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玉器的年代鉴别只能是高古玉,或者别的玉器,一般来说鉴定玉石的材质...下面是翡翠专家怎么样看年份,怎样鉴别玉的年代的详细诠释。
怎样鉴别玉的年代?
玉石的品质鉴别
鉴定玉的品质,有六条标准,即“色、透、匀、形、敲、照”。
(1)色
玉以绿色为最佳,红、紫二色玉石的价值仅为绿色玉石的1/
5。玉当中若含红、紫、绿、白四色,称为“福禄寿喜”;若只含红、绿、白三色,则为“福禄寿”。色泽暗淡、微黄色的为下品。如果是单色玉,以色泽均匀的为好。
(2)透
透明晶莹如玻璃,没有脏杂斑点,不发糠、不发涩的为上品。半透明、不透明的玉,则分别称为中级玉和普通玉。在清朝和清朝以前,带有红、绿、白三种颜色的玉才称为翡翠玉。到了现代,翡翠玉泛指一般透明的玉。目前的翡翠玉以透明并带绿色的居乡。
(3)匀
玉的色泽重在均匀,虽含白、绿但色泽不均匀的,则价值很低。
(4)形
玉石的形状可根据不同的审美要求,加工成不同的样式,无特殊标准。一般地说,玉石的个头愈大愈好。
(5)敲
玉当中常有断裂、割纹,一般不易观察到,如果用金属棒敲一敲,或者把玉轻轻抛在台板上,可以从声音的清浊辨出裂纹存在与否。声音越清脆越好。
(6)照
玉当中有肉眼不易发现的黑点、瑕疵,只要用10倍放大镜照一照,便可一览无余。
玉的品质可分为10级,每一级又可细分为上、中、下3档。其中,白玉无论其色泽好坏,透明度如何,价值都是最低的。
天然玉石的特点是略呈浅色,而不带有浅蓝色(俗称邪色)。另外还有一种合成玉,以玉粉、水晶加盐水制成,外观颇似深色“老坑玉”。鉴定的方法很简单,因其同天然玉石比重不同,可用手掂掂轻重,或用天平称量,重者为真玉。
目前,市场上常常混杂一些加工精湛的假玉。辨别假玉的一般方法是看、听、测。
(1)看
主要看晶体透明度、内部结构、光泽等。真玉透明、油脂光泽,花纹自然,内部纤维状态是不易模仿的。
(2)听
真玉声音清脆,人造假玉声音发闷。
(3)测
主要是测硬度。以玻璃板(摩式硬度5.5)为标准,除岫玉、绿松石外,一般都能在玻璃板上划出条痕,而玉石本身丝毫无损。假玉一般较软,划不动玻璃。
常见的假玉一般用塑胶、玻璃加工而成,它们都是非晶质材料,硬度低,密度小,还有材料本质的特征。如塑胶能用钢针挑得动,或能刻出划痕,拿在手中轻飘。玻璃在灯光或阳光下内部显示气泡,偏光镜下显示非晶质性(转动时无周期性的明暗变化),有原料制作漩涡状条纹等。
硬玉,我国俗称“翡翠”,是我国传统玉石中的后起之秀,又是近代所有玉石中的上品。常见的翡翠颜色有白、灰、粉、淡褐、绿、翠绿、黄绿、紫红等,多数不透明,个别半透明,有玻璃光泽。按颜色和质地分,有宝石绿、艳绿、黄阳绿、阳俏绿、玻璃绿、鹦哥绿、菠菜绿、浅水绿、浅阳绿、蛙绿、瓜皮绿、梅花绿、蓝绿、灰绿、油绿,以及紫罗兰和藕粉地等二十多个品种。
软玉称真玉,如白玉、青玉、清白玉、碧玉和墨玉等,它们均具有蜡状光泽,纯洁乳白,从历代玉器看,我国用玉以软玉为主,古软玉在我国被称为传统玉石。软玉常见颜色有白、灰白、绿、暗绿、黄、黑等色,多数不透明,个别半透明,有玻璃光泽,软玉的品种主要是按颜色不同来划分的。白玉中最佳者白如羊脂,称羊脂玉。青玉呈灰白至青白色,目前有人将灰.硬玉,我国俗称“翡翠”,是我国传统玉石中的后起之秀,又是近代所有玉石中的上品。常见的翡翠颜色有白、灰、粉、淡褐、绿、翠绿、黄绿、紫红等,多数不透明,个别半透明,有玻璃光泽。按颜色和质地分,有宝石绿、艳绿、黄阳绿、阳俏绿、玻璃绿、鹦哥绿、菠菜绿、浅水绿、浅阳绿、蛙绿、瓜皮绿、梅花绿、蓝绿、灰绿、油绿,以及紫罗兰和藕粉地等二十多个品种。
软玉称真玉,如白玉、青玉、清白玉、碧玉和墨玉等,它们均具有蜡状光泽,纯洁乳白,从历代玉器看,我国用玉以软玉为主,古软玉在我国被称为传统玉石。软玉常见颜色有白、灰白、绿、暗绿、黄、黑等色,多数不透明,个别半透明,有玻璃光泽,软玉的品种主要是按颜色不同来划分的。白玉中最佳者白如羊脂,称羊脂玉。青玉呈灰白至青白色,目前有人将灰白色的青玉称为青白玉。碧玉呈绿或暗绿色,有时可见黑色脏点,是含杂质如铬尖晶石矿物等所致。当含杂质多而呈黑色时,即为珍贵的墨玉。黄玉也是一种较珍贵的品种。青玉中有糖水黄色皮壳,现有人称其为“糖玉”,白色略带粉色者有人称之为“粉玉”,虎皮色的则称为“虎皮玉”等。
初玩玉的人由于不懂玉,最怕遇到赝品。目前市场上玻璃仿玉制品的辨识,恐怕是赝品中最普遍、最简单的一种。常见的是被称为“翡翠”的光溜溜的小圆环、小鸡心、玉牌片等。这种玻璃制品因为是浇模而成,合范时高温的玻璃液在器物的边沿多少会溢出一点,冷却后成为隐隐凸起的范线。用手摸、眼看都会有所发现。如果拿放大镜映光观察,其中定有大大小小的气泡。
如果不请专家,初玩玉者要自己鉴定玉的真假,可从三方面观察:
一、由于玻璃质地十分脆硬,结构排列疏通,缺乏玉的致密和坚韧性,经不起强烈的高速旋刻,因此在玻璃上一般加工不出高浮雕和圆雕。
二、用放大镜查找气泡,哪怕只能见到一个,也能确认不是玉。
三、玻璃加入氧化铬,色近红宝石;加入氧化钴,色近蓝宝石;加入氧化铬和氧化铜,色近祖母绿……如此等等,还有好多种假玉。但它们的色调总显得单薄,缺乏天然玉色之油润、浑厚的感觉。
新玉和旧玉的鉴定不同。新玉的鉴定侧重于真假品种、质地优劣与雕工的精粗。而旧玉的鉴定相对复杂,除了对新玉的几个基本要求之外,还要识别玉器的制作及其历史价值。
古玉器鉴定
对玉制出土文物及传世文物质地、时代、名称、功能、等级、真伪等进行的考辨、识别和判定。
