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宫醴泉铭全文翻译是什么?,《望夫云》是我国那个民族的民间传说?

发布时间:2023-01-08 19:20:01

1.九成宫醴泉铭全文翻译是什么?

九成宫醴泉铭全文翻译是什么?

【九成宫醴泉铭全文翻译】:

贞观六年夏历四月,皇帝在九成宫避暑。 这里原是隋朝的仁寿宫。 覆盖山野建造宫殿,堵塞山谷形成池沼和护城河。 跨水柱架桥,开荒建双阙,四面高阁,四面长廊,屋舍纵横,台西错落有致。 仰望高远达百寻,俯视峻岭达千仞,金碧辉煌,金碧辉煌可照云霞,高峻可达日月。

看着他盖宫殿润山回来,极尽奢华。 因为人们这种纵欲的态度,真的必须加以摧残。 在热到能融化金属的日子里,这里有不蒸而热的气温。 微风徐徐吹来,带来凉爽舒适,确实是个适合居住的好地方,是个滋养精神的胜地,汉代的甘泉宫无法超越。

【作品原文】:

维贞观六年孟夏月,皇帝避暑几乎九成宫,这也是隋朝仁寿宫。 冠山抗殿,终成池,跨水而乐。 被岩石包围分为阙。 高阁周建,长廊四通八达。 宇胶葛,台西参差。 抬头远交百寻,下则千仞险峻。 珠壁交映,金碧相晖,掩映云霞,红字日月。

移山过谷,穷奢极欲,善足尤甚。 关于炎景流金,没有郁蒸之气; 微风缓缓移动,有一种凄凉。 信体之佳所、诚养神胜地、汉甘泉还做不到。

【后世影响】:

《九成宫醴泉铭》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楷书”或“天下第一正书”。

欧阳步入中年,书名问世,有“八体皆能”之称,到晚年,书法艺术水平更上一层楼,《九成宫醴泉铭》年他已76岁。 加之为奉斋所作,更有匠心,因其笔力刚直清秀、险瘦峻、既得北碑方正利之势、南帖风貌秀丽韵,被誉为历代“正书第一‘唐楷书之冠’” 后世科举考试中写字的方法都是以欧体为试卷标准的,足见这本书的影响力之深。

【艺术鉴赏】:

点画

《九成宫醴泉铭》的点画风格主要有三种。 又瘦又硬,很美,很温暖。 这三者并没有截然分开,而是在一笔或一字之内同时表现出这些风格。

《九成宫醴泉铭》是瘦骨嶙峋的硬盘风格。 那一点画比瘦金粗,字比脸细,在胖方面处于恰到好处的状态。 书法讲究笔力,笔力通过“骨头”来实现。 太胖是没有骨头的,太瘦是“容易折断”。 胖得恰到好处、匀称的肉适合表现笔力。

如果说瘦硬都是《九成宫醴泉铭》时描写的阳刚之美,那么秀丽就是其阴柔之美。 《九成宫醴泉铭》的秀丽主要体现在圆珠笔和长笔画上。 例如,“公”的第二、第五两点,既冷酷无情,又兼具四周,给人一种温厚含蓄的感觉。 “公”字的其他三点呈三角形,有角,英气逼人。 但是,由于第二画、第五画的中和作用,整个字不会变得粗暴粗暴。 修长的笔画,特别是高挑、高挑容易显出秀色,这在雄强、粗犷的龙门四品中也有体现。 《九成宫醴泉铭》年,“暑”字扬长,笔墨入半藏锋,带有一定弧度,方圆兼而有之,笔势绵延,宛若武士刀,给人以巧妙和刚柔相济的美感。 《九成宫醴泉铭》的点画兼具刚柔,但与此相比,刚的成分很多。 刘熙载说,这是对书风中略显阳刚之美的中和。 刘熙载说:“善学欧者之威,不猛。” 这就是说欧书属于中和之美。 又说:“欧之为鹰隼易知”。 这就是欧楷偏向阳刚之美。

