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识别真假玉,怎样鉴定玉和识别玉
发布时间:2024-01-24 21:16:01
发布时间:2024-01-24 21:16:01
古玉辨伪
鉴定古玉应该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是辨明时代,二是判定真伪。最主要的是前者,大部分玉器只要搞清年代,真伪自明。凡是有艺术性的,才是永恒的、有价值的,艺术价值越高,收藏价值也就越高。
同时还要了解玉材的特性,对和田玉、南阳玉、岫岩玉等玉种的硬度、比重、色泽都要心中有数。玉器的器形和纹饰也是鉴定玉器的重要依据。
爱好者购藏玉件时,首先应看玉质和做工。因为玉质和做工是识别年代的主要依据。另外像纹饰、刀法等同样是鉴别朝代的佐证。除此种意义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判定真伪,确定价值,这才是根本的目的所在。
玉的做工也相当重要,古人用心专精,学艺做工时间又很长,所以有精湛的技艺、深厚的功力,古朴典雅、风格浓郁。其玉器做工体现在纹饰精美,刀法纯熟,线条流畅,远超过当今的机雕工艺水平。
具有了这两条,此玉的价值就较高了。如果再是名工所制、学者、官家所用,价值就更高了。
但必须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玉的作伪。玉分今古,新玉当然不存在作伪的问题,可旧玉则往因价高难寻而使作伪的人用心良苦,尤其是清中晚期到民国年间,造伪的手法真是层出不穷,下面略加介绍:
首先应该注意的是“料仿”,就是以玻璃仿造玉,由于仿造水平高,所以很能骗过行外人。在行家眼里是不在话下的。第一,料仿品往过于均匀;第二,料仿品不会出现玉花、玉性这些玉固有的特征;第三,料仿品往会有气泡;第四,它的温润及油质感是很“假”的,尽管有些料仿品的水平已经几乎乱真了。
这里有一个小诀窍,就是这种仿品一般也都有年头了,因为总会有些磕碰,凡断口残缺处都很容易见到玻璃光泽和质地的本来面目。
另外,需特别注意的是“以石代玉”。古人早有“佳石如玉”之说,如果就物理性能看,石和玉的主要物理区别就是硬度不同,而石有硬的,玉也有“柔”的,区别起来确很困难。正因如此,一些仿伪造假者便来钻这个空子,使一些买者受骗上当。所以,在购买时,正确鉴别、综合分析,既要考虑硬度,又要考虑温润;另外,平时要多留心玉的特征,遇有可疑,切勿轻易购买。
还有一些是以玉为基础作伪的。它用的是真料,但以白色岫玉仿白色和阗玉,或在玉上造出种“沁色”,买者一定要格外谨慎。
新玉的辨别
对新玉的质量如何辨别,简单的方法是:一是看颜色。颜色是评估玉品质最重要的因素。颜色达到匀、阳、浓、正的玉为上品。“匀”是指均匀;“阳”是指色泽鲜明,给人以开朗、无郁结之感;“浓”是指颜色比较深;“正”是指没有其他杂色混在一起。
二是看质地。玉是硅酸盐在高温和高压下形成的多晶体矿物,其组成晶体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经过琢磨后的光滑程度、透明度及色调。因此,多晶体结构越细密,玉的质地就越好。
三是看透明度。透明度是与质地相辅相成的物理现象。质地越幼细,透明度就越高。如果玉的通透程度犹如玻璃一样,其内晶体的细密程度就可以使光线直透而不受阻挡。
四是看后天加工。玉被开采出来时只是和矿石一样,必须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工匠将石中的有色部分小心地切割出不同的饰物形状,然后加工打磨和雕琢,经抛光上蜡,才能到市场上出售。