玉器质地的鉴定依凭视觉观察,并借助矿物学、宝石学的检测手段,确定各种玉的矿物种属以及化学成分、结晶构造和物理特性。通常在不可破坏原件的前提下,可进行硬度、比重和折射率的测定。如古玉原有伤残,允许少量近似无损的取样分析,可借助红外光谱,X光粉晶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仪器,观察被鉴定的玉材光学性质与结构,并测量其晶系。按国际上宝石学及矿物学通用概念,玉仅只包括碱性单斜辉石的硬玉及钙角闪石的软玉,两者均为链状硅酸盐矿物,通称真玉。不属于上述范围,即为假玉或半玉。中国古代的真玉是软玉。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共出土8件玉器,经测定全是真玉;马家浜文化的河姆渡遗址,所出玉器全是假玉;上海青浦崧泽遗址,所出玉器主要是真玉,杂有假玉;晚期的良渚文化,余杭反山、瑶山遗址所出玉器,几乎全是真玉。对玉器质地的鉴定,还要研究其产地,探索古代玉器来源,研究各个地区的交往和各种文化之间的影响与交流。
玉器时代的鉴定除考古发掘品,运用地质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的方法,以及参照有纪年的器物年代,确定出土玉器的年代序列,认识其演化过程外,凡是失去了出土地点,无法辨认伴出的器物和原生环境,以及传世的古玉器都需要鉴定和断代。
中国有一些早年出土的玉器,由于几经辗转流传,已经和传世品等同了,近年学者依据考古新发现的资料,选择出土地点和时代明确的标准器为尺度,找出一些传世古玉器与上述标准器在形制、花纹上的相似性,从而归纳出某些古玉的地域性,重新找出正确的时空地点,这种鉴定断代方法已为研究者所采用。各级博物馆和文物收藏单位,对玉器藏品都要进行断代、辨伪、建档和定级。考古学界、文博部门鉴别真伪古玉器并确定其年代归属,大致通过以下途径:
①掌握时代风尚和作品风格。选择考古发掘品作为标准器,有助于解决传世品断代。在无发掘品可以对比时,就需长期累积目鉴经验,掌握玉器各个时代的风格和发展演变脉络。辨明某种器物产生的上限和被取代的下限,鉴定家鉴定年代时才会胸有成竹。例如商代动物形玉雕,能够运用写实和夸张等造型手法,并受到当时特定的意识形态制约,制造出很多杰出的作品,一般商墓出土佩玉多为扁平状的平浮雕,但发展到妇好墓,出土的是造型比较复杂的圆雕。西周动物形佩玉,多雕出动物的外轮廓,宛如剪影。春秋战国时期,扁平状动物佩玉大为减少,代之而兴的是成组佩玉。佩玉不但相互连属,有一定组合,而且讲究形象和色泽的对称。战国时期佩玉的纹饰日趋繁缛,线条多卷曲相连,与商周前期纹饰迥然不同。到了汉代,使用玉材经过严格挑选,质地温润,洁白无瑕。另外,封建统治者对传统的礼器重视程度减低,而以生前拥有的贵重的生活实用品和死后葬玉的多寡,来衡量他们社会地位的尊卑高下。战国两汉盛行的谷纹、蒲纹,在汉以后全部消失,到北宋后期仿古之风兴起时才重新出现。上述例证说明,随着时代风尚的变化,玉器制作都留下了时代的烙印。
②从工艺上着眼。因雕工与工具及工匠的师承习惯有关,最易于无意中透露出时代风格。如:新石器时代玉璧、玉琮,孔为两面钻,对接处微有偏移,形成台痕,这时期玉器上的钻孔,孔外径大,越往里边直径越小。同时,器表面留下绳锯加工时在两边下垂的弧线痕;商代则为金属直锯加工留下的直线痕。红山文化玉器表面喜用磨薄边缘,中心打洼的加工手法。商代多用双钩隐起的阳线装饰细部,线条顺随造形的曲度弯转。西周玉雕形成一面坡的独特作法。战国玉器琢玉工具有较大改进,玉器表面磨出玻璃光泽,而且显得锋芒毕露。汉玉纹饰中有细如发丝的阴刻线,习称“游丝刻”,并在玉兽,玉鸟某些部位上饰有细阴刻短平线,这是汉玉中极有时代特征的制作技巧。宋、辽、金之玉雕中常见一种深层立体镂雕手法,用此类手法制作的玉器有玉佩、炉鼎等。到了明代,改深层立体镂雕为上下不同图案的双层镂雕,如玉带饰。明代雕琢立形器物,对侧面、内膛、底足不甚注意。清代则平整规矩,作工考究,一丝不苟。
③与同时代其他工艺品对比。时代风格贯穿到同时期各个工艺部门,相互之间存在借鉴、交流、吸收、融合的地方很多。商代玉器多有象征性和装饰性的图案,与青铜器工艺基本一致。西周玉器上的鸟纹,往往高冠、喙嘴,长尾上卷,与青铜器上的鸟纹如出一辙。春秋时期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兽面纹玉饰,上边所饰近似窃曲纹,与同墓所出蟠螭纹壶上的窃曲纹雷同。淅川下寺一号墓出土的春秋时代的玉牌饰,周身满蟠虺纹,与同出的荐鬲器身上的纹饰几乎没有差别。汉代游丝刻在同时期线刻画像石中可以找到相同之处。唐代玉器被人们称之为形神兼备,雕塑感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是唐代绘画、雕塑影响所致。这时期玉器造形、纹饰与同时期的金银器也有密切关系。宋代玉器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本身形体又趋向图案化,与当时画院画风不无关系。元、明、清玉器除了受文人画影响之外,其中明代的分层镂雕,又与织锦、雕漆的风格近似。
④从文献中求得补证。例如研究汉代从葬玉衣,从其渊源,春秋战国时代的缀玉面幕,发展到两汉的金镂玉衣,银镂玉衣,铜镂玉衣,直至玉衣的消亡,魏文帝禁止“珠襦玉匣”从葬,都找到了文献依据,从而对玉衣的断代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汉代的玉具剑、玉刚卯亦见诸文献,唐代始流行玉带板,史载唐高祖曾将于阗新进贡的十三銙玉带赐李靖,因此对上述的玉饰品出现的年代有了界定。辽、金时代“春水玉”、“秋山玉”研究和断代,都从文献上得到了确凿的印证。“春水玉”所指为鹘(海东青)捉鹅(天鹅)图案的玉器。“秋山玉”所指为山林虎鹿题材的玉器,前者与辽史记载的辽帝行至“春捺钵”“鸭子河泺”进行狩猎活动情景相吻合,后者与辽史记载“秋捺钵”活动相一致。金人依契丹旧制,金史上称前述题材的玉器为“其从春水之服,则多鹘捕鹅,杂花卉之饰”和“秋山之饰”。
⑤微观细部特征和变化。老一辈鉴定家在这方面都有许多过人之处,他们对各个玉器品类细部的变化都了如指掌,如对龙纹、螭纹的造形和纹饰,对玉璧、玉剑饰、玉人物形象等都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能够逐一指出时代变迁的轨迹,再结合其他方面的认识,所做判断往往十分准确。