《九成宫醴泉铭》的温润温厚湿润。 温厚是毛笔或藏锋的艺术效果,润是墨法。 晋唐基本使用深色墨,黑白对比强烈,所以实用性最高。 墨太浓容易堵塞笔墨,压笔膨胀,加适量清水,达到浓润功效——,既不消肿,也不软。 目前看到的《九成宫醴泉铭》一般为拓片,黑底白字,看不出墨水深浅干燥。 但是,由于当时的墨水状况,再加上欣赏者的想象活动,容易感受到点画的浓厚。

结字

《九成宫醴泉铭》结字的首要特征是平正,平正与端庄意义大致相同,是篆书、隶书、楷书等静态字体的共同特征。 孙过庭《书谱》云:“初学者虽有分布,但求平正; 既然知道是正确的,就要追求危险; 可以做危险的事,回到平正。 ”《九成宫醴泉铭》具有平正的特征,但该平正并不是“初学者分布”意义上的平正,而是“也有危险”意义上的平正,即平正与危险的统一。 这又分为两种情况。 中间含有奇和奇,不失正。 比如《九成宫醴泉铭》中的两个“饮”字。 就在左边

的“饮”中,“欠”的最后一笔写成了反捺,与撇画距离稍远,从而将欹侧之势拉正。在右边的“饮”中,“欠”的最后一笔写成了直捺,因其“重量”较大,与撇画相接就能保证正势。这两个字中,“食”都是正的,“欠”都呈左倾之势,整个字平正而不失活泼,这是正中含奇的两个字例。再如“武”字,戈钩与右上的打点造成左倾之势,但左边的三横左低右高,撑住了这种险情;同时,“止”的短横不是右昂,而是向右下顿,又在一定程度上拨正了三横的斜势;所以,整个字构成了奇中求正的典范。又如“分”字,每一笔都是斜的,但整个字却显得很正,这也是险中求稳的结体。

《九成宫醴泉铭》结字的第二个特点是紧结,即内紧外松或内密外疏。笔画往中宫靠拢,向四周放射,也称为辐射性结体。《九成宫醴泉铭》中的“叅”“成”等字是紧结风格的代表。“叅”字的撇、捺、竖等笔画都非常明显地往中宫簇拥,而撇、捺又八字分散,显得很舒展。“成”字的短横、横折钩、戈钩和最后一点也是往中心聚拢,而戈钩修长,向左上和右下辐射,紧结给人以挺拔、舒展之感。此外,《九成宫醴泉铭》的竖笔一般呈背势,更增添了字的挺拔之感。

《九成宫醴泉铭》结字的第三个特点是纵长。《九成宫醴泉铭》多取背势,这是隶意的一种体现。因为带有隶意,所以《九成宫醴泉铭》具有高古的特点。但事实上,《九成宫醴泉铭》不仅带有隶意,还带有篆意,这里的篆意指的是小篆的笔意。它有多种表现,例如全用中锋、圆起圆收、粗细一致、使转处为圆转、结体多向势、字形修长等等。《九成宫醴泉铭》的篆意主要体现在结体的纵长上,欧阳询将字形拉长,既是一种创新,又是一种复归——向小篆结体的复归。由于兼备篆隶笔意,因此《九成宫醴泉铭》更增添了古意。

  • 章法

《九成宫醴泉铭》是奉敕之作,为了庄重和严肃,必然会对碑石的大小、碑文的内容和字数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打好界格(确定字的大小)。书丹前的这些准备工作其实并不属于章法,但会影响到章法。它对章法的直接影响就是行列问题。因为划好了方格,所以《九成宫醴泉铭》必然是纵成行、横成列,行距、字距的差别不会太大。又因为《九成宫醴泉铭》结体修长,所以造成行距略大于字距。