五看裂纹。玉上的裂纹可能是在开采或加工期间造成。有了裂纹后,无论其颜色、质地和透明度如何好,都会影响到它的价值。有时裂纹在其表面并不明显,但在阳光下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到。尤其是被漂白褪色或被染色的玉,裂纹皆为常见现象。
在辨别玉质量的同时,还要防止人造仿玉的以假乱真。人造仿玉是用玻璃、塑胶等材料染色后制成。玻璃仿玉大多内含气泡,颜色与真玉有别。
玉在鉴别方面的文章很多,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学到、学好的,但只要掌握了大的原则,再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判定真伪优劣还是可以做到的。玉都是石头根子,是比较硬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玻璃上面划,有划痕者为玉,否则,非也。
中国的玉分为软玉和硬玉两类。
硬玉,我国俗称“翡翠”,是我国传统玉石中的后起之秀,又是近代所有玉石中的上品。常见的翡翠颜色有白、灰、粉、淡褐、绿、翠绿、黄绿、紫红等,多数不透明,个别半透明,有玻璃光泽。按颜色和质地分,有宝石绿、艳绿、黄阳绿、阳俏绿、玻璃绿、鹦哥绿、菠菜绿、浅水绿、浅阳绿、蛙绿、瓜皮绿、梅花绿、蓝绿、灰绿、油绿,以及紫罗兰和藕粉地等二十多个品种。
软玉称真玉,如白玉、青玉、清白玉、碧玉和墨玉等,它们均具有蜡状光泽,纯洁乳白,从历代玉器看,我国用玉以软玉为主,古软玉在我国被称为传统玉石。软玉常见颜色有白、灰白、绿、暗绿、黄、黑等色,多数不透明,个别半透明,有玻璃光泽,软玉的品种主要是按颜色不同来划分的。白玉中最佳者白如羊脂,称羊脂玉。青玉呈灰白至青白色,目前有人将灰白色的青玉称为青白玉。碧玉呈绿或暗绿色,有时可见黑色脏点,是含杂质如铬尖晶石矿物等所致。当含杂质多而呈黑色时,即为珍贵的墨玉。黄玉也是一种较珍贵的品种。青玉中有糖水黄色皮壳,现有人称其为“糖玉”,白色略带粉色者有人称之为“粉玉”,虎皮色的则称为“虎皮玉”等。
初玩玉的人由于不懂玉,最怕遇到赝品。目前市场上玻璃仿玉制品的辨识,恐怕是赝品中最普遍、最简单的一种。常见的是被称为“翡翠”的光溜的小圆环、小鸡心、玉牌片等。这种玻璃制品因为是浇模而成,合范时高温的玻璃液在器物的边沿多少会溢出一点,冷却后成为隐凸起的范线。用手摸、眼看都会有所发现。如果拿放大镜映光观察,其中定有大小的气泡。
如果不请专家,初玩玉者要自己鉴定玉的真假,可从三方面观察:
一、由于玻璃质地十分脆硬,结构排列疏通,缺乏玉的致密和坚韧性,经不起强烈的高速旋刻,因此在玻璃上一般加工不出高浮雕和圆雕。
二、用放大镜查找气泡,哪怕只能见到一个,也能确认不是玉。
三、玻璃加入氧化铬,色近红宝石;加入氧化钴,色近蓝宝石;加入氧化铬和氧化铜,色近祖母绿…如此等,还有好多种假玉。但它们的色调总显得单薄,缺乏天然玉色之油润、浑厚的感觉。
新玉和旧玉的鉴定不同。新玉的鉴定侧重于真假品种、质地优劣与雕工的精粗。而旧玉的鉴定相对复杂,除了对新玉的几个基本要求之外,还要识别玉器的制作及其历史价值。
古玉器鉴定
对玉制出土文物及传世文物质地、时代、名称、功能、等级、真伪等进行的考辨、识别和判定。
玉器质地的鉴定依凭视觉观察,并借助矿物学、宝石学的检测手段,确定各种玉的矿物种属以及化学成分、结晶构造和物理特性。通常在不可破坏原件的前提下,可进行硬度、比重和折射率的测定。如古玉原有伤残,允许少量近似无损的取样分析,可借助红外光谱,X光粉晶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观察被鉴定的玉材光学性质与结构,并测量其晶系。按国际上宝石学及矿物学通用概念,玉仅只包括碱性单斜辉石的硬玉及钙角闪石的软玉,两者均为链状硅酸盐矿物,通称真玉。不属于上述范围,即为假玉或半玉。中国古代的真玉是软玉。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共出土8件玉器,经测定全是真玉;马家浜文化的河姆渡遗址,所出玉器全是假玉;上海青浦崧泽遗址,所出玉器主要是真玉,杂有假玉;晚期的良渚文化,余杭反山、瑶山遗址所出玉器,几乎全是真玉。对玉器质地的鉴定,还要研究其产地,探索古代玉器来源,研究各个地区的交往和各种文化之间的影响与交流。
