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松石和白塑料,绿松石的鉴别步骤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3-01 00:28:01

导读:绿松石怎么样...下面是绿松石和白塑料,绿松石的鉴别步骤是什么的详细诠释。

绿松石和白塑料,绿松石的鉴别步骤是什么

绿松石的鉴别步骤是什么

绿松石鉴别可以先泡水,如果冒气泡说明是绿松石,看外表,绿松石颜色分布自然,仿品则颜色艳丽,用热针烧,江山如此多娇,以上是简单的鉴别步骤。 1.绿松石通常为蓝色、绿色;因其含有铜和铁酸盐,可以溶于酸,在表面滴酸擦拭会掉色;有不规则铁线纹,天然绿松石的铁线纹往往是内凹的。放大观察,不会存在蓝色的微小颗粒 2.自09年封矿以来,绿松石基本呈现上涨, 其次,因其价高,常有三水吕石、硅孔雀石、蓝绿色玻璃充当绿松石,也有注蜡、注塑、染色绿松石,要留意这样的情况。多研究、多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对绿松石的认知 3.我爱收藏,有很多绿松石藏品,大多与红掌柜结缘,已成朋友。他懂宝,为人谦和,收有很多上品。可向他请教问题,亦可入手佳作。 他徵`信:nb­nb25加他时候,注明是朋­友介­绍,就会通过 `` 绿松石因形似松球,色近松绿而得名,一般都是蓝色、绿色,含水量多少也会是颜色有变化;因其含有铜酸盐或铁酸盐,可以溶于酸,在表面滴酸擦拭会掉色 绿松石抛光与否,决定了绿松石的美是否完全体现,抛光步骤如下 如果您是少量物品: 1.用水砂纸从300-2000目依次细心的打磨一遍 2.用抛光棒的粗面和细面依次打磨一遍 3.用麂皮打磨一遍 4.观察是否有痕迹,如果有,重复2.3.4.直到完美 如果是大量物品 1.用震筒放入不同目数的抛光块,开启震筒,从粗到细来一遍 2.依次手工处理不完美的地方 三水铝石 这是一种与绿松石共生的矿物,与绿松石的主要区别为:(1)它的颜色比较浅,很难达到天蓝色;(2)玻璃光泽,与绿松石的蜡状及土状光泽不同;(3)脆性,极易崩落,而绿松石则韧性较大;(4)硬度较低;(5)具泥土臭味;(6)密度低于绿松石。 蓝绿色玻璃 它与绿松石的主要区别是其具有的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以及内部可能见到的气泡和旋涡纹。 硅孔雀石 这是一种在外表上与绿松石极相似的矿物。主要区别为:(1)颜色鲜艳,透明度较高;(2)折射率较低;(3)密度和硬度相对较低。  再造绿松石 这是由一些绿松石微粒、蓝色粉末材料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压结而成。这种材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定:(1)结构:外表像瓷器,有明显的粒状结构;(2)酸实验:因含铜化合物而呈蓝色,铜盐能在盐酸中溶解,将酸滴于表面,用白棉球擦拭,再造绿松石会掉色。 优化处理绿松石的鉴别 1、染色 将绿松石成品置于无机染料或有机染料中,使其改色。通过以下几方面鉴定:(1)颜色过于均匀,不自然;(2)颜色深度很浅,表皮剥落及凹坑处可见浅色的核;(3)用蘸氨水的棉球擦拭,它会掉色。 2、注胶 注人无机盐胶体或塑料以提高绿松石的稳定性。通过以下几方面鉴定:(1)密度和硬度较低;(2)热针实验:用热针接触一些裂隙或凹坑,可闻到塑料融化时的刺鼻气味。

