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文化与历史起源,关于和田玉的典故

发布时间:2023-01-27 12:30:01

1.玉石文化与历史起源

玉石文化与历史起源

玉器的来历

玉石的形成条件极其特殊和复杂。 它们大多来自地下几十公里深的高温融化的岩浆,这些高温的泥浆从地下沿着裂缝涌向地球表面,冷却后变成坚硬的石头。 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一部分元素慢慢地结晶成坚硬的玉石和宝石,其形成时间离我们非常远。

玉器历史

玉器是中国最早的传统工艺品之一。 英国自然科学世家李约瑟博士说:“对玉器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 ”。 据考证,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简单的玉制工具。 距今8000年的辽宁察合台遗址出土了最有价值的玉石块。 在距今6000-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了玉珠、玉管、玉块等。 玉器的起源,应该说比它更早,但当时的人们并不了解玉器的价值,他们只是用那些坚硬美丽的石头制造武器和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慢慢认识到石头里的美——玉石,耐心思考,把玉石变成一件又一件的艺术品,同时也是实用品。

过去中国把玉器作为权力的象征和礼仪的象征。 黄帝曾以玉分赐给部落领袖,作为享受权力的标志。 此后,商周期间,玉石成为礼天把地的礼器。 周代重玉之风极为盛行,祭祀时兼用玉器,宴会时只使用铜器。 春秋战国祟尚“君子以玉为德”、“君子无故,玉不自身”的说教。 到了西汉,玉器被称为“辟邪厌胜”。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初期,玉器已被视为以观赏为主的艺术品。 中国在古墓出土的殉葬品笑戚中,发现了许多玉石装饰品和礼仪用具。 目前,我国各地博物馆常见的古代玉器有玉瓶、玉炉、玉熏、玉鼎、玉杯、玉爵、玉杯等。 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中国一代留下的玉器多如星星,仅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传世珍品就有两万多件。

中国封建社会中期,出现了大型玉器。 北京北海公园团城现存的大玉瓮——渑山大玉海,宛如一个大浴缸,是元朝忽必烈大宴群臣时的器皿,可盛酒三千多升。 玉瓮重3吨半,最大周长493厘米,高70厘米,瓮洞深55厘米。 玉瓮呈椭圆形,四周刻有云涛、蚊龙、海马等,造型美观,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造型最大的传世玉器。

北京故宫珍宝馆陈列着18世纪清代乾隆时期的大型玉雕——大禹治水玉山。 它是以宋人画的《大禹治水图》为基础雕刻而成,这座高2.4米、宽约1米的玉雕,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为洪水奋战的情景。 据史料记载,这枚大玉石产自中国新疆和田地区,重5吨多,历时3年,行程4000多公里运往北京。 之后,长年被雕刻在这个稀世国宝上。

中国有四大名玉:新疆白玉、辽宁岫玉、河南独山玉、湖北绿石。 特别是硬玉翡翠,被誉为“玉之王”。 翡翠非常珍贵,过去多为帝王和豪富所占有。 俗话说“金有宝珠”,或者说“玉有宝珠”。 据说秦昭王曾经在15座城堡里更换了宝贵的和氏壁。 玉石如此珍贵的理由是什么呢?

其一,很少见。 以稀为贵。 玉石的形成在地坛下要经历漫长的年代,尤其是翡翠、白玉、玛瑙、青金等更为罕见。 中国古代采珠人骑着耗牛翻山越岭去山里找玉石,靠着牲口的四蹄踩着露头或露头的玉石进行采集。 一座玉石顺山水,冰川涌向下游的李燃,途中被人捧走。 据记载,以前在新疆和田采集玉石,曾用女人的植株放入水中捞取。 古人认为玉是阳精,须阴森称之,玉才不失。 否则,很难得到美玉。 后来,玉石越来越少了,于是开始挖山挖矿,攻山采玉。 要取得好球是极其不容易的。