⑥留心甄别仿古做假。这有赖于掌握各时代真器的特征,认真分析比较,找出疑点。伪器必然在某些方面露出破绽,尤其是后人仿制古玉,是可以鉴别出来的
怎么鉴定翡翠手镯的年份和真假
你好,真假可以去检测机构做
30元左右出结果
但是年份就无能为力了
需要找玩古玉的朋友帮你看
鉴别真假翡翠:
第一,先斜对光看自然光照的那个面上有没有小孔,有是假的真的很光滑。
第二,在玉器的表面用牙签点一滴水,如果真货水就会像露珠一样挂在上面,假的不挂水。检验前一定要把玉器擦干净。
第三,看硬度,用玉器在一块玻璃上用力摩擦,然后查看玉器是否磨损,如有磨损那假的可能就很大了。
鉴定机构做鉴定。
强碱浸泡几个月后抽真空注胶而成。
4,如无且惨白状,则基本可确定B或B+C(例外。5:白底青种除外,时间较长B货胶老化也会变黄)、有颜色的地方与没颜色的地方颗粒感相同,没有结构上的区别。
2、对光观察,是否有淡淡的黄色调透出,有则基本确定为
A,会发出叮叮的清脆声音,B货的声音没有那么清脆。可以和确定的A货手镯对比一下。B货惨白原理:B货是天然种质一般的翡翠原料经强酸,此过程将天然的翡翠颗粒间黄色铁锰氧化物反应掉,所以B货就会显示出不自然的惨白体色表现在成品上。
3、C货的颜色仔细观察可见颜色呈蜘蛛网状分布、光泽:白纸未浸水的感觉为A货,白纸浸水未赶的感觉为B货发照片上来帮你看看,
翡翠
A、
B、C货自己鉴定小技巧:
1、对于无裂手镯,用其他非手镯玉石敲击
玉器怎么鉴别真伪玉器怎么鉴定年代
古玉器鉴定方法:
工艺痕迹鉴定
谈古玉工艺,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艺。其无外有两大方面,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工具工艺及砂袋、沙箱抛光工艺。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其特点为钻孔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另外,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这是穿孔鉴定重要方法。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穿孔则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还不同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解玉砂、兽皮等为之。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粗细不均,但较为顺畅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细凹线,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这种工艺是鉴定古玉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主要鉴定方法,望大家多观察实物,多比较,需强调一点:必须用放大镜才能观察鉴定。
氧化鉴定
氧化是指玉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他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
氧化有三种现象:一是钙化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象;二是蚀孔、蚀斑现象;三是氧化严重成粉状。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有一些其他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侵蚀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
再一种有氧化情况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程度轻重不一,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侵蚀成粉末。重要一点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火烧假玉器就不这样。
目前用酸类物质侵蚀伪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侵蚀,蚀孔、蚀斑明显,这样处理的古玉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此种方法需注意的是,有个别作伪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这需从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凝结物鉴定
包浆通常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他物质附在玉器表面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面有墓土或腐烂杂物;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对实物观察所得。
