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专家给看看这个玉镯是和田玉的么公公九十年代在新疆买的手镯我觉得不象和田玉啊图片比实物要白,求我国古
发布时间:2023-12-06 19:32:01
发布时间:2023-12-06 19:32:01
和田玉,从颜色上,分为:黄玉、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糖玉、墨玉。八种。以镯子来论,以下价格标准选自“新疆的猫”及其它知名网店(非商场柜台价格)1、和田玉白玉手镯:白玉,拿同样白度、重量的镯子为例。韩料如果是3000,那么青海料就是7000,那么俄料就是2-6万,且末山料也要1万左右吧,籽料现在不好评估了,应该是10万。2、碧玉a、俄罗斯碧玉浅碧镯子3500-5000浓碧镯子5000-8000(黑点多)上等浓碧9000-万余(黑点少,或无黑点)b、玛纳斯碧玉(黑点多,色不均匀)镯子都差不多1000元以下c、加拿大碧玉(市面上没有)3、青玉a、青白玉800-3000(且末青白料价格现在2000以上了)b、青玉300-500c、黑青玉普品100-400,精品1000-3000(塔黑还没见过,一般只有牌子)4、糖玉上等糖玉2000-4000(糖白玉不在此类,俄料糖白镯在万余元之上)翳糖镯子300-8005、墨玉(以黑者墨黑,白者脂白,黑白分明为上品)普通青花300-800全黑墨玉,或黑白分明3000左右点墨5000以上6、黄玉东北黄口据说是1000左右且末若羌黄口在2000-5000俄黄口见过一只比较完美的,5000左右并不是和田玉,这是冬凌石。不过也有些地方把这种石头成为冬凌玉
1.1.笄,簪,钗,擿,华胜
笄是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在《仪礼·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爵弁笄。”郑玄注:“笄,今之簪。”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簪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的记载。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2.步摇
步摇,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题…”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古代妇女将头发绾成髻鬟,用簪钗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坠落。古代的簪钗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银等多种材料制成,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簪钗也有变化,从历代遗留下的款式多样的簪钗中可以看出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见的有:(1)圆顶形,簪身为圆柱体,顶端作球体或半球体,少数刻有旋纹;(2)花顶形,簪身与上相同,惟于顶端镂凿梅,莲,菊,桃等花纹;(3)耳挖形以金属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宽阔,至颈部明显收束,并朝正面弯转,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两种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圆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弯转,呈如意头状;(5)动物形,簪首饰以飞禽走兽,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
3.梳篦,钿花
篦,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亦指用篦梳头剔除发垢。唐李贺《秦宫》诗:“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王琦汇解:“篦,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鸾篦必鸾形象之也。”
