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 玉器,良渚文化玉器征集
发布时间:2023-12-30 16:08:02
发布时间:2023-12-30 16:08:02
从玉种主要分红、绿良渚,以小梅岭山玉为主
距今约4200~5300年。
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首次在浙江余杭良渚镇发现这一遗存,所以称作“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在1936年被发现,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良渚文化玉器非常发达,种类有珠、管、璧、璜、琮、蝉。其中玉琮个体大,高达18-23厘米,上面雕刻圆目兽面纹,工艺精湛,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誉为「玉琮王」。形状为内圆外方,与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兽的神人形像和神人兽合一的形像,它们可能是当时人们的崇拜对象。玉器上的纹饰除神人兽面图像外,其他出现最多的图案是鸟。
良渚文化包括浙江余杭反山、瑶山,江苏吴县、张陵山、草鞋山,武进寺墩,常熟罗墩和上海青浦县福泉山,安徽阜宁等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这一时期的文化。
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期玉文化的两大中心。
良渚文化的玉器不仅品类众多,而且琢磨精致,纹饰华丽。专家们赞誉良渚文化玉器的工艺水准达到了“鬼斧神工般的超卓高度”,而纹饰则是将新石器时期玉器的创作“推到了顶峰”。
良渚文化玉器创造性的器型,为后代玉器的造型奠定了基础。
良渚文化是环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5300-4000年,因1936年首先发现于浙江良渚而命名。良渚文化玉器,因其数量之众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湛,达到了中国史前玉文化的高峰,而其深涵的历史文化底蕴,更给世人带来了无限的遐想。香港正大国际艺术表示,良渚文化玉器在拍卖市场上价格相当不菲,下面为就你简单介绍几个良渚文化玉器拍卖价格:
神人兽面纹玉琮;藏品年代:良渚文化时期;成交价格:425万;2010年中拍成交作品。;描述:良渚文化玉琮,玉琮本为礼器,古代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之说,可见是当时极为重要的礼器。良渚文化玉琮制作发达,无论是大小,数量,造型,都是文化时期玉琮制作的巅峰,良渚文化出土的部分大玉琮更有“琮王”美誉,不仅器型较大,而且往在器身加以繁缛复杂的图腾纹饰,线条细如发丝,此件玉琮沁色优美,造型大方,年代久远,在器身细雕神人兽面纹,线条由一道细线组成。应该是古时候部落祭祀的神器,等级极高,纵观目前出土的良渚玉琮,此件在其中亦可算上等。
神人兽面纹玉琮;藏品年代:良渚文化时期;成交价格:418万;2010年中嘉成交作品。描述:重10715g;玉质淡绿色带暗绿色,间有黄褐色斑点,整体呈扁平圆形,正中有对钻圆孔,璧中心有从左至右的凹槽三条,器表磨制光滑,表面刻有神人兽面纹饰,用阴线刻出神人,眼、鼻、口俱全。整器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此种尺寸较大形璧,出土较少,可能与墓主人财富多寡有关。
玉钺;藏品年代:良渚文化时期;成交价格:302万;2010年中拍成交作品。描述:地方玉种,整体带沁色,发白色,黄色沁,沁色布满全身,并且沁色深入玉质内部。玉钺造型素雅大方,线条流畅,整体厚重。在中间偏上部打孔,孔为圆形略扁,正面和背面对打孔,留下对钻的痕迹明显,器身整体抛光。良渚文化发源在今浙江余杭一代,是南方影响范围最广、时间跨度最长的文化之一,而其出土的玉钺并不多,玉钺自古是兵权、权力的象征,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玉钺造型如此件钺大者并不多见。
天价
文字资料:
htp:/baike.baidu.com/view/1556.html?wtp=t
htp:/w.liangzhuculturemuseum.com/index.asp
htp:/w.lzsite.gov.cn/index.asp
图片:
h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C1%BC%E4%BE%CE%C4%B%AF&z=0
htp:/image.soso.com/image.cgi?sc=img&w=良渚文化
良渚位于杭州城北18公里处余杭区良渚镇。发现于1936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出土的石器有镰、镞、矛、穿孔斧、穿孔刀等,磨制精致,特别是石犁和耘田器的使用,说明当时已进入犁耕阶段。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遗址区内有一座面积290万平方米的古城,其年代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考古学家指出,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当时“良渚”势力占据了半个中国,新发现的这座古城,相当于良渚时的首都。
有专家认为中国朝代的断代应从此改写:由现在认为的最早朝代为夏、商、周,改成良渚。
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类.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饕餮纹,本身就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这种兽面纹称之为饕餮纹.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像鸟、像凤、像人的.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龙和凤,仍然是许多青铜器花纹的母题.可以说许多图案化的花纹,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
蝉纹,是商代、西周常见的花纹,到了春秋,还有变形的蝉纹.春秋时代,螭龙纹盛行,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把其他花纹差不多都挤掉了.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展出来毋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
在青铜器上加以镶嵌以增加美观,这种技术很早就出现了.镶嵌的材料,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绿色的宝石,至今仍应用在首饰上.第二种是玉,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第三种陨铁,如铁刃铜钺,铁援铜刃,经鉴定,铁刃均为硕铁.第四种是嵌红铜,用红铜来组成兽形花纹.春秋战国时也有用金、银来镶嵌装饰的青铜器.
