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探玉、采玉前辈柯长林

发布时间:2022-05-16 09:36:01

关于柯长林,这位原新疆于田矿的矿长,可书可写的内容太多了。对于这位对我言传身教的“柯老哥”,心中有感慨,有敬佩,也有羡慕。缘于我的老师倪伟滨先生,无独有偶,因为玉石结识了柯长林先生,数来已有七年之久。称其为“老哥”则是因为他的豪迈、健谈、亲和以及他不服老的个性。

一位为了探玉数次险些葬身矿山的人,对于玉石的探测开采,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位沉浸玉石行业数十年的人,对于玉石行业的发展,他如数家珍;

一位拥有丰富人生经历的人,对于玉石的理解,他是如此与众不同。

忍得耐得,自在之境——他就是柯长林,一位玉雕界的前辈,一位良师益友。

语云:“登山耐侧路,踏雪耐危桥。”一耐字极有意味,如倾险之人情,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撑持过去,几何不堕入榛莽坑堑哉?(榛莽坑堑:布满荆棘的深涧)

这段话在我看来是柯长林先生一生最重要经历的真实写照。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爬山要耐得住斜坡上的险境,走雪路要有胆量过危险的桥。这个‘耐’字意义隽久,发人深思。梅花之所以有扑鼻的香味,就是因为它能耐得住严冬的风霜。在霜雪压枝的季节,很多的花草树木都被冻死,只有梅花傲然独立,像四周散发着它的芳香。可见想要收获丰硕的果实,不付出一番艰辛的努力是不行的。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中,坎坷不平的生存之路,是考验我们耐力的拦路虎。如果遇到这些问题就轻易退缩,或停滞不前,那么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成功。在这种时候,惟有迎面而上才能让我们获得生机无限。”

斜坡上的险情,雪路上危险的桥,这些远远不能描述柯长林先生在探矿期间所遇到的危险,没有亲身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人很难理解那是怎样一种经历……

在许多人的想象中,和田那些盛产美玉的山川河流一定会有海市蜃楼一样的景观和扑朔迷离的故事存在,但实际上,提及昆仑山采玉之险难,古人都这么说:“千人往,百人返,百人往,十人返”。这一点不走到昆仑山上,不走近采玉者,没法体会。在新疆玉石界,柯长林先生对其中之艰苦,也许是体会最深的。记得06年跟随柯老哥一起上且末矿,一座远比于田矿平坦千倍万倍的玉矿,在经历了一段我自认为前所未有的“吃苦耐劳”经历后,在塔它勒克苏的中转站,柯老哥告诉了以下这么几个生死故事——

“当年进山探矿时,我曾经连续6天没饭吃,摔下山崖,被洪水冲走……”在柯老哥所回忆及的这些故事当中,最刻骨铭心的就是大雪封山后,自己被困在山峦当中,绝望之下的那封遗书。

那是1985年夏季,接收到探矿人物的柯长林率队进山寻矿。山里天气多变,尽管那时是6月份,在翻过一个5400米的达坂后,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开始连续下了三天的大雪,队伍随身携带的面粉、干粮很快被吃完了,“只有等死”。

“等到第六天,大家开始写遗书,主要是写写这次进山后的经过,每人带上一份,谁若能活着走出去,谁就把这故事告诉外界。”

结果,到了第八天,天突然放晴,碧空万里。“那真是有一种死里逃生,豁然开朗的感觉”,柯长林随即率团继续往山脉深处前进,下了达坂,就有了野兔、野菜等野外食物,大家开始做了一大锅热气腾腾的汤饭,这顿饭,柯长林吃得别有一番滋味。

48天后,柯长林完成了全部探矿任务,胜利归来。

当然,探玉路之艰险,远不止这些。某种程度上来说,进山探矿比采玉还要危险。1986年,柯长林在一次探矿中,怎么也找不到通过山梁的路,在绕道时,一脚踩在松软的浮土上,随即摔倒并顺势滑向百米深渊,危机中,一块凸起的小石头救了他的命,柯长林拼死用手抓住这根“救命稻草”,指甲都被磨烂了,等心静下来之后,再一步一步往上爬,50米的路,他用了2个小时。

“每次探矿任务完成后回到单位,总有人出来迎接,这时候就要看脸色,因为大家都担心人是不是都活着回来”,柯长林说”所以到后来,大家约定俗成了新的规矩,就是人一回到单,第一句话就是大声喊出,人都好着,没事!”

每每提及这些磨难,柯老哥都深有感触。许多人认为,找玉就是凭运气,谁的运气好,找到一块大白玉,谁就立即成为百万富翁,但柯长林不这么认为,在他探索原生矿的这些年里,要想有收获必须要付出。“上天对你的赏赐,必须以付出艰辛的劳动为前提。”

今日的柯长林先生,在为和田玉探采付出了青春和汗水后,仍然在为我们和田玉行业贡献着能量。经常能见世人口中的“柯大侠”奔走于全国各地,凭借其丰富的人脉资源为各种活动牵线搭桥,推动和田玉的发展,而闲暇之余高尔夫成了他新近的爱好。每每看到柯老哥的乐呵劲,自然而然的会被他感染从而忘却自身的烦恼。确实,不经历风雨难以见彩虹,柯长林先生现在所拥有的“自在之境”和他丰富的人生是有必然关系的,这也是我口中的对他感慨、敬佩之余的“羡慕”。愿多少年后我们也能有一份属于我们自己的“自在之境”,也愿此篇文章能为我辈共勉之。


柯长林

  • 上海市新疆商会副会长。
  • 新疆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会长。
  • 新疆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资深玉器专家。
    1982年参加工作于和田地区于田县玉石矿,从事和田玉的探矿、采矿、玉器加工等工作,从技术员、工程师到矿长,一路走来,长达18年之久。
    1996年成立博玉轩玉器行。
    2009年进军上海,并陆续在上海成立两家博玉轩分店。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首页
商城
知识
鉴定
回收