钿花,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
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之物。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湖北江陵出土几件秦木质彩绘角抵图木篦,马蹄形,上绘三人作角抵戏。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制成的,均作马蹄形,长均8.8厘米,宽均5.9厘米,梳20齿,篦47齿,细密均匀。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和湖北江陵纪南城出土的西汉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个装饰纽。湖南长沙南门纸圆冲唐墓出土铜梳已残,背上有清晰的纹饰,作双鸟徘徊旋飞。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了精美的骨梳
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的作用。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早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有插梳的习惯。当时,虽不完全是为了装饰(有的和宗教,葬俗有关),但却是后世插梳习俗的源流。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论形制多么复杂,装饰多么考究,它们的外形特征基本一致,都是直竖形,梳把较高,横面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为主,尤以木料最常见。梳篦的造型多上圆下方形似马蹄。
自魏晋在妇女头上流行插梳之风,至唐更盛,这种梳篦常用金,银,玉,犀等高贵材料制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绘画如张萱的《捣练图》,周肪《纨扇仕女图》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养人壁画中均能看到。元稹在《恨妆成》中描写:“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王建的《宫词》中也有“归来别施一头梳”的描写,这些正说明这种插梳的风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来自纤云馆吧
古代妇女头饰简介
中国四大名玉,是指新疆的“和田玉”、湖北郧县等地产出的"绿松石"、河南阳的“独山玉”及辽宁岫岩的“岫玉”。和田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脂状光泽,硬度在5.5度至6.5度之间。绿松石的工艺名称为松石,是一种具有独特蔚蓝色的玉料。独山玉又称"南阳玉"或"南玉",产于南阳市城区北边的独山。也有简称为“独玉”的。岫玉产于中国辽宁省岫岩,岫岩县是一个山清水秀、物产丰富、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经过千万年的自然演化,凝聚了千万年的日月山川之精华,从而蕴育产生了闻名于世的国宝珍品—岫岩玉。一、和田玉
和田玉又称和田软玉,在翡翠出现之前,引领了中国几千年的玉文化,是中国古代的玉石之王。
和田玉的主要矿物组分为透闪石-阳起石类质同象系列,有时会有少量透辉石,滑石,蛇纹石,绿泥石,黝帘石,钙铝榴石铬尖晶石等伴生矿物。透闪石与阳起石这两种矿物的常见晶形为长柱状和纤维状,都属单斜晶系。
和田玉为块状构造,具有典型的纤维交织结构。细小的纤维状矿物相互交织使颗粒之间的结合功能加强,因此质地细腻致密,韧性强,不易碎裂,特别是经过风化,搬运作用形成的次生矿石的韧性尤为突出。
和田玉的颜色有白,灰白,黄,黄绿,灰绿,深绿,墨绿,黑等。软玉近玻璃光泽和蜡状光泽;不透明,优质品为微透明。
二、绿松石
绿松石是中国四大名玉中最具有宗教色彩的玉石。
绿松石介绍中提到其主要组分矿物是绿松石,另外绿松石经常与高岭石,石英,云母,褐铁矿,磷铝石等共生,高岭石,石英,褐铁矿等加入的比例将直接影响绿松石的质量。
