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鉴别真伪的技巧与方法有哪几种,玉石鉴定方法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9-14 22:35:07
发布时间:2022-09-14 22:35:07
色质是玉石的自然属性。 一件古玉,无论是“传世古”还是“出土古”,经过岁月的抚摸和水土的侵蚀,必然会留下各种各样的色质的印记,这时应该如何鉴别这些古玉呢?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识别古玉真伪的技巧。 希望能帮上忙。
古玉工艺是古玉加工技术。 一是断面照片; 二是精细加工;三是研磨。 那个方法有两大形式。 一种是清以前到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和半自动化砚台技术。 其二是现代电动工具技术和滚磨技术。
鉴定方法: 10—50倍放大镜,观察磨痕; 适用范围:新石器清代。 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已经发明了手动的碎具,使用研磨用解玉砂、兽皮轮砺、棉、麻布轮砺等。 其钻头特征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孔中细,两端较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表面光滑。 机械孔壁较规整,留有致密均匀的螺旋花纹,且不光滑,孔边也可见硼碎屑。 这是新石器穿孔鉴定的重要方法。
战国铁器发明后,虽然穿孔比较规则,但孔壁的螺旋花纹比机器孔壁的螺旋花纹致密均匀,孔口、线端出现硼碎片。 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研磨多采用兽皮醪解玉砂等。 10倍或20倍的放大镜可以观察到粗细不均,但方向不同的细凹线有时也会有杂乱的细凹线,层重叠。 区别于机械研磨或仿古法研磨的致密、均等、比较平行的细凹线。 精品玉器的清根和地子大多平整、匀称、美观。 重要的是垂直的痕迹不能太大。 电动工具一般可以发现垂直的痕迹。
二.氧化鉴定
氧化是指玉石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和其他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
氧化有两种现象。 一种是钙化程度不同的鸡骨头现象。
鉴定方法: 10—50倍放大镜、强光和手电筒。 观察平面氧化光照射; 适用范围:新石器~清代出土古玉。 从矿物学角度看,玉器的质地致密性不同,还夹杂着其他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较弱的部分,尤其是玉器表面发生氧化,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腐蚀所形成的小孔。 另一类氧化程度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程度轻重不一,但自然部分或全部玉器覆盖,有层次感,深浅不一,程度较轻时表面有光泽,严重时腐蚀成粉末。 重要的是,玉的薄弱环节通常氧化较重,点燃假玉器则不然。
煅烧氧化古玉通常表面薄层呈粉状,没有深度、层次感。 强光照射下玉质纯净透明,氧化非常淡,每个部位都有均匀的深度,但自然氧化的深度又轻又重。 通常,尖角、边棱的部位较重。 氧化很重,灯光照不到。 但是,也有含有氧化了的白玉而制作的假古玉。 值得我们注意。 另外,伪造鸡骨头上的白色斑点在放大镜下观察时呈凹状。 该鉴定方法应注意的是,个别伪造者利用天然氧化的玉料生成器,需从加工痕迹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三.腐蚀鉴定
玉器长期埋在各种土壤中的腐蚀现象。
鉴定方法: 10—50倍放大镜强光,观察特征适用范围:腐蚀出土古玉; 特点通常为点蚀、点蚀现象,有的点蚀小腹大,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化学变化引起的晶莹结晶体,这是目前无法用任何方法伪造的。 通常,氧化重则腐蚀变重。 目前,腐蚀酸类物质伪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凹凸腐蚀,腐蚀孔、腐蚀斑明显,可以说已达到砼化程度。 这样处理的古玉腐蚀孔往往外大、中小,无结晶体,呈斑状。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利用自然腐蚀严重的玉石材料加工假古玉。 该古玉的特点是通常腐蚀严重,加工痕迹无氧化,缺乏腐蚀的自然普遍性。
四.凝聚物鉴定
凝固物鉴定,又称包浆鉴定,是指玉石在各种环境中,其他物质附着在玉器表面形成的物质。 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种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的冷凝物。 二是玉器表面附着了坟墓的泥土和腐烂的垃圾;三是全球性的污物。 这些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同,通常是通过多年的实物观察得到的。
鉴定方法: 10—50倍放大镜、牙签、观察不同位置; 用牙签刮去附着物; 适用范围:未清洗出土古玉
出土文物中的一种包浆是凝聚在玉器表面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呈斑
驳状,有的是矿物质溶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半透明的;有的则是墓土。无论哪一种,都十分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味,这种气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这也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假器就不是这样,包浆松散,无墓葬味,无透明矿物质,即使有泥土包浆坚固的,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一烧、一洗即知。现流行一种把古玉用细铁丝缠上,放入土中数月或数年后取出,红褐土锈可固结在玉上。但古玉很少与铁一类物质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类玉剑具是如此。这样的伪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卖行上出现,并且在玉器上很明显地看出用铁丝缠过的痕迹,真不可思议!
