特征可以了解它的内部情况,表里如一,内外一致,这是玉石富有正义感,坚持实事求是的表现。(3)玉智优质玉可制作乐器,因玉质地坚硬细腻,故击之声音舒展清扬,散播四方,听起来和悦,这是玉石富有智慧和远谋的表现。(4)玉勇玉虽硬度不算太高,但韧度在自然宝玉石中居首故玉有宁折断而不弯曲,显坚贞不屈的勇敢精神,即使折断也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5)玉洁廉即廉洁,清廉。忮即嫉恨。絮音洁。锐廉而不忮,指玉碎之后,断口虽然锐利,有能力嫉恨报复于人,或求得好处,但玉能保持廉洁而不为之。九德说和十一德说(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
满意请采纳
古代,玉器中,礼器主要有:玉璜、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等。
这些玉器被《周礼》一书称为是“六器礼天地四方”的玉礼器。六器之中的玉璜、玉琮、玉璧、玉圭等四种玉器,历史最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
《周礼》“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周礼》还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黄琮礼地、青圭礼东方、赤璋礼南方、白琥礼西方、玄璜礼北方”。六瑞、六器是周王朝正式建立的国家典章制度。六瑞标志官职高低;六器祭祀天、地、四方之神。在玉种、色彩和器形上,规定得十分明确和严格。
中国的玉文化艺术史始于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最早用玉的动机是在原始美感的驱使下,将美丽无比的玉石制成饰物,佩挂在身上。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6000-8000年)的红山和良渚文化玉器,充分体现了材质的美感,饰纹抽象简练,艺术构思夸张且与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夏商周玉器主要采用夸大局部,突出神韵的象征主义手法。富于装饰性,观赏性的俏色玉器的出现,说明追求真实得艺术盛行,且风格渐趋统一。春秋战国时期,审美意识的中心从早期的娱神逐渐转移到娱人,玉器工艺虽布局坦然有序、细微纹饰清楚,线条遒劲有力,但其深蕴的伦理道德价值应现于和高于他的审美和艺术价值。秦代玉器突出了现实主义的因素,但尚未见成熟之作。汉代玉器采用现实与夸张的创作手法,创作出一幅神奇瑰丽、洒脱奔放的艺术形象。隋唐五代宋辽金出现了佛教、人物、花鸟题材的新玉器,玉如凝脂、构图繁复、形神兼备,颇具浪漫主义色彩,显示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时代风格,实已登上我国古代玉器艺术高峰。元代玉器神态生动,且不拘小节。明清时期追求精雕细琢的艺术风格,玉器出现了商品化趋势,向着世俗化、装饰化方向发展,达到中国古代玉器艺术的顶峰。建国后至今,再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采用了现实主义手法,走中西结合的创新之路,玉器出现了生活化、田园化,追求造型美和工巧的欣赏价值,精品玉器大量出现。玉文化经济史玉器经济亦即玉器生产制度,它属于手工业发展史的范畴,是近万年玉文化持续兴盛的经济基础。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正式创立玉雕业和石雕业,生产了丰富的工艺品。夏、商、周、春秋是玉业的大发展时期,其制品主要为玉器,石雕或石刻品次之;建立了专门的玉作坊,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玉工技术队伍;玉工为奴隶,使用者主要为统治阶级、奴隶主贵族。漫长的封建社会是玉业的繁荣时期,玉雕业和石雕业在已形成独立行业的基础商获得了大的发展,有宫廷,地主,富豪,巨贾创办之分,也有官办和民办之分;有矿山开采运至各地加工玉器,也有就地开凿雕刻品。宫廷玉业的发展在各代总是首屈一指。玉业贸易获得空前发展,国际交换与流通更为频繁。涌现出许多琢玉大师,形成了具有不同技艺和风格的玉雕流派。现代,玉雕产业兴旺发达,来自全球玉料汇集镇平,使其成为全国最大的加工销售集散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提高。玉雕技艺史我国治玉工艺起源与距今60万年前的"北京人"用水晶、玛瑙蛇纹石等打制的片状旧石器,之后治玉工艺从制石工艺分离出来,表明玉器手工业已经开始。约6000年前,原始砣机出现,玉器有了钻孔、镂空及琢磨等工艺,这标志着玉器制作已进入成熟阶段。夏代治玉工具以青铜砣机,玉器体薄饰细阴线几何纹,商代多用阴线勾勒,西周多作扁平状,刻饰简单、钢劲。春秋战国玉器以剔地隐起手法见长,碾锋劲锐,这与普遍使用铁砣和玉人操作更为熟练有关。秦汉玉匠往采用舍弃细节、钢柔相济的粗线条相互搭配的手法,去雕琢神韵与气势。隋唐至宋辽金,碾玉高登的出现和推广对玉器制作起到了推动作用,以至此后的玉雕技艺砣碾遒劲,空灵剔透。元代玉器作工渐趋粗犷;明代早期作工严谨而精美,晚期胎厚重,作工草率;清代精工细作,形态端严。现代玉雕琢以艺术形象动人为主,以玲珑剔透见长。