其二,硬。 玉石大致分为硬玉和软玉两种。 硬玉质致密强韧,硬度相当大。 假设金刚石的硬度为10度,则最硬的球像翡翠一样可以达到8度、9度。 一般来说,硬度在6度以上的东西叫做硬玉。 只有金刚砂和金刚石粉的道具能磨硬球,再硬的钢刀等也没用。 硬珠子被认为是可以变成玉器的,半透明,柔软干净,晶莹美丽,内眼分辨不出矿物颗粒。 硬度在6度以下的玉石是软玉。 软玉质地柔软,韧性好,一般可以用刀划线,所以价值很低。

其三,颜色很美。 传说凤凰生活的地方,都有美玉。 玉石工具

有丰富的天然色彩,有白如羊脂、红如鸡血、绿如碧海……常见的有白钻石、绿宝石、蓝宝石和变石等,可加工成戒指或耳环等玉器,不退色、不变质、坚固耐用,是高级装饰品。有的玉石上占有好几种颜色,称为"巧色",即使有些玉石质地不纯,但一经匠心巧琢,变瑕疵为美点,把瑕疵琢成花上小虫或树上松鼠,惟妙惟肖,引人入胜。


2.关于和田玉的典故

关于和田玉的典故

和田玉的典故有哪些?首先是弄玉吹箫的典故,弄玉是古代神化传说中的神仙佳人,据说是秦穆公的女儿,生时正好有人送来一块碧色美玉,一周岁生日时,宫中摆了很多珍珠宝石,其女独抓此玉石,弄玩不舍,因起名为弄玉,弄玉长大后姿容绝世,聪明能干,善于吹箫,不用乐师,就能自成音调,穆公令巧匠剖此玉做成箫,弄玉吹之,声如凤鸣,穆公宠爱此女,特为她修筑“凤楼”,楼前建有高台,名“凤台”,随后穆公欲为其女寻求佳婿,而引出了吹箫引凤,招得乘龙快婿的典故。

和田玉挂件
子罕辞玉的典故,也是很有趣味的,宋国有位叫做子罕的官员,多年为官,不贪不占,廉洁清正,深受百姓爱戴。一日有乡民送来一件璞玉表达对子罕的敬慕之情,并说璞玉外貌不扬,却是价值千金之宝玉。子罕正色道:“我一向把‘不贪’当作宝物,你把宝石当作宝物。如果把他给我,岂不是你我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吗?你还是把他拿回去,这样你我俩都能保留自己的宝物了。”乡民甚感羞愧,说出原委,原来乡下盗贼蜂起,若把玉器留在家中,难免遭劫,甚至招来杀身之祸。献玉则既表示敬意,又可免杀身之祸。子罕于是安置这人在城中居住,同时派人督察乡里加强缉盗,又命玉工把这块璞玉拿去打磨。果然是色质晶莹,光泽柔和,世上少有的千金宝玉。子罕命人将玉卖了一大笔钱,交给献玉人,叫他回乡去过安宁日子。
还有和氏之璧的典故,和田玉文化,2000多年前的楚国和氏,把在山中得到的璞玉献给楚国的厉王和武王,但厉王听信玉人的谗言,两次以欺君之罪,先后砍去了和氏的左、右脚,后来文王继位,知道和氏因璞玉被诬为石头而在山中痛哭了三天三夜,便命人剖玉察看,证实那果然是一块举世无双的美玉。于是把这块美玉琢成玉璧,为了奖励和氏献玉有功,遂以和氏之名命名为“和氏璧”。完壁归赵的典故也是人们都知晓的,还是那块“和氏璧”,到战国后期,被楚国用作向赵国求婚的聘礼,赠给了赵国。秦国也非常想得到它,就宣称愿以十五座城池交换赵国的“和氏璧”。虽名曰交换,其实只想骗而取之,赵国也明白秦国的用意但因惧怕秦又不敢拒绝,于是便派机智勇敢,足智多谋蔺相如担任出使秦国,护送“和氏壁”去秦国交换城池的任务,在谈判过程中,蔺相如识破秦王的阴谋,略施小计,从秦王的手中夺回了“和氏壁”,并顺利地带回赵国。后来,秦统一七国,“和氏壁”被秦始皇琢成“传国玉玺”世代相传,上刻“受命子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成为帝王无上权力的象征。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首页
商城
知识
鉴定
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