绿松石晶体介绍:绿松石晶体属三斜晶系,但晶体极少见,偶见短柱状单晶。通常见到的松绿石多为隐晶质—非晶质集合体,从宝石学专业的角度讲,应称为绿松石玉。
绿松石颜色介绍:绿松石的颜色可分为蓝色,绿色,杂色三大类。在宝石学专业中,以蔚蓝,蓝,深蓝绿色为上品,绿色较为纯净的也可作首饰,而浅蓝绿色的可作为雕刻用石。杂色绿松石则需人工优化后才能使用。绿松石一般具有蜡状光泽,亚玻璃光泽。一些浅灰白色的绿松石可具土状光泽。
绿松石收藏介绍:绿松石为非耐热玉石,高温下会失水,爆裂,变成褐色碎块,收藏时应注意避热,避强光。在盐酸中绿松石可溶解,但速度很慢,收藏时注意避酸,而且不宜与有色的溶液接触,收藏时应注意避免有色溶液将其污染。
三、独山玉
独山玉是中国特有的玉石品种,因产在河南省南阳市东北约八公里处的独山而得名。优质独山玉色彩鲜艳,质地细腻,致密坚硬。
独山玉物理性质介绍:独山玉是一种黝帘石化斜长岩,其组分矿物较多,主要矿物是斜长石(20%~90%)和黝帘石(5%~70%),其次为翠绿色铬云母(5%~15%),浅绿色透辉石(1%~5%),黄绿色角闪石,黑云母,还有少量金红石,绿帘石,阳起石,白色沸石,葡萄石,绿色电气石,褐铁矿,绢云母等。
独山玉具细粒(粒度<0.05毫米)解构,其中斜长石,黝帘石,绿帘石,黑云母,铬云母和透辉石等矿物呈他形~半自形,紧密镶嵌,集合体为致密块状。
独山玉颜色介绍:独山玉颜色丰富,有近30余种色彩,主要有白,绿,紫,黄(青),红等几种颜色。其颜色变化取决于矿物组分,具玻璃光泽至油脂光泽;微透明至半透明。
四、岫岩玉
岫岩玉的专业名称为蛇纹石玉。岫岩玉是一种以纤维状,鳞片状蛇纹石为主的矿物集合体,此外,还可含有白云石,菱镁矿,绿泥石,透闪石,滑石,透辉石,铬镁矿等多种其他矿物。
在岫岩玉介绍中,其属单斜晶系蛇纹石的集合体,呈致密块状。岫岩玉颜色变化较大,主要呈淡黄色,黄绿色,绿色,无色等。多为半透明或透明;主要为蜡状光泽。放大镜下,可见到黄绿色基底中存在着少量黑色矿物包裹体,灰白色透明的矿物晶体,灰绿色绿泥石鳞片聚集成的丝状,细带状包裹体以及由颜色不均匀引起的白色,褐色条带或团块。
简单就玉的分类给你介绍几种吧,希望对你有用。
和氏壁玉璧
玉璧是一种中心有孔的扁圆形玉器。需要注意的是壁一定是中心孔径小于边宽的玉。它的作用有四,一为礼器,二为佩玉,三为礼仪馈赠品,四为葬玉。
玉琮之王玉琮
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的礼器之一,是巫师通神的法器。玉琮也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常用为葬玉。
商代玉圭玉圭
玉铲及方首长条形玉器为圭。玉圭起初为朝廷祭祀的一种礼器,后来成为一种权利的象征。大臣在朝觐天子时持于手中,作为他们身份地位的象征。
二里头文化玉牙璋玉璋
璋呈扁平长方体状,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根据实际用处可分为赤璋、大璋、中璋,边璋、牙璋5种。第一类“赤璋”是礼南方之神的礼器;第二类“大璋、中璋、边璋”是天子巡守用的;第三类“中璋、牙璋”是作符节器用的。
兽面纹玉璜玉璜
玉璜的形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半圆形片状,圆心处略缺形似半璧;另一种是较窄的弧形。它是一种礼仪性的挂饰,用于宗教礼仪活动。后逐渐形成具有礼器和佩饰的两种作用。
圆雕西周玉琥玉琥
虎形玉器,有圆雕、浮雕和平面线刻的虎纹,多作为佩饰之用。其作用有用于发兵的虎符和用于装饰的瑞玉。
西汉金缕玉衣玉衣
“玉衣”是指包裹全身从头到脚每一个部位的衣罩,其外观与真人的体形相同,专为罩尸之用。
崧泽文化鸡心形玉琀玉琀
玉琀又称“饭含”,是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器。使用口琀的目的有二:一是古人事死如生,不使死者空口;二是希冀以玉石质坚色美的特性来保护尸体不化。
汉八刀玉握猪玉握
玉握为死者手中握着的器物,玉葬器之一。古人认为死时不能空手而去,要握着财富和权力。
红山文化玉猪龙玉玦
玦是指一种环形而有缺口的玉器,是最古老的玉制装饰品之一。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饰和佩饰。
大汶口文化玉镯玉镯
玉镯最早是戴在臂上的环状饰物,可能是武器,后来改为戴在手腕上,主要用作装饰。