绿松石怎么样

绿松石的评价与选购的依据是颜色、质地和块度。其品种按颜色分为:蓝色绿松石、浅蓝色绿松石、蓝绿色绿松石、绿色绿松石、泡料。以蓝色、深蓝色不透明或微透明,表面玻璃感,颜色均 一,光泽柔和,无褐色铁线者质量最好。绿松石按质地划分为:透明绿松石、块状绿松石、蓝缟绿松石、铁线绿松石、磁松石、斑点松石。透明绿松石极为罕见,价值很高。磁松石光亮如瓷器,质优价高。仿制品鉴别1.三水铝石:一种与绿松石共生的矿物,绿松石与绿松石的主要区别为⑴它的颜色比较浅,很难达到天蓝色:⑵玻璃光泽,与绿松石的蜡状及土状光泽不同。⑶脆性,极易崩落,而绿松石则韧性较大。⑷硬度较低。⑸具泥土臭味。⑹密度低于绿松石。2.硅孔雀石:是一种在外表上与绿松石极相似的矿物。主要区别为⑴颜色鲜艳,透明度较高。⑵折射率较低。⑶密度和硬度相对较低。3.蓝绿色玻璃:主要区别是其具有的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以及内部可能见到的气泡和旋涡纹。4.再造绿松石:是由一些绿松石微粒、蓝色粉末材料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压结而成。这种材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定⑴结构:外表像瓷器,有明显的粒状结构。⑵酸实验:因含铜化合物而呈蓝色,铜盐能在盐酸中溶解。将酸滴于表面,用白棉球擦拭,将掉色。优化处理及其鉴别通常采用注腊、染色和注塑等方法来改质天然绿松石。这种做法通常珠宝界是认可的,毕竟优质的绿松石太少了。1.染色⑴染色绿松石颜色不自然,国内市场上的染色绿松石常呈深蓝绿色或深绿色,且过于均匀,但在裂隙处,颜色变深。⑵染色绿松石颜色很浅,一般在1mm左右,某些地方可能露出浅色的核。2.注塑注塑包括无色和有色塑料的注入,注塑处理的绿松石(图12-5-7)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鉴定:⑴折射率:注塑的一般会低于1.6 1。⑵相对密度:注塑的相对密度较低,一般小于2.7 6。⑶硬度:注塑的摩氏硬发锭篡瓜诂盖磋睡单精度,一般为3- 4,注塑的绿松石易出现刮痕。(4)红外光谱:可出现由塑料引起的1450cm和1500cm间的强吸收,而在较新的注塑处理品种中,则出现1725cm的强吸收带。 看个人喜欢 绿松石

请问绿松石可以放在封口塑料袋里保存吗?我放在封口塑料袋里保存.

料有纰疵,加工时已补色。玩石者应随身携带一只小型强光手电筒,一只高倍放大镜,内行也离不开它。再请教一下内行老者,学点入门基础。

把玩绿松石有胶的好还是无胶的好

当然无胶的好! 绿松石有胶,说明它不是天然的,是因为本身质地不理想,而人工优化过的。 绿松石是一种水和铜铝磷酸盐矿物,属于磷酸盐矿物。一般是由水流沉淀生成,绿松石以不透明的蔚蓝色为主要颜色,也有淡蓝色、蓝绿色、绿色、浅绿色、黄绿色、灰绿色、苍白色等颜色。 绿松石一般摩氏硬度 5~ 6,比重2. 6~2. 9,折射率1.62左右。长波紫外线照射下,可发出淡绿色到蓝色的荧光。 绿松石质地不均匀,颜色深浅不 一,有的甚至含有浅色条纹、斑点或者褐黑色的铁线。 绿松石密度也有较大差别,孔隙多的质地疏松,孔隙少的致密坚硬。 绿松石抛光后带有柔和的蜡状光泽至半玻璃光泽。精品绿松石经过抛光以后,好像上了釉的瓷器,所以也被称作“瓷松石”。 绿松石作为宝石也有缺点,它受热容易褪色,而且易受强酸腐蚀而变色。 绿松石的硬度越低,孔隙就越多,越具备吸水和易碎的缺点。因此汗渍、污渍、油渍、铁锈、茶水、化妆品等均可能顺孔隙进入宝石内,导致难以去除的变色。 如绿松石质地很差一般要优化处理,一般方法有以下几种。 浸胶:这种情况是绿松石的颜色够深,但硬度不够,或内有泥线,太软太松脆,不能直接加工,所以必须进行处理。先除去绿松石内部的水份,再把绿松石浸泡在一种无色的环氧树脂里,等到绿松石完全吸收了树脂后捞出,进行加温,促使树脂固化。 灌胶:如果绿松石矿石的颜色极淡,极为松软,可以像粉笔一样在地上划线,这种材料称为“白料”或“泡料”,也有人称为面松的,这些“泡料”必须进行灌胶处理。灌胶过程与浸胶过程差不多,只不过把无色的浸胶树脂换成了有色的灌胶树脂,另外浸胶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的,而灌胶要将绿松石和树脂放在密封的压力罐内,用真空泵抽出空气,使其吃透树脂。这是目前用得最多的绿松石优化方法,市场上大约有五到六成左右的绿松石都经过灌胶处理。经过灌胶处理后的的绿松石“泡料”,摇身一变,就成了色泽鲜艳、颜色均匀的高档绿松石了。 过蜡:就是在绿松石完成打磨、抛光后,再到熔化的石蜡中过一下。就是把腊加温达到100度左右溶化,再把绿松石放进已溶化的腊容器里浸泡几十分种,捞起冷却后,擦干净上面的敷蜡即可。这样做可以在其的表面形成一道保护层,提高绿松石的表面亮度。过蜡其实算不上处理,因为它对绿松石的质地没有起改变作用,它不过是一种传统的加工工艺。 铁线绿松石中有黑色褐铁矿细脉呈现网状分布,使绿松石呈现有黑色龟背纹、网纹、脉状纹的绿松石品种,(褐铁矿细脉被称为“铁线”)