五、气味鉴定
玉器埋藏环境的不同,气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还有传世味。一般玉器气味以新近出土最为浓烈,熟悉这种气味最好的办法是多嗅老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气味,尤以战国、汉代陶器为重要,它们的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或相似。
鉴定方法:湿水,可用水点湿玉器,可嗅出气味;适用范围:出土古玉。
此种方法仅限于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对于鉴别那些伪造出土古玉特别灵验,它们不仅没有墓葬气味,相反,有种刺鼻的化学气味或单纯的土气味。此种方法要求我们多实践、多对比,才有所收获。但有一点需注意的是:带有泥土杂物的玉器,不论早晚出土,必须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气其味更大,反之,无味则必假。
六、沁色鉴定
沁色是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产生的颜色变化。是另一种物质分子渗入玉器局部或内部产生的颜色。我们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黑漆则可能产生黑色沁,黄土内埋藏,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
鉴定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解理、沁入深浅,照射玉器,观察颜色,沁入部位;适用范围:出土受沁玉器;在强白灯光下观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触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绺等部位所产生的。然后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扩大渗透,严重的可浸透全器,这叫“满浸(沁)”,盘玩之后变色,颜色鲜艳,大多沁色颜色由灰白变红。重要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就值得怀疑了。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也有局部沁,特点是沁色较多,激光伪沁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处进行的。通过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这一点。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绺处进行激光伪造沁色的,但真沁大多数有由深到浅的过渡色。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可以无沁。
七、化学鉴定
对伪造氧化严重的鸡骨白,泛白、白斑现象,食醋是针对一般石灰、火及其它方法烧制呈白化现象的伪古玉,目前主要应用食醋和二是丙酮两种化学物品进行鉴定。
鉴定方法:食醋、丙酮,把玉器局部烧煮,丙酮刷洗;适用范围:氧化古玉,仿氧化古玉。
先把醋烧开,把伪古玉局部浸煮1—3分钟,拿出之后用水可清洗掉白色粉末,水呈白浆状,氧化薄的部位可露出玉质,真假立断,这种方法对真氧化白斑是清洗不掉的。
丙酮主要是针对用胶及颜料一类物质调成的白浆涂刷在玉器表面,利用丙酮局部刷洗,即可洗掉白浆,真伪立断。如是真古玉的鸡骨白现象,在短时间内就不会出现上述现象,是洗不出白浆的。此种化学方法请慎用,即使真旧古玉,也千万不可长时间浸煮在酸性化学试剂里,因为任何玉石长期在酸性溶液腐蚀下都会受到破坏的。
八、艺术水平鉴定
玉器制作工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熟悉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玉器工艺水平是鉴定古玉的先决条件。技术水平不等于艺术水平,有时技术达到了,艺术却达不到,在古代玉器艺术水平中,成熟的艺术是当今难以仿制的,具体体现为那些艺术水平高的玉器更难仿制,鉴定起来也相对容易。
鉴定方法:人眼观察,与真器对比研究;适用范围:一切具有艺术性玉器;辟如汉代玉人物、马、兽类,特别是圆雕作品,那种圆润、饱满、流畅的线条,迄今仍极难仿制。可以说,愈是技术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圆雕作品,器型复杂作品,愈容易鉴定。
红山文化时期-公元前4000年左右,距今已6000多年左右。1971年出土的红山文化时期的玉龙,入土5000多年,全身黑漆古成块如黑石,全身受石灰沁已变相,全身糟朽土吃不定,局部带褐色土斑,不见质地,透过强光也不可能见质地。
良渚文化时期——为公元前3300—公元前2250年左右,距今已400多年。从良渚文化时期的
玉琮,由于在土中受的色沁不同,所以良渚玉琮有不同的生坑情况。早期玉琮受土沁质如黄色玉石、略带红土斑;中期玉琮受石灰沁全身变相,糟朽较少,不见质地。
三代古玉——公元前200年—公元前221年,距今已二三千年。三代古玉粗看如石头,细审如玉石,全身土吃土斑比例大,有的浑身石灰沁、浑身黑滦古。
秦汉古玉——公元前221年——200年,至今二千年左右。秦汉古玉远看如玉石,近看有玉性,玉身有土吃比例小,全身有土斑比例大,有的是满斑。全身或局部黑漆古。
两晋六朝古玉>——距今1800年左右
出土古玉已有玉相,有土吃土斑,也有少量玉皮出土,大部分有玉皮之古玉,在玉皮处有开裂,全身或局部有较薄黑漆古。
隋唐古玉——距今1000多年。
出土古玉一看便知是玉,无满斑,局部有土锈土魔,局部有较薄黑漆古。
宋代古玉——距今只有1000,玉体上只有少量土斑和黑漆古。
明代古玉——距今五百多年,玉就是入土后出土已无多大变化。
一、禁油,许多玩家常常会用油抹在玉石表面,认为这样可以使古玉质地更为温润,面油、发油以及人体分泌的油脂,深深被认为对玉石保养极为有利,其实不然。这些油脂反而会阻碍古玉的光泽透出来,反而不够温润鲜亮。事实上,古玉在盘玩一段时间之后,都是清洁去油,退油保养,以使其温润。
二、禁腥,古玉石对于腥味、咸味等等比较敏感,玉质也容易受到损害。
三、禁污秽,玉石在盘玩过程,暴露于空气之中或人体分泌物,都可能致使古玉土门闭塞,让其不能“呼吸”,时间久了,也会影响玉质。
四、怕跌,玉石硬度有限,在剧烈的撞击时容易直接破碎或者出现绺裂,影响其结构的缜密性、完整性。
五、怕火,古玉与火接近时,容易导致颜色褪去。
六、怕冰,古玉石既怕冰也怕水,一方面冰会影响玉石的致密性,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颜色变暗淡。
上一篇 : 桂林旅游最佳路线,桂林博物馆怎么样
下一篇 : 什么是珠宝玉石?,世界七大珠宝城分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