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保见证】第一篇:临武三十六湾矿区的绿色“蝶变”
一、三十六湾在哪里?
三十六湾是个美丽的名字,以矿山闻名,以污垢闻名。 谁也没想到这个名字会在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湘江保卫战中载入史册。 三十六湾地区位于临武县西北部山区,甘溪河上游,矿区面积48平方公里。
临武县地处湖南南部湘粤交界,南岭山脉东段北麓,夹九嶷山和骑田山之间,有“滇头粤尾”之说,是湘南置县历史最悠久的县之一。 战国时代设立临武邑,汉高祖五年建县。 《水经注》年记载为县方武溪东,是因为说的是临武县。 县域面积1375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人。 历史上,临武是滇南古站要塞,是古代中原出海的必由之路,也是生意红火之地。
临武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探明储量的矿床9类50余种,占全省已知矿种的1/3。 其中有色金属11种,稀有金属11种,分散元素7种,黑色金属2种,非金属6种,累计矿床90处,煤、锡、钨、铅、锌为优势矿种,质量好,储量大,是全国第四大锡锭生产碳酸钙纯度高,储量大,前景好。
三十六湾地区是临武县有色金属矿的主要集中地带,蕴藏铅、锌、锡、钨、铜、金、银、锂、铟等多金属共生矿,铅锌钨等有色金属含量较高,其中矿产资源储量分别为铅220 毗邻的香花岭矿区,位于南岭东西向稀有金属成矿带中段,已探明锡矿储量4.52万吨,达到大型矿床规模,锡矿物位于该矿区皱子岭黑云母花岗岩岩体内及其外侧泥盆系砂质岩和石灰岩中。 此外,还查明有热液型锡矿和层状铅锌矿。
香花石是中国地质学家发现的第一种新矿物,发现地点以湖南省临武县香花岭命名的中国香花岭独具特色,形似动物的大熊猫被誉为“国宝”。 香花岭通天庙,海拔1594米,方园约100平方公里。 通天庙所在的通天山地区盛产通天玉。 通天玉是一种以石英为主,含有少量高岭石、蒙脱石等矿物质的石英质玉,质地细腻,透明透明,色泽丰富,常见白色和黄色、红色、褐色、灰色、蓝色等。 据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探研究院、湖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介绍,初步探明通天玉储量丰富。
三十六湾地区采矿历史悠久。 据史料记载,在中国五代时期,也就是公元907年,有人在这里开采和冶炼铜矿。 到明代,从公元1573年到1602年,在太平发现了锡矿和砷矿。 经过明代、清代到民国的300年间,已有大小公司34家,两万多人在这里开采锡矿兼做硫矿和砷矿。 截至1949年,根据山上残留大量采矿洞穴的体积推算,开采的锡矿至少有1万多吨。
二、三十六湾怎么了?
据统计,为了观察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六湾矿区的现状,有两组数字。
1994年,三十六湾地区有色矿达到126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的有16家。
2008年,三十六湾地区拥有采矿许可证的企业有19家。 当时,临武县拥有采矿许可证的企业81家,其中煤炭企业28家,非煤矿山企业49家(有色矿35家,石墨矿1家,采石场13家)。 三十六湾地区19家有色采矿企业占全县35家的大半。 年采煤量150万吨,有色金属矿石8万多吨。
2008年初临武下凡时,曾几次走访三十六湾矿区,发现受冰灾影响,依山而建的楼梯选矿厂,漫山遍野,部分厂房已坍塌,部分已坍塌。 像蜂窝一样的洞,遍布山里,一部分封闭,但一部分还在开采。 依山而建的尾矿库到处都是,有的没有屏障,倾倒满坡,有的尾矿坝已经满库成丘。 浊水、废渣尾矿、各种垃圾、漫山遍野。
很难想象在几乎垂直的山体和断崖峭壁上,沿着与蜂巢一样的坑道重叠的附近的山而建的楼梯选矿厂是怎么建造的。 采矿生活区与车间重叠,各企业车间重叠,矿工们穿梭于鳞次栉比的车间之间,令人惊讶。 几十根空中简易钢丝绳连接着一座小山,在斗车上装载矿石往返。 比起美国西部电影中描述的画面,场景要好得多。 山坡岩壁下有十几条流入甘溪河的小溪小沟,小溪小沟两侧密集着大小数千家小选厂和毛毯厂,对重金属进行重选,选矿后废弃
水废渣直排该溪沟,加上溪沟傍成千上万的选矿工人所排的生活粪污与垃圾混杂其中,一遍狼籍,不堪入目。
据了解,在八九十年代开矿鼎盛时期,三十六湾矿区有“小香港”之称。最多时,这里曾聚集了来自河南、贵州、江西等9省的10万淘矿大军,白天人声鼎沸,机声轰鸣,晚上人来人往,灯火通明,发廊夜市灯红酒绿,“小香港”的称谓就此传开。
工业文明的巨大财富,伴随着昼夜嘶叫的马达声,源源不断地流入人们的腰包,成就了一批又一批富豪。当地人说,三十六湾矿区曾出了6个亿万富翁,几十个千万富翁。2008年我到三十六湾所在的万水乡的一个村调研时,看到一栋栋别墅、一部部豪车,让人羡慕。当时还听说为了争得村里一块地建房,几个老板竟价就上了千万。可想而知,村里有的人富得流油。
巨大的利益,暴富的驱动,三十六湾矿区成了掠夺资源的战场,少数人得利,多数人遭殃。
三十六湾区矿区的污染直接污染的就是山脚下的甘溪河,危害的是甘溪坪村的村民。
甘溪河是临武县境内流入湘江的河流之一,属于湘江的四级支流,是湘江一级支流舂陵江的二级支流,为三十六湾矿区地表主要溪流,发源于通天庙。自源头流经香花岭矿、甘溪坪、滩下坪。全长17.5公里,流域面积58.79平方公里。甘溪河源头为高山区,山高坡陡、植被尚好;中游为三十六湾矿区,矿业集中,人类活动频繁,植被破坏严重,废矿尾砂冲击,水土流失加剧,导致一遇洪水,甘溪河就泛滥成灾,河道两岸经常被淹,泥砂堆积几尺厚。
当地人介绍说,甘溪河下游有两段阴河,在滩下坪进入地下河,经约650米从浸槽南侧复出地面,然后从浸槽西入地下河约1200米,再复出地面,进入陶家河。实际上,甘溪河中下游属喀斯特地貌,天然溶洞密布,矿区多年尾矿废水,不少直接灌进了溶洞,影响不可估量。
甘溪河,是一个甜蜜的河,因溪水甘甜而得名,现实中的甘溪河是一条排污沟,受纳三十六湾矿区采选企业排放出的尾砂和废水,污染十分严重。因工作关系,我曾于2001年、2004年、2006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3年、2016年、2018年,无数次到这里调研、检查、督查。在这里争过、吵过、骂过,十几年来一直牵挂。2013年之前在这里看到的场景似“火星”,那个震撼直击灵魂,是从事环保二十多年看到的的污染最严重的地方,触目惊心!不仅污染本地,还严重影响湘江。