请帮我辨别一下这个绿松石的真假.扩孔之后有味道,但也不是塑料.

从图看这绿松石珠子,极有可能是优化过的,是白松灌胶并染色的,钻孔时灌胶树脂受热后发出的气味。 绿松石的优化处理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浸胶:这种情况是绿松石的颜色够深,但硬度不够,或内有泥线,太软太松脆,不能直接加工,所以必须进行处理。先除去绿松石内部的水份,再把绿松石浸泡在一种无色的环氧树脂里,等到绿松石完全吸收了树脂后捞出,进行加温,促使树脂固化。 灌胶:如果绿松石矿石的颜色极淡,极为松软,可以像粉笔一样在地上划线,这种材料称为“白料”或“泡料”,也有人称为面松的,这些“泡料”必须进行灌胶处理。灌胶过程与浸胶过程差不多,只不过把无色的浸胶树脂换成了有色的灌胶树脂,另外浸胶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的,而灌胶要将绿松石和树脂放在密封的压力罐内,用真空泵抽出空气,使其吃透树脂。这是目前用得最多的绿松石优化方法,市场上大约有五到六成左右的绿松石都经过灌胶处理。经过灌胶处理后的的绿松石“泡料”,摇身一变,就成了色泽鲜艳、颜色均匀的高档绿松石了。 搜一下:请帮我辨别一下这个绿松石的真假。扩孔之后有味道,但也不是塑料的味道,也不是火药的味道,说不上来,不

绿松石有什么意义,如何鉴定真伪?谢谢!

绿松石与相似玉石的区别。与其相似的玉石有硅孔雀石、人工处理绿松石、染色玉髓、合成绿松石。绿松石的鉴定特征:特有的不透明天蓝色、淡蓝色、绿蓝色、绿色及其底色上常有的白色斑点和褐黑色铁线。硅孔雀石:天蓝色,瓷状光泽,折光率1.50,密度2-2.5g/cm 3,硬度2- 4,均较绿松石低。人工处理绿松石:人工处理方法有染色、注入石蜡、石蜡油、塑料等。对于染色绿松石,在不太显眼处滴少许氨水,苯胺染料就会被氨水漂白。注油、注蜡绿松石,把热针靠近,但不触及宝石,放大镜下能看到熔化、流动的石蜡或油。注入塑料绿松石,热针触及宝石表面,注入塑料会发出难闻的气味。染色玉髓:玻璃光泽,透明度好,折光率1.5 4,滤色镜下观察呈粉红色。人工合成绿松石:天蓝色,颜色均 一,50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球状结构

如何鉴定绿松石矿产资源

绿松石鉴别方法 仿制品鉴别 1.三水铝石:一种与绿松石共生的矿物,与绿松石的主要区别为: ⑴它的颜色比较浅,很难达到天蓝色: ⑵玻璃光泽,与绿松石的蜡状及土状光泽不同。 ⑶脆性,极易崩落,而绿松石则韧性较大。 ⑷硬度较低。 ⑸具泥土臭味。 ⑹密度低于绿松石。 2.硅孔雀石:是一种在外表上与绿松石极相似的矿物。主要区别为: ⑴颜色鲜艳,透明度较高。 ⑵折射率较低。 ⑶密度和硬度相对较低。 3.蓝绿色玻璃:主要区别是其具有的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以及内部可能见到的气泡和旋涡纹。 4.再造绿松石:是由一些绿松石微粒、蓝色粉末材料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压结而成。这种材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定: ⑴结构:外表像瓷器,有明显的粒状结构。 ⑵酸实验:因含铜化合物而呈蓝色,铜盐能在盐酸中溶解。将酸滴于表面,用白棉球擦拭,将掉色。 优化处理及其鉴别 通常采用注腊、染色和注塑等方法来改质天然绿松石。这种做法通常珠宝界是认可的,毕竟优质的绿松石太少了。 1.染色 ⑴染色绿松石颜色不自然,国内市场上的染色绿松石常呈深蓝绿色或深绿色,且过于均匀,但在裂隙处,颜色变深。 ⑵染色绿松石颜色很浅,一般在1mm左右,某些地方可能露出浅色的核。 2.注塑 注塑包括无色和有色塑料的注入,注塑处理的绿松石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鉴定: ⑴折射率:注塑的一般会低于1.6 1。 ⑵相对密度:注塑的相对密度较低,一般小于2.7 6。 ⑶硬度:注塑的摩氏硬度,一般为3- 4,注塑的绿松石易出现刮痕。 ⑷红外光谱:可出现由塑料引起的1450cm和1500cm间的强吸收,而在较新的注塑处理品种中,则出现1725cm的强吸收带。 你说呢.

