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写关于中国玉文化的论文,1500~2000字,能帮忙给个大概的提纲么?谢谢
![要写关于中国玉文化的论文,1500~2000字,能帮忙给个大概的提纲么?谢谢](/d/file/pic/202209/13/a7fccc8bc556cb38.jpg)
给你做参考吧
一、玉文化与中华文明史二、玉、玉器、古玉器的定义三、古玉器的价值与功能四、主要文化遗址
一.玉文化与中华文明史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有七千多年的文明史。 中华文明起源的
主要特征之一是玉器,玉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一,这与世界相区别
他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
在中国人的文化中,玉是文化构成的重要基因。
1、玉器与中华民族一起走过了七千多年的历史,在如此悠久的岁月里,实属罕见
器物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经过几番盛衰,再次繁荣时,更加辉煌。
2、中国的玉石和玉器在世界上很有名。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见玉就想到中国
3、玉石自古以来就成为中华民族集体潜意识内在性格的一部分。 几千年
来了,人们对玉石的崇敬和爱不会改变。 那个传统绵延不断,传承到了现在。
4、玉器有着无穷的魅力,她被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所接受
二.玉、玉器、古玉器的定义
1、古人对玉的认知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定义:“玉石美人,有五德。 ”
旧石器时代,玉与石不分; 新石器时代,区分了玉和石头。
甲骨文中出现了“宝、玉”的概念。
在古代,宝石和玉石是无法区分的。 例如水晶水珠、红宝石红玉、牙乌、雅姑、雅琥都
是波斯语的“宝石”,类似紫牙乌。
1863年Alexis Damour称和田玉为软玉,翡翠为硬玉。
2、现代定义
天然玉石:指由自然界地质作用形成的美丽、稀有、具有耐久性和技术价值的矿
东西的集合体。 玉是特殊的岩石。
玉器:玉雕的器物。
古玉(被雕刻成器100多年的玉器称为古玉或古玉器。
清末及以前的玉器是古玉器。 另外,分为传世古和出土古。 参考资料: http://course.cug.edu.cn/cug first/jade _ culture/main1. htm
2.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的影响?](/d/file/pic/202209/13/fb407382464fde9a.jpg)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深厚,足以给中国人、海外华人带来荣耀和自豪,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 另一方面,现代化落后的中国正在现代化,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变和发展,这种转变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有文化科学价值。 在我国,“文化”一词,由来已久。 “文”的本义是指各种各样混杂的句式,有句式和文章的意思。 《说文解字》“句子,错误的画,似乎也交给了句子。
由此转变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法令、礼仪制度等。 “化”的本义是变、生成、造化,即所谓“万物化生”(《易系辞下》 ),其引申义是改造、教化、培育等。 n
bsp; 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最早见于《周易·贲卦》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从以上关于“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文化”内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或如梁漱溟先生所说,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
狭义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更多的是在狭义文化的意义上使用“文化”这个概念。 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
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若由著述载籍而论,经史子集、万亿卷帙,概以“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为其渊薮;如由学术统绪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则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
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释氏之典籍〔1〕与统绪因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降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南宋孝宗皇帝语,转引自元刘谧著《三教平心论》),明白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基本结构特征。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儒家何以被称为“儒”?据《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就是说“儒”是旧时对学者、读书人的称呼。 《后汉书·杜林传》也曾说道:“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在《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另一重要内容即是“仁”。
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 “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
天命观,把天视为主宰一切的权威,并把它作为思想体系的终极依据,“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但另一方面,他也表现出一些理性精神,主张天人可以互相感通,强调在人事活动中去体认天命,强调人事有为。
“不怨人,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上也总结了不少经验。但其中有些糟粕,如知识来源,他肯定有些人“生而知之”。真正精华的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强调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巩固所掌握所学的知识要“学而时习之”(《学而》)“温故而知新”(《为政》)。
他还主张学与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还有就是其的“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他在称赞舜“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子思,名伋,是孔子的孙子,他继承和发挥孔子的中庸之道,提出以“诚”为核心的人生哲学。
孟子,名轲,子思的学生,提出了“性善”和“仁政”说。 仁政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朴素的民本主义观点。还有就是他的关于人的浩然之气即“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荀子,名况字卿,他提出的是“性恶论”,人为人性本恶。主张隆礼重法。到了汉代的董仲舒,他有以儒家为中心,吸取黄老之学以及阴阳、名、法各家。 提出了“天人感应”说,还根据他的神学的人性论,建立起“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他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他所提出的这个思想文化专制方针,确立了儒家在我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朱熹,字元晦,南宋徽州人。他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理学系统。 首先是“理本气末”的理本体论。“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
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其次,是“格物穷理”的认识论,即格物致知,要知道抽象的理必要通过具体的物。他在知行关系上主张力行致知,“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还有学而知新的创新理论,“新是故中之事,故是旧时底,温起来以尊德性,然后就里面讨得新意,乃为道问学。
”朱熹特别强调“天理人欲之辨”,认为人性有两重性,一方面人具有仁义礼智的天命之性,这是天理,即孟子所谓性善;另一方面,人又具有饮食男女的气质之性,这是人欲,即荀子所谓性恶。
二者是对立冲突的,主张“革欲复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