三、三十六湾整治攻坚战
三十六湾矿区最近的三四十年间,与巨额财富相伴而生的,是鲜为人知的灾难。矿主换了一茬又一茬,留下黑漆潦的矿洞和满目疮痍的山体,富含重金属的尾砂矿石像一枚枚“定时炸弹”,威胁着湘江流域的水环境。遍地堆放的废石、废砂、废渣在雨水的冲刷下,锌、铅、锡、砷等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的浊流,经三十六湾两江口奔泻至湘江四级支流甘溪河。
山体支离破碎,污染触目惊心,治理须出重拳。2006年起,国土资源部、监察部和环保部对郴州三十六湾挂牌督办。湖南省委、省政府多次向省环保厅和郴州市下达“死命令”,并将三十六湾列入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的“主战场”之一。
重压之下,三十六湾整治没有退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一场“休克疗法”整治风暴席卷而来,矿区上千家采选企业一律关停。烧毁厂棚2870间,炸毁非法电杆1146根,拆除炸毁设备3500台件,刑事立案29起,拘留87人,以壮士断腕之勇,排山倒海之势,彻底摧毁了三十六湾非法矿点等,8.9万余名矿工遣散返乡,昔日的“小香港”归于沉寂。
2008年,我在临武挂职分管环保等工作,亲自参与并带队对全县所有矿区开展的“百日攻坚战”集中专项整治。这一年,累计关闭、炸毁非法反弹的矿井1170个。其中仅香花岭三十六湾矿区的整治中,就先后分别组织上千人的执法队伍对该矿区非法反弹行为进行了36次大规模的集中打击行动。53个历史遗留矿点井口按标准实行永久封闭,捣毁非法选厂上百家、毛毯厂上千个,折除烧毁厂棚二千多间。这一年,我深刻体会到治污先治矿、治矿先治乱、治乱先治人的重要性。
2009年,三十六湾矿区的矿业秩序和环境污染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随着矿产品价格逐步回升,非法采选又死灰复燃。为了巩固整治成果。我又组织了三次集中执法行动,特别是对擅自恢复生产的兴龙矿238队选厂尾矿废水直排水库污染饮用水源的行为进行重点打击,采取现场执法,停止选厂生产,炸毁生产设备,强制拆除供电设施。对三十六湾非法采选企业是一个极大的震慑,得到了周边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欢迎。
对三十六湾矿区的整治,除严格执法,集中打击外,还重点抓包片执法、采选分离、污染治理三件大事。一是包片执法模式。为了严防死守,防止反弹,推进治理和整合,对三十六湾矿区进行分片包干和包矿到单位的责任模式,确保管得死,守得住,不反弹。二是采选分离模式。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乱采乱挖乱选,彻底解决污染问题,探索资源整合,集中矿权、集中选矿、采选分离的模式,三十六湾外塘官铺十个有证矿注册成立南方矿业。西部矿业与香锡公司合作收购该矿区七个有证矿。与此同时,推进土楼冲集中选矿项目区建设,大力推进采选分离。三是甘溪河污染治理模式。将香花岭三十六湾甘溪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纳入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重点项目,予以推进。
回顾整治过程,至今仍然感到惊心动魄,一些矿老板曾扬言“谁敢来砸矿就搞死谁”。有的矿老板还煽动不明真相的矿工和群众,围攻执法人员。有的甚至在执法人员上时从山上滚石头、仍汽油瓶,威胁对抗执法。我个人被围攻过五次,暗访矿区时车胎被扎过,好在有惊无险。这些干扰,丝毫没有动摇我的决心和信心。几番较量,非法采矿选矿者败下阵来,三十六湾矿区整治取得初步成果。
四、三十六湾“凤凰涅槃”
2010年初,从临武挂职回来,一晃十多年了,虽然没有战斗在一线,但一直心系临武,心系三十六湾,时刻关注着临武的变化,特别是三十六湾的变化。
2010年,三十六湾矿区被正式纳入国家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重点区域。
2013年,三十六湾矿区治理进入新阶段,面临新机遇。三十六湾矿区治理纳入湖南省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一号重点工程”范畴。
2014年,三十六湾矿区及湘江支流陶家河流域污染治理被列入湘江流域五大重点整治区域之一,编制了三十六湾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实施方案,启动了三十六湾地区综合治理项目30个。
2015年,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结束,三十六湾矿区交出的成绩单是:矿区流域河流水质从全线超标到短期季节性超标,部分尾矿库安全隐患突出问题缓解,部分重金属污染区域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和水利设施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2018年,三十六湾矿区成功申报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通过实施采矿挖损山体修复、采矿破坏水体修复等工程,新增或恢复林草地4500亩。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修复区域生态环境。实施至2020年,项目治理区范围达289平方公里。
2013年,临武县对通天宝玉石资源整合,推动宝玉石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助推宝玉石产业可持续发展。至2020年底,宝玉石产业园已入驻企业120家,产业总规模达15亿元。
