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育鉴赏课的认识与感受
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美术鉴赏教学
江苏省常州市横山桥中学马郁茜
在高一美术教学中,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感受、体验、联想、比较、分析、判断美术作品,获得审美乐趣,理解美术作品的意蕴活动。 这是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 但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只有两三个同学回答问题,往往是教师点名回答,或者水泡。 大多数学生只是洗耳恭听。 为什么到了高中年龄越大,学生就越不想回答问题呢? 学生没有答案吗? 显然不是。 用古老的“一言堂”、“满堂灌”、保姆式的教法,他们习惯坐着听权威的回答; 教师的绝对权威使他们习惯了“配角”。 长期以来,在美术鉴赏课上,教师纷纷从作品的来历谈起作者的趣事,最后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 下课后口干舌燥,但学生的脸很模糊。 作为美术教育家,我也仔细思考了这些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此谈谈自己的思考。
《高中美术新课程》总目标的第一句提出“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动”。 美术鉴赏模块课程标准的第一条是学生通过“美术鉴赏”模块的学习,能够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 我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结合“主体教育”和实施新课程的标准,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主体教育的基本精神。
1 .创设剧本,激活学生自主参与。
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欣赏课的前提。 一个教学主题开始后,教师要创设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作为美术欣赏课,通常按主题在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 在《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的引入中,学生最先看到的是曾侯乙编钟,听曾侯乙编钟演奏的《楚商》,学生很快进入本主题的文化情境,楚王问鼎的故事引导学生进行商周青铜艺术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衬托青铜古乐,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另外,在集体备课时,有教师在《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艺术》节课上,引入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玉印,挖掘了中国玉文化,形式新颖,内容牢牢抓住了教学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鉴赏课情境创设必须切题、新颖有趣、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自主参与后面的自主学习。
2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标准将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策略。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是各学科课程要承担的任务,美术鉴赏课也不例外。 所以,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自主探索,是学生经验性探索过程的中介和桥梁。 问题的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的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筛选确定问题或者由学生提出问题。 正如《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课一样,我提出了以下一系列问题。 剪纸:研究一下剪纸的历史吧; 剪纸根据其表现方法可以分为什么样的分类,以具体图片为例; 列举了各地有名的剪纸和剪纸艺人,总结了南北剪纸各有什么特色。 皮影:皮影起源的发展与现状皮影形的艺术风格; 影绘戏的角色设计。 年画:什么是年画; 年画的用途和艺术特色; 江苏桃花坞年画的发展与艺术特色。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选择进行小组编排,让学生在电子阅览室进行探究性学习。
无论用哪种方法提出问题,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提出的问题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问题必须明确; 问题要适度; 问题不能小而大的问题不应该具体抽象。
3 .培养学生互动、模仿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实施主体性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 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是指小组内部、小组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协调、交流、补充、学习。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过程的参与中,学习、倾听、分享,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实现学习的目标。 例如《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的课程设计,第一节课安排在电子阅览室进行,教师上课前提供了相关问题和资料的来源和检索方法。 各组分别查找并收集小组所选任务的学习资料,进行阅读和电子文本摘录; 以组为单位从民间美术的某些类型中选取若干作品,进行小组讨论评论,进行小组内交流,将个人独立思考转化为小组共识的成果,描写作品中的形象和情节,提出问题,记录作品中的疑点。 组内所有成员都有明确分工,相通
过组内合作和帮助,提高学习的效率。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分工、交流、生生互动,发挥各自的特长,互相帮助和启发。第二课时进行组际交流,交流各小组的学习成果。汇报的学生代表小组,学生和教师共同分享小组成果,并解决小组对作品的疑问。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能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为现代美术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把现代美术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交流之中,这对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合作精神,增进教学的效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合作学习的实施,应注意以下策略:树立新型的课堂教学交往观;变革座位的排列方式;正确进行分组;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合作学习;与其他教学形式有效配合。
4.全员参与,引导学生体验内涵。
新课程理念注重“人”本位,注重每个学生的参与和每个学生的发展,全员参与就成了它的重要特征。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去,亲历探究过程。美术鉴赏教学主要是欣赏作品,对作品内涵的体验,但并不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动动手,或临摹作品,或进行创作,这样更有利于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打破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美术鉴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美术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亲自尝试美术的创作,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例如在《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不妨让学生动手剪几幅窗花,或亲自创作几个小阿福,或照着年画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
在组织学生亲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参与的广泛性;活动的指导性;组织的有效性;形式的多样性;过程的开放性。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行探究创设必要的条件和提供必要的方法。新课程理念强调“启”和“导”。学生经过了探究过程,必然要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归纳、推理、演绎的提升过程。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对过程的体验,运用谈话、提问、研讨等方法,指导学生得出问题的结论。这里强调的是指导,绝不是各种形式的灌输。这就要说到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定位。教师应该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和创造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和服务者。在指导的过程中要做到到位不越位,指导不指定,参谋不代替。
5.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进行多元评价、主体评价和发展评价,关注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审美个性,充分肯定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敦煌莫高窟第112窟壁画中的反弹琵琶画像时,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造型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运用美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关注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是“为了一切学生”在教学中的体现。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亲近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的视角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体现学生主体的美术鉴赏课,教师精讲、点拨、评价所占时间一般是一节课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参与,如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尝试体验等。主体的主动积极作用在认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样的美术鉴赏课能够满足学生表现、参与、交往、合作的欲望,充分体现美术鉴赏教学的“主体教育”理念。
2006-06-05 原创作品 转自人教论坛
“美术”一听到这个词就会给人一种美的感受,我的整个心情也变得豁然开朗,这或许是我个人的原因吧!不知从什么时候我开始喜欢上美术,但这种喜欢并不意味着我对美术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我只知道美术会给人美的享受,让人完全沉浸在其中。当然了,前提是你喜欢它。那么,什么是美术呢?
