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雕刻玉马,除了欣赏佩戴外,还有哪些更深的寓意?,卧马的制作有什么形象?
发布时间:2022-09-05 00:21:02
发布时间:2022-09-05 00:21:02
中国传统文化中马文化是无可替代的精神。 在古人眼里,马的文化和龙的文化并驾齐驱。 通过文化追宗,我们可以发现第一个关于马的故事是七千年前的伏羲文化时期。 这个故事和伏羲的先天八卦图有很强的关联性。
龙属
这个故事应该有很多人听说过。 这个故事发生在7000年前,伏羲看到一匹龙马从黄河中浮现出来,而这幅龙马背上的就是河图。 河图的出现直接启示了太昊先圣,画出了先天的八卦图。 关于先天性卦图的历史意义在此不再赘述。 (
凌家滩出土河图洛书
龙马最终成为华夏文明中重要精神的代表,这种龙马精神是中华文化神传的重要表现。 其中天道自强是其精神实质,从而使龙马精神演化为通人之道的君子之德。 用龙马启示人标榜,说明龙和马的本性对人性教育的重要性。 故天子与皇宫以龙为图腾,能登天、能下水,神龙若不首尾,更有妙处。 在市井里,马的精神成为进取精神的象征,马到成功这句成语在市井里很有用。 所谓龙腾经天,就是马跃行地,也就是龙马的精神体现在官家和民居的不同。
凌家滩出土河图洛书
无论是从伏羲龙马河图的传说,还是王家龙的象征方式,还是市井爱马的习俗,马文化都一直是中华文化精髓的一部分,它标志着华夏民族走过了五千年的历史历程。 历史上有许多关于马的故事,如周穆王八骏西巡、汉武帝强国策中养马、追求良种名马的渴望、项羽与乌驸马、关公与赤兔马、刘备与卢马、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六骏、伯乐与千里马,甚至相马成为学术上特殊的《相马经》 纵观世界各民族,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爱马! 接下来,让我们聚焦于名人和马的故事。
书画作品
第一个名人和马的故事,一定是周穆王。 周穆王西周第五位天子,西周在周穆王的统治下让大周更加辉煌。 这位周天子能征善战,在其祖先的基础上,外挫强敌,内修国政(破犬戎、楚,平定国内诸侯之乱)扩张领土,稳定江山社稷。 基于这样的文治武功,穆王天子骑着八骏西巡,拜西域强国的首领西王母。 但这勇敢雄伟的天子,他是爱马的天子。 历史抹去了他的终身功勋,却世世代代继承了他八骏西游的故事!
周穆王西巡
其次是大汉天子——汉武帝。 汉武帝是爱马的天子,但他的好马并不完全出于个人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敌人的威慑。 他不像父辈,或者说厌恶父辈对匈奴的谦让。 在前汉王朝厌弃匈奴近百年的历史中,爆发了汉武帝这个刚强的皇帝。 他举国培养马强兵,任人唯贤,一举扭转了匈奴的多次入侵。 在这一时期,汉文化中的马文化是民族富强繁荣的体现。
西安汉武帝雕塑
两千多年来,武将与马密不可分。 在力战中项羽和他胯下的乌驷马、武圣关羽和他的赤兔马、还没有登基皇帝的秦王李世民和他的六骏、刘备和救了他一命的卢马。 这种马和英雄结合出现的历史精彩篇章,在那个冷兵器时代鲜为人知。 这些惊人的战绩,“
近代战争中的骑兵
书画作品
书画作品
受这种文化的影响,“有英雄梦想的人几乎都喜欢马”的现象自然就会发生。 当然,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它都是一匹好马的骏马,虽然还不至于“女儿买马的骨头”
绝对属于奢侈品!于是马文化便有了另一种传承。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以马为创作题材的玉器,最早见于殷商时期,历代所见不多。玉雕马
以马为创作题材的玉器,最早出现于殷商时期。殷商玉雕马虽存世较少,但却非常有自己的特色。殷商玉雕马跟殷商时期的玉雕鹿、玉雕兔子一样,它们的形体都比较小,躯体扁平,在马的躯体上没有任何纹饰,所用玉料都是片状,阴刻线雕成,马的形状一般为垂首张口睁眼,且眼睛为殷商时期独有的“臣”字目,尾巴下垂,马体的中部会刻一条凸脊,脖颈部刻画有鬃毛,多为直立行走状。属于佩饰性玉器,有穿孔,穿孔一般位于马的脑后。
商代玉马