出土品的包浆是凝结在玉器表面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溶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墓土。无论哪一种,都十分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味,这种气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这也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
假器就不是这样,包浆松散,无墓葬味,无透明矿物质,即使有泥土包浆坚固的,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一烧、一洗即知。现流行一种把古玉用细铁丝缠上,放入土中数月或数年后取出,红褐土锈可固结在玉上。但古玉很少与铁一类物质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类玉剑具是如此。
艺术水平鉴定
在中国玉器制作工艺史上,每个时期都有特点鲜明的艺术风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每个时期既有成熟的艺术,又有不成熟或成长中的艺术。熟悉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玉器工艺水平是鉴定古玉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看一些玉器理论书籍,而且还要多看玉器图录及博物馆、收藏家的实物资料。
在古代玉器艺术水平中,成熟的艺术是当今难以仿制的,具体体现为那些艺术水平高的玉器更难仿制,鉴定起来也相对容易,正所谓有形无神。譬如汉代玉人物、马、兽类,特别是圆雕作品,那种圆润、饱满、流畅的线条,迄今仍极难仿制。可以说,愈是技术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圆雕作品,器型复杂作品,愈容易鉴定。原因是制作难度大,容易留下破绽。
沁色鉴定
沁色鉴定重在学习理解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之间的颜色变化,我们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黑漆则可能产生黑色沁,黄土内埋藏,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重要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就值得怀疑了。
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也有局部沁,特点是沁色较多,火烧伪沁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处进行的。通过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这一点。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绺处进行激光伪造沁色的。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可以无沁。
气味鉴定
玉器埋藏环境的不同,气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还有传世味。一般玉器气味以新近出土最为浓烈,熟悉这种气味最好的办法是多嗅老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气味,尤以战国、汉代陶器为重要,它们的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此种方法仅限于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对于鉴别那些伪造出土古玉特别灵验,它们不仅没有墓葬气味,相反,有种刺鼻的化学气味或单纯的土气味。此种方法要求我们多实践、多对比,才有所收获。但有一点需注意的是:带有泥土杂物的玉器,不论早晚出土,必须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气其味更大,反之,无味则必假。
1、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古玉,已有精细的到线,也有浅浮雕,亦即减地凸雕。这些纹饰中不少是用凸起的线条组成,转折自如层次不同。比如龙山文化的变形兽面纹、红山文化玉龙胎(地形则的刻纹、良语文化的神祖兽面纹,就是典型的例子。良渚文化的玉璧,大多数是光素,但制作者已懂得灵活掌握几何学的同心圆原理。又像玉琼,外祀内圆,四边饰以细致的纹饰,结构顺为复杂。有些玉珍、玉玦等更穿孔佩带。
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纹饰中,主要是阴刻直线,既深且粗,犹如凹拗,底部较上祀为宽阔。另有一些用硬金刚石之类划出的阴刻线,曲而且甚细。
红山文儿的玉龙则有阴刻直线网纹,配合简练而劲健的形制,器形曲线万为流畅不过,较少用线雕。比如红山文化的正取边缘磨翊,中心表面磨得凹下(俗称“打洼”)。压地隐处的边棱打磨模糊,使人不觉得有明显的雕琢痕迹。有些要靠”手感”或光照才易发现。
新石器时代玉器中有一些制作技术非常熟练有些斜面棱线皆触之有感,但视之却不见,甚为朴拙。良给文化中更有半圆雕和透雕而且从一些玉璧上的开锯痕。可见那时已用细线加硬砂研磨来开片了。
2、商代玉器的纹饰
中国商代一些人形或人面纹古玉皆值得珍藏。