三十六湾矿区修复治理为废弃有色金属矿山治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不仅要控制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的增量,而且要积极消减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的存量,真正将保护“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落到实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展现新作为。
如今,三十六湾已经成为了临武的“空中花园”,介绍也是自信满满:三十六湾湾多矿富,气候宜人,风光旖旎。山上高山杜鹃争奇斗艳,珍奇药材漫山遍野。
三十六湾奇,奇在腊月冰封,白絮盖地,一条被脚踏溶冰雪的“之”字路,象一条黄灿灿的黄金道,匀匀称称地在山脊上呈之字延向天际,俨然永无尽头。
三十六湾妙,妙在徒步登山,从白玉岭脚底上湾,一湾一个故事,一湾一片景观。山涧的溪流,鸟语的呜唱,高山草甸的涛声,牛铃的清脆,在这里组成一支欢快的“高山交响曲”。有人说登三十六湾不是观景,而是听曲。
2018年初,我重上三十六湾,看到独特而亮丽的风电塔在云雾中若隐若现,高山杜鹃漫山红遍,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动人画面,让我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三十六湾顺应了时代的“嬗变”,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实现了绿色“蝶变”。
刘帅于长沙
2021年8月5日
2.什么是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20世纪初。它最初出现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Industry,汉语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这一定义只包括可以由工业化生产并符合四个特征(即系列化、标准化、生产过程分工精细化和消费的大众化)的产品(如书籍报刊等印刷品和电子出版物有声制品、视听制品等)及其相关服务,而不包括舞台演出和造型艺术的生产与服务。
事实上,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美国没有文化产业的提法,他们一般只说版权产业,主要是从文化产品具有知识产权的角度进行界定的。日本政府则认为,凡是与文化相关联的产业都属于文化产业。
除传统的演出、展览、新闻出版外,还包括休闲娱乐、广播影视、体育、旅游等,他们称之为内容产业,更强调内容的精神属性。 2003年9月,中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2004年,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所以,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是文化娱乐的集合,区别与国家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文化事业。
尽管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的定义,但文化产品的精神性、娱乐性等基本特征不变,因此,文化产业是具有精神性娱乐性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活动。 (摘自胡晓明、肖春晔编著《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从国家有关政策方针和课题组的研究宗旨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文化及相关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根据这一概念,文化产业的范围为:1、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实物形态文化产品的娱乐产品的活动,如书籍、报纸的出版、制作、发行等。2、为社会公众提供可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服务和娱乐服务,如广播电视服务、电影服务、文艺表演服务等。
3、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务,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 4、提供文化、娱乐产品所必须的设备、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印刷设备、文具等生产经营活动。
5、提供文化、娱乐服务所必须的设备、用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等生产经营活动。6、与文化、娱乐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工艺美术、设计等活动。四大优势奠定基石迎接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春天 昨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省文化厅承办的“中原崛起与文化产业开放论坛”在郑州举行。
在这个春天,文化产业像一块奶酪,格外诱人。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王永章,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文化产业与管理系主任胡惠林教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体改所研究员、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齐永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陈少峰教授等对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品头论足,出谋划策。