美术,以我个人的理解指的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思想上的享受,当然这指得是那些好的美术作品。每次我看到一幅我感觉好的作品时,我就会爱不释手欣赏很久很久,我有时甚至会身临其境。总之,有很多感觉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下面我就来谈谈对美术鉴赏课的感想:
当初,我一开始并不是想选美术鉴赏的,而是为了工作着想,我选了就业技巧。后来我回到寝室经过反复思考,我既然比较喜欢美术,为什么不选美术鉴赏呢?大学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我不能这么死板。第二天,我毅然选择了美术鉴赏。
第一次上课给我的感觉是让我很舒心,我一下子对这个课堂产生了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每次上课我都感觉心情很好,课堂上也很轻松,在课堂上你不用记太多的笔记,只要带上你的头脑就可以了,美术鉴赏在我个人认为理解是最重要的。只要你理解了,如果你在经过练习就更好了。
通过美术鉴赏课,可以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在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真正地欣赏一幅画,以及画家在画一幅画的时候是抱着何种心情。还有作者到底在一幅画中所想要表达的意思……
美术,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可以感受到美术的气息,一张桌子、悬挂的衣服等等这些随处可见。学了美术鉴赏课,真让我受益匪浅,平常对生活粗略地观察也变得细心起来了。我渐渐地发现原来生活那么美好,有时观察一棵树,我会呆呆地看很久,仿佛自己身临其境了。
美术,浅意识地理解就是色彩,各种不同颜色的搭配,形成一幅幅画面。一般人们都只了解一幅画的表面含义,如果想了解得更深,就要更深层次地了解美术了。美术,更进一步的理解就是艺术,美术是一门艺术,同时也包含着作者在作画时往往蕴涵着深刻的含义,把自己的心情表现在一幅画中,使欣赏画的人产生共鸣。还有一些作品表现出了某一个时期特定的社会现象,蕴涵着社会矛盾,反映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在战争时期,也有一些作品是人们无法了解的只能凭感性去认识画家的意图,这些通常具有宝贵的文化和研究价值,例如凡篙晚年的作品,他晚年精神失常,画的一些画总是让人匪夷所思,而如今他的画举世闻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当然美术不仅仅是画,美术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所涉及的面也非常广泛。美术鉴赏课让我学到了许多,尤其是在欣赏古代绘画时。欣赏古代绘画,不能以现代的眼光去欣赏,而要结合历史,讲究意境、章法和笔墨。中国古代绘画有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五个时期。原始社会开始(美之感萌生),汉以前(线之形确立),唐以前(神之韵高扬),之后过渡到清末以前(灵之魂主旋律),五四起(中与西交融)。
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美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现代美术与古代美术有着本质的差别,现代的美术更多的带有现代的气息,现代画也十分地简明、易懂;而古代美术却让我们很难理解,以现代人的眼光,我认为古画看上去很难让人产生共鸣,必须与历史结合起来,才有所体会。古画也并不讲究进大远小的规律,以人物画为例,重点人物通常占的比例较大,次要部分占的比例较小。
静物画也是构成美术的一部分,学习静物画让我学会了更细心地去观察生活,原来生活是那么美好,也有一些抽象的静物画,从这些画中你可以联想到许多,想象的空间很大,可以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
学了美术鉴赏,让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得到了提高,还学到了日常生活的一些小常识,让我时刻观察生活中的美,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短短的课堂让我学到可如此多的知识。在这课堂上也让我感受到了大学的气息。
以上便是我的体会。
(转自http://user.qzone.qq.com/149820930/blog/1196241978)
2.如何弘扬玉文化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古语有之,知其德而重其存,以德守存。
儒家释义“玉之五德”:
五德之一:仁——“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说明玉给人带来恩泽,有仁爱之心,生性温和。是玉,经常佩带会给人一种非常平和的心态!玉不离身,人不离玉!
五德之二:义——“理之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从外表看就能看到玉的里面是否有杂质,表里如一,是玉的忠义!
五德之三:志——“其声舒畅,专以远闻,志者方也”。敲击玉石,会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并且声能传远,说明玉是有智慧的,并且善于传达给周围的人,志在四方!
五德之四:勇——“不挠而折,勇之方也”。不屈不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代表着玉有超人的勇气!
五德之末:洁——“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玉断裂了会有锋利的断口,但用手来触摸并不会伤害到我们,表明了玉德洁身自好,克己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