《九成宫醴泉铭》章法的第二个特点是字形大小适中且一致。在方格中写字,“如果把字写小了,尽管保持中正,却会显得全篇空荡,如同一个瘦子穿着一件肥袍子;如果把字写大了,又会显得全篇拥挤,如同一个胖子穿着一件瘦袄”。因为字形大小适中,所以《九成宫醴泉铭》显得疏朗开阔,却又不至于空荡似“溺水之禽”(王羲之语)。

《九成宫醴泉铭》章法的第三个特点是每个字的体重基本相等。字的“体重”是视觉上的重量感,并不是物理的重量。例如上面的“询”字,左下方比较密,笔画相对细一些,右上方的“勹”笔画相对粗一些,所以整个字并不让人觉得重心失衡。就多个字来看,一般笔画少的字要写得粗一些,笔画多的字要写得细一些,这是为了保证它们的重量大致相等。

有行有列、大小适中且一致、体重相等可以说是《九成宫醴泉铭》章法成功的基础。章法的成功自然会使作品产生神采的美。神采虽然不能通过语言充分表达出来,但还是可以略微描述。第一,《九成宫醴泉铭》具有儒雅的气息。儒雅与士气、书卷气相当,这非有深厚的学识不能达到。第二,《九成宫醴泉铭》具有静穆的气象。楷书虽为静态书体,但这并不能保证气象的静穆,不少楷书作品特别是现代作品常常让人觉得“火气”很大。因此,静穆主要源于人的心灵修养。


【作者简介】:

欧阳询(557—641),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字信本,唐代书法家、文学家,“楷书四大家”之一,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家”,与虞世南并称“欧虞”。欧阳询的书法造诣极高,其楷书法度严谨,正中见险,骨气劲峭,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后世称为“欧体”。其传世碑刻有《房彦谦碑》、《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虞恭公碑》、《化度寺邕禅师塔铭》等;存世墨迹有《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等;编著《艺文类聚》一百卷。


【创作背景】:

唐贞观五年(631),太宗皇帝李世民命令修复隋文帝之仁寿宫,后改名为九成宫。翌年,太宗皇帝来到九成宫避暑,在游览宫中台观之时,偶然发现一清泉,欣喜之余,下令由魏徵撰文,欧阳询书写,于贞观六年(632)刻碑。

按《唐书》:“贞观中改隋仁寿官为九成宫,水徽中又改为万年宫。宫在岐山,开皇十三年杨素所治。”九成宫乃隋之仁寿宫也,魏为此铭,亦欲太宗以隋为戒,可以见魏之志也。《弇州山人稿》载,魏征文有箴规太宗之意,故末云:“居高思坠,持满戒溢。”


【表达主题】: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贞观六年(632)由魏征撰文、书法家欧阳询书丹而成的楷书书法作品(碑刻者不可考)。现存于陕西麟游县碑亭景区。

《九成宫醴泉铭》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

《九成宫醴泉铭》结体修长,中宫收紧,四边开张,左敛右纵,化险为夷。字形随势赋形,左右结构作相背之势,上下结构上窄下宽,间架开阔稳定,气象庄严。其布白匀整,字距、行距疏朗,为九宫最准者,全碑血脉畅通,气韵萧然。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视为楷书正宗,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或“天下第一正书”。 


【名家点评】:

  • 宋代释居简《北集》:“贞观初,欧、虞、褚、薛以王佐才弄翰,追配二王,谨严瘦劲,欧阳绝出,流落天壤间者何限,独《化度寺》《醴泉铭》最为珍玩。习之者往往失其韵致,但贵端庄如木偶死于活处,鲜不为吏牍之归,假刻误人,人亦罕识。”

  • 宋代朱长文《续书断》:“(欧阳询)杰出当世,显名唐初,尺牍所传,人以为法,虽戎狄亦慕其声。然观其少时,笔势尚弱,今庐山有《西林道场碑》是也;及晚益壮,体力完备,奇巧间发,盖由学以致之,《九成宫碑》《温大雅墓铭》是也。”

  • 元代虞集:“楷书之盛,肇自李唐。若欧、虞、褚、薛,尤其著者也。余谓欧公当为三家之冠,盖其同得右军运笔之妙谛。观此帖(《醴泉铭》)结构谨严,风神遒劲,于右军之神气骨力两不相悖,实世之珍。但学《兰亭》面而欲换凡骨者,曷其即此为金丹之供?”