玉器时代的鉴定除考古发掘品,运用地质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的方法,以及参照有纪年的器物年代,确定出土玉器的年代序列,认识其演化过程外,凡是失去了出土地点,无法辨认伴出的器物和原生环境,以及传世的古玉器都需要鉴定和断代。
中国有一些早年出土的玉器,由于几经辗转流传,已经和传世品等同了,近年学者依据考古新发现的资料,选择出土地点和时代明确的标准器为尺度,找出一些传世古玉器与上述标准器在形制、花纹上的相似性,从而归纳出某些古玉的地域性,重新找出正确的时空地点,这种鉴定断代方法已为研究者所采用。各级博物馆和文物收藏单位,对玉器藏品都要进行断代、辨伪、建档和定级。考古学界、文博部门鉴别真伪古玉器并确定其年代归属,大致通过以下途径:
①掌握时代风尚和作品风格。选择考古发掘品作为标准器,有助于解决传世品断代。在无发掘品可以对比时,就需长期累积目鉴经验,掌握玉器各个时代的风格和发展演变脉络。辨明某种器物产生的上限和被取代的下限,鉴定家鉴定年代时才会胸有成竹。例如商代动物形玉雕,能够运用写实和夸张等造型手法,并受到当时特定的意识形态制约,制造出很多杰出的作品,一般商墓出土佩玉多为扁平状的平浮雕,但发展到妇好墓,出土的是造型比较复杂的圆雕。西周动物形佩玉,多雕出动物的外轮廓,宛如剪影。春秋战国时期,扁平状动物佩玉大为减少,代之而兴的是成组佩玉。佩玉不但相互连属,有一定组合,而且讲究形象和色泽的对称。战国时期佩玉的纹饰日趋繁缛,线条多卷曲相连,与商周前期纹饰迥然不同。到了汉代,使用玉材经过严格挑选,质地温润,洁白无瑕。另外,封建统治者对传统的礼器重视程度减低,而以生前拥有的贵重的生活实用品和死后葬玉的多寡,来衡量他们社会地位的尊卑高下。战国两汉盛行的谷纹、蒲纹,在汉以后全部消失,到北宋后期仿古之风兴起时才重新出现。上述例证说明,随着时代风尚的变化,玉器制作都留下了时代的烙印。
②从工艺上着眼。因雕工与工具及工匠的师承习惯有关,最易于无意中透露出时代风格。如:新石器时代玉璧、玉琮,孔为两面钻,对接处微有偏移,形成台痕,这时期玉器上的钻孔,孔外径大,越往里边直径越小。同时,器表面留下绳锯加工时在两边下垂的弧线痕;商代则为金属直锯加工留下的直线痕。红山文化玉器表面喜用磨薄边缘,中心打洼的加工手法。商代多用双钩隐起的阳线装饰细部,线条顺随造形的曲度弯转。西周玉雕形成一面坡的独特作法。战国玉器琢玉工具有较大改进,玉器表面磨出玻璃光泽,而且显得锋芒毕露。汉玉纹饰中有细如发丝的阴刻线,习称“游丝刻”,并在玉兽,玉鸟某些部位上饰有细阴刻短平线,这是汉玉中极有时代特征的制作技巧。宋、辽、金之玉雕中常见一种深层立体镂雕手法,用此类手法制作的玉器有玉佩、炉鼎等。到了明代,改深层立体镂雕为上下不同图案的双层镂雕,如玉带饰。明代雕琢立形器物,对侧面、内膛、底足不甚注意。清代则平整规矩,作工考究,一丝不苟。
