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怎么定?,关于玉文化的任何东西写议论文用
发布时间:2023-01-11 20:20:02
发布时间:2023-01-11 20:20:02
参考资料:
中国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贯彻玉文化,它也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古玉器中,良渚玉器和后来的战国玉器以其令人难以置信的技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同时也为研究中华文明历史提供了令人信服的佐证。
在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史中,之所以以战国、汉、清三个历史时代为鼎盛时期,其技术水平处于一个时代的鼎盛时期,其原因首先是玉器和玉文化融入当时的政治、文化、礼教和生活之中,从当时的统治者到黎民百姓,对玉器是一种崇拜二是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物质丰富、文化发达。 在中国悠久的玉文化历史中,对现代玉文化影响最大的是清代,它不仅是中国玉文化的辉煌时期,而且为后代留下了许多艺术珍品。 这一时期的宫廷玉作和王室贵族完整的玉文化理念也对后代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但清代玉文化的发展也不平衡。 顺治执政到康熙时代(1644—1722 ),这一阶段是清朝执政不久,基础不稳定,经济也处于恢复期,而且由于崇尚节俭,宫廷玉作中几乎没有玉器这样的奢侈品。 据故宫博物院馆藏统计,在万余件玉器藏品中,未发现康熙年号顺治的作品。 雍正经乾隆到嘉庆(1723—1820 )是清中期,经过康熙这一中国历史上伟大君主的统治,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又由于乾隆热爱中国文化,中国玉文化也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特别是从干隆24年后到嘉庆初年,在大约40年的时间里,中国琢磨玉史新高潮时期出现的道光至宣统(1821—1911 )年,属于清王朝末期,社会动荡、萧条国力不振、列强入侵、玉文化衰落、玉雕技艺也日益衰落。 清代玉文化鼎盛时期处于乾隆盛世的后期。 著名玉器专家杨伯达以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为界,将乾隆盛世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 前期宫廷玉器发展缓慢,主要雕琢了一些仿古玉和时作玉。 乾隆二十五年后,玉器的制作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时期。 这一时期,回部每年两次向朝廷进贡玉料四千斤,玉料不断增加,既促进了宫廷玉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的富商百姓都购买了多样化的玉器,扩大了玉器的供应量,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干隆认为:“以势利的姿态
所谓“俗爷”,即玉肆,在玉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无视玉质玉性,大量制造了式样低俗、做工粗糙的道路商品。 同时“华扰”之风盛行,出现了一些纹饰轻薄、庄重而不雅量的玉器,被乾隆称为“玉厄”。 《崇尚师古》是干隆为扭转“俗样”局面、彰显其慕古意识而提出的,创作了许多仿古玉器,使玉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在此思想指导下,乾隆后期大量仿制商周至秦汉青铜器的玉器,客观上带动了玉文化的发展。 同时他也倡导“良材不雕”、“古尚简约”的艺术准则。 “提倡画意”也是弘扬玉石文化的重要举措。 玉石是稀有物质的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其表现内容和手法与画相似。 因此,乾隆提倡画意,在创作玉石山水时融入中国山水画精髓,结合写意,就像画家追求笔墨情趣一样,《关山行旅》、《大禹治水》都以绘画为蓝本,进行刻纹样的“传痕玉” 痕玉具有鲜明的阿拉伯风格,其形状、图案充满异国情调。 最后说:“莹薄如纸,纹样细如毛,器表圆光滑,抚摸处不留手。 ”由于干隆对痕玉的赞美和青睐,仿痕玉之风波及扬州、江宁、北京等地,一时兴起仿痕玉之风,民间玉随意称痕都斯坦玉器为“蕃作”,“仿痕玉”为“迷作”,至今不衰,故“仿痕玉”
隋唐时代
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往密切,长安成为国际性城市。 这个时期的手工业极为繁盛,手工艺品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但该期玉器出土甚少,目前已知的只有玉杯、球团矿、皮带扣、板带
、玉簪、衮册等很少几种。唐代玉器和器形与汉代和魏晋南北朝的风格不同,大量出现花鸟、人物饰纹,器物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有实用价值的杯碗增多,并出现新型饰件和表示官阶高下的玉带饰物等。“温润如玉”的君子最高准则、
“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
“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
“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
“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
“守身如玉”的爱情坚贞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