我们从各方面研究(包括考古学),便可发现商代玉器有不少人物形象。传世器中更多人面纹玉片、玉雕人像甚至有整身圆雕的玉人。像著名的商代晚期殷墟妇好墓中,曾发掘了米多件。妇好是殷玉武丁的三个法定配偶之一,地位显赫,掌有实仪参与政治,可说是晚商的”女强人”。
商代玉器中,又有废抓人首的形制。鹰是那时的图腾,是商代氏族和祖先的标志,亦是在古代人祭制度所产生的特有形制。在鉴别商代的古玉时,我们可以发觉不少人彩玉器或人面效玉片的图像与其他动物纹饰一样,比较上夸张其轮廓与动态。
人眼和兽眼一样,为双绘线,瞳孔突出,为商玉中著名的“臣”字眼,耳部的卷涡则为圆角或方角,发作平行线,鼻润上卷似云头纹。商玉纹饰的曲度与卷头并不统一转折较祀硬后仿者皆忽略了这些特点。
若非人形而是背形的玉器除了“臣”字眼之外,有些眼部是双阴线圆形,或者近似平行四边形。玉兽的顶部大都有一个担,好比磨菇。至于片状玉器,具有一大特点是后仿者所没有的,就是带有双重齿牙,多为方形,牙上有小凸齿,接连排列,乃作为边缘部位的装饰。
3、周代玉器
总体来说,周代民间玉器的纹饰与商代大大不同,不少是用双明线勾撤法,多弧线,但欠刚劲而且勾撤的坡度颇大。
西周中期的纹饰湾化转变例如有双钩垂直阴线;有些不再是两侧压地,而是一侧压地,另一侧维持为阴线。在鉴别西周玉器时应细察这些纹饰上的细部变儿,可减少机会为近仿者所周。
西周的民间玉器,每每赋予人层次感,没有以前板状体玉器的纹饰那样平面化。另一特色是在直沟外侧有整排的细阴线,表面与外面磨光,使反光度各异故使人有莹润之感,特别是曲线具有韵律,与商代强直古拙的韵味有别。
东周和西周玉器上所见的纹饰大约有三十多种,主要是写实的纹饰,由单个纹饰构成完整花纹乃由器物本身造型所决定。其中以长尾鸟纹、鱼纹、蝉纹较多见。另外有装饰性的纹饰不受器形局限,可以随意为之,像云纹、皤虺纹和雷纹等。
4、秦、汉玉器
秦及两汉早期,许多玉器的纹饰延续了战国玉器的纹饰风格。西汉晚期玉器风格出现了变化。东汉时期动物纹样、云水纹样有了较特殊的使用。常见的汉代玉器饰纹有下列几种。
(1)谷纹:谷纹在战国玉器上已大量使用。汉代沿用了战国玉器的这一纹饰,使用中又可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况:①卧蚕类谷纹。战国作品上的谷纹谷粒较小,排列紧密,谷粒顶部较尖。汉代谷纹中出现了谷粒较大,排列略松,起凸很浅,谷粒上部较浑圆的装饰方法。②乳了类谷粒。为凸起的圆形颗粒。战国玉器上乳丁类谷粒纹使用较少,多见于楚文化玉器,谷粒一般较小。汉乳丁纹玉器较多地出现,一些玉器上使用了大乳丁纹。另外,自秦代玉器上就出现凸起较矮、轮廓模糊的小乳丁纹,这类纹饰在一些汉代玉璧、玉珍上经常出现。③带有阴线构连的谷纹。汉代玉器上谷纹间的钩连阴线有多种形式,丁字形钩连、折角形钩连是两种最常用的连线方法。
质地鉴定玉的涵义差别很大。古代玉器所用质料除硬玉、软玉外,还包括其他一些矿物和岩石,如岫岩玉、南阳玉、青田石、绿松石、玛瑙、水晶等。这些玉石的成分各不相同,质量不一,历代用量多少差异很大。软玉是中国古代玉器的主要原料,有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和墨玉等品种。软玉的产地以中国境内新疆和阗为最有名,同时还有陕西产的“蓝田玉”等。硬玉则专指翡翠,属辉石类,主要产地在缅甸境内,输入中国时间较晚,直至清初才有发现。它不是中国古代玉器的主要原料。岫岩玉属蛇纹石族,产于辽宁省岫岩县,硬度较软玉低,质也较差,但用量相当大。商代妇好墓中少量玉器及满城汉墓的金缕玉衣等均由岫岩玉制成。南阳玉产于河南省,硬度较高,介于硬玉和软玉之间,也是古代玉器的重要原料。绿松石在新石器时期就与青玉、玛瑙等玉石一起用作装饰品,在甘肃永靖齐家文化遗址和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这些不同质地的玉石雕刻器物,优劣不一。判定优劣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根据玉器的品质、洁净度、颜色等进行质料分析,玉质的判定则需要借助于科学仪器。器物类型鉴定中国古代玉器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装饰品类、工具类、兵器类、用具类、礼器类、像生类、葬器类、陈设品类、文房用具类、佩饰类等。每一类中包括许多不同器物,如装饰品类中有玉管、玉珠、玉笄、玉坠、玉瑱、玉玦、玉镯、玉钏、玉串珠、玉冠饰、圆箍形饰等。以上这些众多的器物类型,有的从古至今一直沿袭,也有的只存在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这是我们断定年代和真伪的一个重要依据。如新石器时期工具类玉器主要以玉斧、玉铲、玉刀为主;装饰品中已发现的有玉环、玉管、玉玦、玉璜、玉珠、玉镯、玉珮等;像生类玉雕作品已出现了玉龟、玉鸮、玉龙、玉兽;礼器中已有了玉琮和玉璧。商周时期工具类中仍以玉刀、玉斧、玉铲为主,出现了玉钺、玉戈等兵器;礼器除玉璧、玉琮外,玉璜、玉圭、玉璋、柄形器等都十分多见;装饰类中已出现了玉觽、玉簪等;像生玉雕类型更多、更生动,如人首、玉人、玉龙、虎、玉鱼、龟、鸟、兽、牛、蚱、蜢、螳螂等。其中虎、人首和玉人的雕刻尤为生动,玉龙的形象甚为精细。春秋战国时期,常见的器型除玉璧、玉琮、玉璜、玉镯、玉环等外,还出现了玉剑饰、玉带钩、玉玺及葬玉。秦汉时期,除已有的器型外,鸡心珮饰、玉蝉、玉握等明显增多,作为殉葬的“明器”、玩赏品和用以“辟邪压胜”的器物,如刚卯等已出现。唐宋时期,玉器中的实用器和装饰品较过去显著增多,如玉杯、玉碗、玉洗等,还出现了表示官阶高下的玉带饰物。明清时期除实物器中的用具类、陈设类、文房用具类等玉器十分丰富多彩外,还出现了大型装饰作品,如秋山行旅图玉山和大禹治水玉山等,一件作品重达万斤,将古代玉雕工艺推向巅峰。
请教前辈们老玉镯怎么辨别年代清朝的翡翠玉镯做工是什么样子的明.