玉的种类有很多,其它还有玉动物、玉人、玉剑饰、玉斧、玉戚、玉钺、玉戈、玉刀、玉杯、玉碗、玉玺、玉文具等,不一介绍了。名玉器也有很多,只是能够流传下来相关历史和文化的就少之又少了。
底指的是翡翠絮状物(又称棉),黑斑,其他色斑的多少程度。由于翡翠是多种矿物的集合体,其结构多为纤维状结构和粒状结构,杂质的多少程度也必然影响翡翠的价值。
级别划分标准
1级:10倍放大镜下不见任何绺裂、灰黑丝,在不显眼处偶有个别白棉、小黑点;
2级:10倍放大镜下不见绺裂,见少量细小白棉、黑点、灰黑丝;
3级:肉眼不见绺裂,10倍放大镜下见少量绺裂、肉眼可见少量白棉、黑点及少量冰渣物;
4级:肉眼见少量绺裂及较多白棉、黑点、灰丝及冰渣物。
扩展资料
挑选手镯时,首先是要认真观察玉镯是否有裂纹,要对每个玉镯正面、反面、内侧、外侧做全面观察,因为严重的裂纹是玉镯的致命伤。
其次是要注意玉镯的形状是否很圆,条径的粗细是否均匀一致,抛光是否过关等。再次是要注意玉镯圈口的大小和条径的粗细是否符合需要。
最后一点,好的玉镯应是“有种有色”。“种”指玉质的细嫩晶莹和透明度,“色”主要指翠绿色。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玉镯
手镯一直是我们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珠宝之一。玉手镯的构思设计一般都以吉祥、爱情、祈福为主题;佩戴它,人们相信可以具有吉祥、平安、永恒、幸福、富有以及前程远大、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等寓意,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更使之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另外玉手镯还常象征统一、和谐、典雅以及女性的温柔。直到今天,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手镯能保护其佩戴者免于伤害,手镯能够化解各种负面的影响以及给其佩戴者带来福气。例如,佩戴手镯的人在偶发事故中可能发现心爱的手镯损坏,然而自己却未受伤害。另一个有意思的传说是手镯里的好颜色可以传遍整个手镯,但这要看佩戴人的福气如何。在过去,手镯一直是成对制成的,这来自“好事成双”这样的信念,而中国古代亲人相认这类故事更增加了成对手镯的完美色彩。
拍照因角度光线等因素会有色差,所以不见实物很难判断,从图片上看,不像是缅甸翡翠,水头不足,像是俄罗斯墨玉,如果当文物年代不算远,如果当做玉器,品相不算好,所以不怎么值钱。我的话仅供参考,最好是拿着实物找人鉴定一下。
玉及玉佩饰品在辉煌的中华文明史上曾经扮演过重要的角色,是中华文明奠基石。远古先民顶礼膜拜的神物,森严礼仪等级制度的象征,古人审美观念表现,更是民族美好品德的化身。玉器发展史就是中国文明史,“玉带”作为腰间的束扎物是中国古代服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现有的资料分析,使用玉质带具的人身份地位极高,因此,从选材到制作都十分考究,均选用上好的白玉,绝大部分玉銙表面没有装饰纹,抛光好,玉銙(包括上博收藏的白玉龙纹鲜卑头)的正面四边打若干穿孔,用金、银等贵金属将玉銙固定在带鞓上,个别玉銙使用透雕工艺,装饰在革代正面显著位置,以增加其整体装饰效果。玉带具的纹饰题材范围明显增加,龙、螭、人物、花鸟、走兽、花果、龟游、连珠等都是常见的纹饰,纹饰凸起较高,立体感强,方銙的体积较大且厚重,出现倭角,蹀躞环饰使用普遍,整体艺术风格是粗犷中见精细。
玉带完全程式化,“革带前合口出曰三台,左右排三圆桃。排方左右曰鱼尾,有辅弼二小方。后七枚,前大小十三枚。”(明张自烈《正字通》)(图四十三)此时的玉带具已经完全是身份地位的昭示物,基本没有使用功能,出土、存世数量很庞大。
玉带在各朝代特点
先秦法服的“带”之“革带”和“大带”
战国两汉钩环带滥觞
汉代以后逐步流行“晋式”带具
隋唐的金玉带盛行
辽、金、元时期绦带独具特色
明代玉带程式化
清代革带基本消失,使用(闹装)带扣、带钩的绦带
清朝老翡翠手镯,品质好坏,价格高低,由:透度,净度,颜色和保存现状综合决定。
目前玉器市场行情,老的清朝翡翠手镯,保存现状完好的,一般在五千起步的行情。
满色满绿的清朝老翡翠手镯,目前玉器市场行情在百万以上。
品质较好的翡翠手镯图示,可以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