③与同时代其他工艺品对比。时代风格贯穿到同时期各个工艺部门,相互之间存在借鉴、交流、吸收、融合的地方很多。商代玉器多有象征性和装饰性的图案,与青铜器工艺基本一致。西周玉器上的鸟纹,往高冠、喙嘴,长尾上卷,与青铜器上的鸟纹如出一辙。春秋时期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兽面纹玉饰,上边所饰近似窃曲纹,与同墓所出蟠螭纹壶上的窃曲纹雷同。淅川下寺一号墓出土的春秋时代的玉牌饰,周身满蟠虺纹,与同出的荐鬲器身上的纹饰几乎没有差别。汉代游丝刻在同时期线刻画像石中可以找到相同之处。唐代玉器被人们称之为形神兼备,雕塑感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是唐代绘画、雕塑影响所致。这时期玉器造形、纹饰与同时期的金银器也有密切关系。宋代玉器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本身形体又趋向图案化,与当时画院画风不无关系。元、明、清玉器除了受文人画影响之外,其中明代的分层镂雕,又与织锦、雕漆的风格近似。
④从文献中求得补证。例如研究汉代从葬玉衣,从其渊源,春秋战国时代的缀玉面幕,发展到两汉的金镂玉衣,银镂玉衣,铜镂玉衣,直至玉衣的消亡,魏文帝禁止“珠襦玉匣”从葬,都找到了文献依据,从而对玉衣的断代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汉代的玉具剑、玉刚卯亦见诸文献,唐代始流行玉带板,史载唐高祖曾将于阗新进贡的十三銙玉带赐李靖,因此对上述的玉饰品出现的年代有了界定。辽、金时代“春水玉”、“秋山玉”研究和断代,都从文献上得到了确凿的印证。“春水玉”所指为鹘(海东青)捉鹅(天鹅)图案的玉器。“秋山玉”所指为山林虎鹿题材的玉器,前者与辽史记载的辽帝行至“春捺钵”“鸭子河泺”进行狩猎活动情景相吻合,后者与辽史记载“秋捺钵”活动相一致。金人依契丹旧制,金史上称前述题材的玉器为“其从春水之服,则多鹘捕鹅,杂花卉之饰”和“秋山之饰”。
⑤微观细部特征和变化。老一辈鉴定家在这方面都有许多过人之处,他们对各个玉器品类细部的变化都了如指掌,如对龙纹、螭纹的造形和纹饰,对玉璧、玉剑饰、玉人物形象等都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能够逐一指出时代变迁的轨迹,再结合其他方面的认识,所做判断往十分准确。
⑥留心甄别仿古做假。这有赖于掌握各时代真器的特征,认真分析比较,找出疑点。伪器必然在某些方面露出破绽,尤其是后人仿制古玉,是可以鉴别出来的
玉,古人认为就是美石。玉分为硬玉和软玉,硬玉指翡翠,软玉包括和田玉、青海玉、蓝田玉、东北的岫岩玉等。玻璃手镯和玉石手镯的简单辨别首先玉滋润、透明,(有的玉也不一定透明,分品种和质地)有油脂感,捏在手中有温润的感觉玉的内部呈纤维交织结构,粒度细。假的没有,和不明显。其次拿两只手镯对扣旋转,真玉旋转时没有摩擦感非常滑,假的旋转时有摩擦感和发声音,(除玛瑙及其他二氧化硅)。上等玉滋润、透明,有油脂感,捏在手中有温润的感觉。真假的主要鉴别方法是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可看到玉的内部呈纤维交织结构,粒度细;而人造玻璃无结构,可以看出气泡。也可在玉不显眼的地方用刀刻,刻得动的必是假玉,刻不动的才是真玉。鉴其真伪,可以从三处观察:
一、由于玻璃质地十分脆硬,结构排列疏松,缺乏玉的致密和坚韧性,经不起强烈的高速旋刻,因此,在玻璃上一般加工不出高浮雕和圆雕。
二、用放大镜查找气泡,哪怕只能见到一个,也就是玻璃。
三、玻璃加人氧化铬,色近红宝石;加入氧化钴,色近蓝宝石;加入氧化铬和氧化铜,色近祖母绿等,还有好多色。但它的色调总显得单薄,缺乏天然玉色之油润、浑厚的感觉。比较难识的品种,以高分子材料制作的假玉为主。其颜色可以任意调配,放大镜也难找气泡,据说红外光谱仪上能立显原形,但目验除了一般不实用的破坏性检验,敲碎找石质断面,火烧看其反应等办法外,关键要看器表有无天然石纹。人为加工的毕竟不自然,高情放大镜下更会暴露无遗。
