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黄石怎么辨别真假,田黄石和田黄玉一样吗

发布时间:2024-03-12 14:56:02

田黄石怎么辨别真假

田黄石怎么辨别真假

田黄石的识别

  如何鉴别“石中之王”田黄石,这是寿山石收藏家和鉴赏家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他们必备的一种鉴别能力。古今寿山石鉴赏家和研究者鉴别田黄石的经验可归纳为形状、石皮、色相、肌理、格裂形态、手感和比重。

  (1)形状根据田黄石的地质形成和演变历史,一般的田黄石都保持其天然的形状,即鹅卵形状,但在上板坑头附近出产的田黄石,有时也有棱角,这是因为这里接近溪流的源头,田黄石缺少滚动、磨练的机会。此外,还有少部分田黄石,在埋藏地下的过程中,因地壳运动,石身裂碎,分成几瓣,形成棱角,虽然经过泥土的长期滋养,但断面的棱角并未被磨平,因此有时石农在挖掘发现这种断裂性田黄石时,通常还会继续在附近寻找它的“另一半”。

  (2)石皮除了少数田黄石外表无石皮外,一般情况下,田黄石外表都有皮层包裹,因此有无石皮是鉴定田黄石的一个重要依据。

  田黄石的皮层,或极稀薄、或稍厚密,石皮颜色主要有黑、黄、白、绿,皮层有单层、双层和三层,皮质比其它掘性寿山石的石皮质地要细结柔嫩,用刀轻刮,刀感流畅而微沉,粉粒细腻均匀。

  一般情况下,单层皮的田黄石颜色有黄、白、黑、绿,色泽有浓有淡,分布有的整体统一,有的两面不同,还有的呈块状组合,质地也有优劣之分。皮色纯如牙黄者,质地极为纯优,称为黄金黄田黄石;黄而灰绿者,质微硬结,色泽偏黝;黑而微绿,皮清一色者,也属优质;皮色灰白浅淡的色泽多深沉偏黝;黑中夹有小块黄绿或小块灰白的,纹路粗杂,通灵度差,多为硬田黄或杂田石。有的单层皮田黄石,一面为白皮,另一面却是黑皮,即一面为银裹金,另一面为乌鸦皮。

  双层皮的田黄石,有的是乌鸦皮内又有一层薄黄皮,有的是乌鸦皮内又有一层半透明的白皮。这两种双层皮的田黄石,大部分属枇杷黄田黄石,外层皮质细腻,内层皮厚薄分布均匀,肌质纯佳,甚至凝灵如冻。

  由于田黄石有一定的迁移性,再加上田土砂层酸碱度的变化,所以,有时还可见到三层皮田黄石。或乌鸦皮在外、黄皮居中、白皮居内;或黄皮在外、黑皮居中、黄皮在内。含多层石皮的田黄石,皮虽不透明,难以察看,但往肌理色质极佳。

  通常情况下,除部分三层皮的田黄石外,一般的田黄石,在灯光下都有良好的通透性,可以洞察其内在的肌理色质。

  (3)色相要辨识田黄石的本色,不能在灯光下观察,而要在太阳光下观察。善于鉴别田黄的行家,通常以色调的浓淡来形容田黄的“熟”“老”与否,借以推测田黄在地下沉睡的长短。田黄石色泽鲜而不俗,稳而不浊,不浮不沉,其最大的特点是毫无“火气”,并且以黄色为主。无论红田、黑田、白田,都有一层“帝王之气”,带有黄味,但不同的田黄石所含的主要色素及色彩纯度、浓度和肌质的通灵度是不尽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块田黄石,其内外色泽也不是一成不变。除白田黄石以外,大都是外浓而内渐黄淡,尤其是大而宽厚的田黄石,内外一色的极少,只有形状薄、体积小的,方能内外接近一色。

  通常人们所说的银裹金田黄,其实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介于白田黄石和黄田黄石之间,外具白田黄石肌质,内心近似黄金黄田黄石之质。白田黄石多数带有黄心。黄心多的,即属银裹金。另一种是白皮田黄石。还有一种“金裹银”田黄石,极为罕见。

  “绿田石”,世有传闻,迄今未见。

  (4)肌理田黄石的肌理基本上都隐有密如织网的细萝卜纹,而且疏密有致、条理不乱,如新出萝卜去皮,像鲜产橙柑剖瓤。田黄石的肌质愈细腻、色泽愈浅、愈透明,其萝卜纹就愈明显,所以白田石的萝卜纹,往最为好看。也有一种田黄石,萝卜纹极隐、极细、极不显眼,色质也很纯优,是最凝灵的田黄石之一。