绿松石怎么鉴别好坏

评鉴绿松石的质量     评鉴绿松石的质量主要从块度、颜色、致密程度等方面进行衡量。绿松石多为块状,一般小于50克,市场上大块的非常少见。一般来说,绿松石块头越大越好。除了大小,形状的完好程度,杂质等也是重点考虑因素。 绿松石颜色是评鉴质量的重要因素,颜色纯正,色蓝的最佳,其次是绿色松石,灰、黄色为下品。绿松石的质量级别划分以质硬、色蓝、块大为特级料,剖面或断 面有蜡状光泽者最佳;块大以及中小块、色好的硬松石为一级料,色由蓝到亚绿,大块也是一级料;中小块是二级料。色不好,块小者为三级料。 鉴别人工绿松石 “鉴别绿松石是天然还是人工处理过的劣质品,首先需要了解天然绿松石具有怎样的特征,唯有如此,才能对人工合成、造假的绿松石进行甄别。”陈萍介绍, “天然的绿松石自身其实有很明显的特征,天然绿松石都是不透明的,呈蜡状光泽,具有明快的天蓝色或蓝绿色,且玉石中常有小的不规则的白色脉纹和斑块,也常 见黑色的脉纹和斑块,黑色的脉纹和斑块从表面上看是下凹的、宽窄不 一、蜿蜒曲折。”     对天然绿松石的几个关键特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后,就很容易发现人工处理的绿松石的破绽。 人工处理绿松石的鉴别     绿松石的人工处理品种常见有两种,一种是灌注绿松石,一种是染色绿松石。 灌注绿松石:是指通过给绿松石注油、注塑或注蜡等方法,美化和改善绿松石的外观,使其价值增高。注油、注蜡的绿松石,用热针触探其不显眼处,用放大镜 观察会发现析出的小油珠,但这种测试一定要动作快,一般不能超过3秒钟,因为绿松石怕热,时间一长会使触探部位褪色。注塑品同样可用热针触探,可闻到塑料 特有的刺鼻气味;此外,绿松石丰富的孔隙被很轻的塑料充填,其密度自然降低,从而手掂感也比天然绿松石轻许多。      染色绿松石:是将颜色较浅或偏色的绿松石用染剂染成天蓝色的绿松石。绿松石的质地非常细腻,其矿物颗粒很小,因而肉眼无法观察颜色的分布。氨水是常见 的化学试剂,若在绿松石玉器的底部或不显眼处滴微量氨水,则用苯胺染料染色的绿松石会发生褪色或被漂白,而天然绿松石则不会有此现象。 人工合成绿松石的鉴别    合成绿松石则是用人工方法制成的绿松石,通常颜色纯正而均 一,少见杂质  (即白色或褐色的脉纹或斑块)。大块天然绿松石制作的玉器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杂质存在,很难见到纯净如此的较大块玉料。因而合成绿松石常用来制作首饰及小 件工艺品等,与天然优质绿松石非常相像。通常需要在放大50倍的情况下观察其结构,因为合成绿松石与天然绿松石的显微结构是有区别的,合成绿松石在浅色基 质中有角状的蓝色小颗粒。没有显微镜,我们无法看到这一点。由此可知,凭肉眼和感觉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有时我们必须求助于专业人士。 光泽,重量,颜色,铁线都是很重要的要素。光泽好,重量重(同体积),就是密度高,瓷度好;有绿松蓝松,现在玩家更认绿松;铁线当然少些好,但是有的人喜欢有。所以,喜欢就好,可以任性。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首页
商城
知识
鉴定
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