东周时代,冶铸技术发展较高,出现了制造青铜器的技术总结性文献《考工记》.书中对制作钟鼎、斧斤、弋戟等各种器物所用青铜中铜锡的比例作了详细的规定.由于战争频繁,兵器铸造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吴、越的宝剑,异常锋利,名闻天下,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铸剑的匠师,如干将,欧治子等人.有的宝剑虽已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开成叠的纸张.越王勾践剑等一些剑,其表面经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形成防锈的菱形、鳞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纹,异常华丽.
中国青铜器还有一特点,就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铜器用人的面形作为装饰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钺等,但这些人面都不是什么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体形象,如人形的灯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体作为器物的一部分,如钟架有佩剑人形举手托住横梁,铜盘下有几个人形器足之类,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侍从的装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立体像、人头像,大小均超过正常人,均长耳突目,高鼻阔口,富于神秘色彩,应是神话人物.
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留有铭文,这些文字,现在一般叫金文.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起着证史、补史的作用.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文字以铸成者为多.凹入的字样,称为阴文,少数文字凸起,称阳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说铭文都是铸成的,只有极个别用锋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开始出现完全是刻成的铭文.战国中期,大多数铭文已经是刻制的,连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汉墓的三件极为典重的礼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异常圆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古人认为青铜器极其牢固,铭文可以传流不朽,因此要长期流传的事项必须铸在青铜物之上.因此,铭文已成为今天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
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类。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饕餮纹,本身就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这种兽面纹称之为饕餮纹。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像鸟、像凤、像人的。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龙和凤,仍然是许多青铜器花纹的母题。可以说许多图案化的花纹,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
蝉纹,是商代、西周常见的花纹,到了春秋,还有变形的蝉纹。春秋时代,螭龙纹盛行,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把其他花纹差不多都挤掉了。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展出来毋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
在青铜器上加以镶嵌以增加美观,这种技术很早就出现了。镶嵌的材料,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绿色的宝石,至今仍应用在首饰上。第二种是玉,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第三种陨铁,如铁刃铜钺,铁援铜刃,经鉴定,铁刃均为硕铁。第四种是嵌红铜,用红铜来组成兽形花纹。春秋战国时也有用金、银来镶嵌装饰的青铜器。
东周时代,冶铸技术发展较高,出现了制造青铜器的技术总结性文献《考工记》。书中对制作钟鼎、斧斤、弋戟等各种器物所用青铜中铜锡的比例作了详细的规定。由于战争频繁,兵器铸造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吴、越的宝剑,异常锋利,名闻天下,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铸剑的匠师,如干将,欧治子等人。有的宝剑虽已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开成叠的纸张。越王勾践剑等一些剑,其表面经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形成防锈的菱形、鳞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纹,异常华丽。
中国青铜器还有一特点,就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铜器用人的面形作为装饰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钺等,但这些人面都不是什么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体形象,如人形的灯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体作为器物的一部分,如钟架有佩剑人形举手托住横梁,铜盘下有几个人形器足之类,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侍从的装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立体像、人头像,大小均超过正常人,均长耳突目,高鼻阔口,富于神秘色彩,应是神话人物。
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留有铭文,这些文字,现在一般叫金文。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起着证史、补史的作用。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文字以铸成者为多。凹入的字样,称为阴文,少数文字凸起,称阳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说铭文都是铸成的,只有极个别用锋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开始出现完全是刻成的铭文。战国中期,大多数铭文已经是刻制的,连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汉墓的三件极为典重的礼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异常圆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古人认为青铜器极其牢固,铭文可以传流不朽,因此要长期流传的事项必须铸在青铜物之上。因此,铭文已成为今天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