  (5)格裂形态寿山界古有“无格不成田”的说法,这是因为大部分田黄石或多或少都带有裂格。但裂格不是田黄石独有,只是田黄的裂格,其颜色和形状与众不同。

  田黄石的裂格,有明格和暗格。明格多呈现于表层,多呈交叉状,如龟裂纹。坑头田黄石、碓下田黄石等居多。格线挺直而利落的,坑头田黄石等最常见。暗格则较多深藏于田黄石的肌理内。格粗大而深长的,石性多软,如白田黄石、上坂田黄石等。格纹若断若续、蜿蜒而长的田黄石,质较松嫩,时见之于上坂。格斜浅而短小的,质凝而嫩,中坂的居多,同时在上坂和下坂品质好的田黄石中,也较常见。

  田里挖掘的田黄石类的红格,也称“红筋”,多呈褐黄或赭黄色。无皮的田黄石红格浓重。黑皮田黄石与白皮田黄石还常见其皮随格侵入,以致雕制时难以掩饰。

  (6)手感田黄石的另一重要特征是质地温润、细腻、凝嫩。各色田黄石,即使是白田黄石或黑田黄石,在光线透照下,石心皆泛黄红之光,宝气灿烂,虽寒冬腊月,也感温存有情,入手可亲。田黄石在握,手感脂润,常年不上油,亦不燥不变,一经摩挲更觉油光欲滴。

  (7)比重2.6-2.65

田黄石和田黄玉一样吗

田黄石和田黄沁籽料玉石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概念。我给你解释一下他们的区别希望大家共同提高鉴赏的水平。

1.(比重方面)

田黄石-没有玉性显石性,比重远小于和田籽料,同样克数的东,上手比和田籽料玉石要轻很多,也要比籽料的玉石大很多,所以这个不是田黄石。

和田籽料玉石-就是软玉显玉性比重是玉石里面最大的,上手有承重的感觉,很实在不飘。

2.(密度方面)

田黄石-的密度要小于和田籽料玉石,吃刀,发软,

和田籽料玉石-的密度很大,属于透闪石类,一般透闪石的含量在百分之95以上,密度很高不吃刀。

3.(颜色方面)

田黄石-的黄是比较古板的黄,有透质感,而且有很强的封蜡的感觉,和黄蜡石.冬令石属同科,不同种,(都不属于玉科)。

和田的黄沁籽料-料子的黄和田黄石有很明显的区别,和田籽料玉石的黄是很鲜明的,有很强的脂粉气,不空洞,同时和田籽料的玉石的光感不是像田黄一样的封蜡的感觉而是油润黄的感觉。(是由于三氧化二铁的氧化转化氧化亚铁沁如玉石造成的黄色)

4.(皮毛特征)

田黄石-的表面没有像人类皮肤一样的毛细孔,要就是很光滑,要不就是肯挖不平,这个也就验证了我们前面所说的田黄的密度要远低于和田籽料玉石的原因,在河水里几千年的冲刷田黄的材质很软,细小的岩石颗粒常年的击打冲刷过程就会在田黄石的表面留下很不规则的很深很大的坑洞。

和田籽料-玉石本身透闪石含量很高,和翡翠的密度相差很少了所以就是经过几千年的自然冲刷所造成的玉石表面的撞击坑洞就像人体的毛细孔一样均匀细腻这就是所谓的,水滴石穿.玉百古难侵的道理啦。

5.(材质应用和雕刻工艺)

田黄石-材质软(吃刀)适于老手工艺人手工雕刻,一般田黄石的材质用在篆刻印章的比较多,好的手工艺人现场篆刻的速度是很快的,立等可取。

和田籽料玉石-它的密度高硬度也就很高(不吃刀,可以划动玻璃而不自伤)是一般在现场手工难以完成的,需要钻石工具的辅助雕刻才可以出来精美的作品的。在古代要雕刻一块和田籽料的精品进贡朝廷那是要很多人的心血,付出一代或是几代人的生命才可以完成的事情,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钻石工具的出现代替了原石的手工艺雕刻技法大的提高了生产的速度。

这也就是古代艺人们常说的琢石3日忙清闲琢玉3年忙上田的道理了,大家可以看参考一代汉代的,汉八刀雕刻的技法就知道啦,简单的说就是在玉石上面简单的雕刻八刀轮廓来体现一件作品的含义和相形,以蝉为主比较多。