关键词河南优势在专家的报告中,系统分析了河南拥有的四大文化优势,这些优势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1。文化资源优势。河南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全国处于无可比拟的位置。河南是文物大省,国家八大古都,河南占其四,数量居全国之首,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02座,河南占8座。
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是河南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的战略资源;2。区位优势。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战略位置,得中原者得天下,河南的这种地理优势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极大的流通便利。
3。市场优势。河南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人口总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是东北三省之和,西北七省之和。 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文化消费需求呈现出日益扩张的趋势,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潜在市场之一,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扩大需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需求。
4。后发优势。河南文化产业起步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较而言,起步较晚,但沿海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成熟做法和经验,也可以使河南少走弯路,专家普遍认为,沿海发展动漫、数字等产业,中原不要跟沿海争高低,应该发挥自己优势,打造河南文化品牌,发展以豫剧为代表的演出业,保持地方特色,不可跟风。
关键词郑州中心把郑州建成区域性文化中心,形成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强劲辐射和带动作用是专家的共识。郑州作为河南的省会和全省的文化中心城市,他的机遇、辐射和带动功能值得重视和研究,包括能否考虑郑州、开封、洛阳文化发展一体化。
在现有的文化行政区划不变的前提下,能否建立以郑州为中心的比较紧密的、依托中原城市群的文化发展一体化。 郑州是商王朝第一个国都所在地,开封是7朝古都,又以宋文化为盛,而9朝古都洛阳则以北魏时期的佛教文化和大唐文化闻名于世。
这3大古都同处中原黄金线上,本身的区域交通优势和文化构造带上的连续性使其具备了独一无二的区域文化中心的优势,郑汴洛一旦形成统一的文化大市场,形成一个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共同体,其所爆发出来的文化能量是无法估量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河南乃至整个中原文化产业的战略崛起,取决于郑汴洛文化发展一体化的程度。郑州市在中原城市群中居于龙头地位,对周边省份有较强的辐射力,同时郑州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文化产业条件较好,发展河南区域文化产业,首先确立郑州在全省区域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利用交通、资本、资源、人才等优势,以会展业为主,辅以旅游、城市娱乐、出版业、演出业等产业门类,把郑州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中心。
关键词少林品牌昨日论坛上,专家不约而同提到了少林寺。河南有一个享誉全球的最大的文化品牌,尤其是国际上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那就是少林寺。少林品牌过去是文化品牌,现在是产业链品牌。
专家们建议,河南要发展文化产业,打文化品牌,应该把“少林功夫”放到第一位,因为这里面的内涵博大精深,尤其体现了中原人刚毅、奋斗、不屈不挠,也是中国人的集体精神体现,发展河南文化产业应该把少林寺作为走向世界的第一品牌来打造。
少林寺每年大约吸引数百万游客,并且造就了当地大规模的武术产业,目前的少林品牌已经不仅仅是文化产业了,已经形成了产业链的模式。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专家特别强调文化产业不等于文化,文化是创作者自己想出来的,而文化产业是以文娱为载体的经济,它从受众身上发现需求,是受众喜欢看什么就给你什么,吸引受众掏钱来消费,所以文化产业和文化有很大差别。
河南资源有很大优势,但是怎么把资源整合起来,文化能不能在产业中发挥作用,形成深度广度链接是个值得思索的问题。像洛阳牡丹,你不能老夸我们这里牡丹怎么好怎么好,要通过载体变为产业。
现在我们的文化产业还有一个很大的诟病就是忽视了消费群体,青少年是现在文化产业的消费主体,忽视了青少年,就做不出大项目,要关注青少年的审美、需求、特征,把青少年作为主流群体的研究对象。 丰富的文化资源,独特的市场优势,再加上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实现的后发优势,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河南文化产业的春天正一步步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