  • 明代王世贞《弇州山人稿》:“赵子固以欧阳率更《化度》《醴泉》为楷法第一。虽不敢谓然,然是率更碑中第一。”又:“信本书太伤瘦俭,独《醴泉铭》道劲之中不失婉润,犹为合尔。”

  • 明代陈继儒《眉公全集》:“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

  • 明代汪砢玉《珊瑚网》:“欧阳率更书,米海岳称其真到内史,石刻唯《醴泉铭》《化度寺》二碑特妙。”

  • 明代赵崡《石墨镌华》:“《醴泉铭》为正书第一。”

  • 明代詹景凤《詹氏玄览编》:“欧书寒峭,妙在瘦劲而婉。今之学欧书者,直板硬平。《九成宫醴泉铭》,欧阳率更得意书也。”

  • 明代陈循《芳州集》:“欧阳唐人楷法第一,此(《虞恭公碑》)与《化度寺》《九成宫醴泉铭》又欧阳书法第一。”

  • 清代郭尚先《芳坚馆题跋》:“(《醴泉铭》)高华浑朴,法方笔圆,此汉之分隶,魏晋之楷合并酝酿而成者,伯施(虞世南字伯施)以外,谁可抗衡!”

  • 清代王澍《竹云题跋》:“每见为率更者,方整枯燥,了乏生韵。不知率更书风骨内柔,神明外朗,清和秀润,风韵绝人,自右军来,未有骨秀神清如率更者。《醴泉铭》乃其奉诏所作,尤是绝用意书,比于《邕师塔铭》,肃括处同,而此更朗畅矣!”


2.关于玉石文化精神的诗歌

关于玉石文化精神的诗歌

    《诗经》:“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桃李,报之以琼瑶……”《九歌》中写道“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其中“玉桴”指的是玉头的鼓槌;《离骚》中“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靡以为米长;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这里的“琼枝”指美丽的玉,“琼靡”指玉的碎屑,“瑶象”指的是美玉的象牙,借宝玉石之美描写宏大万千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乐府《战南城》中“双珠玳瑁簪”,《古诗为焦促卿妻作并序》中“耳着明月珠,”“口如含朱丹”这里的“珠”、“丹”都是指珠宝首饰,“朱丹”指红宝石;曹植《美女篇》中“玉帛不时安”,这里“玉”与“帛”一起为古代行聘之礼;《西洲曲》中“垂手明如玉”,以玉形容手之白……这些诗歌都表明,当时的宝玉石已经在民间较为广泛的流传,珠宝首饰的种类与款式也更为多样,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王翰的《凉州词》里也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句子,李商隐《锦瑟》里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而李白以“明月珠”比喻贤能,辛弃疾以“玉漏迢迢”比喻时间漫长……特别是《红楼梦》里的一块神奇的“通灵宝玉”,蕴涵了无尽的诗情画意,其中有许多关于宝玉石的诗句,比如“珍珠如土金如铁”、“白玉为常金作马”、“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可为达到了中国宝玉石诗词的极致。
    到了近代,曾经灿烂辉煌的中国宝玉石诗歌却显得不如人意,关于宝玉石文化的诗词少而又少,几乎难以看见——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文化上的一个遗憾。?。

3.《望夫云》是我国那个民族的民间传说?

《望夫云》是我国那个民族的民间传说?