6.(总结)

田黄石-就是石,不是玉(属石科)它是被称为“国石”,田黄石,产于福建福州市北郊寿山村的田坑,是寿山石中的珍品。由于它有“福”(福建)、“寿”(寿山)、“田”(财富)、“黄”(皇帝专用色)之寓意,具备细、洁、润、腻、温、凝印石之六德,故称之为“帝石”,并成为清朝祭天专用的国石。史载,清时福建巡抚用一整块上等田黄雕刻了“三连章”,乾隆皇帝奉为至宝,清室代相传;咸丰帝临终时,赐予慈禧一方田黄御玺;末代皇朝解体,溥仪不要所有珍宝,只将那枚“三连章”缝在棉衣里。至于民间相传,田黄石是女祸补天时遗留在人间的宝石,又说是凤凰鸟蛋所变,还传田黄石可驱灾避邪,藏田者能益寿延年等,给田黄蒙上了许多神秘色彩,故田黄一直是收藏家梦寐以求的至宝。

田黄究竟从何而得名?简言之,在稻田里发现的黄色彩石。田黄石之所以珍稀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在地球上,只有福建寿山村一条小溪两旁数里狭长的水田底下砂层才有。且经过数百年来的连续掘采,寿山村的水田已被翻掘了无数次,目前已开采殆尽,上乘的田黄早已是无价之宝。古时即有“一两田黄一两金”之说,而今已该是“两”对“斤”了,故田黄的价格涨势迅猛。

眼下市场冠以“田黄”之称的所谓田黄,有的虽有柔美的萝卜纹,但外形多不呈卵状;有的虽黄色浓稠可与田黄媲美,但石肌里萝卜纹较稀乱;有的虽细腻性洁,但石质细而松软。有人利用呈黄色的荔枝洞石材刻制印钮假冒田黄出售;或拿杜陵坑中的黄色卵石,欺骗初入门的玩石者;更有甚者则以无数小块薄片田黄石胶合成大田黄石,或在粗质田黄石上镶嵌上品田黄石块,鱼目混珠,牟取暴利。那么,收藏爱好者如何判别田黄石的优劣真伪呢?

据专家介绍,田黄石自从由母矿中分裂出来再埋藏到田间,其间历经了数百万年之久,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条件下,田黄石逐渐地改变了它原来的形态、色彩和质地,出现了其独具的外观特征。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石形、石质、石色、石皮以及萝卜纹、红筋等六个方面,我们可依此来鉴定。

石形:田黄石的外形多呈卵石状,光嫩圆滑,没有明显的棱角。这是由于矿块在迁移滚动过程中,受到溪水不断冲刷研磨的结果。

石质:田黄石的质地湿润可爱,为微透明或半透明体。如果仔细观察,会焕发出一种其它石材品种所不具备的迷人光彩。

石色:“田黄石”顾名思义,是一种黄颜色的宝石。尽管按照色相来区分,有田黄、白田、红田、黑田以及银裹金、金裹银等品种,但无论什么色彩的田黄石都是以黄色作为它的基调,只不过偏白、偏红或偏黑而已。比如“红田石”其色近橙黄如桔皮,绝不可能出现桃红、朱红和血红的色彩;“黑田石”则黑中带赭;即使被称作“白田”的田黄石,也并非纯白如雪,而是白中稍带淡黄或蛋清色。

石皮:多数田黄石的外表都有黄色或黑色的皮层包裹着,或厚或薄,或全裹,或稀疏挂皮,形态变幻无常,虽然也有一些田黄石因为色皮极薄,一经雕刻打磨即被清除,但田黄石的颜色都不是表里如一的,通常是由表皮向里层逐渐转淡,乃至泛白。这种色彩的变化规律,块头大的田黄石尤为明显。

萝卜纹:凡是透明度较强的田黄石,在强烈的光线下观察,它的肌理往隐约可见到一条细而密的纹理,其形状犹如刚出土的白萝卜纤维,故有“萝卜纹”之称。

红筋:红筋是指田黄石表层偶尔出现的红色筋络,红如血,细如丝,俗称“红筋”又叫“血丝”。它是田黄石在迁移过程中产生的细裂纹,经土壤中氧化铁渗透而形成的格纹。

田黄石的真伪鉴定,主要是依靠肉眼进行,根据上述外观特征基本可以辨别清楚。

和田籽料玉石-就是软玉(属玉科)它是被称为“国玉”“玉,石之美者”。《本草纲目》记载:玉有润心肺、养五脏、柔盘强骨、利血脉等功效。黄玉作为新疆和田玉的四大主色玉之一,晶莹剔透、柔和如脂,质地细腻、滋润,以色黄正而骄,润如脂者使其身价不匪,它稀有罕见,是玉中的珍品。

