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古玉,中国四大玉的产地
发布时间:2023-11-29 11:40:01
发布时间:2023-11-29 11:40:01
西周(中国历史朝代)编辑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灭商后所建立,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5年。定都于宗周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成王五年营建都城成周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1-2]
历史上将东迁之前那一时期的周朝称为西周。周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从西周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其它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少数民族。西周国野之制最为典型,到春秋时期国野之制开始瓦解,到战国则普遍为郡县。
中国四大名玉的产地分别是,是指新疆的“和田玉”,陕西安的“蓝田玉”,河南阳的“独山玉”,及辽宁岫岩的“岫玉”。
1、和田玉:和田玉产于昆仑山一带地区,其中和田白玉被国人称为国玉,被誉为古代四大名玉之首。和田玉质地细腻温润,致密如毛毡,坚硬且强韧,颜色纯正,敲击时发出的声音清越绵长,徐方尽,备受养玉之人青睐;
2、岫岩玉:辽东玉石“琇莹”,就是岫岩玉。岫岩玉产于辽宁省的岫岩县,分老玉和碧玉两类。老玉质地朴实、凝重、色泽淡黄偏白。碧玉质地坚实温润、细腻圆融,多呈绿色至湖水绿,越是深绿、通透为珍品;
3、独山玉:也称“南阳玉”或“河南玉”,是我国特有的玉石品种,玉质坚韧微密,细腻柔润,色泽斑驳陆离,精度几乎可以与翡翠媲美。有绿、蓝、黄、紫、红、白六中色素,表现丰富多彩;
4、蓝田玉:素有“玉种蓝田”之美称,是中国开发利用最早的玉种之一,早在万年以前的石器时代,蓝田玉就被先民们开采利用,春秋秦汉时蓝田玉雕开始在贵族阶层和上层社会流行,唐时达到鼎盛。
扩展资料:
中国四大玉解释说明:
1、和田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油脂光泽,硬度在5.5度至6.5度之间。传统狭义范畴特指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石,以和田“子料”为代表闻名于世;广义的和田玉指软玉(真玉)。
和田玉虽然因新疆和田而命名,但其本身不是地域概念,并非特指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而是一类产品的名称。中国把透闪石成份占98%以上的石头都命名为和田玉,都在国标范围内;
2、蓝田玉,是中国开发利用最早的玉种之一,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即被开采利用。著名的秦始皇传国玺就是用蓝田水苍玉制成,此后玉玺一直作为皇权的象征,在中国君主专制社会流传千余载;
3、独山玉又称"南阳玉"或"河南玉",产于南阳市城区北边的独山。也有简称为“独玉”的;脂白似白云,翠绿似翡翠,如一位洁高清风的君子;
4、岫玉产于中国辽宁省岫岩,因主要产地在辽宁岫岩而得名。岫玉是一种软玉,属蛇纹石。岫岩玉雕工艺品造型生动传神,雕工细致圆润,能运用多种技巧化瑕为瑜,如一位虚幻若谷的君子。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四大名玉
小篆,大约是秦朝的。
春秋、战国迄秦、汉时期的玉器,礼玉渐少,而佩玉增多。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高峰时期,镂空、浮雕等手法普遍应用。当时,带有政治、道德与迷信色彩的成组佩配列玉器盛行,称为组玉,玉璧、玉环、玉龙、玉璜、玉管等皆成为组玉的一部分。根据近年的考古发掘,关于各类组玉的组合形式与《三礼》所记的玉器制度,多有不符,因此,尚须从古代社会礼仪制度、习俗规范等方面,探索有关组玉的种问题。汉代玉器引人重视的,是不断有金缕、银缕玉衣出土,生活用玉大量制作。
汉代常见的一种玉佩饰—玉舞人,形态逼真,极富动感。汉代玉器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成就,小饰件雕刻善于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和特定情境下的神态,寥几刀,便意趣横生。玉器多用刀刻成,俗称“汉八刀”。
受黄老之学的影响,汉人尤其是统治阶级表现出对永世长存的追求,所以汉代葬玉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考古资料来看,汉代玉衣制作的繁琐程度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目前发掘的玉衣有二十多套。从发掘的成果来看,玉衣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汉代玉器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产生的一朵奇葩。楚国是一个巫风炽烈的国度,他们从原始社会中走来,少有理性浸染,更多地保存了氏族社会的遗习和风尚。他们想象丰富、奇特、怪异,自成一系的地域文化,具有清新脱俗、自由浪漫的风格。汉代统治者大多是楚人,他们一方面怀着崇敬的心理继承中原文化,又不可避免地使中原文化染上了楚文化的特色,并且使中原文化和楚文化融合起来。汉代的玉璧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刻有蒲纹、谷纹的形制规整的玉璧上透雕出优美飞动的龙凤形象,规整严谨之外又有飞扬流动的奇思异想,体现了汉代把深沉的理性精神和大胆的浪漫想象结合在一起的艺术精神。汉代玉璧的镂雕、透雕技术则更富有装饰意味,显示出楚文化的浪漫风采,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目前在古玩收藏圈内,评判春秋战国玛瑙环的较为公认的有三大标准,即两度,三型,五品。