大理的山川,翠绿雄伟,实在迷人。苍山上十八条溪水落石出,像一条条闪光的银链,悬挂在山峰之间,真是好看。苍山有十九峰,其中有一个叫玉局峰。每到十冬腊月,玉局峰上便出现一缕洁白的云彩,袅袅婷婷,宛如一个姣洁美丽的女子,伫立有玉局峰顶,向洱海眺望,那景色更是动人。不过,这朵云彩一出现,大理一带就狂风大作,刮得平静的洱海顿时白浪滔天,波涛滚滚。直到把海底的一块石坪吹得露出水平,狂风才停息下来。这朵神奇的云彩有个动人的名字,就叫做望夫云。关于它,流传着一个传说。 相传一千多年前,南诏王有个公主长得很美丽,又很善良,她的眼睛像洱海水一样明亮,她的心地像清碧溪水那样纯洁。公主已经十九岁了,可是南诏王还没有招上驸马。王孙公子争相向公主求婚,但公主觉得都不称心,一个也没有答应。 就在这一年的春天,公主在绕三灵盛会上认识了一个年轻的猎人。这个猎人从小失去父母,独自居住在玉局峰的岩洞里。公主很同情他的遭遇,又见他长得英俊、魁伟,就看中了他。猎人见公主长得俊俏,对人又和气,也很喜欢她。 公主看中猎人以后,时刻都思念他,想得白天吃不下饭,晚上睡不好觉。有一天,南诏王突然告诉公主,已把她许给大军将了,择定吉日就要成亲。听到这意外的消息,公主焦急得整整哭了一夜,两只眼睛都哭肿了。第二天清晨,晨雾刚刚散去,公主在窗前呆望着青翠的苍山,心如乱麻。这时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只喜鹊,落在窗前的树枝上,喳喳地叫个不停,叫得公主心更烦了,说:“小喜鹊,小喜鹊,你知道我心中的忧愁吗?”不料,小喜鹊轻轻地点了两下头。 公主连忙说:“小喜鹊,那就请你带个口信给玉局峰的猎人,叫他快来救我。”小喜鹊又点了点头,飞走了。 小喜鹊一直飞到了玉局峰。这时猎人刚从云弄峰打猎回来,正要进洞。小喜鹊停在洞口的桂花树上,朝着猎人喳喳地叫。 猎人奇怪地问:“小喜鹊,你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吗?” 小喜鹊说:“南诏王要把公主嫁给大军将了,公主要你赶快去救她。” 猎人认识公主后,也天天思念着她,现在听说公主就要嫁人了,心里急得像烧着一盆火,他背起弓箭就往山下奔去。走到半路,看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背着一只背箩,一瘸一拐地在前面走着。 猎人问他:“老爷爷,你要去什么地方,你的腿怎么啦?” 老人回答说:“我去山上采药,不小心摔坏了腿。唉,怕到天黑都回不到家啦!” “老爷爷,我背你走吧!” 老人也不推迟,猎人背上他就急急忙忙往前赶路。走了一会,老人问猎人说:“小伙子,你走得这么急,有什么事吗?” 猎人见这位老挺和善,就把要去救公主的事告诉他。 “宫墙那么高,王宫的禁卫军又那样森严,你这样去怎么能把公主救出来呢?” “老爷爷,那我怎么去救公主呢?” 老人想了一下,就对他说:“凤眼洞陡峭的崖壁上长着一棵桃树,你只要吃了这棵桃树上的桃子,就有救出公主的本领了。可是摘取那桃子可不容易,还没有一个人摘到过呢!” “只要能救出公主,再大的困难我也不怕。” 当猎人刚把话讲完,突然觉得背同轻飘飘的,回头一看,背上的老人早已无影无踪了。他想,这一定是苍山神来帮助我了,朝山顶拜了一拜,就直奔凤眼洞。 猎人到了凤眼洞,站在仙人床上往下望,只见笔直的峭壁直插进下面的万丈深渊。在陡峭的崖壁上真的长着一棵桃树,树上的桃子在绿叶中闪着红光。沿着这峭壁往下爬,一失手就会粉身碎骨。可是为了救公主,猎人毫不犹豫地下去了。