玉器的鉴定,分新玉和旧玉两类。新玉的鉴定侧重于真假品种、质地优劣与雕工的精粗。有些技术性内容前已涉及。然而旧玉的鉴定就不一般了,它除了新玉的几个基本要求之外,还要识得玉器的制作时代和在历史上的价值。
玉器历史价值的证实,是以明确的时代为基础的。熟悉各时代玉器的常见造型、特色工艺、流行色质。接着再参阅有关论及某一时代玉器特点的论文,互相联系,你对玉器的断代水平便会产生一种理性的提高,到这个时候,你应尽可能多的接触实物,以校正书上图画与实物之间的视差。
另外,时代的判断在有些玉器上允许有一定的跨度。因为玉石器比较珍贵,又不易腐朽,因此,作为传家宝,早期的玉器出现在晚几百年的墓葬中,也是有不少先例的。上个时代的晚期与下一个时代的早期的玉器,风格上也不完全是一刀切的。没有记年的玉器,细微的出入亦属正常。
【如何辨认玉的好坏玉器真假鉴别】①观光泽:真玉器无论半透明或不透明,都有温润光泽,内部夹有少量杂质或呈棉絮状花纹均属正常;假玉器色泽干枯,灰暗呆板无灵气,有的还有气泡。②测硬度:用刀刻、刮,真玉器不留痕迹。③拈比重:真玉器手感沉重,假的则轻飘。④听声响:把玉器用线悬空挂起,用硬物敲击,真品的声音清脆悦耳,余韵悠扬;假的则相对沉闷干涩。⑤看断口:用10倍放大镜观察,真玉器的断口参差不齐,可见比较细密的结构;假玉器的断口整齐发亮的,常为玻璃类仿制品,断口结构粗糙、无蜡状光泽的是石质仿制品。如何鉴别玉的真假玉文化是中国一种深奥的特殊文化,它充溢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从“玉”字的汉字有约500个,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描述,许多都加了个“玉”字,如玉女、玉手、玉容、玉照、玉体…即便是为正义作出牺牲,也以“玉碎”来形容。玉的涵义广,一般来说,自然生成的、加工后成为细腻匀润、色彩鲜艳、质地坚韧、化学性能稳定的美石,都可归入玉类。人们平时说的玉,其实是以软玉和硬玉为主。软玉是指透闪石—阳起石矿物组成的玉石,即白玉、清玉、碧玉、黄玉等;硬玉是指与软玉性状接近的源自缅甸的翡翠。而钻石、红蓝宝石、玛瑙、珊瑚、煤晶、龟甲之类,则属于“有机质宝石”。人们对于软硬玉的要求比较一致,即质地坚硬致密、色泽晶莹鲜丽为佳。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最早的资料见于距今1.2万年的辽宁海城仙人洞遗址,它是一件蛇纹石质地的石器。后来随着磨制技术的发明,人们终于规律性地发现了石材中还有一批经磨制后显露出特别细洁、美艳的材料。虽然人们尚不知其为玉,但已有意选出,专门用于人体的装饰。初玩玉的人由于不懂玉,最怕遇到赝品。目前市场上玻璃仿玉制品的辨识,恐怕是赝品中最普遍、最简单的一种。常见的是被称为“翡翠”的光溜的小圆环、小鸡心、玉牌片等。这种玻璃制品因为是浇模而成,合范时高温的玻璃液在器物的边沿多少会溢出一点,冷却后成为隐凸起的范线。用手摸、眼看都会有所发现。如果拿放大镜映光观察,其中定有大小的气泡。如果不请专家,初玩玉者要自己鉴定玉的真假,可从三方面观察:一、由于玻璃质地十分脆硬,结构排列疏通,缺乏玉的致密和坚韧性,经不起强烈的高速旋刻,因此在玻璃上一般加工不出高浮雕和圆雕。二、用放大镜查找气泡,哪怕只能见到一个,也能确认不是玉。三、玻璃加入氧化铬,色近红宝石;加入氧化钴,色近蓝宝石;加入氧化铬和氧化铜,色近祖母绿…如此等,还有好多种假玉。但它们的色调总显得单薄,缺乏天然玉色之油润、浑厚的感觉。新玉和旧玉的鉴定不同。新玉的鉴定侧重于真假品种、质地优劣与雕工的精粗。而旧玉的鉴定相对复杂,除了对新玉的几个基本要求之外,还要识别玉器的制作及其历史价值。对玉器历史价值的考证,是以明确时代为基础的。