翡翠是清朝后期盛行玉中国的,
老玉表面有沁色,一般老玉的镯子是内外磨圆的感觉厚实,这不是一两句就能讲清楚的,你有疑问可以直接上传玉器的照片,单独指出这样更容易获得您想知道的回答。
老镯子听说是一般内径55的圆条。说是以前小姐手小……有包浆……其它不懂也说不上来……
玉器年代怎样鉴别
玉器的年代鉴别只能是高古玉,或者别的玉器,一般来说鉴定玉石的材质
【如何辨认玉的好坏玉器真假鉴别】①观光泽:真玉器无论半透明或不透明,都有温润光泽,内部夹有少量杂质或呈棉絮状花纹均属正常;假玉器色泽干枯,灰暗呆板无灵气,有的还有气泡。②测硬度:用刀刻、刮,真玉器不留痕迹。③拈比重:真玉器手感沉重,假的则轻飘。④听声响:把玉器用线悬空挂起,用硬物敲击,真品的声音清脆悦耳,余韵悠扬;假的则相对沉闷干涩。⑤看断口:用10倍放大镜观察,真玉器的断口参差不齐,可见比较细密的结构;假玉器的断口整齐发亮的,常为玻璃类仿制品,断口结构粗糙、无蜡状光泽的是石质仿制品。如何鉴别玉的真假玉文化是中国一种深奥的特殊文化,它充溢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从“玉”字的汉字有约500个,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描述,许多都加了个“玉”字,如玉女、玉手、玉容、玉照、玉体……即便是为正义作出牺牲,也以“玉碎”来形容。玉的涵义广,一般来说,自然生成的、加工后成为细腻匀润、色彩鲜艳、质地坚韧、化学性能稳定的美石,都可归入玉类。人们平时说的玉,其实是以软玉和硬玉为主。软玉是指透闪石——阳起石矿物组成的玉石,即白玉、清玉、碧玉、黄玉等;硬玉是指与软玉性状接近的源自缅甸的翡翠。而钻石、红蓝宝石、玛瑙、珊瑚、煤晶、龟甲之类,则属于“有机质宝石”。人们对于软硬玉的要求比较一致,即质地坚硬致密、色泽晶莹鲜丽为佳。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最早的资料见于距今1.2万年的辽宁海城仙人洞遗址,它是一件蛇纹石质地的石器。后来随着磨制技术的发明,人们终于规律性地发现了石材中还有一批经磨制后显露出特别细洁、美艳的材料。虽然人们尚不知其为玉,但已有意选出,专门用于人体的装饰。初玩玉的人由于不懂玉,最怕遇到赝品。目前市场上玻璃仿玉制品的辨识,恐怕是赝品中最普遍、最简单的一种。常见的是被称为“翡翠”的光溜溜的小圆环、小鸡心、玉牌片等。这种玻璃制品因为是浇模而成,合范时高温的玻璃液在器物的边沿多少会溢出一点,冷却后成为隐隐凸起的范线。用手摸、眼看都会有所发现。如果拿放大镜映光观察,其中定有大大小小的气泡。如果不请专家,初玩玉者要自己鉴定玉的真假,可从三方面观察:一、由于玻璃质地十分脆硬,结构排列疏通,缺乏玉的致密和坚韧性,经不起强烈的高速旋刻,因此在玻璃上一般加工不出高浮雕和圆雕。二、用放大镜查找气泡,哪怕只能见到一个,也能确认不是玉。三、玻璃加入氧化铬,色近红宝石;加入氧化钴,色近蓝宝石;加入氧化铬和氧化铜,色近祖母绿……如此等等,还有好多种假玉。但它们的色调总显得单薄,缺乏天然玉色之油润、浑厚的感觉。新玉和旧玉的鉴定不同。新玉的鉴定侧重于真假品种、质地优劣与雕工的精粗。而旧玉的鉴定相对复杂,除了对新玉的几个基本要求之外,还要识别玉器的制作及其历史价值。对玉器历史价值的考证,是以明确时代为基础的。要熟悉各时代玉器的常见造型、特色工艺、色质,可以经常参阅有关玉器方面的书籍和资料,这样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对玉器的断代水平产生一种理性的提高。而尽可能多地接触实物,可以校正书中的图片与实物之间的视差。怎样鉴别真假玉目前,市场上一些出售宝玉的摊点,常常混杂进一些加工精湛的人工玉。可靠的辨别方法是:看、听、测试。看,主要看晶体透明度,真玉透明度较强,油脂光泽;听,真玉声音清脆,反之声音闷哑;测试,真玉从玻璃上划过,玻璃上留下划痕,而玉石本身则丝毫无损。常见的假玉有塑胶、着色玻璃、云石(大理石)、电色假玉以玉粉和水晶加盐水制成的合成班用硝子仿制的玉器等不同的做假方法,其鉴别的手段也有所不同。塑胶的质地比玉石轻,硬度差,一般还容易辨认。着色下班也容易区别。只要拿到灯光或阳光下检查,就会看见玻璃里面有不少气泡。比较难辨的是电色假玉,这旨经过电镀,给劣质玉镀上一层美丽的翠绿色外表,很容易误以为是真玉。这时就需要仔细观察,如果上面有一些绿中带蓝的小裂纹,就是假玉。因为电镀时会留下裂纹,行家称为"蜘蛛爪"。也有人说,将电色假玉放置热油中,电镀色就会消退,还其本来面目。以玉粉、水晶加盐水制成的合成玉是仿深色老坑玉。鉴定方法很简单,即它们的比重不同。天然玉比重3.3-3.