他终于爬到了桃树边,摘了一个又大又红的桃就吃起来。桃子刚一下肚,浑身的疲劳立刻消失了。他轻轻抬起脚来,竟然悠悠地飞上了天空。就在这天晚上,猎人乘着月光飞进王宫竟把公主带到玉局峰去了。 公主同猎人在玉局峰的岩洞中结成了夫妻。他们白天一起去打猎,一起开荒种地,晚上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他们岩洞口长满了会笑的龙女花、会跳舞的素馨花,还有杜鹃花、山茶花。他们生活得很幸福。 公主失踪后,南诏王天天派人去寻找,但一直没有找到公主的下落。南诏王心里很焦急,便请罗荃法师来商议。罗荃法师是海东罗荃寺的高僧,为人奸诈,会施各种法术,他一进宫就告诉南诏王,他已在天镜阁用神灯照见住在玉局峰上的公主和猎人。 南诏王听了,气得半天说不出话。他想,南诏王的公主私自嫁给一个打猎的,我这南诏王的脸往哪里放呀?他又想,自己的女儿还管不住,今后怎么去管理百姓呢?他越想越气,就要大军将率领人马到苍山捉拿公主和猎人。 罗荃法师对南诏王说:“猎人有非凡的本领,兴师动众,不但拿不到他们,事情传开了还要被百姓耻笑,还是让我用法术制服他们吧!” 于是罗荃法师就派了一只乌鸦去苍山传话。 一天,猎人同公主正坐在洞门前唱歌。突然飞来一只乌鸦,抖抖翅膀就对他们说起话来,它自称是罗荃法师派来叫公主回宫的。它说:要是公主不回去,法师就要用大雪封锁苍山,让她和猎人活活冻死在苍山上。 公主对乌鸦说:“我已同猎人结为夫妻,生死都要跟他在一起。” 乌鸦飞走后,晴朗的天空霎时阴暗起来,北风呼呼直叫,接着,就飘起大片大片的雪花。雪越落越大,整个大理坝子都成了白茫茫的一片,整个苍山都被大雪覆盖了。他们的岩洞口堆起了三尺雪,刺骨的寒风直往洞里灌。兽皮挂在洞口,都被大风刮走,木头挡在洞口,都被大雪压垮。暴风刮得柴火都烧不着了,公主在宫中生活惯了,怎么能耐得住这样的严寒呢,她冻得浑身直打哆嗦。 猎人心里很难过,他对公主说:“罗荃法师有件八宝袈裟,穿着它冬暖夏凉,我去给你拿来,就抵得住这暴风雪了。” 公主忧虑地说:“罗荃法师就是为了害死我们,才用大雪封锁苍山,你去罗荃寺拿袈裟,岂不是自投罗网,还是不要去吧!” 猎人安慰公主说:“多少豺狼豹都死在我手下,那法师算得了什么!你不用担心,我很快就回来。” 猎人走到洞口,伸开双臂,猛地腾空而起,迎着暴风雪,一直向海东飞去。他飞到了罗荃寺,从罗荃法师的禅座后面拿起八宝袈裟,拴在腰上就往玉局峰飞回来。当他飞到洱海上空时,罗荃法师突然从寺里追赶出来,一边念着咒语,一边把蒲团直朝猎人打去。蒲团正打在猎人背上,猎人就像中箭的大雁一样,从空中坠落下来,一落到海底,就变成一只石骡子。 公主迎着风雪,在岩洞中等待丈夫归来。她从清晨盼到黑夜,从黑夜盼到天明,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她正万分焦急的时候,罗荃派来的乌鸦告诉她:猎人已被罗荃法师打死身坠洱海,变成石骡子永远埋在海底了。公主非常痛苦,几天之后,就忧愤地死在洞里。她死后,精气一直冲向玉局峰的顶端,化为白云,忽起忽落,好像在向洱海深处探望。这时洱海上面也有白云飘浮,和峰顶白云遥相呼应,顿时狂风大作,掀起巨大的波浪,直到把海刮开,现出石骡,风浪才停止。 从此以后,每年十冬腊月,人们就把玉局峰上出现的这朵白云,叫做望夫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首页
商城
知识
鉴定
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