要熟悉各时代玉器的常见造型、特色工艺、色质,可以经常参阅有关玉器方面的书籍和资料,这样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对玉器的断代水平产生一种理性的提高。而尽可能多地接触实物,可以校正书中的图片与实物之间的视差。怎样鉴别真假玉目前,市场上一些出售宝玉的摊点,常混杂进一些加工精湛的人工玉。可靠的辨别方法是:看、听、测试。看,主要看晶体透明度,真玉透明度较强,油脂光泽;听,真玉声音清脆,反之声音闷哑;测试,真玉从玻璃上划过,玻璃上留下划痕,而玉石本身则丝毫无损。常见的假玉有塑胶、着色玻璃、云石(大理石)、电色假玉以玉粉和水晶加盐水制成的合成班用硝子仿制的玉器等不同的做假方法,其鉴别的手段也有所不同。塑胶的质地比玉石轻,硬度差,一般还容易辨认。着色下班也容易区别。只要拿到灯光或阳光下检查,就会看见玻璃里面有不少气泡。比较难辨的是电色假玉,这旨经过电镀,给劣质玉镀上一层美丽的翠绿色外表,很容易误以为是真玉。这时就需要仔细观察,如果上面有一些绿中带蓝的小裂纹,就是假玉。因为电镀时会留下裂纹,行家称为"蜘蛛爪"。也有人说,将电色假玉放置热油中,电镀色就会消退,还其本来面目。以玉粉、水晶加盐水制成的合成玉是仿深色老坑玉。鉴定方法很简单,即它们的比重不同。天然玉比重3.3-3.4,而人造合成玉比重仅2.8。用手掂轻重,或用天平称量即可辨别真假。用硝子仿制的玉器,看去比玉还洁白莹润。古人说:"玉赛硝,必定高。"就是,白玉要象硝子那样,才算是高级的。可见,硝子和玉难以分辨。然而真假终究是不同的。就颜色来说,白玉的白色中常泛青,纯白者极少,硝子则是匀净洁白的纯白色。就玉性来说,玉温润细腻,如脂如膏,硝子虽也温润,莹润之中却难免有贼光。白玉是天然产物,体质很难全部均匀一致,内中玉筋、玉花等。硝子为人工所制,则无上述表象。白玉质地坚实,无气泡可寻。硝子加工再好,常有气泡、气眼外露。弄清这几条,就不会把硝子制品当成玉器了。专家揭秘如何鉴别造假玉器近日,在某地举办的一次鉴赏会上,专家通过对收藏者所带藏品真伪的鉴定,揭出了玉器造假、以假乱真的秘密。其一,玉粉压模“玉器”越做越精。根据几位收藏者带来的玉牌,玉器专家不禁惊叹目前玉器造假者的功力。专家称,目前在市场上很多玉牌都是用玉粉浇铸在模具之中压制而成的。但由于其看上去洁白,摸起来玉质细腻、柔和,仔细研究起来玉牌的雕工又非常精致,因此这种玉粉所制的玉牌几乎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更有甚者,还在这种玉粉制作的“玉器”中做出了“绵”等一系列纹理,这种作假让专家都真假难辨,需要仔细研究。同时,还有一些造假者在玉粉中掺入水晶等粉末,这就在硬度上达到了真正玉的标准,有时候就算是机器都难以检测出来。因此,专家建议在购买玉牌等看似羊脂白玉的“玉器”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其二,两种老玉容易被新做。一是手扳。一般老手扳都是素面的,没有雕刻的纹饰,因为手扳开始主要是在拉弓的时候使用。到了清乾隆以后,手扳逐渐成为了一种男性的装饰物,手扳上逐渐有了刻工,成为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此,一些造假者就大批购进素面的手扳,然后再雕刻上精美的纹饰来冒充老手扳出售。二是籽儿料。籽儿料上多半带有玉皮,虽然玉质相同,但质量、大小等都不如玉料。但籽儿料经过长时间流水冲刷,表面非常细腻、光滑。因此进行加工以后也可冒充“老玉”出售。另外,还有很多造假者不惜工时,使用老做工,如手工雕刻,利用动物骨头、竹子等较为原始的工具进行打磨等来处理籽儿料,这种做旧的方法也是最难辨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