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玉如意是做什么用的,中国古代玉如意用途详解
发布时间:2024-07-08 17:24:01
发布时间:2024-07-08 17:24:01
导读:答:如意最初用于表示手无法触及之处,以满足搔痒的需求,后来发展成具有记事和搔杖功能的物品,清代时则成为皇宫中的装饰品和贵重礼品...下面是中国古代的玉如意是做什么用的,中国古代玉如意用途详解的详细诠释。
摘要:如意是一种源于印度的工艺品,明清时期在中国流行,形状像长柄钩,端部扁平。它被视为吉祥的象征,用于娱乐和欣赏。如意最初用于表示手无法触及之处,以满足搔痒的需求,后来发展成具有记事和搔杖功能的物品。在晋唐时期,如意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用品。清代时,如意成为皇宫中的装饰品,并广泛用作贵重礼品。
1. 雕刻而成的,其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平,类似于贝叶的形状。在明、清两代,如意这个名字被用来表示吉祥和幸福即将到来,它是一种供人们玩乐和欣赏的吉利物品。"如意"这个名字来源于印度梵语"阿娜律"。
2. 最早的如意,柄端形状像手指,用来表示手无法到达的地方,搔痒时可以如愿以偿。也有一些如意,柄端形状像"心"字,它们是用竹子、骨头、铜和玉制成的。讲经的僧人会在如意的柄上记下经文,以备遗忘。古代的菩萨像中,有一些是手持如意的。
3. 在我国古代,除了"搔杖"(现在称为痒痒挠)和记事的"笏"(也称为"朝笏"或"手板")之外,如意还兼具了这两种物品的用途。如意是什么时候从印度传到我国的,没有确切的证据可以考证。
4. 《晋书·王敦传》中记载,孙权曾经得到一把如意的柄,每次喝酒后,他都会吟唱魏武帝的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并用如意击打唾壶,直到壶边都被击缺。
5. 在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有一个故事:梵僧不空,掌握了总持门,能够使唤百神,唐玄宗对他非常尊敬。有一次,不空和罗公远一起在便殿中,罗公远反手搔背,不空说:"借尊师的如意。"然后他就在殿上的花石上拂动,如意就飘到了他的面前,罗公远多次试图拿取如意,但都没有成功。皇帝想要拿取如意,不空说:"三郎勿起,这只是影子而已。"然后他举手向罗公远展示了如意。
6. 唐代诗人李贺在他的《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中写道:"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这表明在晋唐时期,我国已经有了如意,用来搔痒。
7. 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在清代最多,明代也有一些,但比较少见。在康熙年间,如意成为了皇宫里皇上和后妃们的玩物,宝座旁和寝殿中都会摆放如意,以表示吉祥和顺心。
8. 清代的如意种类繁多,包括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清代的皇帝和皇后会使用如意作为赏赐王公大臣的礼物;在那个时代,如意也成为了贵重的礼品,富有的家庭之间会相互馈赠,祝愿对方称心如意。
9. 除了玉制的如意外,还有木质的如意,一般使用名贵的木材,如檀木、花梨木等。
10. 玉如意制造的年代是清朝,材料是青玉,规格为长40.5厘米,收藏地是私家。
如意约产生于魏晋时期,相传吴帝孙权曾得到玉如意一柄。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和初唐编撰的《晋书》都有关于如意的记载。只是当时的材质、形状等现在都不明了。根据推测,如意源于爪杖,即民间俗呼"不求人"。目前所见的古代如意,多为明清所制,而以清代为最多。此时的如意已没有实用功能,只是一种象征吉祥的陈设品,常被作为礼品馈赠友好。
问:如意是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国流行的?答:如意约产生于魏晋时期,并在明清时期变得流行。
问:如意的形状和材质有哪些特点?答:如意形状像长柄钩,端部扁平,材质多样,包括竹子、骨头、铜、玉和青玉等。
问:如意在古代有哪些用途?答:如意最初用于表示手无法触及之处,以满足搔痒的需求,后来发展成具有记事和搔杖功能的物品,清代时则成为皇宫中的装饰品和贵重礼品。
问:如意在文化中有何意义?答:如意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寓意着如意吉祥和幸福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