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文化是怎样发展?,如何弘扬玉文化
发布时间:2023-01-25 07:20:01
发布时间:2023-01-25 07:20:01
引子
临江之滨,石无光也经不起损失,历经千年磨砺,温润有棱角。 有玉,雪白; 有人温润如玉。 玉石不仅仅是一个设备,也是文化的象征。
玉和石头不同
新石器时代是文明的繁荣时期。 远古时代的人类摆脱了蛮荒的界限,出现了农耕、畜牧、制陶、编织、狩猎、渔业等原始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虽然昌槐神似原始,但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日益丰富。 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时,精神生活成为另一种追求。 玉器,正好能满足这个基本的精神需求。
石器是古人防止野兽和切割食物的利器。 玉虽然是从石头进化而来的,但与石器有所区别。 玉器更加光滑圆润。 当然,这是因为玉器的外观很美。
神权至上,以玉为礼器
石头总是乱七八糟的,为什么里面会生玉呢? 即使是现代人,也有很多人不明白那个。 更何况以前的人呢?
所以古人认为玉石是神的恩赐,玉石独特的外观受到古人的喜爱。 东北的红山文化、西北的齐家文化,都可以在华夏大地上看到璀璨的文明之光。
为什么玉和祭祀有联系?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开采玉石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古代,依靠唯一的工具开采玉石更是困难。 玉器既然如此稀有,那自然只有尊贵的人才可以使用。
在以前的民心里,什么事都是上天的恩赐。 后来形成的“天地君亲师”思想也表明,天的地位是第一位的。 但上天并不是很容易沟通的,除了祭祀之外,还需要特殊的媒体。 玉这么少,外表好看,自然就被当作天、地、人、神沟通的媒介。
以人为主,玉器多为明枝
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期间,玉器形成了特有的玉文化。 不过,当时的制作技术简陋粗糙,所以制作精良的玉器并没有诞生。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玉器的制作工艺提高,到了商周时期玉器种类增多,造型也丰富了。
此时,玉器已不再是一件小产品,由于玉器的特殊性,玉石被赋予了更多的——君子的纯洁、女性的纯洁等含义。 玉器原有的祭礼器作用,也逐渐被人们的“爱”所取代,弥足珍贵。
春秋时,用玉者显示威严、高贵,另有一番美。 这个时候,玉石的质量、做工都有要求,玉石也被人格化了。
战国时期,儒家赋予玉各种道德文化的内涵。 玉石不仅是纯洁的,也是精神的象征。 有句话说,陌生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此时玉器所赋予的道德文化内涵,受到达官贵人、世家公子的重视。 虽然产生了大量的玉器,形状也各不相同,但其中还是以装饰玉为主,也就是说有小玉石。 这个时候,殡葬习俗也逐渐形成。 玉握、玉塞、玉衣等。 自古以来,随葬玉就出现了,但没有形成特别的体制。 在玉器的形状突破了原来的限制之前,随葬玉是不会成为体制的。
战国时期,玉器的形状再次被突破。 不仅仅是小品玉器,还出现了大型玉扇、玉壁等器型,给玉器增添了新的活力。 但这是玉器的发展时期,玉文化真正进入繁荣时期,也必须提到汉朝。
两汉时期,社会政治比较稳定,思想环境比较宽松。 特别是文景两帝时期,主张“黄老思想”,即无为而治,为玉器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玉器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 此时,儒家为玉石形象注入了新的阐释,道家思想为玉石增添了神秘,这无疑为玉器创作提供了全新的方向。 工人制作玉器时,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限制,因此出现了许多经典作品。 这也是玉文化的第一个高峰。
此后,千百年来,玉器接二连三地被注入各种意义,但都没有脱离原来的范畴,直到唐朝,玉文化才迎来了第二个高峰。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鼎盛的封建王国,万朝来拜的盛况对玉文化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这一时期出现的飞天、玉人、双鹿等玉器,将玉文化再次推向了高潮。 此时的玉文化不仅仅追求美感,更彰显浪漫色彩,艺术界也更高雅。
玉文化的最后一个高峰是在清代。 作为一个政治、文化、经济高度统一的王朝,各类艺术也空前繁荣。 这一现象也是必然的,在千年的积累之后,玉文化一度井喷式发展,这次将玉文化推向了顶峰,玉文化不仅具有美感,而且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参考资料: 《浅谈中国古代玉文化》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古语有之,知其德而重其存,以德守存。
儒家释义“玉之五德”:
五德之一:仁——“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说明玉给人带来恩泽,有仁爱之心,生性温和。是玉,经常佩带会给人一种非常平和的心态!玉不离身,人不离玉!
五德之二:义——“理之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从外表看就能看到玉的里面是否有杂质,表里如一,是玉的忠义!
五德之三:志——“其声舒畅,专以远闻,志者方也”。敲击玉石,会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并且声能传远,说明玉是有智慧的,并且善于传达给周围的人,志在四方!
五德之四:勇——“不挠而折,勇之方也”。不屈不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代表着玉有超人的勇气!
五德之末:洁——“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玉断裂了会有锋利的断口,但用手来触摸并不会伤害到我们,表明了玉德洁身自好,克己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