4,而人造合成玉比重仅2.
8。用手掂掂轻重,或用天平称量即可辨别真假。用硝子仿制的玉器,看去比玉还洁白莹润。古人说:"玉赛硝,必定高。"就是,白玉要象硝子那样,才算是高级的。可见,硝子和玉难以分辨。然而真假终究是不同的。就颜色来说,白玉的白色中常常泛青,纯白者极少,硝子则是匀净洁白的纯白色。就玉性来说,玉温润细腻,如脂如膏,硝子虽也温润,莹润之中却难免有贼光。白玉是天然产物,体质很难全部均匀一致,内中玉筋、玉花等。硝子为人工所制,则无上述表象。白玉质地坚实,无气泡可寻。硝子加工再好,常有气泡、气眼外露。弄清这几条,就不会把硝子制品当成玉器了。专家揭秘如何鉴别造假玉器近日,在某地举办的一次鉴赏会上,专家通过对收藏者所带藏品真伪的鉴定,揭出了玉器造假、以假乱真的秘密。其一,玉粉压模“玉器”越做越精。根据几位收藏者带来的玉牌,玉器专家不禁惊叹目前玉器造假者的功力。专家称,目前在市场上很多玉牌都是用玉粉浇铸在模具之中压制而成的。但由于其看上去洁白,摸起来玉质细腻、柔和,仔细研究起来玉牌的雕工又非常精致,因此这种玉粉所制的玉牌几乎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更有甚者,还在这种玉粉制作的“玉器”中做出了“绵”等一系列纹理,这种作假让专家都真假难辨,需要仔细研究。同时,还有一些造假者在玉粉中掺入水晶等粉末,这就在硬度上达到了真正玉的标准,有时候就算是机器都难以检测出来。因此,专家建议在购买玉牌等看似羊脂白玉的“玉器”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其二,两种老玉容易被新做。一是手扳。一般老手扳都是素面的,没有雕刻的纹饰,因为手扳开始主要是在拉弓的时候使用。到了清乾隆以后,手扳逐渐成为了一种男性的装饰物,手扳上逐渐有了刻工,成为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此,一些造假者就大批购进素面的手扳,然后再雕刻上精美的纹饰来冒充老手扳出售。二是籽儿料。籽儿料上多半带有玉皮,虽然玉质相同,但质量、大小等都不如玉料。但籽儿料经过长时间流水冲刷,表面非常细腻、光滑。因此进行加工以后也可冒充“老玉”出售。另外,还有很多造假者不惜工时,使用老做工,如手工雕刻,利用动物骨头、竹子等较为原始的工具进行打磨等来处理籽儿料,这种做旧的方法也是最难辨认的。
怎么判断玉器的价值和年代
您好,判断玉器的价值和年代需要系统的学习,可以报名参加这方面的课程了解一下,据我所知北京高等珠宝研修学院开设有古玉鉴定课程,有针对和田玉、古玉这方面的鉴定知识,希望可以帮到您。
识别古玉主要具备几方面的知识,首先要了解历代玉器的纹饰。这就需要到博物馆去观摩展品,还要经常翻看有关的玉器图册,看多了你就会感到历代玉器的特点是不同的,它们按照不同的时代分成了不同的类型。你观察的越仔细,掌握的时代特征越多,你的识别能力就越强。如果一件原本属于商代器型的玉器,纹饰却带有某些战国纹饰特征,那么这件玉器或者属于旧玉后改,或是后来的仿古制品。如果你判定了这件玉器是仿古做的假古玉,你还可以判断它的制造年代。一般来说仿商代玉器出现的很晚,多是清代晚期的作品。
第二,要了解历代玉器的形状特点。这是因为许多玉器的形状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汉代的玉杯多呈现细高筒状,而唐代的玉杯矮而阔,与汉代风格截然不同。到了宋代,杯形又发生了变化。往往通过一件玉器的形状特点就能判断它是哪个时代的作品。对于古玉形状特点的了解越深入,你的古玉识别能力就越强。例如,目前的旧货市场上常能看到仿制的商代玉戈,这些玉戈在形状上与商代作品差不多,又进行了做旧处理,但这些作品往往较商代玉戈厚,戈上的脊线又无商代作品特征,据此可识别为仿品。
第三,要了解各时代玉器的加工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开片、钻孔、纹饰雕琢和表面光泽处理几方面。在新石器时代,玉器制造中就已出现了线切割技术,玉器上往往留有线切割痕迹。如果在一件玉器上发现有线切割痕,这件玉器的时代就可初步确定新石器时代。古代玉器以有孔者为多,钻孔技术又随时代不同而有变化。商代以前的玉器,孔径变化很大,或两端直径大、中部小,或一端大,一端小,这类孔在近代仿古玉中也曾出现,但在孔的形状、内壁光泽上与古玉不同。周代之后某些玉器的钻孔也有特征,但差别细微,须经仔细观察才能识别。在纹饰雕琢方式和表面光泽处理上,历代玉器也有所不同。例如战国、明代、清代的许多玉器上都还有玻璃光泽,但战国的玉器显得光泽含蕴;明代的玉器光亮而刚硬;清代的玉器则显得滑软。