玉在中国的文明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五经通义》说玉“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孔子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认为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节。《诗经》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古人给美玉赋予了那么多人性的品格,以至于到现在人们仍将谦君子喻为“温润如玉”。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人有所属,所以《诗经》里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恋不舍地与其束结罗缨,这就是“结缡”,它后来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清闻人倓《古诗笺》中把“美玉缀罗缨”解释为“以玉缀缨,向恩情之结。”古代女子为心仪之人的佩玉结缀罗缨,心意昭。
古时候相恋之人互送玉有为定情之物的意思,读物思人,而玉有无暇和尊贵的象征,也曾用于感情的递送佳品。
玉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她文明的显著特点。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用作人神心灵沟通的中介物,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取之于自然,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因此赠人以玉,不仅标志着对人的无限尊重和厚爱,也代表增与者本人的身份与修养。
玉石玉石的形成条件是极其特殊复杂的。它们大多来自地下几十公里深处的高温融化的岩浆,这些高温的浆体从地下沿着裂缝涌到地球表面,冷却后成为坚硬的石头。在此过程中,只有某些元素缓慢地结晶成坚硬的玉石或宝石,且它们的形成时间距离我们非常遥远。
中国古代玉器简史
在距近的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的先民认识和珍视玉石的美与坚实,将其磨之为兵,琢之以佩,史前民用玉方式已经延至到美身、祭祀、瑞符、殓葬等生活的诸多方面。距今5500—4000年的辽宁红山文化,江浙良渚文化,山东半岛大汶口文化乃至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器,首先是作为巫觋祀神,沟通天地人的媒介。圆形中空的玉壁,是先民升天通灵的祭器,外方内圆的玉琮作为礼地之器,与天圆地方的原始宇宙观念相关,象征着天地、神灵、祖先的法力。红山文化中的玉龙、云形玉佩,是部落图腾和首领权利的标志物。玉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夏商时期,东部沿海的制玉工艺与西部新疆的和阗玉汇聚中原,形成玉文化一统之大观,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玉戈、玉钺、玉璋、玉刀,显示出高超的开料技术喝精细的雕工。商代晚期安阳殷墟墓所出的玉器,包括礼器、仪仗、工具、用具、佩饰、艺术品、杂器七大类,特别是动物形生肖玉佩,种类繁多,双线阴刻的夸张洗练与自然天成的俏色手法运用,将中国上古玉作推向鼎盛。
玉石两周时期,随着社会礼制的日臻完善,玉器不仅是贵族在进行祭祀,朝聘、征伐、宴享、婚配、丧葬等活动的国家重器,如圭、璋、壁、琮等。同时人们将玉的贞洁无暇之比附君子之美德,作为美好事物与人格的参照物。“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特别是组合玉佩,是将黄、环、珠、歙(用骨头制成的,用来解绳结的锥子)等,以彩绶贯之,由短及长,锵鸣清样扬,以约束行止,谐和体貌。且这一时期的玉器纹饰多勾云纹,粗细阴阳,勾连多变。成为上古服饰的一道亮丽之美景。玉之概念已经远超出自然属性。
两汉王室尚玉之甚,痴于对玉的迷信。在大力倡导孝义和后葬的社会习俗中,以期保护死者不朽的丧葬用玉的明显增多。玉衣、玉九窍塞、玉焓、玉握等,是汉代王公贵族特有之葬具。玉衣的使用根据等级不同,有金镂、银镂、铜镂、丝镂之分。另外,乞求神灵的保佑、祓除不祥的辟邪用玉大量出现,如玉刚牟、玉翁仲等。在汉代常见的玉佩还有称为牒的心形玉佩喝线条流转婀娜的“翘袖折腰”的舞人佩。贵族配剑,常以剑首蚌铋四种玉装饰,称为玉具剑。
隋唐以降盛世开明,经济繁荣,丝路畅通。玉雕艺术由衰转盛。唐玉受西域文化和佛教艺术影响,呈现出新的面貌。唐人玉带板上多饰“蕃人进宝”“伎乐人”形象。玉飞天则是最早的佛教玉雕。其他玉佩饰也多以珍禽瑞兽为主。光洁玉润的碾琢喝富丽华美的神韵透出玉质之美。
宋元以后,社会出现了规模可观的玉雕市场和官办玉肆,开后代世俗陈设玩赏之玉先。宋代出现的仿古玉器多为仿汉玉器。宋之肖生玉具有北方草原民族的浓郁气息。金代传世古玉中“春水玉”“秋山玉”,前者鹘擒雁鹅春草间,后者虎逐群鹿秋山中,层次富于变换,雕法多样。明清时期,玉雕艺术走向了新的高峰。玉器普遍及生活的方面。工艺性、装饰性大增,玉雕小至寸许,大至万斤。鬼斧神工的琢玉技巧发挥到及致,山水林壑集于一处且利用玉皮俏色巧琢,匠心独运,集历代玉雕之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