黄玉温润、细腻,其声若金磐之余音,绝而复起残声远沉,徐方尽。他最具中国文化,像一位世家王子,翩然而处变不惊。他成熟内敛,不事声张,谦虚和顺的外表之下,充满生气却又那么坚定不移。无论在秦歌汉赋还是唐诗宋词中,他都那般光艳照人,从未在光阴更替中失色。

黄色似金,大地的颜色,火焰的光彩,被佛教和帝王们视为神圣的颜色。黄玉除独有的庄严华贵的色泽外,在我国古代,黄色代表王者之色,并为宗教所用,有崇高、华贵、威严、神秘之感。黄色被认为是阳光和大地之色。如后汉刘熙的《释名》:“黄,晃也,犹晃,像日光色也。”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说文》:“黄,土之色也。”象征着能使万物生长的阳光和土地,受到人们的崇尚。黄色与黄金同色,又让我们想到“古来金玉系良缘”之说,黄玉似乎融合了金与玉的天性,使其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更深的文化底蕴。

黄玉是典型的气成热液矿物,产于花岗伟晶岩、酸性火山岩的晶洞、云英岩和高温热液钨锡石英脉中。古人以“黄侔蒸梨”者最好。因含杂质而呈现出不同的黄色,由淡黄、甘黄至黄闪绿色。又可分为蜜腊黄、粟色黄、秋葵黄、黄花黄、鸡蛋黄、米色黄、黄杨黄等。其中色如新剥熟栗色者为贵,甘黄玉、焦黄者次之。黄玉的结晶颗粒普遍都比较小,但是能量温暖、厚实、穿透力强,对应太阳轮,是十分平和稳重的玉石,能带来温暖和勇气。

东汉文学家王逸《玉论》中载玉之色为:“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截脂,墨如纯漆,谓之玉符。而青玉独无说焉。今青白者常有,黑色时有,而黄赤者绝无”。物以稀为贵,正因为黄玉稀少,加之色泽的独特性,使其身价在玉石交易市场中长期走高。和田玉的黄玉硬度高,达到摩氏6.5度,质地致密细润,韧性极强,具有典型的油脂光泽,光芒内敛之性更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是极好的雕刻玉材,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黄玉如灿烂星空中璀璨的星子,散落在色彩斑斓的玉园中,它给人以温润坚贞的质感,是大自然亘古未变的结晶,与繁星同样闪烁着永恒的光芒,令世人爱慕不已。

和田黄玉的颜色是原生的黄色,还有一种微带有黄绿色的嫩黄色。颜色浅了不能称为黄玉,颜色偏绿叫“黄口料”(黄绿色的青玉),偏褐色又显色气不正。颜色纯正的黄玉产量很少,可与羊脂玉相媲美。

田黄和金丝玉的区别;谢·

田黄和金丝玉区别:两者成分不同

田黄主要成分是叶蜡石,是产于福建寿山的寿山石,是印章中的极品,因色相普遍泛黄色,又产在田里,故称田黄石。其材质温润凝腻,蜡状光泽,极品冻地,如果冻凝脂

金丝玉,其实就是金丝玉髓,玉髓是隐晶质石英集合体,是一种石英的变种,也是没有纹路的玛瑙。玉髓一般是半透明到透明

这两者质地完全不同,通过透明度就能简单区分

价值区别也很大,田黄几乎开采殆尽,价值很高

金丝玉髓产量很大,新疆,印尼世界很多地方产,价值一般。也有极品卖价很高,有炒作的嫌疑

田黄和黄龙玉的区别

黄龙玉是以二氧化硅(SiO2)为主的隐晶质矿物集合体,摩氏硬度6.5~7。田黄石的矿物成份,是由高岭石族矿物组成,其中以地开石、高岭石为主,还含有石英、黄铁矿、辉锑矿等。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

黄的黄龙玉与田黄有什么区别?

你好。从成分上来说,黄龙玉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岩,田黄石的主要成分是高岭土;它俩的光泽和颜色还是比较相似的,都是蜡状光泽,但是田黄石比黄龙玉要软,黄龙玉的硬度是6.5~7,田黄石的硬度是2~3;而且黄龙玉中回出现砂金效应和水草花这是田黄石所没有的。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首页
商城
知识
鉴定
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