第四是要识别新玉与旧玉。识别玉的新旧一方面要看它制造时的刀工(砣痕),另一方面就要看玉表面的受蚀情况,看玉色。一件古玉器除了玉材本身的颜色外,还可能有其它颜色,这主是盘色和沁色。盘色是玉器在手中盘磨所产生的颜色变化,这种颜色主要出现于传世玉器。一些玉器制成后,没有经过土中埋藏,在传世过程中长期经人盘摸,色泽会产生变化,有人称之为"熟"、"熟坑"等。有一些玉器经埋藏产生色变后又经盘摸,也会成为"熟坑"玉。
玉器的沁色经埋藏后产生颜色变化,这种变化很复杂,有些玉器上有,有些玉器上没有;有些玉器全部受沁变色,有些玉器则局部变色;有些我们已知道它是受何种物质所沁产生的色变,有些则很不明确。古人对玉的沁色有许多称呼。明代曹昭《格古要论》:"有红如血者谓之血玉,古人又谓之尸古……有黑漆古,有渠古,有甄古者价低,尝见菜玉连环上俨然黄土一重,并洗不去,此古土也。"古人有古玉十三彩之说,清陈性《玉纪》记玉古色有朱砂红、鸡血红、棕毛紫、茄皮紫、松花绿、白果绿、秋葵黄、老酒黄、鱼肚白、糙米白、虾子青、鼻涕青、雨过天青、澄潭水苍等,另外还有许多有关玉色的说法。我们能见到的古玉沁色很多,主要有黑色,称为水银沁;绿色,称为铜沁;赭褐色,称为铁锈沁;白色如雾,称为水沁;暗黄色,称为土沁。经观察,铜沁、铁锈沁、水沁、土沁确与铜、铁、水、土有关,是受铜、铁、水、土侵蚀所造成的。
玉器人工染色的历史很长,古人染玉主要是弥补玉质本色的不足,使玉更有光彩。随着古玉收藏者的增多和古玉市场的扩大,染玉成了仿制古玉、制造假古董的重要方法。各时期的染玉做旧方法不同,所染出的玉色也不同。染玉做旧在清代前、后可分为三个阶段。熟悉玉色和染色的人往往一看玉上的染色就能对作品的制造年代有一个大致的判断。目前对清代之前玉器的做旧染色,我们知道的并不完全,而清代的仿古作品,北京故宫及台北故宫都有一定的收藏,只要常看展品就可了解它们的特点。近现代制造的玉器往往追求古玉效果,有时做得很象,但总是有区别。如果你得到了一件古主,它的颜色同我们所知道的标准作品颜色不一样,那就要认真分析这种颜色是我们所未知的古玉泌色,还是人工做旧,以此来判断作品的新旧。
一、掌握古玉器的理性认识。熟读有关古玉专著,了解玉器各发展阶段的器型特征、刀工刀法、纹饰特征。
二、潜心研究真假古玉器的基本特征。要多留连博物馆和古玉市场,牢记真品的形制特征,刀工、刀法、沁色、包浆,领悟其“神韵”。真玉器玉质温润,精光内蕴,手感沉重,沁色自然,刀工有力度,多看多摸多研究,日久便会对古玉器各时代的特征风格、纹饰、刀工、刀法逐步加深感悟。
同时也要多观察赝品,要把仿品与真品进行质的比较,寻出个性差异,要了解仿品的新动态、新特点,做到心中有数。
三、从刀工刀法上辨真伪。古玉器皆手工制作。玉工们皆练就出一手雕玉绝技和非凡的功力,且世代相传,形成各自的风格。使用的虽是原始工具,但娴熟精练的雕玉技法却使后人叹为观止。
古玉器上阴刻线均为两头见锋,线条断面呈“v”形,线条挺拔有力,线条转弯处应见有毛刺,显出交叉的痕迹,有时呈断开状。而现代电动机械制作,阴刻线断面呈“u”形,其线条“一气呵成”,且制作往往粗制滥造。古玉器钻孔应是“马蹄孔”,或不直不圆呈蜂腰形的“象鼻穿”,对穿孔中间一般有台阶,有些小孔应带有螺旋纹,乃因手动工具简陋所致。而电动机械钻孔因转速快,孔壁较光滑。
四、从包浆、沁色上作判断。古玉器因年代久远皆有包浆,侧对光亮时见到一股闪烁光,即宝石光。作伪古玉有仿包浆的,但色呆光木,没有灵气,故而称之为“贼光”、“僵色”。老玉新工的玉器常因刀路上无包浆而露出破绽。
入土古玉器年久者皆会受土壤的影响而发生色沁。受沁之玉给人一种神秘而含蓄的美,其玉表还会有土蚀土锈,玉体内有水溶、水格路。色沁土斑分布自然,或斑状或块状。而作伪古玉的沁色分布或点状或线状,浓淡十分呆板,色泽成“死色”。大多数赝品硬度偏低。
五、从质地、器型、工艺年代上识价位。一件古玉器价位的高低是由诸因素决定的。在玉质、器型、工艺水平等综合指数前提下,具有文物价值、年代越久远者价格越高。明清玉器注重于玉质与工艺,而高古玉器则注重于文物价值和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