(1)“两度”指的是玛瑙环的正面达到的圆度和侧面具有的厚度。正视越圆越好,侧观越厚越好。这两点对于三才环(俗称“飞碟环”,是战国时期玛瑙环的造型之一。因玛瑙环表面及内外侧被琢出三个平面,每面各代表“天”、“地”、“人”,并象征着三者的和谐统一,故名。三才环多发现于齐、晋、燕、赵及陕北等地)的评级尤为重要。其厚度远大于肉宽者为精品;其厚度大于肉宽者为上品;厚度与宽度大致相等的为中品;厚度小于宽度、形体轻薄者为下品。
(2)“三型”指的是春秋战国玛瑙环中的三才环(俗称飞碟环)、平台环(俗称车轮环)及小平台环三种造型。三才环的评判见上面“两度”中的有关论述。平台环是春秋战国时期玛瑙环的一个特色品种,其中厚度超常并大于肉宽者,称为高台环;其中厚度超薄者,名为璧型环;这二者均为上品。高台环中内圈呈平面而没有凸棱的,一般尺寸较大并成对出现,尤为珍罕。所谓“小平台”,并非小尺寸的平台环,而是介于三才环和平台环之间的一种过渡型的环。其中厚度较高、制作精美、用料考究者,属三晋地区特有,俗称“晋系小平台”,为中品。晋系小平台中有一类外缘磨边的造型,俗称“七线环”,为晋系小平台中的上品。晋系小平台中形体扁平轻薄、平台与斜面分界线交代不清或琢磨不够犀利的六线环,为下品。
(3)“五品”指的是一彩、二纯、三僵、四绺、五裂,说的都是玛瑙环的质地。凡带缟、带彩色的为上品;质地精纯者为中上品;带僵皮、石性重者为中品;料中带天然绺裂者为中下品;残缺、断裂者属于下品。
细节,风格,包浆等,都可以,比如战汉时期古玉有乳钉等.
玉佩饰的出现恐怕要追述到上古时候了。我们相信最早出现的玉配饰应该是各类玉矿石制作的工具。
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人们发现玉矿石有漂亮的外表及温润的质地,于是就用其来做装饰物比如玉璜、玉串珠、玉组件等。这些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出现了,这些也就是最早的玉佩饰了。随着社会阶层阶级的出现,玉器渐为族群里的权贵人物所垄断专有,这时玉佩饰的含义就有所改变:它不再单纯地是一
种装饰器,而是成为权力、财富的象征。如红山文化玉龙、玉熊,良渚文化玉琮,玉柱型器等都应归入这个范畴。到战国及汉代时,由于玉矿石来源更为广泛,而且人们加工玉矿石的技艺也大体高了,使得玉器大普及,使用范围更加拓广。
佩玉的种类很多,较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玉眢俗称“扳指”,圆筒状,可套拇指,初为射箭时钩弦的用具,后专为佩带。早期见于商代,至汉代逐渐变成一种佩饰,失去了一种实用功能。宋至清代出现仿汉的形玉佩,形制略异,装饰亦有很大不同。
玉镯自古以来是人们最基本的腕饰之一,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已见有出土,大汶口文化玉镯呈外方内圆形,春秋时期玉镯为扁圆形,唐代有镶金玉镯,发展至宋代玉镯呈圆环形,内平外圆,光素无纹,明清玉镯多见装饰,如联珠纹、绳索纹、竹节纹等。
玉簪一般为圆锥状,由簪首和簪柄两部分组成,古代男女使用它来整理头发并使冠固于发上。
玉人佩是直接反映人类自身形象的作品,有全身、半身、人首和人面等,一般为扁平状,除可用以佩系外,大型的可作为陈设品,具有祭祀、辟邪的作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玉人琢工带有明显的稚拙性,商代以后玉人形象多样,有站立、有跪踞、有全身、有人首、有男人、有女人、有圆雕、有片状雕,各个时代具有不同的形象特点。
玉剑饰是用于剑上的装饰玉件,饰于剑首的称为玉剑首,饰于剑柄与剑身之间的称玉剑格。玉剑饰盛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
玉龙的形象随时代而演变,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玉龙,身躯作“C”字形,简练优美,极富特色。此后,玉龙呈现多姿多彩的风貌。历代带有各自鲜明的特征。
玉动物取象于自然界真实动物,圆雕或片状雕均有,造型姿态多样,栩如生。玉动物一般作为佩饰,也有的可作为陈设品。玉动物主要有玉虎、玉象、玉熊、玉马、玉鹿、玉牛、玉猪、玉鹰、玉鱼、玉龟等,历代玉器中最为多见。
玉刚卯又称玉严卯,长方体,中有孔,可穿绳佩挂,器面刻吉祥语句,用以驱邪,是古代的护身符。汉代流行,一般长约2厘米,宽约1厘米,后世有仿品,但于汉代风格迥然不同。
玉牌呈方形或长方形,器表浅浮雕或镂空雕刻各种图案与文字,有孔可穿绳佩系。玉牌在明代十分盛行,清代多有仿明之作,亦有刻“子刚”款的伪作。
玉带板玉带是一种由数块乃至十数块扁平玉板镶缀的腰带,是古代官品位的标志。玉带有方形、长方形、桃形等,表面常雕琢各种图案的玉带始见于北周,一直沿用至明代,清代废除玉带制度。
玉带钩是用于勾束腰带的器物,一般由钩首、钩身、钩钮三部分组成,钩首用于钩连,钩钮则起固定作用。形制较多,有龙首、鸭首、马首等,器身有琵琶形、螭形等,华贵者还镶嵌有各种宝石,历代都有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