两周时期的玉马数量相比与殷商时期则更加稀少,但在雕刻技法上有很大进步,已经从商代的片雕发展为圆雕造型。西周玉马一般作站立状,目前视,鼻翼翕张。颈上刻有鬃毛。腹肌略鼓,臀腹紧圆。在马身体表面会以双钩阴刻技法琢出卷云纹以作修饰。
玉雕马上封侯
战国玉马现有的出土文物只有一件,该玉马为圆雕加镂雕而成,微张口,张目前视,外露鼻孔,竖耳向前作警听状,尾下垂且在末端结毛髻,颈背上以一随形条状脊表示鬃毛,通体光素,呈前足直立、后足微曲的直立状,足下一长方形扁平座承托四足并连为一器。
玉龙
汉代玉马数量较多,形制也趋于丰富,是古代玉马制作史上的重要时期。主要有两种形制,一是整体伏卧形,二是仙人奔马形。此期玉马,受到“龙马”、“天马”文化的影响都会带有羽翅,在马的头部上,五官多会采用浅浮雕手法表示,写实性强,用手触摸时会有雕刻形成的梭角感,大多昂首前视,张大口并露齿、舌(这一形象与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非常相似)。在马的脖颈处会以若干平行短线来表示鬃毛,马尾翘起且尾尖下垂。四足有的呈跪地或伏地形,有的呈奔跑状。
玉雕兽
在魏晋至南北朝至唐宋玉马的表现形式并无大的变化,故而我们就以玉马的繁盛时期宋朝为例。宋代,是继汉代玉马之后又一个兴盛期,数量较多,制作精美。切合历史玉马的繁盛期都与汉民族政权遇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威胁有很大的关系,汉如是、宋如是。
商代玉兔
整个宋朝玉马的风格是非常写实的,因此宋代玉马以写实为最大的特点。宋代玉马在雕琢上通常是橄榄式目,微张口,用多条细密平行的弧线表示鬃和尾间的毛。此外,宋朝的玉马均为圆雕,造型也比较温顺,很少出现奔跃状的玉马,主要为跪地伏卧之态(笔者推测这与宋代文化繁荣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有宋一代,以文治国,文人是社会的主要掌权者,因此原本代表武力与军威的马也被文人化了,而这种现象表现在玉马的雕刻上就变成了跪地俯卧的姿势)。因此宋代玉马整体风格憨态可掬,非常可爱富有文人的细腻温情。
玉卧马
元明时期的玉马,基本沿袭宋代之风格,唯一的变化就是在造型上除过立雕、片雕外,还会运用到一种全新的雕刻技法——立体镂雕。并且在雕琢内容元朝的玉马更加丰富,有“牧马人”、“马上封侯”等以寓意为题材的玉马。在具体形态上,鬃毛由平行弧线演化为多组分束、马头开始出现回首后盼状姿态。明代玉马的造型继承了元朝的传统做法,无明显变化。
玉雕马
清代玉马中,除独立的马这种题材外,人骑马上作游玩山水风光的玉雕开始出现,且清代玉马玉质精优,生动逼真。雕琢重点由马变成了人或马饰的雕琢。清代玉马,圆雕马,多表现为肥壮的体态。器形中寓意吉祥成为了马的主要使命。最常见的有“一马当先”、“马到成功”等题材。
《饮马图》
总之,马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很是重要,虽然在唐朝玉雕马并不多见,但是唐朝的“三彩马”绝对是马文化艺术品中的魁首!因此我们可以得知马在古代不但是先进生产力和交通工具的代名词更是进取向上和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体现!
卧马这一制作从外形看,似是一匹卧地休息的马。但汉代雕刻家并未简单地来处理这一形象。因为如按照马的习性,不可能像牛羊那样长时间卧在地上,所以卧马虽暂作卧状,却显示着由卧而起,即由静而动的动势。在雕刻手法上,没有因袭跃马大部分利用原石自然形象的方式,而是作了较大的加工,仅在马的臀部,可以看出是保留了原石块的断面。在那大而平的立面上,正好表现出肌肉坚韧的后躯体积。雕刻者细致地刻画,是在马的头部和前腿。为了显示出马在静止中即将发生的动作,有意使马头微微偏斜,并配合以右前腿后屈,这就不仅表达了即将立起的动态,而且在马的外形上也有了生动的变化。同时,一般立体圆雕所应细心追求的完整的体积感,也很突出地表现在卧马的形象上。从腿部以至整个躯体所形成的大的体、面的处理,大大增强了马的雄健的体质和神态。一种艺术的真实不同于自然的真实的表现手法,明显地体现在卧马的造型上,这主要是由高度的概括而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